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前
(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人民醫(yī)院 檢驗科,河南 駐馬店 463400)
肝臟疾病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是由于各種因素引起的嚴重病變,可引起患者凝血功能減弱,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指出,85%肝臟疾病患者會出現(xiàn)一項或一項以上凝血實驗異常,15%的患者會有出血表現(xiàn),可見肝臟疾病的發(fā)生與凝血功能障礙有一定關系[1]。本組研究中,通過對45例肝臟疾病患者加強凝血功能檢測,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13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45 例肝臟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齡25~75歲,中位年齡48.7歲;急性肝炎15例,慢性肝炎21例,肝硬化7例,肝癌2例,設為本次研究的觀察組,本組患者均符合2000年全國病毒性肝炎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選擇同期到本院的體檢者45例,并將其設為對照組,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齡26~75歲,中位年齡48.4歲。兩組人群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人群均靜脈采血1.8 ml,注入枸櫞酸鈉真空試管,血與抗凝劑比例為9∶1,混勻后,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吸取血漿,嚴格按試劑及說明書進行操作;檢查凝血酶原-國際標準化比值(prothrombin time-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PTINR)、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 PT)、凝血酶原活動度(prothrombin activity, 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 FIB)及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 TT)指標與對照組患者比較情況。
應用SPSS 13.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中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比觀察兩組凝血功能相關指標,觀察發(fā)現(xiàn),兩組PT-INR、PT、PTA、APTT、FIB和TT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對比情況表 (±s)
表1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對比情況表 (±s)
注:?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shù) PT-INR PT/s PTA/% APTT/s FIB/(g/L) TT/s觀察組 45 1.8±0.9? 15.4±4.2? 79.4±20.4? 43.2±9.1? 2.3±0.9? 20.5±2.8?對照組 45 1.0±0.5 12.5±3.1 95.4±14.2 35.4±4.6 2.9±0.9 16.4±1.1 t值 5.212 3.726 4.318 5.131 3.162 9.142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2 0.000
肝臟是機體重要的代謝器官,多數(shù)凝血、抗凝及纖溶因子均在肝臟中合成,達到消除或滅活被激活的因子,目前,已確認的14種凝血因子中,有12種在肝臟內(nèi)合成[2]。
當患者發(fā)生肝臟疾病,會引起凝血、抗凝及纖溶系統(tǒng)的失衡,導致凝血相關指標發(fā)生異常,有如下幾點因素:肝細胞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降低;患者肝臟受損,維生素K吸收發(fā)生障礙,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的前體無法轉(zhuǎn)變成具有活性的凝血因子,導致凝血因子減少;異??鼓镔|(zhì)及血纖維蛋白降解產(chǎn)物增多,當肝臟損傷時,其合成肝素酶的能力降低,肝素抗凝物質(zhì)在體內(nèi)積聚,促使凝血異 常[3]。
PT反映凝血因子Ⅰ、Ⅱ、Ⅴ、Ⅶ和Ⅹ的活性,如患者體內(nèi)缺乏凝血因子Ⅰ、Ⅱ、Ⅴ、Ⅶ及Ⅹ中的任何一項,均可能引起PT的異常,它不僅是單純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的實驗指標,也反應了患者肝臟合成、儲備及病變嚴重程度的指標。APTT是反映內(nèi)源性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活性的重要指標,同時,其也可受Ⅰ、Ⅱ、Ⅶ及Ⅹ的影響。臨床研究指出,PT與APTT隨著肝臟受損的程度的加重而延長。TT是反映血漿纖維蛋白質(zhì)與量的水平,及肝素樣物質(zhì)的多少,是監(jiān)測肝臟疾病及溶栓治療的重要實驗指標,當患者肝臟出現(xiàn)疾病時,患者纖維蛋白原明顯減少,或存在變性纖維蛋白原,或纖溶活力明顯增強,纖維蛋白降解產(chǎn)物發(fā)生增多,引起TT延長。FIB是肝臟合成的一種急性反應蛋白,其含量發(fā)生改變,是凝血功能障礙較為重要的指標,F(xiàn)IB降低,是預后嚴重的重要標志,提示患者肝病晚期或出現(xiàn)嚴重出血,同時,F(xiàn)IB也是評價炎癥、DIC及腫瘤等疾病的有效指標。PTA水平越低,表明患者預后越差,PTA是反應映預后的重要指標[4-6]。
本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PT-INR、PT、PTA、APTT、FIB及TT相關指標與健康對照組比較,均具有明顯差異,表明肝臟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纖深系統(tǒng)被激活,凝血功能出現(xiàn)一定障礙,而凝血功能檢測,對于觀察患者肝臟疾病情況具有重要的意義。
總之,肝臟疾病患者凝血功能PT-INR、PT、PTA、APTT、FIB及TT等指標均較健康人群有明顯異常,通過凝血功能狀態(tài),可了解患者肝臟疾病狀況,為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
[1]趙鶴齡, 任珊, 申麗旻. 辛伐他汀預處理對膿毒癥大鼠凝血功能及肝臟C-反應蛋白的影響[J]. 中國急救醫(yī)學, 2012, 32(8):718-721, 插3.
[2]聶振汪. 淺談凝血功能檢測在評估肝臟受損程度中的臨床價值 [J]. 求醫(yī)問藥(學術版), 2013, 11(2): 42.
[3]鄭曉霞, 李瓊珍, 胥琳璟, 等. 補充性激素對重度宮腔粘連患者肝臟、凝血功能及血脂的影響[J]. 海南醫(yī)學, 2014(20):3053- 3055.
[4]郭素玲, 許德英. 肝臟疾病患者凝血系列指標分析[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 2013, 51(19): 70-72.
[5]包英, 楊元素, 羅丹. 止血與凝血指標在乙肝與肝硬化及肝臟衰竭患者中的改變規(guī)律研究[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 2016,26(8): 56-59.
[6]郝良成, 胡陽黔, 候曉華. 酒精性肝硬化和乙型肝炎肝硬化凝血相關參數(shù)比較[J]. 中華消化雜志, 2015, 35(4): 26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