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怡婧
(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重慶 400044)
?
《羅斯莫莊》之約翰尼斯·羅斯莫人物分析
楊怡婧
(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重慶 400044)
摘要:作為中心人物,《羅斯莫莊》的故事基本圍繞著羅斯莫的心路歷程的變化展開。本文主要通過分析人物的動作與內在動機,剖析羅斯莫這一人物形象。
關鍵詞:羅斯莫莊;動作;動機;人物關系
第一幕主要的事件是保守黨人士克羅爾上門造訪羅斯莫,想邀請羅斯莫擔任《洲報》的編輯,同自由黨的報紙《烽火》拉開論戰(zhàn)。然而,對于克羅爾的百般說服,羅斯莫的主要幾個動作都是“不行”,這顯示出他的被動處境。
羅斯莫曾經(jīng)的老師布倫德爾突然造訪羅斯莫莊使事件得到轉機。在布倫德爾走后,羅斯莫對克羅爾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180度大轉變,他轉守為攻,宣布自己站在和克羅爾對立的陣營里。其實,羅斯莫真正的理想是想解放大眾的頭腦,使全國的人都擁有高尚品質。為了這個理想,他必須脫離宗教和祖宗的信仰。
羅斯莫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一些暗示性的動作表明,羅斯莫起初就想和克羅爾攤牌;其次,從羅斯莫和克羅爾的人物關系來看,羅斯莫提到他倆是老交情。在得知克羅爾的事業(yè)和家庭帶給他的沉重打擊之后,羅斯莫說“我對于自己的行為——你所謂反叛行為——本應該很高興,然而我心里卻非常難過,因為我知道這是一件使你十分傷心的事?!保ā兑撞飞募?卷》p153 )這表明,羅斯莫已經(jīng)預見到告訴羅斯莫的結果。這是他的被動行為的主要原因;再次,布倫德爾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了羅斯莫。同為讀書人,掩藏理想是羅斯莫和布倫德爾的共同之處,但布倫德爾的勇氣鼓勵了他;除此之外,羅斯莫對克羅爾極盡污蔑謾罵攻擊對手的行為大為惱怒,然而克羅爾卻要逼羅斯莫作自己的幫兇,這使羅斯莫不得不堅決地向克羅爾表明態(tài)度。
在羅斯莫享受因能夠發(fā)聲所帶的愉悅之后沒多久,克羅爾就帶來了碧愛特去世前對他兩條的控訴,第一條是:羅斯莫正在走上叛教的邪路,正在背叛他的祖宗;另一條是,碧愛特曾說,她是活不長的人了,因為羅斯莫必定馬上跟呂貝克結婚。 這使得羅斯莫心里不再清白。他認為無法再繼續(xù)自己的事業(yè)了。
羅斯莫感到挨了致命的一棒。首先,他無法理解碧愛特為什么能準確的預言出自己后來的叛教行為。其次,羅斯莫他站在碧愛特的角度上看,審視碧愛特還在世事時自己和呂貝克的行為,是否被碧愛特看出了破綻。羅斯莫清楚,這就是碧愛特對自己和呂貝克關系的控訴的起因,但無論如何,這并不是毫無根據(jù)的,因此他擺脫不了對碧愛特自殺的責任。這使他喪失了“清白純潔”的心情,他將永久地陷入對碧愛特的死的負罪感中。
對此,呂貝克勸他應該著眼于已經(jīng)獲得的一些成功砝碼,羅斯莫決定向呂貝克求婚,他表示如果她答應,他就不會再提死者的事情。
筆者認為,在羅斯莫的家庭觀念中,妻子的“位子”很重要?,F(xiàn)在這個“位子”是由一個對他有指控的死人擔當,因而羅斯莫會背負著對這個死人的愧疚。無論他多么愛呂貝克,但呂貝克究竟不在那個位子上。如果呂貝克答應,那么妻子“位子”上坐的人就換成了呂貝克,不再是碧愛特,他就可以拋棄對碧愛特的愧疚。所以他才相信死者將不再糾纏他了。
呂貝克拒絕了他的求婚,促使羅斯莫再次審視他對呂貝克的感情。他認為,雖然他倆口頭上說彼此之間是純潔的友誼,但碧愛特還在世的時候,他們就已經(jīng)有了柏拉圖式的愛戀。雖然他的肉體沒有破戒,但是精神上已然逾矩,觸犯了基督教教義。因此他得出結論:他的靈魂里有了罪孽。他犯了對不起碧愛特的罪過。起源于罪孽的事業(yè)絕不會成功。這種思想源于羅斯莫莊的信仰,是羅斯莫甩不掉、逃不開的。
在羅斯莫喪失了斗志之后,呂貝克意識到雖然表面上羅斯莫已經(jīng)與宗教和祖宗信仰決裂,但實際上,那些思想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因此,呂貝克決定告訴羅斯莫事實真相,將清白歸還給他。她交代說,她才是碧愛特自殺的罪魁禍首。她不僅曾向碧愛特暗示過自己離開羅斯莫莊對羅斯莫有好處,還曾蠱惑碧愛特相信,她沒有生育能力,應該把自己清除。不料這反而使羅斯莫喪失了所有意志。
使羅斯莫產(chǎn)生這種變化的動機是他與呂貝克的人物關系。一方面,在前文的劇情里顯示羅斯莫對呂貝克的絕對信任。經(jīng)過呂貝克的交代,羅斯莫對她的感情發(fā)生了轉折:羅斯莫認為呂貝克一直隱瞞著好些事情,而他都一直都沒有看出來,這使他感到害怕。由此導致了:對呂貝克的不信任——以及對她的話的質疑;同時引起了羅斯莫對他自己對呂貝克的愛的懷疑,這種懷疑也引發(fā)了羅斯莫的自我懷疑;由于不信任呂貝克,羅斯莫也無法相信呂貝克對他的愛是“純潔完整”的。另外一方面,我們了解到羅斯莫的歷史,起先他一直默默忍受著羅斯莫莊的黑暗和壓抑,直到呂貝克的到來,給他的生活注入了一股新鮮氣息。在呂貝克的影響下,羅斯莫希望能把自己獲得的快樂延伸至大眾的頭腦里,讓他們也遠離黑暗與恐懼。由此可見,只有羅斯莫才與呂貝克聯(lián)合起來,他才能做出行動。但他對呂貝克的懷疑使得羅斯莫-呂貝克這一有機體解體,伴隨它瓦解的是羅斯莫對理想事業(yè)的信心。
這等于說把羅斯莫身上美好的東西——理想和愛全部剝奪,于是他喪失了全部的意志,使他無法繼續(xù)生活。所以他歇斯底里地非要呂貝克把他的信心還給他。他絕望的提出讓呂貝克像碧愛特那樣為他而死。在羅斯莫看來,碧愛特的死代表了她對羅斯莫的絕對忠貞,這是羅斯莫頭腦中的愛的理型。如果呂貝克也能做到和碧愛特同樣的事,就代表著呂貝克對他的愛是真實的,他就會恢復相信呂貝克的精神被他自己永久提高了。從而他就會恢復對于自己使命的信心。
在呂貝克和羅斯莫的意見達成一致后,他倆互相理解了,并且一起跳下了水溝。顯然,從羅斯莫對碧愛特的死亡所產(chǎn)生的愧疚、他的家庭的觀念以及他一直不敢走便橋的種種行為和觀念來看,“羅斯莫莊人生觀”其實已經(jīng)深深的注入約翰尼斯·羅斯莫的體內。出于對約翰尼斯·羅斯莫的愛,這種信念也感染了呂貝克??梢哉f,羅斯莫和呂貝克一開始的理想——推翻羅斯莫莊這樣黑暗的、壓抑的統(tǒng)治權利——所需要的意志被摧毀了,摧毀它的不是外人,正是羅斯莫這個理想主義的反叛者本人。這真是一大諷刺。
中圖分類號:I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