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河北省唐縣林業(yè)局072350)
棗縮果病防治方法
王娜
(河北省唐縣林業(yè)局072350)
棗縮果病又稱“束腰病”,主要侵害果實。果實受害后,多在腰部出現(xiàn)淡黃色水漬斑塊,邊緣呈浸漬狀,清晰。隨后病斑變?yōu)榘导t色,無光澤。有的病果從果梗開始有淺褐色條紋,排列整齊。剖開果皮,肉色呈現(xiàn)褐色,組織萎縮松軟,呈海綿狀壞死,壞死組織逐漸向果肉深層延伸,味苦。以后病變部轉(zhuǎn)為暗褐色,失去光澤。病果逐漸干縮凹陷,果皮皺縮,故稱縮果病。果柄受害后呈暗褐色,提前形成離層,棗果未熟即先脫落。
病原菌主要通過風雨作用使果面摩擦而造成的傷口侵入危害。害蟲危害棗果造成的傷口也可使細菌侵入。
縮果病的發(fā)生與棗果的生育期密切相關。一般從棗果梗洼變紅(紅圈期)到1/3變紅時(著色期)、果肉含糖量18%以上、溫度為23~26℃時是該病的發(fā)生盛期,特別是陰雨連綿或夜雨晝晴的天氣最易暴發(fā)流行成災。
1)選育和利用抗病品種。2)加強棗樹管理,增施農(nóng)家肥料,增強樹勢,提高棗樹自身的抗病能力。3)一般年份可在7月底或8月初噴灑第1次藥,間隔7~10d后再噴灑1~2次藥。藥劑有70~140單位/mL鏈霉素、140~210單位/mL土霉素、140單位/mL卡那霉素、DT600~800倍液。在使用殺菌劑時,加入20%滅掃利50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1000~1500倍液防治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