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茂
[福建工程學院 福州 350118]
現(xiàn)代困境與交往理性
——重讀《小城畸人》
□張生茂
[福建工程學院 福州 350118]
安德森的《小城畸人》講述了丑陋幽閉的小鎮(zhèn)上抽象、變態(tài)的“畸人”們的奇特遭遇。他們行為怪癖、心靈扭曲、人格異化。小說對工業(yè)文明和啟蒙理性的污穢進行了令人震驚的呈現(xiàn),也是對西方工業(yè)文明的現(xiàn)代病理診斷?;藗兛释磉_交往卻不可能,他們或是失語癥患者,或是獨語者,或者交流障礙者,究其根源在于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對人的異化,人類理性出現(xiàn)危機所致。小說揭示了交往理性可化解現(xiàn)代危機,擺脫現(xiàn)代困境,實現(xiàn)主體際和諧交往。
安德森;小城畸人;畸形人;主體間性;交往理性
《小城畸人》①的故事發(fā)生在“油燈和蠟燭、馬匹和馬車的時代”②。小說成書于一戰(zhàn)結束后的1919年,其時美國的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已經(jīng)趕超英、德,躋身世界列強之首。隨著大工業(yè)、大城市的興起,美國社會出現(xiàn)了一派繁榮的現(xiàn)代景象??墒牵舾械淖骷覀儏s發(fā)現(xiàn),繁榮之后隱藏著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和機械文明對人性的壓制和扭曲,一些小說家把目光轉向小城鎮(zhèn),揭示小鎮(zhèn)平庸閉塞的生活和狹隘庸俗的傳統(tǒng)觀念對人們精神生活的扼殺。最具代表者是辛克萊·劉易斯和舍伍德·安德森。安德森的《小城畸人》就描繪了這樣一群“畸零人”,他們生活在悲觀的氛圍之中,心靈破碎,思想神秘,語言詭譎,帶有精神病人的變態(tài)心理。安德森筆下的“畸零人”與艾略特的“荒原人”③異曲同工?!盎闳恕迸c“荒原人”是一戰(zhàn)后西方人的象征主義符號,“也是近代理性危機的集中表現(xiàn)”[1]。理性主義危機亦即現(xiàn)代性危機。對現(xiàn)代性的批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哈貝馬斯認為,要克服理性主義危機,須脫離意識哲學束縛,發(fā)揮啟蒙理性潛能,以后形而上學思維闡揚理性主義,用交往理性代替意識哲學。小說《小城畸人》中,安德森敏銳地捕捉到畸人們面對的現(xiàn)代困境,其溫情的筆觸揭示了現(xiàn)代人應如何擺脫困境,重構交往理性。
“現(xiàn)代性”術語矛盾重重,它是歐陸啟蒙思想家對未來社會的哲理設計?,F(xiàn)代性亦即理性,“主體性乃是現(xiàn)代性的原則”[2]。主體性代表人類史上空前的變革邏輯,與傳統(tǒng)決裂,告別愚昧,面向理性,充滿運動變化,它與革命、進步、解放與發(fā)展結緣。然而“現(xiàn)代性”帶來劇變的同時,“把精神焦慮植入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成了危機和困惑的代名詞”[3]?,F(xiàn)代性與資本主義一脈相承。它是新生資本主義的夢想,但在資本主義的無限擴張中,它無時不在背離其初衷。在資本主義社會合理化、生活物質化、生產(chǎn)機械化的溯流中,“維系過去與現(xiàn)在、個人與社會的經(jīng)驗結構解體了,人類陷入絕望、孤獨和痛苦之中”[4]。隨之而來的還有戰(zhàn)爭、污染、沉淪和異化。資本主義弊病重重,陷入嚴重的合法性危機。《小城畸人》的瓦恩堡鎮(zhèn),其原型是安德森居住的克萊德鎮(zhèn)(Clyde),雖地處偏遠的中西部,但經(jīng)過現(xiàn)代工業(yè)化的洗禮,小鎮(zhèn)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過去五十年,美國人民的生活發(fā)生了巨變。其實是一場革命。工業(yè)主義的到來,萬事喧囂,海外涌來成千上萬新的叫喊聲,火車來去往復,城市不斷擴張,汽車在路上出現(xiàn),這些給美國中西部人們的思想習慣和生活帶來了驚天的變化。書籍進入百姓家,雜志和報紙隨處可見。如今,村里農(nóng)民的腦子里充盈著他人的語言。雜志和報紙把他們的腦子塞得滿滿的。先前的無知很大程度上消失了[5]。
內(nèi)戰(zhàn)后到1900年,美國鐵路總長200,000英里,比整個歐洲大陸的總和還長?;疖嚨耐ㄐ袕氐赘淖兞嗣绹说纳?,尤其是偏遠的中西部。現(xiàn)代交通方式的變革和進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思想習慣”,時空分割重組,城鄉(xiāng)距離縮短?;疖噹砹诵律?、新習慣,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火車還承載夢想和希望?!堵惚肌放鹘前惤z·欣德曼的情人內(nèi)德·柯里懷揣夢想乘火車離開小鎮(zhèn),去了克利夫蘭和芝加哥,雖然他再也沒有回來。小說的結尾,主人公喬治·威拉德坐上火車,離開了幽閉壓抑的瓦恩堡鎮(zhèn)?;疖囀乾F(xiàn)代性的象征。報紙和雜志的普及,加速了文明的傳播與進步。喬治·威拉德是《瓦恩堡之鷹》的記者,夢想成為作家,他的職業(yè)以及他的遠大的理想,使他頗受小鎮(zhèn)居民的認可和尊敬。鐵路的鋪設、火車的開通以及報刊雜志的發(fā)行未能阻止小鎮(zhèn)平庸幽閉的生活和庸俗狹隘的舊觀念對小鎮(zhèn)居民精神生活的扼殺。這群畸零人猶如“行尸走肉(the living dead)”[6]。安德森在1916年12月2日給好友芬利的一封信如此描述了他意象中的這群畸零人:
我活在一座死亡之城,這個可怕的念頭時時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辦公室里,亡靈的聲音在談論不合時宜的陳舊觀念。我走上大街,一串串死灰的臉從旁閃過。我驚恐萬狀,沿街逃竄。我死命呼喊,掄拳猛擊他們。我要喚醒他們[6]43。
小城的畸零人對交往表達和生命的意義有“無可名狀的渴望”。他們追求夢想,可夢想老是幻滅,他們探求真理,可生活屢屢欺騙他們,他們渴望愛與被愛,卻總是徒勞。《裸奔》里艾麗絲·欣德曼最終強迫自己勇敢地面對這樣的事實:“很多人,即使在瓦恩堡,都得孤獨地活著,孤獨地死去。”[5]97《孤獨》中老邁的伊諾克·魯濱遜扼腕長嘆:“現(xiàn)在我孑然一身了?!盵5]157
《小城畸人》中的這群畸零人孤獨、壓抑、心靈扭曲,其根源在于交流障礙或交往障礙。他們無法用明晰的言語,通過對話相互理解,與他人達成共識。他們或是失語癥患者,或是獨語者,或者交流障礙者,他們的交往是非理性的。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主張:“客觀認識的范式必須被具有言語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主體的理解范式所取代?!盵2]309交往理性不以主客二元對立結構為前提,而是以主體間對稱的理解關系為前提,凸顯其言語性、主體間性、對話性和多維性,其主旨是處理人際間達成互相理解和共識的條件。它強調語言在交往、文化生產(chǎn)和社會進步中的作用。
小說主人公喬治·威拉德一家三口,成員間交流不暢,障礙重重。喬治的父親湯姆和母親伊麗莎白沒有愛情,夫妻貌合神離。湯姆視妻子如眼中釘,把自己的女人看作是“敗落和不可救藥的東西”[5]18。伊麗莎白也恨透了自己的男人,曾想用裁衣剪刀捅死他。夫妻形同路人,沒有交流溝通。父親湯姆熱衷政治,無意經(jīng)營,冷落家庭。父親對喬治寄予厚望,他要喬治有建樹。他為兒子謀得《瓦恩堡之鷹》的記者職位,但與兒子鮮有交流。他對兒子說話一本正經(jīng),高高在上?!敖煌硇园l(fā)現(xiàn),其標準在于直接或間接兌現(xiàn)命題真實性、規(guī)范正確性、主觀真誠性以及審美和諧性等有效性要求所使用的論證程序。”[2]309交往理性是對話性的,參與者須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據(jù)兌現(xiàn)自己的有效性要求。意義的理解是對言語中的有效性要求的主體際認可。父親常勸誡兒子如何行事,尊尊教導,循循善誘:
“我跟你說吧,喬治,你要打起精神,”他說得很尖銳,“關于這件事,威爾·亨德森說過三次了。他說你一連幾個小時也聽不進別人說的話,你的行為像個笨拙的女孩子。你是怎么啦?”湯姆·威拉德善意地笑了。“不過,我想你會克服的,”他說,“我和威爾就是這么說的。你不是傻子,也不是女人。你是湯姆·威拉德的兒子,你會振作起來的。我并不害怕。你的話把事情都說清楚了。如果因為當了記者就想當作家,那也沒什么。我只是想,你想當作家得振作起來才行啊,嗯?”[5]22-24
父子的交流中,只有父親獨語式的訓誡,聽不見兒子的回音,兒子作為他者缺失了。一個完整的交往行為包含三個環(huán)節(jié):其一,說者對有效性要求的表達和聽者對它的理解;其二,聽者依據(jù)自己的理解接受或拒絕說者的要求;其三,交流雙方通過對話和相互糾錯,達到有效性要求的共識,并依此來指導、約束自己的行為?!袄硇怨沧R是交往參與者之間非強制的一致認可,而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強制。因此,理性并不意味著他者的排斥和壓抑?!盵4]93父親的獨語式對白,看似望子成龍的深情厚望,實則家長制的一言堂?!癐 tell you(我跟你說吧)”“you’ve got to wake up(你要打起精神)”“acting like a gawky girl(像個笨拙的女孩子)”[7]細究父親的措辭,猶如長老在威嚴的儀式中發(fā)號施令,巫師神神叨叨的念念咒語,兒子則誠惶誠恐、惟命是從。交往主體是不對稱的,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強制?!坝捎跈嗔Σ倏v,話語名為表意系統(tǒng),實則強加于人的暴力。”[8]
伊麗莎白與兒子喬治儼然一對失語癥病患,母子雙方渴望愛與被愛卻疏于交流。“在伊麗莎白和她唯一的兒子喬治之間存在一種很深但卻未表達出來的相互同情的紐帶,這一紐帶是在早已夭折的少女夢想的基礎上形成的?!盵5]19婚姻不幸,母親把愛和希望全部傾注在兒子身上,可她無法表達和傳遞愛與希望。在兒子面前,“她顯得膽怯、寡言”[5]19。只有兒子不在時,她來到他的屋里,關上門,跪在書桌旁,對天祈禱。她渴望自己少女時代的夢能在兒子身上實現(xiàn),她請求上蒼:
“即使我死了,我也要讓你遠離失敗,”她哭著說,她的決心很大,渾身顫抖。她的眼睛閃著光,拳頭攥得緊緊的,“假如我死的時候,看見他變成像我一樣無聊的廢物,我會復活的,”她這樣宣稱,“我請求上帝給我這個特權。我要求有這個特權。我愿意付出代價。上帝不妨用拳頭打我,只要我的孩子代表我們兩個人去表現(xiàn),我寧愿承受落在我頭上的任何打擊?!盵5]20
母親只有在兒子缺場的情境下,激情澎湃,滔滔不絕。面對兒子,母子間的交流“表面上看只是一個毫無意義的形式。兒子和母親一起在屋里坐著,沉默不語,兩個人都有點尷尬”[5]20。母親無法把她的孤獨、失落對兒子傾訴,無法把自己對兒子的關愛表達,沒有給兒子講述少女時代的夢想和對兒子的期盼。說的永遠是:“我想你應該出去和男孩子們一起。你老是在家里悶著?!盵5]21同樣,兒子也無法把自己內(nèi)心的壓抑和困惑向母親袒露,無意與母親分享他的理想和抱負。他有個習慣,愛自言自語,時常獨自在屋里走來走去,自說自話??赡赣H喜歡兒子這樣,因為她覺得“這個習慣加強了他們之間的秘密聯(lián)系”[5]22。母親抑郁而終,到死也沒明白,人際交往最核心的方式是語言。語言內(nèi)在地包含真正的主體間的一致性之所以可能的條件。只有通過語言交流,獨立個體才能組成社會。語言使原本內(nèi)省的、私人的東西成為社會的、透明的東西。語言交往參與者,遵守交往理性,以語言交流為中介,即可確保社會成員達成對客觀事物的共識和理解,建立共同認可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維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生活世界的和諧。
《教師》里的小學老師凱特·斯威夫特,典型的交往障礙者。她外表冷漠、語言尖刻、我行我素,小鎮(zhèn)的人們認為她是“一個終生不嫁的老處女,缺少人的所有成全和損害人們生活方面起很大作用的那些感情”[5]140-141。人們對老師的偏見和誤解源于交往理性的缺失。凱特受過教育,在紐約居住過,游歷過歐洲,是個見過世面的知識女性,與平庸的小鎮(zhèn)居民格格不入,老師與小鎮(zhèn)居民沒有交流。主體間的交往行為是我們生活的世界得以再生產(chǎn)的媒介。在主體的交往活動中,互動參與者是傳統(tǒng)的產(chǎn)物、社會化的產(chǎn)物和集體團結的產(chǎn)物。主體間的交往“奠定了互動參與者的完成行為式立場,互動參與者通過就世界中的事物達成溝通并把他們的行為協(xié)調起來。一旦自我做出行為,而他者采取了相應的立場,他們就進入了一種人際關系”[2]327。小鎮(zhèn)居民用敬仰的眼光遠視特立獨行的小學老師,這種距離感使得凱特老師與他們的隔閡和誤解日益加深,老師成為居民眼中的異類,他們之間沒有人際交往。即便和她的學生,她也是“以一種奇怪的方式和學生親近”[5]139。她常倒背著手,在教室里踱來踱去,高談闊論,語速極快,說些學生是懂非懂的話,“教室里的所有學生都能感覺到她高興”[5]139,但學生并沒能體會到老師工作的激情和對他們的關愛。
實際上凱特·斯威夫特是最富激情的人,她狂熱地愛上了她曾經(jīng)的學生,年輕的記者喬治·威拉德。這種愛戀是危險致命的。由于傳統(tǒng)的禁錮、世俗的偏見和輿論的束縛,老師無法調適師生、朋友、戀人的角色轉換,她沒能把愛大聲說出來。老師以她獨有的方式表達愛意:
“你必須懂得生活?!彼f,因為認真,說話的聲音微微顫抖?!叭绻阋斪骷遥惚仨毻V棺鑫淖钟螒?,”她解釋說,“你還沒有做好準備時,不要再想寫作的事了?,F(xiàn)在是生活。我不想嚇唬你,但我想讓你懂得你想做的這件事的含義。你不能變成一個文字販子。你需要學習的是懂得人們想什么,不是他們說什么?!盵5]141
小學老師的這番“表白”隱晦深奧,沒能有效地傳遞信息,更無法與學生順暢交流。交往主體顯然違背了交往理性的三個有效性要求:真實性、正確性和真誠性。真實性指交往主體對某一事實的陳述是否真實;正確性指與交往主體的人際互動關系是否合乎規(guī)范和得到普遍認同;真誠性指交往參與者是否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意向。老師要向學生袒露心扉,表達愛戀,可她絮絮叨叨,好似給學生講授人生的哲理,全無愛的音符。老師這里所謂“生活”暗指人的七情六欲和愛情婚姻。老師要求學生“懂得人們想什么,不是他們說什么”。老師言不由衷,顧左右而言他,她的陳述不是真實的。小伙子想要禪悟老師的言外之意,內(nèi)心所想,實在強人所難。老師的口氣依然像老師訓誡小學生,這顯然違背了理性交往的真實性和真誠性要求。老師與學生的關系是不對稱、不平等的。學生已經(jīng)長大成人,已非昔日不諳世事的小學生。老師沒有意識到他們的社會角色已然改變,無視理性交往的正確性要求。她的話語違背了人際關系互動的規(guī)范,是對交往主體他者的強制和壓抑,如何能獲得小伙的認同和理性共識。面對學生的不解和沉默,老師徹底絕望:“有什么用呢?得十年的時間你才能懂得我說的是什么意思。”[5]142
凱特·斯威夫特的絕望和喬治·威拉德一家三口的失落、隔閡、挫敗是小鎮(zhèn)的流行病(epidemic)——交流障礙(inability to communicate)。鰥夫里菲醫(yī)生終日獨坐在掛滿蜘蛛網(wǎng)的診室里孤獨終老。耶西·本特利的現(xiàn)代化農(nóng)場日漸擴大,可他的心靈世界日漸萎靡。路易斯·本特利相夫教子,自怨自艾,終究參不透世間愛為何物。沃什·威廉斯因為妻子的背叛成為厭女者(misogynist),終日與酒結伴。賽思·里奇蒙敏感自卑,怯于面對愛情,悵然離開瓦恩堡鎮(zhèn)。伊諾克·魯濱遜自戀式的藝術追求讓他“孑然一身”。埃爾默·考利沒有朋友,老是幻想自己是被漿洗熨燙的衣服。雷·皮爾遜不堪家庭生活的沉重和壓抑,對生活世界失去了信念。被男友遺棄的癡情女艾麗絲·欣德曼算是悟出了生命的真諦:“在瓦恩堡,很多人都得孤獨地活,孤獨地死?!?/p>
小鎮(zhèn)的這群畸零人,夢想破碎,愛情失落,生活虛無,精神孤獨,心靈扭曲,人格異化,究其原因,皆源于交往的非理性。如前文所述,他們要么失語,要么獨語,要么交往障礙。交往理性的缺失和表達的障礙是人類由來已久的癥候,是上帝阻建巴別塔的本意,但更主要的是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對人類的異化,人類理性出現(xiàn)危機所致。理性危機使人類整體沉淪,現(xiàn)代人在無盡的自我擴張中,反而喪失了“自我”。人類的異化和自我的喪失是“生活世界殖民化(colonization of the lifeworld)”[9]17的過程。當大規(guī)模的社會化過程變得越來越獨立,并且限制著順從于它們的那些人們的行動時,個人的自由在復雜的社會中就遭到了破壞。哈貝馬斯認為,通過生活于其中的人們的日常社交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他們與他人有意義地進行交往的能力,小規(guī)模的社會可以被大規(guī)模地組織起來。然而事與愿違,經(jīng)濟系統(tǒng)(即貨幣)用技術和理性原則改造了生活世界的邏輯,政治系統(tǒng)(權力)通過外在干預和控制,消除了以人與人相互溝通和協(xié)商為基礎的生存價值,生活世界被嚴重侵蝕。這是現(xiàn)代社會的病理根源?!缎〕腔恕返恼w基調是悲涼的,安德森對世界的看法似乎比勞倫斯④的看法更悲觀。小鎮(zhèn)的世界猶如一片荒原,人們看不見光明和希望,只有死亡是才解脫。喬治·威拉德的母親伊麗莎白一生追求解脫的夢想到死才實現(xiàn),“這種解脫她一生畢竟只有兩次,就是她的兩個情人——死亡和里菲醫(yī)生——把她抱在懷里的時候”[5]211。
然而,安德森絕非悲觀厭世者。對小城畸人卡通漫畫般的描述,流露出作者淡淡的人性關懷?;藗兓铎`活現(xiàn)、栩栩如生。讀者身臨其境卻無壓抑之感,畸人們?nèi)侨藨z愛。小鎮(zhèn)在讀者的內(nèi)心深處蕩起層層思鄉(xiāng)的漣漪。讀者的這種憐愛和懷舊之情來源于閱讀產(chǎn)生的共鳴,即《紙團》中寓言式象征符號——“畸形的小蘋果”情結:“很少有人知道畸形蘋果的甜滋味?!盵5]14安德森溫柔的筆端不僅流淌著精神關懷,也給讀者帶來希冀和力量。小說結尾,喬治和海倫相互吸引,共同體驗愛的甘甜。他們“得到了他們各自需要的東西”[5]222。喬治有所感悟:“當你意識到生活毫無意義,你會不寒而栗,但同時,假如小鎮(zhèn)上的人都是你自家的人,你如此強烈地熱愛生活,你會潸然淚下?!盵5]220喬治明白了小鎮(zhèn)畸人們對愛的極度渴望而又囿于交流障礙的困境。他真心真意接受了瓦恩堡失落的畸零人?!澳腥嘶蚰泻⒁擦T,女人或女孩也罷,他們在一起的那段時間里,把握了一樣東西,即,在現(xiàn)代世界里讓男人和女人的成熟生活成為可能的東西?!盵5]222那“東西”就是交往理性。交往理性與人在相互理解和交流中所具有的三種“認識興趣(cognitive interests)”[10]201關聯(lián):對控制自然的技術的運用、交往和理解的改善、被壓迫者的政治解放。為了生存和繁榮,人類必須既能控制他們的自然環(huán)境(利用科學和技術),又能有效地進行交往,從而將他們自己組織成能夠維持下去而又復雜的社會群體。哈貝馬斯最尊崇交往行動,他認為在交往理性的基礎上,通過交往、溝通取得共識,才能形成一個倫理共同體,建立一種普遍的共同生活方式。這是社會進化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一個社會“通過對現(xiàn)有信念和能力的反思來增加它解決問題的能力,用能夠依據(jù)越來越普遍的詞語而被論證的信念和能力來代替現(xiàn)有的信念和能力,如此一來,社會和社會中的個人都擴展了其自由和自主行動的范圍,最終實現(xiàn)生活世界的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of the lifeworld)”[9]148。最后,喬治離開小鎮(zhèn),去追求他的夢想?!半x開”并不意味著遺棄或放棄,離開總是孕育新的生命、新的生活?!靶褋碓偻疖嚧巴饪磿r,瓦恩堡已經(jīng)不見了,他那里的生活已成為過去,只能作為描繪他成年夢想的背景了?!盵5]227“背景”之喻恰如其分地表明瓦恩堡是夢開始的地方。
《小城畸人》發(fā)表至今近一個世紀,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和進步已非昔比,人類過上了古人不敢奢望的富足生活。現(xiàn)代變革為人類開創(chuàng)、拓展了發(fā)展空間,帶來滄桑巨變。但它是把雙刃劍,劇變使傳統(tǒng)知識失效,并加劇知識紊亂、理論困惑,同時使人類陷入環(huán)境污染、資源枯竭、道德沉淪的困境。面對困境和危機,我們不禁懷念畸人們生活的小鎮(zhèn)和那個年代。小城雖幽閉壓抑,卻無暴力、兇殺和污染,沒有戰(zhàn)爭和恐怖主義。小說啟迪我們:應正視和接受“畸形的小蘋果”,用愛的語言大聲說出現(xiàn)代社會愛的失落。我們不可能回到田園牧歌的神話時代。面對現(xiàn)代理性危機,人類須直面困境,倡導交往理性,倡導個體、社區(qū)、族群和國家間對話商談,倡導多種文化并存互動,尊重交往他者、傾聽他人。理性的交往中,誠意多一點,可以避免許多悲劇;耐心多一點,可以避免許多偏見和誤解;寬容多一點,人類的性靈和思維可得到滋養(yǎng),人際的交往就更加和諧。這應是人類期盼的雙贏局面。
注釋
①書名《Winesburg, Ohio》有多種譯本:《小鎮(zhèn)畸人》《小城畸人》《俄亥俄州的溫斯堡鎮(zhèn)》,本文參閱人民文學出版社劉士聰譯本《小城畸人》。
② 轉引自《小城畸人》前言部分,那個“時代”大約是19世紀90年代。
③ 《小城畸人》發(fā)表后3年,艾略特的長詩《荒原》(The Waste Land)對戰(zhàn)后西方社會理性危機的象征性描繪,成為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里程碑。西方社會被喻為“荒原”,西方人常以“荒原人”自喻。
④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D. H. Lawrence,1885-1930):英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兒子和情人》、《虹》、《戀愛中的女人》、《查泰來夫人的情人》等。勞倫斯是個理想主義者,無情鞭撻西方機械文明,呼吁自然人性的復歸。
[1] 徐葆耕. 西方文學:心靈的歷史[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3: 255.
[2] 于爾根·哈貝馬斯. 現(xiàn)代性的哲學話語[M]. 曹衛(wèi)東等, 譯.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08:17.
[3] 趙一凡. 從胡塞爾到德里達:西方文論講稿[M].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07: 14.
[4] 俞吾金等. 現(xiàn)代性現(xiàn)象學——與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話[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17.
[5] 舍伍德·安德森. 小城畸人[M]. 劉士聰, 譯.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1: 48-50.
[6] 克勞利. 《小城畸人》新論: 英文影印版[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3.
[7] 舍伍德·安德森. 小鎮(zhèn)畸人: 英文版[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23.
[8] 趙一凡. 從盧卡奇到薩義德:西方文論講稿續(xù)編[M].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09: 689.
[9] 安德魯·埃德加. 哈貝馬斯:關鍵概念[M]. 楊禮銀,朱松峰, 譯.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8: 17.
[10] 于爾根·哈貝馬斯. 哈貝馬斯精粹[M]. 曹衛(wèi)東, 譯.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201.
Modernist Predicament and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Revisiting Anderson’s Winesburg, Ohio
ZHANG Sheng-mao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118 China)
Sherwood Anderson’s Winesburg, Ohio tells stories of a group of hollow and alienated grotesques in an ugly and provincial town. The novel presents and diagnoses the shocking condition of the town affected by west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enlightened rationality. Those grotesques hungers for expressing themselves and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 but fails. They behave as aphasics, soliloquists or someone who are unable to articulate resulting from crisis of modernity. Reading of the novel inspires us that it is a communicative reason that can solve modernist crisis and transform the world into a more humane, just, and egalitarian society.
Anderson; Winesburg, Ohio; the grotesque; intersubjectivity;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I106.4
A [DOI]10.14071/j.1008-8105(2016)03-0086-05
編輯 鄧 婧
2015 ? 07 ? 21
張生茂(1973? )男,福建工程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