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丹,吳 迪
(北京郵電大學體育部,北京 100876)
第6屆女足世界杯日本隊比賽射門前進攻活動組織推進情況的研究
徐 丹,吳 迪
(北京郵電大學體育部,北京 100876)
本文主要運用文獻資料法、錄像觀察法和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第6屆女足世界杯日本隊比賽射門前進攻活動組織推進情況。結果顯示,日本女足在保持自己鮮明特點的前提下,戰(zhàn)術靈活多變,非常重視中場防守和前場逼搶,立足于通過中后場的穩(wěn)固發(fā)揮并伺機利用前鋒、邊前衛(wèi)和邊后衛(wèi)的插上發(fā)動快速、靈活的控球式進攻。日本女足的斷傳成功率非常高,且隊員速度快,小組配合能力極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進攻戰(zhàn)術。
日本女足;第6屆女足世界杯;進攻活動;組織推進
1.1 研究對象
第6屆女足世界杯日本隊比賽射門前進攻活動組織推進情況。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2011年國際足聯女子足球世界杯賽事官方網站有關女足世界杯中日本女足的比賽參數,國內外有關此次世界杯比賽參數的研究文獻及在中國知網和其他電子圖書數據庫中查找關于女足進攻的文獻資料,從中得到啟發(fā)和借鑒,并做了相應文摘,初步了解相關的研究現狀,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1.2.2 錄像觀察法 觀看2011年國際足聯女子足球世界杯上關于日本女足的所有比賽錄像。通過觀看全部6場比賽錄像,根據本文需要設計傳球、進攻、射門等統計數據表,進行技術統計。
1.2.3 數理統計法 采用Excel 2007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
2.1 傳球結果
傳球成功:成功將球傳給隊友,本隊獲有球權。傳球失誤:在傳球過程中,對方沒有通過主動的防守行為對隊員進行逼搶,由進攻方隊員主動失誤而獲取球權。傳球被斷:在傳球過程中,防守隊員運行防守技術動作,對進攻方球員所控的球實施搶截行為。否控制住球,即視為斷傳成功。
2.3 發(fā)起區(qū)域和終結區(qū)域
2.2 傳球方式
搶傳:防守者在實施搶球的過程中把搶球動作和有意識的傳球動作結合起來并使用一個技術動作就能實現搶球和傳球雙重目的的搶球行為。斷傳:防守隊員在實施了斷球行為,且本方接球隊員只要在傳球后的第一時間接觸球體而不管該隊員是
前場:指進攻方向的球門線向內延伸30m作一條平行線,與邊線圍城的區(qū)域為前場。后場:指另一半與前場對稱的區(qū)域為后場。中場:指除去前場和后場的其余部分為中場。中路:指垂直于球門線的2條罰球區(qū)域向場內延伸相接,與2條球門線所圍成的區(qū)域。邊路:指球門線垂直于球門線的罰球區(qū)域及其延長線與邊線圍城的區(qū)域。(圖1)
圖1 進攻射門區(qū)域
2.4 射門方式
遠射:即距離球門20m以外的射門,不加以運用任何進攻戰(zhàn)術而達到直接攻門的目的。定位球:指以攻擊球門為目的的前場任意球,界外球和角球。邊路傳中:指持球隊員在前場邊路(4區(qū)、8區(qū)、1區(qū)、5區(qū))未經突破最后一道防線即將球傳向罰球區(qū)內,或在前場邊路以經突破防線,由于防守隊員的及時補位、追趕而封住進攻路線將球扣回再傳中。對突破最后防線的邊路傳中則歸類于所采用的突破防線的進攻手段。中邊轉移:指持球隊員在前場的中路進攻時,將球分向2個邊路(4區(qū)、8區(qū)、1區(qū)、5區(qū)),而實現進攻路線由中到邊的轉移。(圖1)
3.1 射門前進攻組織推進總體情況的概述
日本女足的傳球很有特點,打法多為小、靈、快的打法,傳球距離一般為0~20m之間的小范圍傳切配合,傳球成功率極高,既可以更好的推進本方的進攻,也能消磨對手的體力與意志。其進攻大致為每相鄰3人為小組,短傳滲透。而日本女足的防守戰(zhàn)術大概為利于區(qū)域人多的優(yōu)勢,面對丟球,立即圍攻,圍搶對方拿球隊員,并且在后場加以保護,在對方前鋒未接到傳球之前斷掉對方的傳球,破壞對方的進攻。
3.1.1 射門前進攻組織推進區(qū)域分布
發(fā)動進攻階段是射門進攻活動的初始階段,它是由進攻發(fā)動區(qū)域和獲球方式等因素構成。日本女足的有效進攻發(fā)起區(qū)域沒有2區(qū)和3區(qū),這說明在比賽中日本女足沒有從禁區(qū)中獲取有效的進攻搶斷。從圖2的數據對比分析中可以看出,日本女足有效進攻發(fā)起區(qū)域集中在中場中(43次)和中場右(38次)及后場中(33次),這表明日本女足對中場的控制及在后場的攔截,都是非常有效的發(fā)起進攻的區(qū)域。
圖2 日本女足有效進攻發(fā)起區(qū)域圖
表1 日本女足有效進攻終結區(qū)域統計表
3.1.2 射門前進攻組織推進位移 從表1中可以看到,日本女足在本次世界杯上終結進攻的區(qū)域多發(fā)生在2區(qū)(65次)和3區(qū)(32次),占有效進攻終結總數的27.31%和13.44%。而2區(qū)和3區(qū)為大禁區(qū),因此日本隊有40.76%的有效進攻能攻入對方禁區(qū)。可見,日本的進攻戰(zhàn)術很有效,主要以短傳配合、個人突破式的進攻方式為主,且日本女足的前鋒和前衛(wèi),如大野忍、宮間綾及巖淵真奈等球員個人突破能力極強,無論是從邊路突破后傳中還是中場通過斷傳配合加上個人突破的戰(zhàn)術也是非常容易進攻到禁區(qū)或禁區(qū)前沿。
3.1.3 射門前組織進攻推進傳球次數分布 傳球是整體戰(zhàn)術配合的基礎,是比賽中運用最多,最重要的技戰(zhàn)術手段。據統計,傳球技術水平的高低,往往代表著一個運動員和一支球隊的整體比賽能力,傳球成功率往往決定著比賽的勝負。對本屆女足世界杯中日本女足的6場比賽的傳球距離和傳球方式進行分析發(fā)現(表2),日本女足在本次世界杯上的傳球高達3 472腳,平均每場傳球578.67次,總共成功2 837次,傳球成功率高達81.71%,共計失誤149次,傳球失敗493次 。
通過觀察也發(fā)現,在本屆世界杯上,日本女足多采用短傳滲透的方法作為主要的進攻手段。小范圍的局部配合,選擇對方禁區(qū)肋部和中路的地面滲透,體現了世界女足進攻趨勢也更接近男子足球風格,更具觀賞性和攻擊性。良好的體能儲備是打好一場比賽的重要保障,通過對比賽數據分析得出,日本女足在6場“拉鋸”戰(zhàn)及每場比賽的上下半場的傳球數量、傳球成功率相差不是很大,表現出了非常高的訓練水平,比賽中始終能正常的發(fā)揮自己的技戰(zhàn)術水平,體能狀態(tài)保持穩(wěn)定,狀態(tài)起伏不大。相比之下,中國女足運動員由于前半場隊員的穿插跑動比較多而消耗的體能也比較多,在后半場的跑動接應明顯不如上半場積極,傳球次數想要減少,體力下降顯著,因其體能的不足,造成的傳接球技術動作變形,攻方陣型上出現空缺,傳球成功率較前半場會有所下降。
3.1.4 射門前組織進攻推進傳球方式分布 從表3可以看出,日本女足本次世界杯的傳球方式大多集中在直傳球和間接傳球。除了手拋球這種定位球以外,傳球成功率最高的是間接傳球,日本女足的間接傳球很有特點,其中大多是一停一傳這種連貫性傳球,也有一些是通過個人突破后的分邊或者傳中的間接傳球。間接傳球場均成功率為82.06%,其中日本對陣墨西哥的比賽中,間接傳球的成功率高達85.63%,在日本對陣新西蘭的比賽中,間接傳球的成功率最低,為77.61%;直傳球的成功率場均為77.57%,在對陣美國隊的比賽中,直傳球的成功率最高,為84.55%,對陣瑞典的比賽中,直傳球的成功率最低,為69.86%。
3.2 不同的策動區(qū)域形成射門前進攻組織推進情況的分析比較
3.2.1 前場射門前進攻組織推進情況前場是進攻的主要爭奪地,從前場發(fā)動的進攻,大部分都會成為有效進攻,本次日本女足6場比賽前場發(fā)起有效進攻為75,占總數的31.51%。從表4中可以看到前場有效進攻發(fā)起最多的對手是墨西哥,正是由于日本女足的積極拼搶和斷球,才會有較高的前場進攻發(fā)起效率。
3.2.2 中場射門前進攻組織推進情況日本隊中場的有效進攻發(fā)起也是相比前場和后場最多的,共有110次有效進攻被發(fā)起,平均每場有18.33個,占效進攻發(fā)起區(qū)域總數的42.22%,分別是中場中7.17個,中場右6.33個,中場左4.83個。在中場方面中場中是相對中場右和中場左發(fā)動有效進攻區(qū)域最多的區(qū)域,中場右次之,共有38次,中場左最少。
表2 日本女足本次世界杯的傳球次數分布的統計表
表3 日本女足本次世界杯的傳球方式分布的統計表
表4 日本女足有效進攻發(fā)起區(qū)域前場區(qū)域統計
4.1 結 論
4.1.1 從傳球方式上,日本女足本次世界杯的傳球方式大多集中在直傳球和間接傳球,除了手拋球這種定位球以外,傳球成功率最高的是間接傳球,其中大多是一停一傳這種連貫性傳球,也有一些是通過個人突破后的分邊或者傳中的間接傳球。
4.1.2 從進攻區(qū)域上,日本女足有效進攻發(fā)起區(qū)域集中在中場,注重對中場的控制及在后場的攔截,都是非常有效的發(fā)起進攻的區(qū)域。
4.1.3 在進球方式上,日本女足戰(zhàn)術多樣,有打對方身后,有邊路突破中路包抄進球,也有通過短傳配合滲透至有威脅區(qū)域進球,有通過個人能力突破進球,也有通過定位球戰(zhàn)術直接得分。
4.1.4 日本女足在保持自己鮮明特點的前提下,戰(zhàn)術靈活多變,非常重視中場防守和前場逼搶,立足于通過中后場的穩(wěn)固發(fā)揮伺機利用前鋒,邊前衛(wèi)和邊后衛(wèi)的插上發(fā)動快速,靈活的控球式進攻。日本女足的斷傳成功率非常的高,且隊員速度快,小組配合能力超強,這正是她們根據自己身體上的優(yōu)劣分析出最適合自身發(fā)展的戰(zhàn)術。在日本隊進攻時,整體壓迫比較靠上,但是后防不空虛,且在邊路進攻后,助攻隊員的身后有隊友及時的補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進攻戰(zhàn)術。
4.2 建 議
4.2.1 進攻方式多樣化 中國女足的進攻方式較日本女足比較受限,重視團隊配合的中國女足在個人能力及突破方面相對日本女足能力不足,進攻方式的多樣化在一個球隊取勝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若進攻方式單一,對方的防守將找到本方的進攻規(guī)律,很難組織有效進攻。
4.2.2 前、中、后3條線有機結合 縱觀中國女足以往比賽,有不少進攻是后衛(wèi)直接忽略中場長傳給前場而浪費掉機會。而日本女足從地面做起,從短傳做起,有目的傳球,信任自己的隊友,是她們進攻思想,這是相同身體素質的中國隊值得學習。
4.2.3 隊員個人能力提升 日本女足有不少隊員個人能力極強,無論是個人的盤帶還是傳球的意識,都值得中國女足學習。
雖然足球是團體運動,但是在有些情況下接應隊員受阻或者傳球線路被封堵時,個人的能力變得尤為突出,在堅決執(zhí)行團隊配合的前提下,個人能力將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4.2.4 加強大賽磨練 中國女足的心態(tài)起伏變化大,尤其是在大型比賽中,心態(tài)的變化會使得戰(zhàn)術的執(zhí)行力及個人的能力大打折扣,完全體現不出平時的訓練水平。這也跟中國女足大賽打的比較少,群眾關注度有關。
[ 1 ]趙宗越,翟奕軒.足球比賽得分進攻活動的組織推進[ J ].體育學刊,2002(2).
[ 2 ]黃大偉.甲A聯賽與世界杯足球比賽進攻進球推進情況的比較研究[ 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4).
[ 3 ]楊浩.第12屆歐洲杯攻入前場35m區(qū)域進攻戰(zhàn)術研究[ J ].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6(1).
[ 4 ]薛俊,王君,周毅.對“休斯(足球獲勝公式)的直接打法”的認識與分析[ 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5).
[ 5 ]陳群,施志社.第4屆世界杯女子足球賽門前進攻戰(zhàn)術運用情況的分析[ J ].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4(2).
[ 6 ]王寧.影響足球比賽進球進攻因素的比較與研究—以近幾年中國隊進球和歐洲杯賽為例[ D ].鄭州:鄭州大學,2000.
[ 7 ]李濤.第6屆女足世界杯決賽階段進球特征研究[ J ].體育教育與研究,2011(5).
[ 8 ]郎健,王長權,程公.從2003年女足世界杯透析女足競技水平發(fā)展趨勢[ 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6(2).
G843
A
1674-151X(2016)10-016-04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0.009
投稿日期:2016-09-18
徐丹,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足球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