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麗
·康復醫(yī)療·
不同康復介入時間對小兒重型顱腦損傷后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
薛小麗
目的探討不同康復介入時間對小兒重型顱腦損傷后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101例小兒重型顱腦損傷患兒,依據(jù)康復介入時間的不同分為對照組(50例)和觀察組(51例)。對照組于受傷48h后介入康復治療,觀察組于48h內(nèi)介入康復治療,對比兩組Furl-Meyer運動評分量表(FMA)評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及臨床療效。結(jié)果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FMA、GC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96.08%高于對照組62.00%(P<0.05)。結(jié)論對重型顱腦損傷患兒實施早期康復介入治療,可有效促進患兒肢體功能的恢復。
不同康復介入時間;小兒重型顱腦損傷;肢體功能
顱骨骨折、頭部軟組織損傷、腦損傷均為顱腦損傷,是臨床常見小兒危重癥,對小兒的智力發(fā)育造成極大影響,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病情加重,極易導致患兒終身殘廢,甚至死亡。有學者指出[1]對患兒給予一定的康復治療可有效促進患兒肢體功能的恢復,但臨床對康復介入時間的研究較少,為此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101例小兒重型顱腦損傷患兒分為兩組,觀察不同康復介入時間對小兒重型顱腦損傷后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01例小兒重型顱腦損傷患兒,所有患兒均經(jīng)臨床診斷確診為顱腦損傷,年齡3~12歲,依據(jù)康復介入時間的不同分為對照組(50例)和觀察組(51例)。對照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3~11歲,平均年齡(7.09±2.33)歲,其中摔傷8例,高空墜落傷12例,交通事故20例,其他原因10例;觀察組男31例,女20例,年齡4~12歲,平均年齡(7.11±2.31)歲,其中摔傷9例,高空墜落傷11例,交通事故19例,其他原因12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在患兒受傷48h后實施康復介入治療,具體如下:在患兒清醒狀態(tài)下,動作輕柔的指導患兒采取站位及坐位平衡訓練,并漸進過渡到患肢功能訓練。早期訓練以翻身、坐為主,持續(xù)訓練10d,緩慢過渡到站立訓練,指導患兒行患肢負重站立,并指導其進行抬腿、蹬踏運動;行腕關(guān)節(jié)屈伸、旋轉(zhuǎn)、肩、肘關(guān)節(jié)等訓練,30min/次,2次/d。觀察組患兒于48h內(nèi)介入康復治療:此時患兒的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意識不清醒,因此應實施健肢位臥位,采用沙袋對患兒肢體強直、過伸固定;昏迷狀態(tài)患兒每天進行患肢按摩,按摩時間以15min左右為宜,并對患肢各關(guān)節(jié)進行擠壓訓練,行肘關(guān)節(jié)、腕關(guān)節(jié)及肩關(guān)節(jié)屈伸、旋轉(zhuǎn)等被動訓練,并給予高壓氧治療,1次/d,10次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FMA評分及GCS評分。GCS評分標準[2]:患兒恢復良好,且生活自理能力基本恢復為5分;有輕度殘疾為4分;重度殘疾且生活無法自理為3分;患兒昏迷為2分;死亡為1分。統(tǒng)計兩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肢體功能恢復標準[3]:患兒病情加重或無改善為無效;患兒語言、智力、生活能力低下但肢體功能有所改善為好轉(zhuǎn);患兒癥狀基本消失且肢體各指標恢復正常為顯效。總有效率=(顯效+好轉(zhuǎn))/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FMA及GCS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FMA、GC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FMA、GC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FMA及GCS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FMA及GCS評分對比(±s,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組別例數(shù) FMA評分GCS評分治療前 治療3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 5115.29±11.5468.29±25.26a3.39±0.144.56±0.34a對照組 5015.11±11.6357.11±24.213.37±0.163.51±0.11t 0.7882.2700.66820.785P >0.05<0.05>0.05<0.05
表2 兩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對比[n(%)]
顱腦損傷是由高空墜落、交通事故等導致外界暴力直接作用于頭顱部引起的腦部損傷,患兒病情一般比較嚴重,重型顱腦損傷患兒昏迷甚至>12h,導致患兒出現(xiàn)一定的意識障礙并加重,嚴重威脅患兒的生命健康,且死亡率較高,是所有創(chuàng)傷導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近年來醫(yī)療技術(shù)有較大改進,使顱腦損傷患兒存活幾率大大增加,但患兒常會遺留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導致患兒活動受限,嚴重者甚至導致患兒殘疾,影響患兒身心健康,甚至對患兒的終身造成不利影響[4,5]。
有學者提出[6],對重型顱腦損傷患兒及早介入康復治療,有利于患兒智力、肢體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康復,為此本研究選取101例重型顱腦損傷患兒,于不同時間段對其給予康復介入治療,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FMA、GC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對患兒給予及早康復介入治療可有效提高患兒FMA、GCS評分,促進患兒意識、運動功能的恢復,通過指導輔助患兒行坐位、站位及關(guān)節(jié)被動主動訓練,加之一定的按摩、思維、語言訓練等,進而重新建立被破壞的運動反射弧,對各神經(jīng)元進行刺激,進而使運動輸出得以正常運行,促進患兒意識恢復,提高患兒生活自理能力及運動功能,使肢體功能的恢復得到有效促進。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及早對患兒實施康復介入治療可有效改善患兒的肢體功能,通過早期康復訓練,對患兒的大腦皮層進行刺激,進而使少數(shù)的神經(jīng)細胞被激活,促進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改善患兒的肢體功能,且早期的康復介入治療可有效改善患兒腦缺血現(xiàn)象,建立側(cè)支循環(huán),有效避免腦組織受到更大損傷,進一步緩解患兒臨床癥狀,有利于患兒肢體功能的康復。
綜上所述,及早對患兒給予康復介入治療,可有效改善患兒的運動功能,促進患兒肢體功能的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王桂華.康復介入時間對小兒重型顱腦損傷后肢體功能恢復的效果觀察.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3(17):92-93.
[2]李愛萍,余芳,周先珊,等.顱腦外傷患者綜合康復治療的時效性研究.東南國防醫(yī)藥,2014,16(2):132-134.
[3]陳映紅,徐從蕊,孫明翠.重度顱腦損傷術(shù)后康復護理研究進展.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5,18(22):144-145.
[4]王亮.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對顱腦損傷功能恢復的影響.中國醫(yī)藥導刊,2013,15(8):1300-1301.
[5]昝倩倩.康復介入時間對小兒中重度顱腦損傷后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中國實用醫(yī)藥,2016,11(7):283-284.
[6]辛志雄,劉振寰,唐燦權(quán).康復介入時間對小兒重型顱腦損傷后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兒科學,2016,8(3): 324-32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8.191
2016-08-17]
474500西峽縣人民醫(yī)院新生兒小兒康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