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學(xué)飚
一、生活篇
無論是創(chuàng)新的材料作文還是傳統(tǒng)的命題作文,每年高考都會出現(xiàn)聯(lián)系當(dāng)下生活的好文章;而真正的好文章,總是關(guān)注現(xiàn)實、接地氣的,是從閱讀吮吸的營養(yǎng),是心田流淌出來的生命之泉,甘甜又溫馨。下面兩篇便是源于生活的耐讀佳作,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借鑒。
好奇心
江蘇一考生
為什么?
兩個人都長年紀(jì)了,相距不過幾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幾分鐘就喊一下?
每次去奶奶家,這件事總會勾起我的好奇心。
奶奶八十了,但眼不花耳不聾,還能瞇著眼在屋里做針線。大她三歲的爺爺便不行了,不愿走動,總是坐在藤椅上曬太陽。
相隔不過幾米,奶奶過幾分鐘,便會放下活兒,“老頭子!”奶奶這么叫。
爺爺不應(yīng),奶奶便急,邁著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爺爺好好的呢,在躺椅上睡熟了。于是孩子般地笑嗔:“這個死老頭子,人家喊了也不睬。”奶奶過幾分鐘,便會放下活兒,“老頭子!”奶奶這么叫。
這樣的事天天發(fā)生。
我很好奇。
是奶奶悶嗎?沒有人說話?那她為什么只喊一下而不是和爺爺嘮嗑呢?
喊爺爺作什么?還這么不停地喊?我想起奶奶每次看見爺爺好好的,滿意離去的背影。陽光總是以最完美的角度鋪在奶奶的身上,每每這樣的畫面閃爍著溫暖的光輝。
是不是只要有人答應(yīng)便好呢?我好奇地繼續(xù)想。
那好,再有這種事發(fā)生時,我便捂住嘴,學(xué)爺爺?shù)穆曇暨t緩地答:“唉——”可每每奶奶都能辨別出來,無論我用布還是用棉花捂,以求聲音的逼真?!凹?xì)丫頭在這里搗亂……”奶奶皺紋滿布的手會輕拍我,以示責(zé)備。微微笑。
奶奶依舊。我的好奇心不減反增。
算了,我破釜沉舟:“奶奶,你老這么喊來喊去做什么呢?也不嫌煩?!?/p>
奶奶看我,寬容地笑:“丫頭,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p>
心,被濡濕了。是花蕊中的一滴露。連日以來如同小蟲一樣不斷噬咬我心的好奇心得到滿足。
你在,就心安的。這是人世間最美麗的風(fēng)景。粗茶淡飯有什么要緊?年華老去有什么要緊?你在,就心安。
我想,所謂愛,便是如此。就是我所愛的人,我惦念的人,必得在我看得見的地方,我手夠得到的地方,我能夠走到的地方,好好地存在著。
我慶幸我擁有好奇心,才得以知曉奶奶一輩的關(guān)心、溫情與愛。我知道了,那聲聲呼喚是在說,有你在,整個世界,都在。
有道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這里是說牛郎織女,一年中一次幸福的會見勝過無數(shù)次見面;只要兩人相愛,哪里在乎天天在不在一起。這種感情未免有些神化。普通人,特別是天各一方又互相惦念的,何嘗不希望日日廝守。
但是,這一篇《好奇心》,并非牛郎織女式的、浪漫的那種愛情。她描述的愛情很傳統(tǒng)又很真摯,卻多少又有點兒奇特。不對不對,海枯石爛也不變的愛情誰能說得清道得明?它原本就是奇特的,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不可復(fù)制的。
全文以好奇心切入,以好奇心貫穿?!拔摇碧貏e注意到步入耄耋之年的奶奶有意思的喊話:“相距不過幾米,奶奶過幾分鐘,便會放下活兒,‘老頭子!奶奶這么叫?!睜敔敳粦?yīng),但發(fā)現(xiàn)他好好的,奶奶就會笑嗔:“這個死老頭子,人家喊了也不睬?!弊⒁?,這個“人家”就是奶奶自己,多么親切又有點發(fā)嗲的味道。這“明送秋波”是第一個層次。然而是不是只要有人應(yīng)答就管用了呢?“我”試著“介入”黃昏戀式的應(yīng)答,可不濟(jì)事,奶奶一聽便知是孫女在裝,是故意搗亂。這就把好奇心推到又一個層次,也是文章的一個波瀾:奶奶老這樣喊來喊去為了什么?“丫頭,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边@話如同落入“花蕊中的一滴露”,我的“心,被濡濕了”。這是多么美的比喻,是考場上的神來之筆。愛情之花,就是這樣被奶奶的喊話、爺爺?shù)牟粦?yīng)或應(yīng)答澆灌著,鮮艷美麗,芳香撲鼻。
好奇心滿足了,找到了奶奶日日不停喊話的原因,議論便水到渠成:“粗茶淡飯有什么要緊?年華老去有什么要緊?你在,心就安?!薄坝心阍冢麄€世界,都在?!本涠桃忾L,神清氣閑而淡定自若,作者對愛情的解讀是世俗的也是高尚的,我們周遭正常的愛情不都是這樣的嗎!文章讀完了,仍覺余意綿綿,言有盡而意不盡。
該文所有細(xì)節(jié)都是生活化的,其問孫女用布或棉花捂嘴,模仿爺爺遲緩回答,是真實的天倫之樂,就像是鄰家爺孫的嬉戲場面。這里是否有虛構(gòu)的成分已不重要,作者用有血有肉的細(xì)節(jié)描寫,透視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甚至那始終沒有開口的爺爺,我們也能感覺到他的呼吸。全文篇幅很短,容量卻不小,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稱它是微型小說。這篇微型小說源于生活,又提煉了生活,它謳歌了白頭到老、廝守一生的普通愛情,它跟口口相傳的牛郎織女愛情故事同樣神奇。
遺憾的是,我們很多同學(xué)不注意觀察,較少思考,因而寫出來的東西大家都眼熟,似曾相識。如果你做個有心人,那肯定幾乎每天會發(fā)現(xiàn)見所未見的新世界,寫出別人筆下無而你筆下有、別人筆下淺而你筆下深的別樣文字。
二、積淀篇
生活是寫作之源,閱讀則是寫作之流,“源”和“流”不可或缺。你若熱忱地投入生活,又不懈地閱讀前人和他人的作品,你又熱愛寫作的話,那你的作文必然會左右逢源。這里再談?wù)勚R積累和文化積淀。我們常說某人的文章有書卷氣,便是指蘊藏其中的文化底氣。
2000年的高考卷“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是空前開放的話題,一石激起千層浪,那一年全國各地佳作迭出。我至今清楚地記得當(dāng)年陜西卷的考場佳作《詩家“抬杠”》:
詩家“抬杠”
陜西一考生
“一樣春花一樣山,幾人歡喜幾人煩?”對事物的看法不一致,就像五指三長兩短一樣自然。詩人有見解,就要寫詩,寫出來,又難免“逆吹風(fēng)”。有人說,詩酒可以消憂;但是,就是寫了詩、喝了酒的過來人,卻哭喪著臉說,詩酒從來就不解愁。這就是詩家“抬杠”,仁智各見,天經(jīng)地義。
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詩:“禁苑春暉弱,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日天分笑,迎風(fēng)共一香。如何仙嶺側(cè),獨秀隱逸芳。”沒想到,兩天紅,三天謝的桃花,競讓一代國君傾倒如此。更沒想到唐代大詩人杜甫卻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用詩向本朝天子“抬”了一“杠”。后來,唐明皇見太乙池白蓮盛開而左右皆贊美白蓮嬌美,說了“爭如我解語花”一語。從此,詩人多以“解語花”稱贊美人或者盛贊貌似美人嬌花。北宋蘇東坡《江見桃花詩》偏不以為然,說:“我觀解語花,粉色如黃土?!币哺腋俺摹盎实劾蟽骸碧Ц?。
六朝詩人王籍入若耶溪,聽見溪岸山林一兩聲蟬叫,山林反而更顯幽靜,于是吟出了“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詩。喜歡的,說是“文外獨絕”,“以動襯靜,妙不可言”。不喜歡的,說是“意復(fù)”,“兩句直如一句”。這只是發(fā)表看法,還沒有用詩去抬杠。后來,宋代王安石到山里去游,“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跟王籍唱反調(diào)。清人顧嗣立在《寒廳詩話》中說,王安石亂改王籍詩句,點金成鐵,“真是死句”,有不少詩家都附和這個觀點。
詩家觀察事物的角度不一,心情和境遇不一,學(xué)識和美感潛能不一,對同一事物、同一題材的見解也不可能一致。
譬如牡丹花,絕大多數(shù)人都稱贊其嬌美,為“帝王花”“富貴花”。這類詩中,晚清皮日休的《牡丹》就很有代表性,詩云:“落盡殘紅始吐香,佳句喚作百花王。競夸天下無雙艷,獨占人間第一香?!闭媸呛迷捳f盡,人有過情之評。后來,明代有位沒名氣的詩人出來較勁,寫了一首很有識見的詩,詩曰:“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竟空枝。桑葉雖微可作絲,棗花雖小能成實?!?/p>
所以說,在客觀上,人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觀察與評價事物的方法也不一樣,只有全面地看待問題,才能幫助我們開闊視野,克服片面性。
詩曾經(jīng)是高考的體裁禁區(qū),可后來年年閱讀試題必有詩。到2000年高考作文也可以寫詩了。中國畢竟是詩的國度,讀詩寫詩者甚眾,愛詩賞詩者手不釋卷,代不乏人,君不見詩話大作讓多少人如癡如醉?考生的這篇獨特的考場詩話說明了作者讀了很多詩,讀了很多詩話,所以才敢在考場上一顯身手,以詩話形式作文,才能由“答案是豐富多彩的”話題一下子想到《詩家“抬杠”》這個人無我有的好題目。作者談詩酒、論桃花、說襯托、話牡丹,馳騁唐宋明清,縱橫趣事逸聞。全文引古詩文多達(dá)14處,看似信手拈來,實屬精心選材,巧思妙構(gòu)。況且,這是在考場,手邊沒有任何文字可參閱。詩家“抬杠”,“抬”出的是觀察角度不同、答案不同的審美情趣,議論始終緊扣話題。
說起詩話起源,或謂肇自三代,或稱始自鐘嶸,然第一次以“詩話”名書的卻是宋代歐陽修《六一詩話》,多數(shù)人認(rèn)為歐翁以隨筆漫談的形式評論詩,開后來詩話之先河。后世《中山詩話》《草堂詩話》《圍爐詩話》《隨同詩話》《飲冰詩話.》……琳瑯滿目。引文提及的《寒廳詩話》鮮為人知,足見作者是一位詩話愛好者,涉獵廣泛,博聞強志,在眾多考生中是出類拔萃的佼佼者了。
讀了這篇佳作,不能不讓人興奮。陜西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積淀很深的地域。這篇陜西考生以難得見到的詩話形式應(yīng)對“答案是豐富多彩的”話題,可謂藝高膽大,又使人擊節(jié)贊賞。完全可以說,這不僅在當(dāng)年陜西十幾萬考生中一枝獨秀,就是在全國200多萬考生中恐怕亦無人望其項背。
當(dāng)然,平心而論,考生不可能都達(dá)到這樣的水平。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陶淵明),這是每個年輕人應(yīng)該努力的方向。
生活是源,閱讀是流,有了這源流,寫作題材才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那些高考中的好作文都說明了這個道理。否則,即使所謂寫作技巧練得再好,文章也不過是徒有好看的語言外殼,少有思想內(nèi)核的東西罷了??傊x書得益,讀書也可得方法,讀書能使人氣質(zhì)發(fā)生很大的改變,然后而及文字的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