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集權式斷裂:法國大革命的政治起源

        2016-03-07 05:18:33邢曉峰
        東岳論叢 2016年3期

        邢曉峰

        (山東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

        集權式斷裂:法國大革命的政治起源

        邢曉峰

        (山東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法國大革命是由財政危機、社會沖突引發(fā)的,但是如果追根溯源,路易家族追求的國家集權,才是導致大革命的“罪魁禍首”。國家集權消解了貴族和僧侶階層的權力,將他們變成了只想保住免稅特權的“寄生階層”,使得貴族、僧侶與農(nóng)民之間不再具有相互依賴關系,社會成為散沙;國家集權吞噬了司法系統(tǒng),使之淪為長官意志的附庸,不但堵塞了依法化解社會沖突的可能渠道,而且讓百姓失去了司法信仰,不再尊重法律和程序;國家集權剝奪了知識分子參加政治生活的機會,使其思想變得極度純真和理想,為暴力革命提供了合法外衣。更重要的是,路易王朝在破壞傳統(tǒng)社會組織的同時,卻無力承擔現(xiàn)代國家所應履行的公共責任。這樣的國家必不可免地會激發(fā)民眾暴烈甚至盲目的反抗。

        國家集權;法國大革命;政治起源

        關于法國大革命的起源,學界歷來眾說紛紜。1939年,勒·費弗爾基于馬克思史觀,指出法國大革命是“資本主義的中產(chǎn)階級秩序取代封建制度”,一度獲得學界認可。20世紀60年代以來,這種觀點不斷受到質疑。阿爾弗雷德·科本認為,法國大革命是由官吏和自由職業(yè)者發(fā)起領導的;盧卡斯認為,大革命源于衰落精英階層對舊制度的反抗;威廉·多伊爾強調,法國大革命是由財政危機和政治危機引起的。費朗索瓦·孚雷和羅伯特·達恩頓則分析了精英意識形態(tài)、下層民眾思想與大革命之間的關聯(lián)*詳見洪慶明:《法國大革命修正史學對革命起源的研究》,《史學理論研究》,2002年第1期。。筆者認為,以上各派觀點雖然差異甚大,但是大都局限于社會沖突分析進路,沒有將社會沖突與國家政治結合起來分析。本文擬以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為主要參照,從國家集權導致社會斷裂進而引發(fā)暴力革命角度,探討法國大革命的政治起源。

        一、中央集權

        在現(xiàn)代社會中,各個階層既呈現(xiàn)出不同的身份特征,又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相互關聯(lián),甚至相互依賴。當各個階層由于經(jīng)濟或政治變動失去了相互依賴關系,轉而變得相互冷漠或仇恨相向時,社會就陷入斷裂狀態(tài)。在社會斷裂狀態(tài)下,受壓抑的社會群體最易感情用事,采用暴力方式尋求根本出路。在筆者看來,法國大革命實際上就是社會斷裂的產(chǎn)物。只是,當時法國的社會斷裂不是經(jīng)濟巨變的結果,而是由君主集權所催生的。因此,要想了解法國大革命前夕的社會斷裂,把握大革命的根源,就必須追溯革命之前法國君主的集權行動。

        托克維爾將法國革命前夕的君主制度稱為“舊制度”。這種“舊制度”不同于中世紀法國的封建制度,它實際上指的是16-18世紀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亦稱絕對君主制度。在法國,封建制度早被君主掃蕩一空。大革命爆發(fā)之前,王權已經(jīng)依靠第三等級,剝奪教士和貴族的行政權力,將各種地方事務納入到了政府控制之下*在法國,教會僧侶是第一等級,他們可以向自己擁有的莊園農(nóng)民征稅而不必受國家法律制約,也不必向君主交稅;貴族是第二等級,1500年時,他們失去了鑄造貨幣、征稅和發(fā)動戰(zhàn)爭的權力,但仍保留一些特權,不需要交納土地稅,如果犯罪只能由高等法院或議會審判,可以佩戴武器、打獵,如果是莊園主可以向農(nóng)民和莊園管理人征收莊園稅;城市居民是第三等級,主要由貧富不等的律師、商人、醫(yī)生、手工業(yè)者和農(nóng)民構成。城市公民可以不交納莊園稅,也不必交納土地稅,不受莊園法庭審判,可以擔任一定的城市官職。農(nóng)民可以買賣土地,但只要以耕地為生,就必須向國王交納土地稅,向教會交納什一稅,向莊園主交納莊園稅。因此,在各個階層中,農(nóng)民的收入最低而負擔是沉重的。參見朱孝遠:《近代歐洲的興起》,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350-351頁。。貴族都被遷往巴黎,喪失了政治權力,只剩下免稅特權和腐化生活。在《舊制度與大革命》第二編中,托克維爾花費大量篇幅分析了路易王室的集權行動,以及由此導致的政治風氣。

        在中世紀封建制度下,貴族領主是其領地內的最高統(tǒng)治者,擁有廣泛的自治權力,國王不得隨意予以剝奪。然而,到了17世紀,法國貴族階層在王權蠶食之下,已經(jīng)變成了空殼。1682年,龐大的新凡爾賽宮建成,貴族被強制住在宮中,再也無法在其領地內行使權力*[英]佩里·安德森:《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劉北成、龔曉莊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頁。。至18世紀,貴族領主在君權壓制下,基本變成了富有而馴服的臣民。他們的與眾不同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享有國王“恩典”的免稅特權,同時擁有遠遠超過其他階層的財富*17世紀,貴族人口占整個法國國民的2%,但是收入占整個國民收入的20-30%,參見《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頁。?!翱偠絺冊趯懡o他們的下屬的信中特意說道,領主只不過是第一居民”*[法]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馮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69頁,第91頁,第76頁。。高傲的教會僧侶,也在國王打壓之下繳械認輸。16世紀初期,國王就取得任命高級教士的權力,掌握了支配高盧派教會財產(chǎn)的權力*郭華榕:《法國政治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頁。。16世紀末,法國國王發(fā)布敕令,宣布全體天主教徒乃“國王的天主教徒”,最終獲得了對于僧侶的支配權。在這種情況下,貴族與僧侶的權威喪失殆盡,王室政府成為唯一的立法者,包括貴族和僧侶在內的其他人,都成為了君主政府的下屬。

        御前會議(conseil du roi)是中央政府的核心機構。它有權監(jiān)督各地的行政活動,有權制定法律和分配捐稅,有權審核普通法院的判決*路易十四在位時期,御前會議逐漸得到完善。它分為4個專門委員會:“最高會議”(有學者又譯為高級參事會),由國王召集,負責處理與國防、外交有關的重大事宜,其成員稱國務大臣;“文件收發(fā)委員會”(有學者又譯為通報參事會),專門負責向國王通報各省、各部門的政府運行情況,以及中央政府各部門之間的聯(lián)絡;“王室財政委員會”(有學者又譯為財政參事會),負責王室財政管理,制定收入和支出預算;“秘密委員會”(有學者又譯私人參事會)主要負責立法、行政和司法工作,為國王準備詔書和敕令。參見郭華榕:《法國政治制度史》,第43頁;杜蘇:《司法獨立的黎明——法國古典司法體制諸問題研究》,《中外法學》,2013年第1期。?!耙磺惺聞兆罱K都由它處理,整個國家就從這里開始轉動?!庇皶h通過派駐總督對各省進行控制??偠絼t再通過選任代理,掌握城市和鄉(xiāng)村的一切事務。上到治安與司法,下至救濟與耕種,甚至節(jié)日慶祝,都在其管理范圍之內。托克維爾曾感慨道:“在舊制度下,像今天一樣,法國沒有一個城市、鄉(xiāng)鎮(zhèn)、村莊、小村、濟貧院、工廠、修道院、學院能在各自的事務中擁有獨立意志,能夠照自己的意愿處置自己的財產(chǎn)?!?[法]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馮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69頁,第91頁,第76頁。當然,御前會議并不是一個自主機構,它僅僅是國王的影子?!皣跻蝗诉M行決斷,御前會議像是發(fā)表決定。”*[法]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馮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69頁,第91頁,第76頁。所謂的中央集權,歸結到最后,實際上是君主專制。

        法國君主支配下的中央集權,完全摧毀了社會自治傳統(tǒng)。在封建制度下,貴族、僧侶階層與底層百姓之間固然存在不平等,但是由于生活相互交叉和依賴,誰都無法完全脫離對方而存在,其社會關系仍然存在著高度的穩(wěn)定性。但是,君主強制貴族、僧侶遷入凡爾賽宮,無異于徹底摧毀了其與底層百姓之間的關聯(lián),使他們變成了僅僅享有特權,過著糜爛生活但又不再對底層百姓負擔任何義務的陌生人。一個陌生、富有而又沒有權力的寄生階級,除了令工人、農(nóng)民心生厭惡之外,恐怕不會有任何其他感覺。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央集權不僅摧毀了封建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分裂了法國社會。

        如果君權在吞噬貴族、僧侶權力之后,能夠為底層百姓提供相應的義務,社會也許能夠繼續(xù)保持安定。但事實上,路易家族只不過喚起了百姓的期望,讓“大家都認為,若是國家不介入,什么重要事務也搞不好”*③[法]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馮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107頁,第110頁。?,F(xiàn)實中,他們卻根本不具備名符其實的能力。不僅如此,國王為了穩(wěn)定秩序,仍然極力拉攏上層精英,允許貴族、僧侶和城市享有豁免權,而主要向農(nóng)民和沒有資本購買豁免權的階層征收賦稅。1542年,威尼斯大使報告說,法國農(nóng)民經(jīng)常因不能負擔沉重稅收而逃離土地*朱孝遠:《近代歐洲的興起》,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344-345頁。。在這種情況下,第三等級看到的,是行政權力不受任何監(jiān)督,官員專橫跋扈、任意胡為,政令忽左忽右、反復無常。一個權責不能統(tǒng)一的政府,必定招致民眾不滿。托克維爾稱,法國百姓“連那些最無法避免的災禍都歸咎于政府;連季節(jié)氣候異常,也責怪政府?!雹圻@種社會戾氣與民眾對特權階層的厭惡匯聚為一體,構成了一座隨時都有可能爆發(fā)的火山。

        二、吞噬司法

        在法國大革命前夕,君主集權不僅體現(xiàn)在縱向層面,亦延伸至橫向層面。它將各種司法權力都納入到行政權控制之下,基本斷絕了通過法治化解社會沖突的可能。

        在中世紀晚期,教會、領土以及城市法庭是獨立于國王的。這些法庭在調解糾紛、穩(wěn)定秩序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對于野心勃勃的君主來說,自成一系的領主法庭顯然是不能接受的。君主通過各種手段,攫取地方事務主導權。13世紀,為王權崛起開路鋪橋的,是從御前會議分離出來的巴黎高等法院(the Parlement of Paris)*14世紀之前,巴黎最高法院所掌握的權力極為廣泛。1302年,法王腓力四世頒發(fā)道敕令,明確了各下屬各機構的職能:“政治職能屬于大參議會,司法職能屬于巴力門法院,財政職能屬于審計署。”經(jīng)此界定,巴黎高等法院的權限局限于司法領域,不過它也“因禍得?!保〉昧霜毩⒂趪醯娜烁?,不再隨著國王的鑾駕四處移動。轉見杜蘇:《司法獨立的黎明——法國古典司法體制諸問題研究》,《中外法學》,2013年第1期。。它根據(jù)國王是“王國的監(jiān)護人”(keeper of the kingdom)的觀念,宣稱國王擁有最高司法權,進而又以“王室事由”、“恩典事由”、“轄區(qū)管轄”為借口,不斷吞噬領主法庭的管轄權。巴黎高等法院的管轄范圍,很快從審查冒犯君主、偽造王室印璽、降低王室貨幣成色等罪行,擴展到了私戰(zhàn)、高利貸、攔路搶劫及有關貴族受封、非婚子女認領、商業(yè)貿(mào)易、王國安寧的各種犯罪事件*陳頤:《立法權與近代國家的構建:以近代早期法國法律為中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6頁。。教會、貴族和各個市政當局的司法權,皆被巴黎高等法院收入了囊中。在某種程度上,巴黎最高法院幾乎扮演了中央政府的角色。

        巴黎高等法院最初主要審理外省的上訴,后來管轄范圍繼續(xù)擴大,不僅有權撰寫規(guī)則、登記國王敕令、討論是否為國王敕令進行注冊(“諫諍”),甚至在幼主即位時,還可以決定何人攝政。最高法院幾乎成了國王在各地的代理人,“國王借助高等法院處理司法案件與紛爭?!?郭華榕:《法國政治制度史》,第25頁。15世紀,伴隨著王室領地擴大,外省也陸續(xù)建立最高法院。不過,巴黎高等法院成立最早,又管轄著法國的半數(shù)疆域,所以自恃甚高,幾乎將外省法院等同于自己的分支。

        從性質上來說,最高法院來自于王權,應該從屬于王權。但是,由于王權極不穩(wěn)定,最高法院常常能夠依據(jù)專業(yè)知識,取得極大的自主性和穩(wěn)定性。據(jù)說,在法國宗教戰(zhàn)爭結束之后,唯一保有權威的國家機構就是巴黎高等法院。而且,伴隨著民族主義的崛起,高等法院越來越不愿意局限于扮演國王“守護人”。從15開始,它就頻繁利用“諫諍權”與國王討價還價。巴黎高等法院法官甚至自比古羅馬元老院*杜蘇:《司法獨立的黎明——法國古典司法體制諸問題研究》,《中外法學》,2013年第1期。。

        高等法院的獨立傾向,落實到現(xiàn)實政治層面,就是對國王意圖的限制。1643年,它曾否決路易十三的遺囑。當時的檢察長塔隆宣稱,最高法院是限制王權的另一種力量。1648年,巴黎高等法院反對首相法令,聯(lián)合外省高等法院,要求限制王權、推行財政改革、整頓時弊、取消監(jiān)察官、保障臣民人身自由等。他們抗衡王權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為“注冊權”,另一種為“諫諍權”。前者主要通過討論、表決和登記君主敕令而監(jiān)督王權,后者通過向君主提出告誡甚至指責而監(jiān)督王權。一般來說,他們使用注冊權的機會更多一些*郭華榕:《法國政治制度史》,第46、52頁,第46頁。。這意味著,只有經(jīng)過高等法院登記,國王頒布的命令或敕令才能生效。

        法國君主對此當然不滿意。路易十四上臺后,集中力量整頓高等法院。1655年,他御臨最高法院,迫使法院登記其有關財政的系列敕令。1667年,路易十四又主持制定了“路易法典”,規(guī)定最高法院必須立即登記君主的所有敕令。1668年,路易十四派遣掌璽大臣前往巴黎高等法院,撕毀了有關福隆德運動的3冊記錄本*郭華榕:《法國政治制度史》,第46、52頁,第46頁。。最高法院在貴族支持下,仍然頑強抵制國王。為了徹底解決最高法院,路易十五宣布解散巴黎高等法院,重新任命法官;改組外省高等法院,由國王發(fā)給法院薪俸。

        國王御前會議還借助“調案”,不斷侵蝕巴黎高等法院的司法權力。大革命前夕,“凡是涉及公共利益或因屆時政府法令引起的爭訟,均不屬普通法庭所轄范圍,普通法庭只能宣判涉及私人利益的案子?!庇嘘P征稅的大部分訴訟,有關車輛運輸和公共車輛治安的訴訟,有關大路路政、河流航運的訴訟,都歸總督和御前會議審理。“總之,只有行政法院才能理清涉及政府的所有訟案?!?[法]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第93頁,第116-119頁。就這樣,國王首先借助巴黎高等法院控制了全國大部分權力,然后又通過奪取巴黎高等法院權力,直接控制了全國大部分權力。高等法院此時已無力反抗,只能對國王俯首聽命*[英]佩里·安德森:《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第97頁。。

        相較于行政機構,司法系統(tǒng)的最大特點有二,一是強調法律依據(jù),二是注重司法程序。這兩大特點使得司法系統(tǒng)具有天然的保守性,不會輕易做出決斷,也不會任意妄為或完全憑一時的沖動行事。在司法權力占據(jù)主導的社會中,民眾受其熏陶,一般都會養(yǎng)成理性思維,遇事依賴法律、尊重程序。就此而言,17世紀法國君主將司法系統(tǒng)納入囊中,迫使司法成為君權的奴婢,不僅僅瓦解了司法系統(tǒng)本身,而且也釜底抽薪,毀掉了孕育民眾理性的社會土壤。行政權力完全以武力或強力為后盾,同時經(jīng)常受到強人意志的挾裹,因而具有鮮明的強制性和任意性。在此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民眾,大都易受情緒左右而做出瘋狂舉動。尤其當民眾一盤散沙、缺乏組織時,革命的瘋狂便不可阻擋。

        三、社會斷裂

        全方位的君主集權不但改變了法國政治風氣,而且重塑了法國的社會關系。在統(tǒng)一的立法和政令之下,整個社會變得前所未有地平等,同時也前所未有地分裂和冷漠。托克維爾指出,在大革命之前,法國出現(xiàn)了一個“新社會”,在這個社會里,不同省份的人,不同階級的人,“至少是所有置身平民百姓之外的人,變得越來越彼此相似,盡管他們的地位各異”,“特別是那些置身社會中上層的、唯一引人注目的人們,他們彼此之間簡直完全相同”,“他們擁有同樣的思想,同樣的習慣,同樣的嗜好,從事同樣的娛樂,閱讀同一類書,講著同一語言?!?[法]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第93頁,第116-119頁。他們都由“同一光明照亮”。這“同一光明”就是18世紀的啟蒙思想。

        表面上,“新社會”似乎充滿了希望。自由的理想縈繞于心,平等的呼聲不絕于耳,民主的沖動蘊藏于胸,光明的未來彷佛就在眼前。但是,托克維爾指出,這種精神上的相似并沒有使得法國社會走向成熟。相反,由于相互不再擔負義務,也不存在相互依賴,彌漫于各個階級之間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抵觸,甚至仇恨。貴族階層為了保住免稅特權,極力與第三等級劃清界限。在他們眼中,新興有產(chǎn)者是缺乏教養(yǎng)的暴發(fā)戶,根本不配與他們?yōu)槲椤S挟a(chǎn)者則既不滿意貴族保持特權,又不屑于農(nóng)民忍氣吞聲,他們積極尋找機會,花錢買個一官半職,成為免稅階級的一員。“其結果便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通過官職取得豁免權和其他特權的、自愿與貴族階級同化的資產(chǎn)階級?!?[英]佩里·安德森:《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劉北成、龔曉莊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4頁。當然,反過來,貧困的農(nóng)民對貴族和有產(chǎn)者也沒有任何好感。

        中央集權令各個階級之間的分裂更趨明顯。三級會議召開時,貴族和新興有產(chǎn)者還可以“共謀國事”,尚存在溝通渠道。及至三級會議停擺,兩者就在公共生活中失去了聯(lián)系,再也感覺不到和衷共濟的必要。貴族極力維護殘余的特權,有產(chǎn)者既追逐特權又攻擊特權,兩者漸行漸遠,最終從同盟變成了敵人。同時,鄉(xiāng)間資產(chǎn)者為了免除軍役稅,幾乎都遷移到了城里?!案辉F矫裨诔窃畠认U居下來,不久便失去了田園嗜好和田園精神;他們對依然留在農(nóng)村的同類人的勞動和事務變得完全陌生了?!彼麄儾辉訇P注農(nóng)村,不再關心農(nóng)民。“農(nóng)民與上層階級幾乎完全隔離開了”,“農(nóng)民好像被人從整個國民中淘汰下來,扔在一邊”*[法]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第130、69頁,第133-134頁,第175頁,第179頁。。特權讓特權者自私自利、趾高氣揚,讓無特權者孤獨無助、心生嫉恨。

        如果說彌漫于各個階級之間的是抵觸和仇恨,那么充斥于階級之內的就是冷漠。由于失去了獨立性,各個階級都在不斷地分化,由階級分化為小團體,由小團體分化為原子化的個人?!霸谝蛔〕鞘械娘@貴當中,我找到的不同團體竟達36個以上。這些不同團體盡管極端微小,仍在不斷向細微分化;它們每天都在清洗內部可能存在的異質部分,以便縮減為單一元素。”這些小團體失去了古老的榮譽感和責任心,陷入了無休止的權力斗爭?!懊恳粋€小團體都只圖私利,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薄?[法]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第130、69頁,第133-134頁,第175頁,第179頁。

        人與人之間的孤立,團體與團體之間的爭斗,階級與階級之間的冷漠,讓法國社會不再是一個有組織的整體,而是變成了陌生人的集合。在一般情況下,這樣的“烏合之眾”無力反抗政府,但是當政府陷入危機時,也沒有人有能力保護它。1789年,貴族和教士為了抵制國王征稅,要求召開三級會議;第三等級中的律師、商人和銀行家等代表,則為了取得平等納稅權,要求組織制憲會議,進行溫和的君主立憲革命。兩者都沒有想過犧牲國王、摧毀舊政府,然而當無套褲漢、編織婦和農(nóng)民的革命熱情被調動起來時,他們才發(fā)現(xiàn)自己已無力保護國王,也無力保護自己。

        四、走向激進

        政治僵化和社會斷裂會讓大多數(shù)民眾孤立無援,感到絕望,但是也會推動少數(shù)人奮起反抗,從絕望中尋求希望。在法國大革命前夕,一直從絕望中尋求希望的,就是介于社會上層和下層之間的啟蒙作家。這些作家從不參與政治,也沒有任何政治經(jīng)驗,卻熱衷于思考政治。他們經(jīng)常討論社會和國家的起源,公民和政府的原始權利,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習俗的錯誤或合法性等等。由于沒有實踐經(jīng)驗,他們的討論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把文學當成了政治,把政治當成了文學,“這種抽象的文學政治程度不等地散布在那個時代的所有著作中,從大部頭的論著到詩歌,沒有哪一個不包含一點這種因素?!薄?[法]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第130、69頁,第133-134頁,第175頁,第179頁。

        啟蒙作家遵循的是抽象原則,而非傳統(tǒng)和經(jīng)驗。在他們看來,理性高于權威,設計重于傳統(tǒng)。他們夢想打碎現(xiàn)實中的政治枷鎖,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平等、博愛的新世界。應該說,這樣的思想并不新鮮。幾千年來,它曾不斷在人類的想象中閃現(xiàn)。只不過,在18世紀以前,它從未占據(jù)一個民族精神的主流。到了法國大革命前夕,這樣的思想不但被啟蒙作家奉為圭臬,還征服了大多數(shù)法國民眾的心靈。普通大眾對政治茫然無知,貴族失去了精神創(chuàng)造力,大臣、行政官和總督洞悉政府的一切細微末節(jié),但是一涉及治國之道,“就和民眾一樣一竅不通””*[法]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第130、69頁,第133-134頁,第175頁,第179頁。。最高法院的法官們,甚至都向啟蒙作家尋求答案:“在貴族就此問題與絕對主義政體展開的斗爭中,高等法院司法界的寡頭們愈加喜愛運用哲學家們的激烈言辭;關于自由、代表權等被資產(chǎn)階級重新詮釋的觀念,開始出沒在法國貴族中最保守、最頑固的一排人所使用的華麗辭藻之中?!?[英]佩里·安德森:《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第110頁。

        于是乎,“政府的種種罪惡所造成的所有政治反對精神,既然不能在公共場合表現(xiàn)出來,就只能潛藏在文學之中,而作家已成為旨在推翻國家全部社會政治制度的強大政黨的真正首領。”*[法]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第186頁。在這種情況下,誰與啟蒙作家的指引方向相悖,誰就有可能成為革命的敵人。教會依靠傳統(tǒng),強調權威,維護等級,神話政治,每一點都與啟蒙作家的思想水火不容,自然成為了首當其沖的革命對象。人們覺得,教會是國家制度的基礎,是君主專制的楷模,要推翻舊制度,就必須摧毀教會組織。更何況,此時的教會在君權馴化之下,已變得毫無防御能力。它既沒有保護自己的能量,也沒有讓人敬畏的信仰。 若干年來,有人從批判馬克思主義出發(fā),強調社會發(fā)展應該基于傳統(tǒng)和經(jīng)驗,理性設計只能帶來災難。更有甚者,由此向前追溯,將法國大革命的激烈與殘酷,歸因于啟蒙作家的思想“不切實際”,認為他們極力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實誤導了法國民眾,乃至引爆了后來的共產(chǎn)主義運動。依筆者之見,這種看法倒也不能算錯,但是將一場激進的政治革命歸因于幾個理想主義者的追求,顯然有失公道。啟蒙作家的“自由”、“平等”、“博愛”,固然賦予了法國大革命不可抑制的激情,令革命者陷入瘋狂,但是如果追根溯源,我們還可以問,為什么這種“不切實際”的口號如此盛行于大革命前夕?為何在社會自治傳統(tǒng)得以保留、司法系統(tǒng)始終獨立的英國和美國,這種口號不曾讓人“誤入歧途”?筆者認為,即使我們認為啟蒙思想家的主張存在偏激、不切實際的成分,那也只是政治集權的負面后果之一。

        五、結 語

        現(xiàn)代革命是一種世界現(xiàn)象,并非法國所獨有。法國大革命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的瘋狂、激烈甚至血腥,實為之前和此后所罕見。因此,我們思考法國大革命的起源,不應籠統(tǒng)地討論法國大革命為何會發(fā)生,而是應該探討法國大革命為何如此瘋狂、激烈甚至血腥?實際上,現(xiàn)代革命在英國、美國等都發(fā)生過,為何它們都不是這個樣子?在筆者看來,直接導致法國大革命瘋狂、激烈和血腥的,是法國社會各個階層之間的斷裂、法治傳統(tǒng)的瓦解和啟蒙思想的渲染,但是如果追根溯源,路易家族極力打造的國家集權,才是法國大革命的“罪魁禍首”。國家集權消解了貴族和僧侶階層的權力,將他們變成了只想保住免稅特權的“寄生階層”,使得貴族、僧侶與農(nóng)民之間不再具有相互依賴關系,社會成為散沙;國家集權吞噬了司法系統(tǒng),使之淪為長官意志的附庸,不但堵塞了依法化解社會沖突的可能渠道,而且讓百姓失去了司法信仰,不再尊重法律和程序;國家集權剝奪了知識分子參加政治生活的機會,使其思想變得極度純真和理想,進而為暴力革命提供了合法外衣。當然,如果路易王朝能夠像后來的極權國家那樣強大,能夠絕對規(guī)訓和控制每一個人,它也不會給予革命者機會。革命總是發(fā)生在脆弱的鏈條上。從這個角度來說,路易王朝的問題在于,它只是集中了權力,而沒有真正學會運用權力。學會了運用權力絕對控制民眾的極權國家,根本不會為革命提供溫床;學會了運用權力為民眾服務的民主國家,也很少為革命提供土壤。只有一味集權而不會“用權”的國家,才會激發(fā)民眾的瘋狂并且無力阻擋。

        [責任編輯:翁惠明]

        邢曉峰(1971-),男,山東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K565.4

        A

        1003-8353(2016)03-0095-06

        亚州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免费人成年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很黄很色的女同视频一区二区 | 久久天天爽夜夜摸|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夫| 日韩人妻系列在线观看| 麻豆一区二区三区蜜桃免费| 爱a久久片| 中国少妇和黑人做爰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地址| 日本老熟妇乱|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免费AV| 久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 日韩av无码社区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毛片99久久久久| 一级老熟女免费黄色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无码| 丰满岳乱妇在线观看中字无码 | 456亚洲老头视频|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不卡| 麻豆国产精品久久人妻| 丰满的少妇xxxxx青青青| 99免费视频精品| 国产一级黄色录像大片| 久久视频在线| 狠狠躁狠狠躁东京热无码专区|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极品粉嫩福利姬萌白酱| 国产乱妇乱子在线视频|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16| 日本视频在线观看二区|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 极品 在线 视频 大陆 国产|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中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 国产欧美精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av成人资源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