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連生
(凱里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凱里 556011)
劉瑞龍與淮北抗日根據地的民生建設
范連生
(凱里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凱里 556011)
抗戰(zhàn)時期,在行署主任劉瑞龍的領導下,淮北抗日根據地通過減租減息,發(fā)展生產,減輕民眾負擔,增加收入,開展社會救助等措施,大力進行民生建設,改善人民生活,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幢备鶕氐拿裆ㄔO,一方面加強了根據地建設,改造和鞏固了農村各級政權,促進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鞏固和擴大,另一方面改善了人民生活,打下了根據地生產建設的基礎,支持了長期抗戰(zhàn),同時使農村階級關系和社會面貌發(fā)生了一定變化,加速了淮北鄉(xiāng)村社會的轉型,因而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劉瑞龍;淮北;抗日根據地;民生建設
淮北抗日根據地是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根據地之一,位于豫皖蘇魯四省交界地區(qū),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新四軍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一個主要戰(zhàn)場。目前學術界對淮北抗日根據地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1],但對民生研究還不全面,關注不夠。本文主要研究淮北抗日根據地是怎樣在以劉瑞龍為主任的淮北行署的領導下進行民生建設的,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根據地的民生建設在當時有何重大意義和作用。如有舛錯,請方家就正。
1941年8月23日,華中局下達了“關于成立淮北蘇皖邊區(qū)行政公署和軍政黨委員會的決定”,劃定淮河以北、運河以西、津浦路以東為淮北蘇皖邊區(qū),原來的皖東北區(qū)黨委改為淮北蘇皖邊區(qū)黨委,由鄧子恢、彭雪楓、劉子久、吳芝圃、張愛萍、劉玉柱、劉瑞龍為委員,鄧子恢為書記,劉子久為副書記[2],同年9月13日,淮北各界代表300余人,在半城舉行了淮北蘇皖邊區(qū)行政公署成立大會,選舉劉瑞龍為行署主任。
1941年8月1日,鄧子恢指出:“只有民生改善,才能使整個國民經濟發(fā)展。農民生活才能改善,土地生產才能增產,商業(yè)才能振興,教育才能發(fā)達,地方才能安寧,抗戰(zhàn)力量才能加強?!保?]抗戰(zhàn)時期,在劉瑞龍為首的淮北行署的領導下,根據地各級政府采取措施,實行合理負擔,減租減息,發(fā)展生產,廢除苛雜,反對非法攤派,減輕負擔,改善待遇,優(yōu)待抗屬,救濟災民難民,大力開展民生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頒布法令政策。減租減息運動是抗戰(zhàn)時期中共為適應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需要而實行的調整農村土地關系的一項社會改良措施。為了有效地減輕廣大農民所受的封建剝削,改善民生,同時照顧地主和其他各階層的經濟利益,1940年12月13日,中央發(fā)出《關于華中各項政策的指示》,指出“土地政策應實行部分的減租減息以爭取基本農民群眾,但不要減得太多,不要因減息而使農民借不到債,不要因清算舊債而沒收地主土地,同時應規(guī)定農民有交租交息之義務?!保?]減租減息要以中央政策法令為依據,兼顧社會各階層利益,才能有效地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統(tǒng)一戰(zhàn)線。“減租是減今后的,不是減過去的,減息則是減過去的,不是減今后的。大體上以抗戰(zhàn)前后為界限?!保?]
為了實現中共改善民生、改造鄉(xiāng)村社會、把農民納入自己的革命戰(zhàn)略的基本目標,1942年5月17日,華中局發(fā)出《關于減租問題的指示》,強調“只有減租和改善農民生活,才能發(fā)動廣大群眾參加抗戰(zhàn),才能驅逐日寇,爭取民族最后之解放?!薄皽p租不但改善農民生活,而且可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保?]
1941年9月淮北行署成立后,在劉瑞龍的領導下,根據地大力貫徹中央和華中指示,開展民生建設。1941年12月25日,淮北蘇皖邊區(qū)參議會通過《修正改善人民生活各種辦法》,由行署主任劉瑞龍、副主任劉玉柱署名頒布,對減租減息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1942年6月20日,劉瑞龍簽署發(fā)布了《關于貫徹改善民生法令實施的指示》,強調“減租減息,從改善生活來發(fā)揮群眾抗日積極性,這是一面,另一面是要交租交息,并約制群眾運動于不強占、不傷害的一定限度中。改善民生法令就是這一‘限度'的準尺,它的基本精神以團結抗戰(zhàn)、維護各階層利益為原則?!保?]
為了削弱封建剝削,改善民生,提高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促進租佃雙方團結,加強抗戰(zhàn)力量,1942年6月20日,《淮北蘇皖邊區(qū)減租繳租條例》由邊區(qū)參議會通過,由淮北行署公布施行。1945年6月,劉瑞龍主持制定了《淮北減租退租補充辦法》。上述法令措施,為根據地開展減租減息,削弱封建剝削,減輕廣大農民的租息負擔,推行民生建設使農民的生活普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提供了政策依據。
(二)開展經過及效果
減租減息的基本出發(fā)點是改善農民生活,滿足其生存需要,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不變更基本生產關系的前提下提高農業(yè)的生產力水平。1942年根據地一些地方提出減租口號“退舊租,減新租,除舊種,扣新種,廢舊約,訂新約”;淮泗群眾減息口號“一分二分,修子修孫,三分四分,有子有孫,五分六分,斷子絕孫”;泗宿某區(qū),查租口號,“一年減一半,地主只當玩,三年四年一齊減,收的糧食全減完,五年六年一齊減,田產家業(yè)去一半?!保?]這些口號,不但能提高農民的積極性,也使地主感到名正言順。
根據減租政策,劉瑞龍和邊區(qū)政府領導農民進行減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從1938-1941年,共分兩期減租,第一期: 3800戶,減租糧4677.1石;第二期,3222戶,共減租糧4366.657石。從上面這個數字看起來,平均每一戶佃農,要多分糧一石二斗七升。[9]淮北減租工作,自1940年開始實行,當時只是個別地方減租,1941年減租范圍達22個區(qū),98個鄉(xiāng),687個保,當年減了9000余石,得利佃戶9000余戶;1942年減租范圍增至196鄉(xiāng),39個區(qū),減了3136石,得利佃戶19240戶。1943年增至65個區(qū),412鄉(xiāng),減退租共計50896石,得利佃戶42756戶。1944年增至899個鄉(xiāng)(有大鄉(xiāng)劃了小鄉(xiāng)),減退租的數目增至112118石。[10]減租可以動員群眾,改善其生活,在經濟上弱化地主的封建剝削,同時又能夠鞏固統(tǒng)一戰(zhàn)線。根據地的減租運動,改造了區(qū)鄉(xiāng)基層政權,促進了政權民主化,使得邊區(qū)土地占有關系、社會結構、社會心理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
關于減息問題:高利貸居于絕對統(tǒng)治地位,是中國傳統(tǒng)借貸關系的最大特點。淮北根據地高利貸形式基本上有糧利與錢利,也有錢糧混合的,因法幣跌價,1940-1943年,有很大變動,在1940年借錢給錢利較多,而到1942-1943年,則借糧付糧利的多,也有借錢付糧利的。1942年調查,邊區(qū)各地有50%到80%的人是受高利貸剝削的,因而廢除高利貸剝削是絕大多數人的要求,如不適當的減輕這種高利貸剝削,要恢復和發(fā)展生產力是很困難的,所以在減租工作進行時,同時提出減息,這是絕大多數貧苦農民一致的要求,群眾減息的要求,在某些地方甚至比減租的要求還要高。
在劉瑞龍和淮北行署的領導下,1938-1941年,根據地減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當時減息有減糧息與減錢息兩種,單在直屬區(qū)6個鄉(xiāng),就減了3662.3元,在縣區(qū)潘山區(qū)減了980元。在第二期工作中,一共減了6649元多。[11]1942年10月,劉瑞龍在淮北邊區(qū)二屆參議會報告指出:國民政府法令的規(guī)定是利息不得超過五分,根據此原則,我們規(guī)定對高利貸即所謂大頭利,政府不預保障,保障普通利貸,獎勵低利借貸。[12]1943年5月24日,淮北蘇皖邊區(qū)行政公署發(fā)出訓令,指出:政府為尊重人民財權,保持民間借貸關系,對私人借貸利息不機械規(guī)定,但春荒時糧價飛漲,麥收后糧價過低,農民借貸者吃虧甚大。為減少農民困苦維持農村生產起見,各級政府應經過生救會勸令債主減輕利息,其利息超過一定限度者(借糧一斗超過五升,借錢百元利息超過三十元),政府一律不予保障;災情嚴重地區(qū),如泗五靈鳳,將由縣府根據實際情況,規(guī)定特殊法令,取締高利盤剝,以免災荒繼續(xù)。[13]
抗戰(zhàn)后期,根據地普遍進行減息,如淮北二分區(qū)為過去舊債,利過本者停利還本,利倍本者本利停付;當地三周年為限,當青贖青,當白贖白,地價皆折法幣計算,硬幣或物資可酌情處理;合子地(即搖當地)付兩次利以上,本利停付;付一次利者,停利還本;數年而未付一次利者,可付一次利還付本,但還不起者可分期還,或少還,不還;新債一律按糧計算,借錢可折糧。利息二成到五成,由雙方協議自定。[14]
淮北根據地在減息中獲得利益的農民生活日漸改善,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他們積極參與根據地的各種政治與社會活動,促進了根據地政權的鞏固。
為了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淮北根據地大力開展經濟建設,發(fā)展生產。在劉瑞龍的領導下,淮北行署制定了邊區(qū)生產建設的基本方針:“在現有生產基礎上發(fā)展生產,以農業(yè)為主,以工業(yè)為輔,發(fā)展私人農家經濟和家庭手工業(yè),組織機關、部隊、學校進行生產?!保?5]這是一個立足淮北實際、體現淮北特點的生產建設的基本方針。在這一方針指導下,淮北根據地大力進行經濟建設,開展生產運動、開荒、農業(yè)貸款、興修水利、發(fā)展紡織業(yè)等,促進了根據地的民生建設。
(一)重視組織與領導
民生建設不僅僅是宏觀政策方面的要求,而且還必須對人民的生產問題加以精細的組織和領導。在劉瑞龍的領導下,淮北行署重視宣傳發(fā)動,大力組織與領導生產。
根據地打破群眾“聽天由命”、“靠天吃飯”的觀點,淮北行署每年均重視春耕生產的宣傳、組織,使老百姓了解春耕發(fā)展生產的好處。在冬學中,在年關文化娛樂中,各地都進行組織宣傳教育,各級黨政軍民負責干部利用各種時機向群眾講話,以啟發(fā)和提高群眾對生產的認識而引導他們有組織有計劃的生產。
各地還開展了生產競賽?!吧a競賽是訂興家計劃及組織勞動互助必然發(fā)展步驟,通過競賽來提高群眾勞動熱忱與勞動強度,用獎勵勞動英雄、爭取二流子的辦法,激起群眾生產的積極性,以保證計劃的實現?!保?6]為使生產計劃有效的完成,根據地發(fā)動人與人、戶與戶、村與村的生產競賽,在競賽中注意發(fā)現積極分子,加以培養(yǎng)教育,使之發(fā)展為勞動英雄,建立模范戶,模范村,獎勵勞動英雄。
根據地組織開展的人與人、戶與戶、小組與小組、村與村的轟轟烈烈的勞動競賽,表彰先進模范,在競賽中發(fā)揚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的精神,反對單純的錦標主義,調動了淮北根據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勞動積極性。
(二)興修水利
淮北根據地位于淮河流域,由于國民黨政府的腐敗,淮河年久失修,水患頻仍,根據地政府為了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和增加糧食產量,大力進行水利建設,改良農田,改善農業(yè)生產條件。在劉瑞龍的領導下,淮北行署成立各級水利委員會,加強對水利工作的領導,政府每年發(fā)放水利貸款,根據地掀起了興修水利的熱潮。
1943年,根據地共計開大小河105條,總長253194丈,挖河土1250163方,人工1672189工。在這一時期筑堤壩共計10條,大的工程有成子湖大堤、洪澤湖大堤(淮泗、淮寶)、泗五靈鳳的內堤、大柳巷的壩子,盱鳳嘉的河堤,開河最大的工程是潥河、安河,淮寶保住了33個圩,盱鳳嘉挖塘786個,計挖土16434方,合計水利工程共用糧約6.8萬多石。[17]1944年春耕生產運動中成績最大的,算是水利工程,共挖水溝、河414條,總長4226.5里,直接間接受益的田地達37892頃,挖了1350419方土,動員人力達123152人。[18]
興修水利工程,提高抗日民主政府的威信,對根據地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了積極的作用。
(三)開墾荒地
為了解決無地和少地農民的土地困難,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改善民生,淮北行署和劉瑞龍還采取措施大力組織群眾開墾荒地,擴大種植面積。1942年4月18日,淮北蘇皖邊區(qū)行政公署墾殖實施辦法由劉瑞龍簽署頒布施行,廣泛宣傳墾殖利益,特別強調政府保證墾公荒人享受土地所有權,墾私荒人享受土地永佃權,造成不分貧富皆有領荒墾荒熱潮。政府派人將所轄境內,公荒私荒土地,一律丈量清楚,逐一分戶分組編號登記,不許有重復或遺漏。統(tǒng)計公私荒蕪土地畝數與承墾人要求領墾畝數比較,如荒地不敷分配時,則抗烈屬有優(yōu)先權,如荒地有剩余時,設法介紹敵占區(qū)農民前來領墾??傊?,不使一畝一分土地荒蕪為原則。[19]到1943年,邊區(qū)共墾荒474頃,對開墾的荒地,采用領放方式,規(guī)定每戶領20畝,共2300多戶領到了土地。[20]墾荒擴大了邊區(qū)的耕地面積,解決一部分農民無土地及土地缺少的問題,大大促進了邊區(qū)的農業(yè)生產。
(四)實行農業(yè)貸款
擁有必要的資金,是進行再生產的基礎和前提。“減租減息實行之后,給予了提高農業(yè)生產的必要的前提,而農業(yè)生產是抗日根據地的主要的生產,黨與政府的工作人員必須用最大力量推動發(fā)展之。政府應舉行大量的農業(yè)貸款,以解決農民借貸的困難?!保?1]1943年10月,為了鼓勵與發(fā)展生產,華中局發(fā)出開展生產運動指示,強調各地政府應發(fā)放大批款項作為農業(yè)生產貸款之用,并鼓勵各地合作社向農民舉行各種貸款如種子、耕牛、水利、肥料、紡織等。但一切農貸必須與農民之生產計劃和生產需要密切聯系。[22]按照華中局的指示,根據地放款對象主要是有生產基礎、有勞動力而又缺乏生產資本之貧農及部分中農。在劉瑞龍的領導下,邊區(qū)政府每年發(fā)放農業(yè)貸款,幫助農民解決口糧、種子、耕牛、農具等方面的困難。貸款取得了一定成績,以1943年為例,淮北蘇皖邊區(qū)有計劃發(fā)放貸款,共發(fā)放春耕貸款853080元,水利貸款518452.93元。[23]根據地政府進行的農業(yè)貸款,可謂雪中送炭,及時解決了農民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對生產發(fā)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五)發(fā)展紡織事業(yè)
抗戰(zhàn)時期,淮北地區(qū)面臨著一個亟待解決的嚴重問題,就是根據地人民穿衣問題。為了粉碎日偽的解決封鎖,解決廣大軍民的衣被問題,淮北區(qū)黨委于1943年發(fā)出了《關于開展紡織運動的決定》,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基本方針,是“發(fā)展根據地內廣大群眾的紡織運動,使根據地內廣大家庭婦女學會紡紗織布,發(fā)展家庭紡織工業(yè),使能自力更生,逐漸走上自給自足之途。這是邊區(qū)發(fā)展紡織生產改善民生的一個嚴重任務?!保?4]
發(fā)展紡織業(yè)首先要解決棉花等原材料問題,根據地政府大力推廣植棉并加以獎懲。1944年2月,淮北行署作出關于普及植棉決議:按照規(guī)定數量土地植棉者,其植棉土地,公糧免征(今年各縣如有征收棉地公糧者,一律退還),并堅決執(zhí)行“三八”節(jié)二八分租之決議。其應植棉部分之土地而不植棉者,公糧加倍征收,對植棉成績卓著者,政府予以獎勵;定期檢查棉田,以植棉成績之優(yōu)劣,作為考核各級政府成績標準之一。[25]各地提出發(fā)展紡織業(yè)宣傳口號:“自己種棉自己紡,一點公糧也不上?!薄皩W會紡紗能賺錢,吃一半來剩一半,剩來買油鹽”。“每人能種半畝棉,一年穿衣不用錢,省下糧來再買田。”[26]
1943年12月,在劉瑞龍的主持下,行署制訂了《淮北蘇皖邊區(qū)紡織事業(yè)獎勵辦法》,發(fā)展紡織業(yè)。這些措施的推行,充分調動了廣大群眾開展紡織生產的積極性。1944年春,據8個縣份的統(tǒng)計,紡車達29000余輛,連邳睢銅在內共38000余輛,織機3100架,六個縣份訓練了1289個紡員。[27]
開展紡織運動改善了人民生活,特別是成千上萬的外來難民大部依靠紡紗織布解決了口糧?;幢钡募徔椷\動是生產建設運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提高了婦女地位,使男耕女織立于同等的生產地位,解決了根據地大部分軍民的穿衣用布問題,粉碎了日偽的經濟封鎖,活躍了邊區(qū)的經濟,使根據地的鞏固與發(fā)展有了可靠的保證。
1942年10月13日,中共淮北區(qū)黨委書記鄧子恢在淮北蘇皖邊區(qū)第二屆參議會上作報告時指出,生產建設的“中心在增加農業(yè)生產,如發(fā)動農民多種糧食菜蔬,添購耕牛,改良種子,以增加收獲;開河挖塘、修堤、植樹,以調節(jié)水利,開墾荒地以增加耕地面積。這是生產建設的中心一環(huán)。其次應擴大植棉與紡織運動,以求衣被自給?!保?8]黨和邊區(qū)政府特別重視農業(yè)生產。在劉瑞龍的領導下,淮北行署采取措施興修水利,開墾荒地,調劑勞動力,發(fā)展互助合作,實行政府貸款,推廣植棉,開展紡織運動,激發(fā)了根據地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產力,有力地推動根據地大生產運動的發(fā)展,使根據地的生產建設呈現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群眾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到1944年淮北抗日根據地大部分地區(qū)群眾已經發(fā)動,優(yōu)勢已經確立,大規(guī)模的改善民生任務已經基本完成,重點轉向發(fā)展生產階段。[29]
為了更好地改善民生,在劉瑞龍的領導下,蘇皖邊區(qū)政府時刻注意采取各種政策措施,減輕人民負擔,讓不同階層的群眾受益。
(一)開展節(jié)約,反對浪費
淮北根據地頒布法令政策,開展節(jié)約,減輕人民負擔。1943年1月24日,劉瑞龍發(fā)出關于進行年關工作的指示,號召根據地開展年關節(jié)約運動,“提倡正當的娛樂,嚴禁抽頭聚賭,各級公務人員必須成為不參加任何賭博及禁賭的模范,通過群眾團體號召所有會員協助政府撲滅已經發(fā)現和正在盛行的賭風。”[30]1943年5月4日,中共中央華中局發(fā)出關于防災救荒指示,號召黨政軍民采取一切辦法厲行節(jié)約與反對浪費。[31]1943年11月,淮北行政公署發(fā)出關于開展生產建設的決定,提倡節(jié)約,提出節(jié)約公約四條:不吸紙煙,不喝酒,不賭錢,婚喪喜事一概從簡。[32]1944年1月9日,淮北區(qū)黨委發(fā)出關于開展節(jié)約運動反對貪污浪費的決定,強調關于群眾節(jié)約運動可根據行署及總農救發(fā)布之人民節(jié)省公約,進行宣傳,在支部內,居民小組內,代表會上進行傳達討論,并在本村群眾會上通過,使它真正成為廣大群眾所共同遵守的公約,對于群眾中有舉行婚喪嫁娶者應當事先勸告其節(jié)省,對于鄉(xiāng)村流氓要勸告其進行生產,對于賭棍及吸鴉片的人依照政府法律辦理。[33]
抗戰(zhàn)時期,根據地為了改善民生,強調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達到減輕民眾負擔的目的。這些措施不僅實現了節(jié)儉,減輕了人民負擔,而且進一步鞏固了抗日民主政權。
(二)取消苛捐雜稅,實行合理負擔
在劉瑞龍的領導下,根據地政府明確規(guī)定負擔標準、土地資產負擔及田賦等,適時對關系農民負擔的法令和條例進行修改完善,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廣大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等基本民生問題。1942年關于合理負擔問題,淮北行署明確規(guī)定負擔標準:殷實富戶,平均出糧占收獲量12%(收糧一石出公糧一斗二升);中等戶平均出糧占收獲量8%(收糧一石出公糧8升);下等戶平均出糧占收獲量5%(收糧一石出公糧5升);占全保10%-15%之赤貧戶,不出公糧。全年只征兩次,夏季、秋季各一次。[34]
1943年11月,淮北行政公署作出關于開展生產建設的決定,規(guī)定減輕人民負擔,按照土質好壞固定收獲量,按人口多少確定等級,來改善征糧辦法;臨時負擔非經縣以上機關批準,不能攤派;民兵經費可采取集體生產辦法,解決一部分。[35]在劉瑞龍的領導下,行署采取措施減輕民眾負擔,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抗戰(zhàn)以前,江蘇安徽兩省,原有苛捐雜稅四十多種,抗日民主政權建立后,完全取消了,現在每保民眾負擔和民眾全部收入作比較,在敵偽區(qū),每保民眾負擔為全部收入的17.7%,在舊政權時為全部收入的26.6%,在抗日民主政權地區(qū)為全部收入的13%。[36]
根據地始終把改善人民生活,減輕民眾負擔作為衡量經濟建設成績大小的一個重要尺度。根據地政府在劉瑞龍的領導下,廢除苛捐雜稅,實行合理負擔,多次調整稅率,不斷整理稅收,舊時積弊早已清除,人民負擔大大減輕,稅收政策更為合理,更能適合淮北地區(qū)的特點,適應不斷變化的形勢。根據地民眾負擔的減輕,無疑促進了根據地經濟的發(fā)展,加強了根據地的民主政權建設。
改善民生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如一的奮斗目標,采取各種措施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追求?;幢备鶕刈匀粸暮︻l發(fā),常年有大量災民。抗戰(zhàn)以來,大批外來難民不斷涌入邊區(qū)。因此,保障災民難民生活,對其進行社會救助成為根據地亟需解決的民生問題之一。
(一)救治災荒
根據地各級政府組織救荒生產委員會,由政府、農救、學校、地方開明士紳與當地富有生產救荒經驗的人組成。依實際需要,分調查借貸、救濟、生產、宣傳等股。主任及副主任委員由行政與農救分別兼任,統(tǒng)一領導各級救荒生產工作。
救濟災荒的基本辦法,還是組織生產,以生產來解決救荒問題。在救荒工作中及時動員群眾生產,如利用政府貸款組織群眾小本工商生產,組織紡織與其他副業(yè)生產,以工代賑,生產救荒,舉辦平糶。1943年在救荒方面,根據地撥平糶糧1.5萬石,貸糧7500石,賑糧1800石。同時,通過民主的方式,實行借糧,使民眾渡過了災荒。[37]
由于淮北根據地實行政府賑濟和群眾生產自救相結合的救災政策,在劉瑞龍和行署領導下,在黨政軍民共同努力下,大部分受災民眾參加了農業(yè)生產,部分從事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使根據地及時地戰(zhàn)勝災荒,進一步貫徹了改善民生的法令,受災群眾生活基本保障問題得到很好解決,并開始了全邊區(qū)范圍的生產建設。
(二)優(yōu)待抗屬
淮北根據地開展擁軍運動,以切實優(yōu)待抗屬為擁軍工作的重要內容,先后頒布《淮北蘇皖邊區(qū)優(yōu)待抗屬暫行條例》(1941年12月25日)、《淮北蘇皖邊區(qū)優(yōu)待抗屬代耕辦法》(1943年3月25日)、《淮北蘇皖邊區(qū)優(yōu)待抗日軍人家屬條例》(1943年4月1日)等法令。
1941年12月,劉瑞龍主持制定的《優(yōu)待抗屬暫行條例》規(guī)定抗屬享受下列各項優(yōu)待:免除田賦之繳納;依據政府規(guī)定,得減免救國公糧及一切臨時負擔;減免勞役;家中缺乏勞動力,無力耕種田地與收獲者,由各級優(yōu)待抗屬委員會組織義務人力畜力代耕代收,每年至少幫助40天,不取工資不吃飯;所負私債無力償還者,在抗戰(zhàn)期間本息一律緩期緩還;缺乏種子由優(yōu)抗會設法代募代借;子弟求學一律免費。[38]
為了前方將士能夠安心作戰(zhàn),在劉瑞龍的領導下,根據地各級政府進行了優(yōu)抗工作,組織了代耕隊,僅泗南、泗陽、盱鳳嘉、直屬區(qū)四個地方,1942年幫助代耕達12700畝之多。泗靈睢縣政府和群眾團體宣布“不讓抗屬有一寸土地放荒”。另外,將慰勞抗屬作為一種制度,中秋節(jié)主動送菜、送月餅,合作社優(yōu)待抗屬,直屬區(qū)抗屬有割湖草的優(yōu)先權??箤俚囊磺欣щy,均設法幫助其解決。1942春救濟抗屬,共計糧食574石,錢5614元,獲得利益的共計5022戶,12359人。[39]
1943年11月25日,淮北行署發(fā)出關于貫徹優(yōu)抗工作的補充指示,明確地指出,“切實進行優(yōu)抗是掀起廣大群眾參軍運動的重心,解決抗屬生活困難,是鞏固擴大部隊的關鍵?!备鶕貎?yōu)抗工作已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在實際工作中,證明了解決抗屬生活問題,主要是使抗屬參加生產,特別是進行農業(yè)生產,解決抗屬的土地代租、代耕、種子、房屋等要求,是完全正確而且可以實現的。如半城區(qū)張墩鄉(xiāng)給抗屬代租到田地90畝。陳圩鄉(xiāng)11戶貧苦抗屬代租到土地86畝,使抗屬的生活有了保障。如泗陽曹圩鄉(xiāng)的固定代耕制度,25戶抗屬中有15戶解決了耕種的困難。[40]
1944年根據地建立優(yōu)抗基金,作為抗烈屬及榮譽軍人生產貸款及個別臨時救濟之需。辦法是:一是貫徹沒收走私糧食提成30%充實優(yōu)抗基金的命令,由民、財二部門會同清算以前的賬目和確定今后的辦法。二是由行署于救災糧中提出二千石,作為各縣優(yōu)抗基金。[41]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全邊區(qū)有抗屬22910戶(其中主力抗屬8133戶,縣團隊5004戶,區(qū)鄉(xiāng)9824戶),其中絕大部分是生活困難的,因此,除了政治上保障抗屬的榮譽地位以外,組織他們生產,保障他們生活,是優(yōu)抗的基本方針。在這半年中,各地都采取措施來幫助抗屬解決生產上的困難,一改過去單純救濟和很少關心的現象。各縣發(fā)給抗屬的優(yōu)抗糧及救濟糧有1292925斤。[42]此外,減免河工、減免勞役負擔,也很普遍。
優(yōu)抗工作極大地保障了戰(zhàn)時抗日根據地軍屬生存權利,使其貧困生活狀況逐步得以改善,促進了抗日根據地社會的穩(wěn)定,免除軍人的家庭顧慮,使其安心作戰(zhàn),促進了黨政軍民大團結,對于堅持抗戰(zhàn),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淮北根據地民生建設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民生建設與實行民主的斗爭相結合,保證了抗戰(zhàn)的勝利。
(一)政治方面
抗戰(zhàn)以來,淮北根據地改善民生政策實行以后,獲得了廣大群眾的擁護,在整合農村政治資源,穩(wěn)定各階級階層關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鞏固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改善民生絕不僅僅是一個狹義的經濟事件,在政治方面調整了地主與農民之間的緊張關系,緩和了農村的階級矛盾,正確處理好各抗日階級的利益,團結了各階層的人民,迅速擴大抗日力量,支持了敵后的抗戰(zhàn)。民生改善提高了農民的階級覺悟,一向社會地位低下但卻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開始登上鄉(xiāng)村政治舞臺。農民覺悟提高,“有了正確的政治方向,相信抗戰(zhàn)勝利,相信共產黨,不相信國民黨,愿意跟著共產黨走。”[43]因而民生的改善激發(fā)了農民抗日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他們對抗日民主政權的信任增強,共產黨在群眾中的威信大大提高,各地黨組織逐漸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在群眾已經發(fā)動的地方,封建統(tǒng)治勢力低頭了,工農小資產階級抬頭了,成為農村中的統(tǒng)治階級?!保?4]農民參政意識和政權觀念逐步萌芽,政治參與意識逐步增強,充分顯示了其政治心理向著新民主主義方向持續(xù)轉變的態(tài)勢。他們積極響應根據地政府的號召,踴躍參軍、參戰(zhàn),壯大人民武裝,根據地政權建設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根據地的民生建設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基層政權的狀況,擴大和鞏固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如鄧子恢所言:“在群眾改善生活斗爭中固然依靠于群眾自己的斗爭力量,但我們也應去說服解勸地主與東家,并鼓勵他們中之慷慨分子,自動減租減息,我們則加以贊揚,使他們在經濟利益上暫時受得損失,而在面子上得到安慰,這樣來減少他們的不滿情緒與對我們的仇恨,減少其為敵人利用之危險性,而鞏固我們內部之團結,以保證斗爭之勝利?!保?5]
在劉瑞龍領導下,淮北根據地的民生建設減輕了廣大農民所受的封建剝削,改善了他們的生活,調動了他們參加抗日斗爭和民主建設的積極性,加強了根據地建設,改造和鞏固了農村各級政權,促進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鞏固和擴大,支持了長期抗戰(zhàn)。
(二)經濟方面
抗戰(zhàn)時期,劉瑞龍領導根據地的民生建設改善了人民生活,打下了根據地生產建設的基礎。淮北根據地的民生建設,削弱封建剝削,減輕農民負擔,使廣大農民的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和明顯的改善,使他們有了基本的衣食保證,從而改善了他們的生活條件和生產條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1942年,劉瑞龍曾指出:“民生改善,社會經濟繁榮——取消了苛捐雜稅,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實行了減租減息,增加工資,禁煙禁賭,保護商業(yè),發(fā)展農業(yè),舉行春耕夏收秋收運動,救濟災荒,開辦水利,這就使得邊區(qū)農業(yè)逐漸恢復并有向前發(fā)展之趨勢?!保?6]淮北根據地農業(yè)增產增收,耕地面積不斷擴大,農業(yè)生產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
淮北根據地的民生建設較普遍地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一部分農民有余錢購買土地耕畜,使土地占有關系逐步由集中轉向分散,地主占有土地減少,農民占有土地增加,廣大貧農逐步上升為中農或富裕中農,中農經濟在根據地的比重增大?;幢备鶕氐拿裆ㄔO不僅克服了敵人殘酷破壞根據地所造成的重重困難,而且激發(fā)了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fā)展。鄧子恢1944年2月曾指出,“發(fā)展生產就是發(fā)展革命。要想與群眾建立血肉不可分的關系,必須給群眾以看得見的好處,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誰能領導群眾造福,誰便能領導群眾走向勝利。”[47]淮北根據地的民生建設為抗戰(zhàn)勝利奠定了雄厚的群眾基礎和物質基礎。
(三)社會方面
中共發(fā)起的減租運動實際上是一次根據地鄉(xiāng)村社會經濟與政治秩序的重組過程?;幢备鶕氐拿裆ㄔO使農民生活得到改善,并促進了農村階級關系的新變化,推動了根據地農民的社會流動?!霸谌罕姲l(fā)動的條件下,邊區(qū)農村的階級關系是顯著而劇烈的變化了。這表現在農民地位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空前提高,而地主地位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空前降低。”[48]民生建設改變了根據地農民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農村的社會結構、社會心理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小生產者自私自利觀念開始改變,互助友愛的社會風氣逐步形成,禁煙禁賭得到大力提倡,二流子得到較好的改造,根據地民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得到了提高,社會生活得到了安定,這就促進了傳統(tǒng)鄉(xiāng)土社會農民思想觀念的重構,淮北根據地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鄉(xiāng)村社會的重建?;幢笨谷崭鶕孛裆ㄔO使農村階級關系和社會面貌發(fā)生了一定變化,鄉(xiāng)村社會的這種變化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各抗日根據地的一個縮影,加速了淮北鄉(xiāng)村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型,同時也代表了抗戰(zhàn)以后鄉(xiāng)村社會發(fā)展的一種趨勢。
[1]近年主要代表性的研究論文有:俞小和.調整與變遷:淮北抗日根據地的互助合作運動[J].安徽史學,2013(4);張燕華.劉瑞龍與淮北抗日根據地的糧政工作[J].安徽史學,2013(4);李柏林.減租減息與抗日根據地生產力的解放和發(fā)展—以淮北抗日根據地為中心[J].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10(2);王海.抗戰(zhàn)時期淮北抗日根據地的社會環(huán)境治理[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6);朱正業(yè)、楊立紅.淮南、淮北抗日根據地的制度變革與紡織業(yè)發(fā)展[J].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08(1);李柏林.減租減息與淮北抗日根據地鄉(xiāng)村社會的變遷[J].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06(2).
[2][16][17][30][34][36][37][39][40]劉瑞龍.劉瑞龍淮北文集.(上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20;410;366;200;87;136;368;123;356.
[3][24][28][45][47]鄧子恢.鄧子恢淮北文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514-515;56;25-26;533.
[4]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二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575.
[5]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三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299.
[6][31]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江蘇省檔案館編.中共中央華中局[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3.175;210.
[7][38]豫皖蘇魯邊區(qū)黨史辦公室、安徽省檔案館編.淮北抗日根據地史料選輯,第二輯,第一冊(內部資料)[M].1985.151;86-87.
[8][14][18][27]豫皖蘇魯邊區(qū)黨史辦公室、安徽省檔案館編.淮北抗日根據地史料選輯,第三輯,第二冊(內部資料)[M].1984.104;235;27;27.
[9][11]豫皖蘇魯邊區(qū)黨史辦公室、安徽省檔案館編.淮北抗日根據地史料選輯,第三輯,第一冊(內部資料)[M].1984.130;130.
[10][19][25][43][44]劉瑞龍.劉瑞龍淮北文集(下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514;817;860;504;503-504.
[12][46]江蘇省財政廳等合編.華中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史料選編,第一卷,[M].北京:檔案出版社,1984.310;328.
[13][32][35]安徽省財政廳、安徽省檔案館編.安徽革命根據地財經史料選(二),[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118-119;162;187-188.
[15][20][29]歐遠方、童天星主編.淮北抗日根據地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229;230;229.
[21]逄先知主編.毛澤東年譜(1893— 1949)》(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358.
[22]江蘇省財政廳等合編.華中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史料選編,第二卷,[M].北京:檔案出版社,1986:17.
[23][26]豫皖蘇魯邊區(qū)黨史辦公室、安徽省檔案館編.淮北抗日根據地史料選輯,第五輯(內部資料)[M].1985;106;183.
[33]江蘇省財政廳等合編.華中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史料選編,第三卷,[M].北京:檔案出版社,1986:25.
[41][42][48]豫皖蘇魯邊區(qū)黨史辦公室、安徽省檔案館編.淮北抗日根據地史料選輯,第二輯第二冊,內部資料,[M].1985:137;159-160;204.
Liu Ruilong andConstruc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in Huaibei Anti Japanese Base
Fan Liansheng
(Kaili College,Kaili,Guizhou 556011)
During the Anti Japanese War,under the leadership of Liu Ruilong,the administrative office director,through the reduction of rent and interest,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reducing the burden of the people,increasing revenue,carrying out of social relief,Huaibei Anti Japanese base vigorously carried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improved people's lives,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Construc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in Huaibei,on one hand,strengthened the construction,renovated and consolidated the rural government at all levels,promoted the consolida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Anti 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on the other hand,construc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improved people's lives,laid a basis for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supported the protracted war,and at the same time,changed the society and relationship of classes in the rural areas,accelera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society in Huaibei,which had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role in the political,economic,social and other aspects.
Liu Ruilong,Huaibei,Anti Japanese base,Construc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范連生(1970—),男,山東臨沂人,凱里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史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