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樂
教育學生難免不了要批評學生,批評教育學生是要講究技巧的。只有熟諳批評學生的藝術技巧,教育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一、批評學生要把握好分寸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過猶不及。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教師的批評應把握好尺度,掌握好分寸,做到適可而止。教師不能使學生過分地羞愧和無地自容。記得有一次,我班有兩位學生自己用簽字筆在手臂上紋身,已經(jīng)深入皮膚,難以褪掉,被我發(fā)現(xiàn)了,我馬上叫他們到辦公室進行批評教育,讓他們明白紋身的不良影響,這兩位學生經(jīng)過教育已經(jīng)明白了錯誤。但是因為擔心紋身現(xiàn)象還會有學生模仿,我把關于紋身的影響做了課件在課堂上詳細地向?qū)W生分析,雖然我的出發(fā)點和本意是為學生著想,希望防患于未然,但是因為班中學生都知道當天我批評了那兩位男生,所以大家都把焦點投射到這兩位男生身上。晚上回家,收到被我當天批評的學生發(fā)來的信息:“老師,今天您批評我倆不要紋身,其實我們已經(jīng)知道錯了,但是您今天在課堂中這么隆重地說關于紋身的危害,這一節(jié)課大家都把焦點放在我倆身上,我覺得今天一天都非常地難受。”看完短信,我反思自己今天的教育,也覺得自己有點過于緊張,把個別的錯誤投射到班級中,過度地教育,也沒有顧及這兩位學生當時在課堂上的感受,其實對這兩個學生個別教育已經(jīng)達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因為沒有把握好分寸,反而令學生反感。所以,批評學生真的需要把握好分寸,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心甘情愿接受老師的批評,從而主動改正錯誤。
二、批評學生要注意場合
學生犯了錯誤,如果老師馬上大聲呵斥,動輒全班批評,全校點名批評,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會抬不起頭來,有的學生干脆破罐子破摔。因此在批評學生時,不要當著學生的同學、家人的面,最好是私底下談。特別是在課堂上,因為要完成教學任務,往往遇到突發(fā)情況的時候,老師很容易因為沒有了解事情的真相而當場批評教育學生,這時候很容易因為誤會發(fā)生矛盾。
有時候,老師可以暗示地、不明確地委婉提出批評,讓犯錯誤的學生去改正,也可以避免因不了解情況而激發(fā)矛盾,盡快把教學的注意力回到課堂中。教師在批評學生時要用平等和氣的態(tài)度,講究委婉含蓄,考慮環(huán)境條件、時間、場合,設身處地為接受批評的學生著想,盡量不在全班學生面前點名批評某某同學,可以點事不點名,表明批評是對事不對人,這樣既成全了被批評學生的面子,也起到教育其本人,同時教育大家的作用。魏老師這種“無痕的批評”恰恰體現(xiàn)了這一教育思想。
三、批評學生的語言要因人而異
每個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不同的,有強弱之分。我班有一位男生,他平時與同學相處總是笑呵呵的,但是一旦犯錯被老師批評,他馬上就有敵對情緒,甚至采用逃離的方式,他犯錯誤讓他到辦公室,他從來不去,如果說要見家長,他就直接翻墻離校。見過家長了解情況以后我明白了:他爸爸對孩子的教育一直是“棍棒教育”和大聲呵斥。只要是孩子犯錯,他不管青紅皂白直接上來就是一頓暴打,所以這個男孩只要一犯錯,就害怕教育,害怕爸爸的棍棒,從小他已經(jīng)對“批評教育”有強烈的敵對情緒。不能正面直接教育,我采用周記的方式與他溝通,在周記中與他談心,慢慢地這位男生終于放下防備之心,當他犯錯的時候,我都會耐心地友善地與他交談。他也開始能接受他人的批評教育。所以老師批評學生的時候要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批評的分量要因人而異。對性格開朗的學生,可以干脆利落,直言不諱,指出問題,明確要求改正;對待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需要語氣委婉,留有情面,并隨時留意學生的情緒變化。所以教育要因材施教,批評學生的語言也要因人而異。但是不管批評哪類性格的學生,教師批評學生時,都要理智地把握住自己的情緒,不要用訓斥、威脅的口氣,也不要用斬釘截鐵的語氣,那種瞪眼睛、拍桌子、大聲叫嚷等發(fā)怒的方式都會使學生產(chǎn)生對抗的逆反心理,也有損于教師的形象。
四、批評學生要有的放矢
批評學生,要有針對性,不能機槍掃射亂掃一通。批評學生要明確批評的目的和需要達到的效果,有針對性地批評教育,如果實行疲勞式的嘮叨,不但達不到教育學生的效果,還會削弱教育批評的目的,甚至引起學生的反感。例如一位學生因為課堂搗亂被科任老師叫到辦公室批評教育,但是班主任并沒有就學生剛發(fā)生的錯誤進行切入批評,而是一看到學生就先對學生的校服問題進行一頓批評,這樣就會混淆了教育的目的,削弱了教育的效果。所以批評學生的時候要有輕重緩急,教育批評學生要有的放矢。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