美國福布斯3月8日文章,原題:在中國如何應對網絡攻擊
在西方,網絡攻擊行為往往以竊取一個公司的機密信息為目的。而在中國,此類攻擊通常意在敗壞公司或個人的聲譽。
對在華經商的國內外企業(yè)來說,攻擊品牌聲譽將造成重大威脅,嚴重程度超出許多經理人的想象。在中國,有一支樂意并能夠蓄意對某品牌杜撰誤導性報道的寫手大軍。公關顧問查理·博納爾在新書《管理網絡聲譽》中,介紹了公司和個人如何應對網絡聲譽問題,以免成為惱怒顧客、委屈員工或網絡惡人的犧牲品。
在中國,對公司的網絡攻擊行為有多嚴重?許多因素導致中國的網絡狀況獨具挑戰(zhàn)性。中國的商業(yè)競爭向來極其“慘烈”,而互聯網、社交媒體和手機科技令“狗咬狗”商業(yè)文化更加不可預測。網民可以匿名或使用假名行事,這意味著很難制止謠言。而中國規(guī)范網民行為的某些法律規(guī)定并不很清晰。中國企業(yè)可能首當其沖(受到損害),外企也會因其知名度等因素成為目標。
這些攻擊將以何種方式呈現?在中國,網絡攻擊既有可能是公開叫罵,也有可能是暗藏的冷箭。從負面誤導性報道到純粹的虛假文章,乃至各種誹謗、謠言、含沙射影,形式五花八門。猖獗的“黑公關”正令問題變得更加復雜。
在中國,應如何應對網絡攻擊?首先要密切觀察是誰在發(fā)動攻擊及其意圖和背景。若是匿名,可能需要求助網絡專家分析攻擊者的網絡足跡,包括IP地址、用戶名和網上互動情況等。然后再采取涵蓋商業(yè)、公關、法律和科技等在內的適當綜合措施。
北京堅定打擊“黑公關”的行動正奏效嗎?北京已多次宣布打擊不正當公關和營銷行為,并關閉許多“黑公關”。但它們并未徹底銷聲匿跡,其中一些已進入地下且伎倆更加隱蔽老練,例如許多誹謗信息正通過微信等政府更難以監(jiān)管的封閉群體平臺在傳播。此外,盡管中國多次試圖在網上使用實名制注冊,但匿名和虛假用戶仍是切實存在的問題?!ㄗ髡呒s翰·尼蘭德,丁雨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