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利 天
(吉林大學 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暨哲學社會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
哲學如何成為“聰明藥”?
——哲學教育與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
孫 利 天
(吉林大學 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暨哲學社會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最近在微信中看到一條令我們這些哲學教師十分高興的消息:英國杜倫大學的研究表明小學生學過哲學后,數學及讀寫能力有顯著提高。官方數據顯示,哲學專業(yè)大學生的GRE等美國研究生入學標準化考試成績也較其他專業(yè)學生的要高。學習哲學不僅能讓孩子們更善于思考和表達,也能讓他們更懂得如何生活。專家建議,哲學學習要從娃娃抓起。作為一名老年哲學教師,我不懷疑這一消息的可靠性。在多年的職業(yè)生涯中類似的消息和報道看過很多,但并未看到如所期望那樣的哲學教育的繁榮。冷靜地理性思考這種消息的意義,我們反而可能會有愧疚的感覺和深深的自責:我們的哲學教育讓孩子們聰明了嗎?什么樣的哲學教育能使哲學成為一劑“聰明藥”。
杜倫大學研究人員所做實驗給小學生上哲學課用的教程是哥倫比亞大學哲學教授馬修·李普曼20世紀70年代開發(fā)的兒童哲學教程,這個教程主要用以幫助兒童進行有邏輯的自我思考,使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觀點并進行論證,以及學習聽取他人的觀點和看法。在課上,老師并不教孩子讀柏拉圖或者康德的著作,而是讓孩子們就讀過的故事、詩歌或者影片涉及的哲學問題進行討論,老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讓學生們注意論證的質量。如果不考慮兒童的心理年齡特點,面向成年人的哲學教育可能就要閱讀哲學經典并就哲學文獻中的哲學問題進行討論。但有邏輯的自我思考,給出充分理由的邏輯論證,以及善于提出問題,清晰精準地表達思想等訓練,是所有哲學教育的基本形式,是符合哲學本性的教育方式。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符合哲學本性的哲學教育才能是一劑“聰明藥”。反觀我們的哲學教育已不用多說,每個哲學教師都心知肚明,無論是中學、大學的政治理論課,還是大學哲學專業(yè)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大都是老師講,學生記,考完試不用多久基本全忘了。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哲學學科積累了豐厚的哲學文獻,其中有許多類似自然科學知識確定性的客觀知識,哲學專業(yè)教育當然要了解和牢記哲學知識,但在哲學教育中缺少必要的思維訓練,沒有獨立的思考、理解和論證,這些知識就只能是僵化的教條。如李普曼所說它使人思維僵化,不但不能讓人聰明,反而使人愚蠢。
清晰思考,清晰表達,是美國斯坦福大學本科教育的第一條目標。任何學科專業(yè)的教育在傳授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都在訓練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為什么小學生的哲學教育能特殊地讓孩子們聰明起來?這與哲學的性質相關。哲學是一種追根究底的無限性思考,是對人類的知識和價值給出終極解釋的追求。人類的知識除了直接的經驗之外,都是推理的間接知識,推理、推論需要前提,而前提又有前提,無限的追問導致了解釋的無窮倒退,哲學反思必然觸及使全部人類知識得以可能的終極基礎。經過漫長的哲學發(fā)展,特別是自康德以來到20世紀英美分析哲學的發(fā)展,哲學分析逐漸觸及人類思維的基本概念結構或概念框架,我把它類比為計算機的元語言、元程序。從亞里士多德的十范疇,到康德的先驗范疇,再到黑格爾邏輯學諸范疇,進而到現代哲學邏輯分析、語言分析所揭示的邏輯基礎和日常語言的概念結構,哲學反思無限逼近我們全部知識的終結的原初構造。對人類價值的追問亦是如此,從蘇格拉底對勇敢、誠實等美德的追問,到羅爾斯什么是正義的論證,傳統美德和倫理規(guī)范的基礎不斷被消解和重新論證。按照哲學的理論性質去澄清認識和價值基礎的哲學思維訓練,是哲學特有的。其他經驗科學的反思是很有限的,比如,物理學必須承諾物理客體的存在,否則即無法從事物理學研究。無限的反思和追問使哲學思維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承擔的特殊職能,也使其具有獨特的精神氣質,如懷疑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理性對話精神等等。
哲學的懷疑精神不是消極的懷疑和簡單的無信念,笛卡爾式的知識還原其目標是確立清楚明白的真觀念。我可以懷疑既定的一切知識和觀念,但我在懷疑是不可懷疑的,從而得出“我思,故我在”的知識基點。懷疑是給出充分理由的堅實論證的要求,是積極的理性精神。同樣,哲學的批判精神也不是我們熟悉的革命批判和政治批判,不是意識形態(tài)和語詞的暴力。康德說過“現代尤為批判之時代,一切事物皆須經受批判”。宗教不能由于其神圣、法律不能由于其尊嚴而避免批判,只有經過理性自由公開的檢討和論證,才能獲得誠實的尊敬。哲學批判是理性法庭對一切事物合法性的理性的自由公開的討論和對話。而每個人大膽地運用自己的理性能力去評審一切,這就是康德理解的“啟蒙”。哲學的反思精神不僅指向人類認識和價值的基礎,也包含著自我認識、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特別是中國哲學的內省精神,把人的自我修養(yǎng)和自我完善作為基本的方向和任務,成為造就崇高人格和人生境界的主要路徑。哲學作為無限的反思和追問,其所獲得的真理性的認識是不同于經驗科學真理的超驗的看法和觀點,所以無法用經驗的標準加以檢驗,從而只能在哲學共同體的對話、辯論中獲得更為堅實的合理性證明。辯證法在其本來意義上的對話,是不同超越觀點的對話和論辯。特別是當今天這個全球性的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哲學對話是不同信仰的對話,是觸及文明靈魂的對話。按捺下群體性的激情和激動,以平和、寬容的理性精神對異質性的世界觀做出理解,從而擴展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許是未來文明的出路。符合哲學本性的哲學教育方能培養(yǎng)上述哲學精神,而當孩子們或成年人真的養(yǎng)成一些哲學精神,哲學何止是“聰明學”,它甚至可能是“文明藥”“濟世藥”“創(chuàng)造藥”。
我們尚未談到哲學和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的關系,按照法國哲學家德勒茲和迦塔利《什么是哲學?》一書中的看法,哲學的本性和任務就是創(chuàng)造概念。只有創(chuàng)造新概念,才能在內在性的概念平面上給混沌紛亂的經驗世界以理性的秩序。這兩位哲學家創(chuàng)造了“千高原”“游牧民族”“根莖”等形象概念,從而帶來對哲學和世界的后現代主義理解。美國新實用主義哲學家羅蒂對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作了自然主義進化論的解釋,他認為,“真正的創(chuàng)新畢竟可以發(fā)生在一個盲目的、偶然的、機械的力量所構成的世界之中。例如我們可以把‘創(chuàng)新’視為當一個宇宙射線擾亂一DNA分子中的原子,從而使東西傾向于變成蘭花和類人猿時所發(fā)生的事情。同理,我們可以把亞里士多德隱喻式地使用‘實體’一詞,圣保羅隱喻式地使用‘圣愛’一詞,牛頓隱喻式地使用‘引力’一詞,都當作是宇宙射線擾亂了他們大腦中若干重要神經細胞的精密結構的結果?!迸既坏臋C緣使“新的語在他們心中滋生,于是他們具備了新的工具,可以做這些工具尚未出現前所無法想見的事情。”(引文見《偶然、反諷與團結》)這些后現代意味的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的理解,在我們看來都有些主觀主義的傾向。新概念、新語匯作為新工具帶來了新解釋和新行為,這當然說得通。但是按照古典的哲學精神哲學是真理的追求,哲學概念的創(chuàng)造不是偶然的機緣促發(fā),它也不僅僅具有工具性的潛能,它是對世界本質和人的認識、價值的基礎的逐漸逼近。所以,概念創(chuàng)造必須“面向事情本身”。黑格爾強調要沉入事物自己運動的節(jié)奏中,按照事物自身的邏輯去揭示其概念本質。胡塞爾力求在現象學還原中達到一切知識和價值得以明證的意向性構造,從而也把握了意向性構造的世界和事情。海德格爾認為這二人并未真正做到“面向事情本身”,必須改變意識優(yōu)先和人優(yōu)先的哲學立場,以存在的優(yōu)先性傾聽存在的召喚,才能有歸屬于存在的思想。無論如何,哲學的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必得經過艱苦的哲學訓練,我們真的希望哲學教育從娃娃抓起。
2016-03-16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4ZDA009)。
孫利天(1953-),男,吉林舒蘭人,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暨哲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