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仁福吳愛惜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兒童手足口病及對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及前降鈣素水平影響
徐仁福1吳愛惜2
兒童;手足口病;布拉氏酵母菌散;抗病毒口服液;超敏C反應蛋白;前降鈣素
手足口?。╤and food and 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種人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急性傳染病,好發(fā)于5歲以內的兒童,以發(fā)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紅色丘疹或皰疹為主要表現。大部分HFMD患兒癥狀較輕微,治療后預后良好,少部分可并發(fā)肺水腫、腦炎和心肌炎等并發(fā)癥,嚴重威脅患兒的生命健康[1]。兒童HFMD的發(fā)病機制較復雜,研究發(fā)現炎癥反應、腸黏膜屏障功能障礙與其發(fā)病密切相關,而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和前降鈣素(PCT)分別是反映炎癥反應與腸黏膜屏障功能障礙的敏感血清學指標[2-3]。近年來,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兒童HFMD療效較好,但其對血清hs-CRP和PCT水平的影響報道較少[4]。本研究觀察抗病毒口服液聯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療對兒童手足口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及前降鈣素水平的影響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8月在臺州醫(yī)院兒科住院治療HFMD患者84例。納入標準:(1)符合2010年衛(wèi)生部制定的《HFMD診療指南》中的診斷及分型標準[5],其中輕癥: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發(fā)熱;重癥:出現神經系統(tǒng)受累表現;(2)發(fā)病時間≤72h。排除標準:治療前2個月使用過益生菌、抗病毒藥和免疫調節(jié)劑等制劑。按隨機數字表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2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發(fā)病時間和病情輕重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方案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例數42 42性別 病情輕重(例)男女24 22 18 20年齡(月)39.7±7.1 40.2±6.7發(fā)病時間(h)47.2±8.2 46.7±7.9輕癥31 29重癥11 13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予以利巴韋林抗病毒、退熱及營養(yǎng)支持等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患兒予以布拉氏酵母菌散1次0.25g,1天1次,溫開水沖服。研究組患兒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抗病毒口服液治療,其中年齡<2歲,1次5mL,>2歲,1次10mL,1天3次。兩組患兒治療中均未使用免疫調節(jié)劑、其他益生菌和抗病毒藥。
1.3 觀察指標及方法 取治療前和治療72h后靜脈血1~2mL,于促凝分離管2500r/mim離心10min分離出血清,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試劑盒由Beckman公司提供)測定血清hs-CRP水平,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試劑盒由羅氏公司提供)測定血清PCT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標準[5]痊愈:治療后體溫及食欲恢復正常,皰疹基本消失;好轉:治療后體溫恢復正常,皰疹和食欲較前明顯好轉;無效:治療后體溫尚未完全恢復正常,皰疹或食欲較前無明顯好轉或加重。
2.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hs-CRP和PCT水平比較 兩組患兒治療前血清hs-CRP和PC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72h后,兩組患兒血清hs-CRP和PCT水平較治療前均明顯下降(P<0.05或P<0.01),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hs-CRP和PCT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hs-CRP和PCT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hs-CRP:超敏C反應蛋白;PCT:前降鈣素
2.3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72h后,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4.09,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
2.4 不良反應 兩組患兒治療期間出現不良反應6例,其中對照組2例、研究組4例,主要為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等胃腸道癥狀,癥狀均較輕,未影響患兒繼續(xù)完成治療方案。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8,P>0.05)。
HFMD的發(fā)病機制十分復雜,大多數學者認為病毒入侵機體后,患兒發(fā)生強烈的炎癥反應釋放大量炎癥因子引起腸黏膜受損,腸道通透性上升,導致腸道內細菌與毒素移位,因此,炎癥反應及腸黏膜屏障功能受損在兒童HFMD發(fā)病中扮演重要角色[6-7]。hs-CRP是肝細胞分泌的一種最常用的炎性反應血清學指標,其水平與炎癥反應的程度密切相關[8]。PCT主要存在于甲狀腺C細胞中,是一種無激素活性的降鈣素前肽物質,不僅是反映炎癥反應的常用指標,而且也是一種反映腸黏膜通透性敏感血清學指標[9]。因此,降低血清hs-CRP和PCT水平,抑制炎癥反應與保護腸黏膜屏障功能可能是治療兒童HFMD的新途徑。
HFMD屬中醫(yī)“濕溫”、“時疫”等范疇,其病機多為外感時邪毒,繼而邪及氣營,重者邪毒內陷、熱入血室,治療當以清熱降火、涼血解毒為主[10]??共《究诜菏怯砂逅{根、蘆根、知母、石菖蒲、連翹、廣藿香、生石膏、生地、郁金等組成的中成藥制劑,其中板藍根、連翹清熱解毒,生石膏清熱降火,生地滋陰清熱;知母滋陰降火;蘆根降胃火、清肺熱;廣藿香解表除濕;郁金、石菖蒲行氣化痰,全方具有清熱解毒、降火涼血之功效[11]。布拉氏酵母菌散是兒童較常用的真菌類益生菌,口服后暫時性充當腸道益生菌,直接抑制腸道致病菌繁殖,調節(jié)腸道微生態(tài)紊亂;可促進腸黏膜上皮細胞的分化和成熟,修復受病毒侵襲受損的黏膜,重建腸黏膜屏障功能;可直接或間接抑制炎癥因子的釋放阻斷炎癥反應過程;還能促進腸黏膜分泌大量SIgA,增強其免疫力[12]。本研究結果顯示,抗病毒口服液聯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療兒童HFMD臨床效果確切,安全性較佳,能降低血清hs-CRP和PCT水平。
[1]Fujimoto T,Chikahira M,Yoshida S,et al.Outbreak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 associated witIl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Japan during the flunllller of 2000:detection and molecular epiderniology of enterovirus 71[J].Microbiol Inlnlunol,2002,46(9):621-627.
[2]K Mizuta,C Abiko,T Murata,et al.Frequent importation of enterovirus 71 from surrounding countries into the local community of Yamagata Japan,between 1998 and 2003 [J].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gy,2005,43(8):6171-6175.
[3]尹斐弘,鄭躍杰.兒童重癥手足口病腸道菌群和腸道黏膜通透性的研究進展[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13,25(10):1236-1239.
[4]張國權.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成人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24(9):825-826.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J].國際呼吸雜志,2010,30(24):1473-1475.
[6]Liang CC,Sun MJ,Lei HY.et al.Human endothelial cell activation and apoptosis induced by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J].J Med Virol,2004,74(4):597-603.
[7]楊娟,黃永坤,王美芬,等.不同類型手足口病患兒腸黏膜屏障功能測定的臨床意義[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0,25(10):731-732.
[8]嚴秀峰,俞蕙.腸道病毒71型所致手足口病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華兒科雜志,2010,48(12):916-918.
[9]陳曉晴,葛海峰,謝奇朋.手足口病患兒血清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白介素-6及白介素-10檢測的意義[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13,25(1):54-57.
[10]胡曉鶯.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手足口病的臨床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26):3360-3362.
[11]董巧麗,柏金秀,楊小巍,等.抗病毒口服液治療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的療效觀察[J].兒科藥學雜志,2012,18(6):27-29.
[12]陳杰斌.布拉氏酵母菌散劑預防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臨床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30):15-16.
(收稿:2016-01-25 修回:2016-04-22)
1浙江省臺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科(臺州318000);2浙江省臺州醫(yī)院兒科(臺州 317000)
徐仁福,Tel:13736619778,E-mail:taihouxurf@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