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守強 馬 艷 武少瑋
?
挑絡療法源流及其理論基礎
陳守強1馬 艷2武少瑋1
針挑療法是刺破淺表皮膚,離斷纖維結締組織并放出適量組織液或血液,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中醫(yī)特色診療方法。它源于《黃帝內經》中的挑砭法,形成于晉代,發(fā)展于明清。現代常用其治療疼痛性疾病。研究通過闡述其相關概念,結合效應基礎物質理論、信息傳導理論、經絡辨證理論、氣街理論和絡病理論等相關理論,創(chuàng)新提出和闡釋了挑絡療法理論,對挑刺療法進行了升華,并拓展了絡病的外治學方法和理論。相較于挑刺療法,挑絡療法具有作用范圍大、作用區(qū)域立體、操作時間短、進針次數少以及無需麻醉等諸多優(yōu)勢,臨床療效值得肯定。
挑絡療法;絡病理論;理論溯源
挑絡療法源于挑刺療法,是剜刺挑區(qū),挑斷體表冠狀面和矢狀面上支橫別出的陽絡,并排擠適量血液或組織液以治療絡病的針挑方法。近年來用于治療疼痛性、麻痹性疾病等多種病癥,效果明顯。相較于挑刺療法,挑絡療法具有作用范圍大、作用區(qū)域立體、操作時間短、進針次數少以及無需麻醉等諸多優(yōu)勢。是針刺療法在臨床應用的新領域,臨床療效值得肯定。
1.1 挑絡療法的相關概念
1.1.1 挑刺療法的概念 挑刺法的概念為刺破淺表皮膚,離斷皮下纖維結締組織,放出少量血液或組織液,最終治療疾病的一種中醫(yī)特色療法。該方法是絡病外治法。
1.1.2 絡病的概念 絡脈是經脈的下一級脈絡,是縱橫交錯、層層細分但遍及全身的網絡系統。絡脈把經脈通道中循經在體表運行的氣血橫向布散并灌注到臟腑和組織中。絡病的內涵是指疾病發(fā)展過程中外感或內傷因素傷及絡脈,導致的絡脈功能性或結構性病變的疾病[1]。
1.1.3 挑絡療法的概念 挑絡療法是在挑刺療法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是剜刺挑區(qū),挑斷體表冠狀面和矢狀面上支橫別出的陽絡,并排擠血液或組織液以治療絡病的針挑方法。相較于挑刺療法,其具有作用范圍是穴位區(qū)而非穴位點、作用于冠狀面和矢狀面共同組成的立體區(qū)域、以體表陽絡為載體、操作時間短、進針次數少以及無需麻醉等優(yōu)勢。
1.2 挑絡療法源流
1.2.1 萌芽與產生 挑絡療法的基礎是挑刺療法。挑刺療法又稱挑砭法,其歷史悠久,起源于《黃帝內經》中所記載的砭石療法。挑刺療法屬于中醫(yī)外治法,少見于典籍記載,但廣泛流傳和應用于民間。其作用機理根據所治疾病性質可歸納為“九刺”中“絡刺”和“毛刺”的范疇;根據其治療工具可歸納為“九針”中的“鋒針”。據民間記載,公元前5世紀扁鵲治療秦武王腰傷采取的治療方法即為挑砭法??梢?,挑刺療法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
1.2.2 形成與發(fā)展 “針挑”一詞,首見于晉代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的“癖沙虱毒方”一條。原文描述:“比見嶺南人,初有此者,即以茅葉,茗茗,刮去。及小傷皮則為佳…已深者,針挑取蟲子”。[2]至清代,其發(fā)展迎來高峰,清·陳修園運用針挑法治療痧脹急癥是挑刺療法作為治療方法的最早記載,清·吳師機《理瀹駢文》也記載了大量的民間挑刺方法。
1.2.3 近現代應用 通過查閱近幾年的有關文獻,歸納總結挑刺療法對臨床部分常見病的治療情況。寧曉軍等[3]在局部選取穴位,配合經絡辨證方法治療肩周炎60例,其中痊愈 39 例,顯效 19 例,無效 2 例,有效率為 96.7%。蔣貴東、王海莉[4]將276例小兒疳積病例隨機分組,觀察組以針挑四縫穴為主結合常規(guī)口服藥;對照組按照常規(guī)口服藥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療效評價、治療時間差異顯著。張莉、張正廣[5]針挑面頰內黏膜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224例,其中男性病例數為123,女性病例數為101,平均年齡38.5歲。采用雀啄式,由淺入深,總有效率達到99.1%。
2.1 效應基礎物質理論 根據中醫(yī)理論,皮膚為“衛(wèi)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梢?,中醫(yī)認為在皮膚特定位置適當進行針挑刺激產生的挑絡效應是一種生命活動現象。而生命活動的分子生物學原理是蛋白質及其相互作用產生的信息傳導,是基因表達、蛋白質功能表現、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的信息反應序列。因此從基因、蛋白質入手,研究針挑效應的響應基因和應答蛋白,明確其疏通經絡、推動血行、調和陰陽并調動體內一切積極因素,與疾病作斗爭,最終治愈疾病的作用機理,將是研究挑絡效應物質基礎的最佳途徑[6~8]。
2.2 信息傳導理論 挑絡療法療效顯著且具有持續(xù)性。其短期療效的信息傳遞基礎可能為神經-內分泌調節(jié),即挑絡作用于挑區(qū)后,引起局部釋放鈣離子、NE、P物質(substanceP,SP)、降鈣素基因相關蛋白等多種信息傳導物質釋放,通過激活外周神經末梢或外周神經感受器,傳入中樞系統后進行整合,再由神經內分泌系統傳出信息,最終作用于機體靶細胞或者靶器官;其后續(xù)效應則可能為免疫系統應答,即挑絡引起的物理刺激促成了挑區(qū)的肥大細胞脫顆粒,并釋放1H-咪唑-4-乙胺、白介素、β-內啡肽等多種介質,引發(fā)血管反應,最終啟動免疫應答,將挑絡的物理刺激轉化為持續(xù)有效的生物信息。
通過上述復雜系統的信息傳遞與整合,挑絡效應即得以層級放大,最終產生具有廣泛性、整體性和綜合性的調節(jié)作用[9]。
2.3 經絡辨證理論 經絡辨證以經絡腧穴理論為基礎,是辨證論治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各經絡療法選取治療方案時的常用方法之一。經絡辨證的精髓是辨證歸經和辨位歸經,在經絡療法臨床診斷和治療中,通過四診合參實現。同時,經絡辨證需與臟腑辨證結合運用。辨別疾病所歸屬的經絡是經絡辨證最基本的內容,也是進一步治療的基礎[10]。
2.4 氣街理論 氣街理論代表著一種經絡辨證之外的穴位選取思路,出于《黃帝內經》。氣街位于脛、腹、胸、頭四部,故又稱四街。表達的是水平面上的范圍。同氣街范圍的腧穴,具有共同功效。氣街理論闡釋了頭部和身部腧穴近部作用的原理,其與人體衛(wèi)氣息息相關,所提示的是相應部位腧穴的主治范圍和特點?!敖帧痹谶@里表達的是多向通路的含義,用以說明“氣”能夠通達范圍(作用得以實現)的機制,而不是直接指明人體組織或部位。[9]借“街”以隱喻人體某一個部位范圍。簡而言之,氣街就是穴位管理的氣血運行的通道,具有聚攏氣血、濡養(yǎng)臟腑,樞紐氣血、聯系表里,出入通達、調節(jié)氣血的作用。[11]
2.5 絡病理論 絡病不是一個具體的病種,而是指邪入十五別、孫、浮、血絡等縱橫交錯的絡脈發(fā)生的疾病,是以絡脈疲阻、絡脈細急、絡虛不榮為主要病理變化的一類疾病。吳以嶺教授自上世紀 80年代初開始研究絡病理論,先后創(chuàng)新提出了絡病理論的科學研究框架——“三維立體網絡系統”;挖掘了絡病理論研究的功能與時空的統一性原則;科學闡明了絡病的病理基礎與診療原則;最終首創(chuàng)的形成了絡病學研究成果體系,形成了系統的絡病學科。挑絡療法主要作用于三維立體網絡系統中的陽絡[12,13]。
相較于挑刺療法,挑絡療法具有作用范圍大、作用區(qū)域立體、操作時間短、進針次數少以及無需麻醉等諸多優(yōu)勢,是對挑刺療法的升華。此外,它補充了絡病理論中絡病外治的部分,強調了從體表陽絡論治絡病的觀點,并將絡病理論與氣街理論相互結合,也是對絡病理論的延展。綜上,挑絡療法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方法,其理論基礎豐富,操作簡單,價格低廉,其臨床療效值得肯定。
[1] 吳以嶺. 絡病理論體系構建及其學科價值[J]. 前沿科學,2007(2):40-46.
[2] 孫軍剛,劉琦,王超,等.挑刺法源流與臨床應用[J].四川中醫(yī),2014,32(5):46-47.
[3] 寧曉軍,阮永隊,鄭智,等.針挑療法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04,20(1):25-26.
[4] 蔣貴東,王海莉. 挑刺四縫穴為主治療小兒疳積療效觀察.針灸臨床雜志.2005,21(1):54-55.
[5] 張莉,張正廣,卓華. 挑刺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224例[J]. 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6,15(23):3214-3215.
[6] 楊永清,王宇,劉艷艷,等. 針灸效應物質基礎研究與針灸作用原理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08,27(9):39-41.
[7] 楊永清,陳漢平,王宇. 針灸作用原理的基本規(guī)律、特征和優(yōu)勢[J]. 河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8,23(6):1-4.
[8] 劉敏,王慶國. 絡病理論研究現狀及展望[J]. 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0,28(6):1200-1202.
[9] 張闊,陳波,趙雪,等. 穴位是針刺信息傳遞的“放大器”[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5,42(1):166-167.
[10] 王振.經絡辨證在針灸學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4.
[11] 王華,蘆順德.氣街理論探討[J].湖北中醫(yī)雜志,1987(4):44-45.
[12] 趙京生.氣街理論研究[J].針刺研究,2013,38(6):502-505.
[13] 張筱軍,馬文龍.吳以嶺治療絡病經驗介紹[J]. 遼寧中醫(yī)雜志,2005,32(11):1116.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Sources of Pricking Blood Therapy
CHEN Shouqiang1MA Yan2WU Shaowei1
(1.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Ji’nan 250002, China;2.Grade 2014 Graduat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Ji’nan 250013, China)
Pricking blood therapy (prick-acupuncture therapy), which is defined as one kind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is a TCM treatment method to prick the shallow skin, prick off the fiber, give out some blood or tissue fluid to cure disease by China National Committee for Terms in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It belongs to 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other therapies. Pricking collateral therapy develops from pricking blood therapy, compared with the latter, the former has the following advantages: pricking a regional instead of a point, in coronal and sagittal plane of solid region, taking the yang collateral of body surface as the carrier, operating time is short, less times of needling, without anesthesia and so on. The clinical effect is definite.
Pricking blood therapy; Collateral disease theory; Theoretical source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科教科(濟南 250002);2.山東中醫(y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2014級(濟南 250013)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9.035
1003-8914(2016)-19-2849-03
?帥
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