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慶
遼朝“倉”“庫”功能探略
張國慶
倉 庫 《遼史》 石刻文字 遼朝
遼朝制度承唐仿宋,立國二百余年間,修建了諸多的“倉”和“庫”,并置大量“倉”官與“庫”職進行管理。鉤沉文獻史料與石刻文字,歸納遼朝“倉”“庫”的主要功能為:“內(nèi)庫”私藏,財物可為皇帝隨時支配;倉儲糧米,用于災年賑貸及平抑糧價;專庫專儲,百物各得其用。換言之,遼朝“倉”“庫”儲藏的各類物資,為遼代社會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倉”“庫”古已有之,但二者的使用功能卻各不相同。一般來說,儲藏糧谷者為“倉”。《呂氏春秋·仲秋》:“修囷倉?!备哒T注:“圓曰囷,方曰倉?!倍鴥Σ仄渌镔Y的建筑則稱“庫”,形狀不同,名稱各異。在中國古代,不僅有私人修建的規(guī)模小又簡陋的米倉或庫房,存放各種家用生產(chǎn)和生活物品,國家亦根據(jù)實際需要,建有大量具備不同功能的“倉”“庫”,并且這類“倉”“庫”已不僅僅作為單純儲藏糧谷或其他物資的建筑物,而是同時具有了政府置官管理、調(diào)配某類物資流轉(zhuǎn)的特殊機構(gòu)之職能。
有遼一代二百余年間,于五京及諸州府亦建有很多“倉”“庫”,見諸文獻史料及石刻文字的“倉”,即有“省倉”(又名省司倉)、“贍國倉”、“義倉”、“長盈倉”、“和糴倉”等;而“庫”則更多,諸如“內(nèi)庫”、“隨駕內(nèi)庫”、“內(nèi)藏庫”、“軍器庫”、“弓箭庫”、“大盈庫”、“鞍轡庫”、“永豐庫”、“頒給庫”、“天積庫”、“法物庫”、“尚衣庫”、“茶酒庫”、“錦庫”、“行庫”、“銀絹庫”、“臨庫”等等。為“倉”“庫”事務管理及物資調(diào)配之需要,遼朝政府還設置了大量“倉”官與“庫”職,其中,見諸石刻文字的“倉”官有“都監(jiān)”,見諸文獻史料的有管理某一州府諸倉事務的“倉曹參軍”;見諸文獻史料與石刻文字的“庫”職比較多,主要有三類:“都提點”與“提點”、“都監(jiān)”與“副都監(jiān)”、“使”與“副使”。遼朝政府為何在城鄉(xiāng)各地修建大量“倉”“庫”?這些“倉”“庫”在遼朝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目前,遼史學界尚無人就這一問題進行研究。筆者不揣淺陋,鉤沉有限的文獻史料和石刻文字,參照唐宋實況,擬對遼朝“倉”“庫”的主要功能,作些探討,錯謬之處,懇望方家教正。
具備皇帝物品私藏及支配功能的是遼朝的“內(nèi)庫”和“內(nèi)藏庫”等,但“內(nèi)庫”和“內(nèi)藏庫”的這種功能并非始于遼朝。早在北魏時期,朝廷已設“內(nèi)庫”,用于專儲皇帝個人支配之私品?!段簳肪?10《食貨志》,和平二年(461年)“冬,(文成帝)詔出內(nèi)庫綾綿布帛二十萬匹,令內(nèi)外百官分曹賭射”。唐代皇帝“內(nèi)庫”私藏之物品更是五花八門,絲綢絹帛、銀錠銅錢、弓箭刀槍以及書籍畫卷等都在其列?!杜f唐書》卷15《憲宗紀下》,元和十二年(817年)“二月壬申,出內(nèi)庫絹布六十九萬段匹、銀五千兩,付度支供軍”。同書卷17下《文宗紀下》“先是,宰相武元衡被害,憲宗出內(nèi)庫弓箭、陌刀賜左右街使”等等??傊?,北魏至隋唐,“內(nèi)庫”存儲之物多用于皇帝賞賜臣下與勞軍,說明“內(nèi)庫”確有天子私藏之性質(zhì)。北宋宮廷仍置“內(nèi)庫”,庫存物資主要作為皇帝賑災和援軍之用?!端问贰肪?79《食貨志下一·會計》:“初,太祖以帑藏盈溢,又于講武殿后別為內(nèi)庫,嘗謂:軍旅、饑饉當預為之備,不可臨事厚斂于民?!睓z索文獻史料發(fā)現(xiàn),五代后唐時還有皇帝另一私藏——“內(nèi)藏庫”之設?!缎挛宕贰肪?《唐本紀第六·明宗紀》:“廢內(nèi)藏庫,四方所上物,悉歸之有司。”其“內(nèi)藏庫”主要存儲地方所上之貢品。北宋亦有“內(nèi)藏庫”之設?!端问贰肪?79《食貨志下一·會計》:“凡貨財不領于有司者,則有內(nèi)藏庫,蓋天子之別藏也?!奔热弧皟?nèi)藏庫”亦為“天子之別藏”,表明五代后唐及北宋時期“內(nèi)藏庫”的性質(zhì)已與“內(nèi)庫”沒多大區(qū)別。
遼朝承仿唐宋制度,“內(nèi)庫”與“內(nèi)藏庫”儲存之物亦屬皇帝之私藏。如《遼史·游幸表》即云,神冊五年(920年)五月,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射龍于拽剌山陽水上……敕藏內(nèi)庫”①。此事亦見載于《遼史·太祖紀》②。遼太祖“射龍”不足為信,但反映的卻是遼朝初年即已設立了用于皇帝存儲私人物品的“內(nèi)庫”。出土石刻文字顯示,遼朝皇帝的“內(nèi)庫”有些是設在地方州府的所在地,如“乾州內(nèi)庫”。重熙八年(1039年)《張思忠墓志》記載墓主張思忠之子張可奐曾任“乾州內(nèi)庫都監(jiān)”③。乾州屬東京道,為遼景宗乾陵的奉陵邑,舊址在今遼寧北鎮(zhèn)境內(nèi)。遼朝在皇陵的奉陵邑設置皇帝私人“內(nèi)庫”,儲存物品概為皇帝赴陵祭祖之所用。
遼朝皇帝亦有自己的“內(nèi)藏庫”,其所存儲之物品,錢幣似為其大宗。如清寧四年(1058年)“秋七月辛巳,制諸掌內(nèi)藏庫官盜兩貫以上者,許奴婢告”④。如果管庫官吏所盜物品以“貫”為單位,證明該庫存儲物品應該是錢幣。
遼朝皇帝的“內(nèi)庫”和“內(nèi)藏庫”儲存之物品是否亦如唐宋時期那樣主要用于皇帝賞賜臣下及賑災、勞軍等,文獻史料及石刻文字雖沒有明確記載,但有蛛絲馬跡可尋。“繼恩好清談,不喜權(quán)利,每得賜賚,市書至萬卷,載以自隨,誦讀不倦。每宋使來聘,繼恩多充宣賜使?!雹萃趵^恩時任圣宗皇帝“內(nèi)庫”總管——“都提點”,宋使來聘,臨別時圣宗皇帝有物品回贈,便差遣其為“宣賜使”,那么,圣宗皇帝賜給宋使的物品,很可能即出自王繼恩主管的“內(nèi)庫”。
遼朝皇帝的私藏除了“內(nèi)庫”和“內(nèi)藏庫”之外,還應包括“大盈庫”?!按笥瘞臁备艦槌刑浦贫O。唐有“大盈庫”,亦為天子私藏庫之一?!杜f唐書》卷118《楊炎傳》:“及第五琦為度支、鹽鐵使,京師多豪將,求取無節(jié),琦不能禁,乃悉以租賦進入大盈內(nèi)庫,以中人主之意,天子以取給為便,故不復出。”《新唐書》卷51《食貨志一》亦云:“王鉷為戶口色役使,歲進錢百億萬緡,非租庸正額者,積百寶大盈庫,以供天子燕私?!边|朝“大盈庫”之所藏,據(jù)《劉日泳墓志》中出現(xiàn)的“寶貨”等字樣⑥,再參考新舊《唐書》之所記,應該也是錢幣類物品。
遼帝一年四季要到不同地方“捺缽”,春水秋山,納涼避寒,接見外使,處理政務;遼朝前期皇帝經(jīng)常率領契丹鐵騎征戰(zhàn)四方,開疆拓土,因而遼朝也設有隨皇帝四時捺缽或率軍征戰(zhàn)而移動的“隨駕內(nèi)庫”?!半S駕內(nèi)庫”的功能就是保障皇帝及其后妃、皇子等隨駕皇室成員日常生活所需各類物資的供應,所以其“隨駕內(nèi)庫”有用各種存儲物資命名的分庫。如天慶十年(1120年)的《杜悆墓志》即見“隨駕內(nèi)庫絲錦庫”⑦,天慶元年(1111年)的《為先內(nèi)翰侍郎太夫人特建經(jīng)幢記》中見“隨駕(內(nèi)庫)錦透背皮毛庫”⑧等。在四時捺缽或率軍出征過程中,遼朝皇帝所獲得的一些寶物或戰(zhàn)利品,都要隨時入藏“隨駕內(nèi)庫”。如遼太宗耶律德光率契丹大軍南下中原滅后晉,軍中即設“隨駕內(nèi)庫”,收藏有掠奪于后晉宮廷的一枚玉印?!坝裼?,太宗破晉北歸,得于汴宮,藏隨駕庫?!雹?/p>
有學者依據(jù)相關史料之記載,認為北宋時期的皇帝私藏庫——“內(nèi)庫”及“內(nèi)藏庫”已經(jīng)具備掌管國家財政金融之職能。一是宋代“內(nèi)庫”已經(jīng)掌握部分貨幣的發(fā)行權(quán)?!端问贰肪?80《食貨志下二》:“諸監(jiān)所鑄錢悉入于王府(即內(nèi)庫),歲出其奇羨給之三司,方流布于天下?!蓖瑫r,“內(nèi)庫”在兌換貨幣、維護紙幣信譽、調(diào)解貨幣流通及維護交引信用方面,亦起到了重大作用⑩。因而,宋代“內(nèi)庫”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國家金融管理機構(gòu)。二是從宋初開始,財政年度計司的財政結(jié)余已全數(shù)調(diào)入“內(nèi)庫”。太宗朝以后,又擴充“內(nèi)庫”,“內(nèi)庫”收入不斷擴大,甚至侵奪了中央計司所掌之經(jīng)費財賦。也就是說,宋代的“內(nèi)庫”已成為計司之外的國家又一財政管理部門。
遼朝的經(jīng)濟管理機構(gòu)設置比較特殊,為的是適應隨皇帝四時捺缽而移動的“行朝”之需要。《遼史·食貨志》云:“五京及長春、遼西、平州置鹽鐵、轉(zhuǎn)運、度支、錢帛諸司,以掌出納。”“上京鹽鐵使司。東京戶部使司。中京度支使司。南京三司使司。南京轉(zhuǎn)運使司,亦曰燕京轉(zhuǎn)運使司。西京計司?!蓖瑫栋俟僦尽贰澳厦婢┕佟の寰┲T使職名總目”亦記載:“長春路錢帛司,興宗重熙二十二年置。遼西路錢帛司。平州路錢帛司?!倍鴮嶋H上遼朝五京中的每京并非只設單一的某司,而是多種機構(gòu)并置。檢索出土石刻文字及宋人記載,遼朝上京亦有“戶部使司”,東京亦有“轉(zhuǎn)運使司”,中京亦有“戶部使司”,西京實為“轉(zhuǎn)運使司”,等等。但遺憾的是,遼朝皇帝之“內(nèi)庫”及“內(nèi)藏庫”是否亦有國家財政金融管理之職能,文獻史料與石刻文字均不載,已不得其詳,只待發(fā)現(xiàn)新的史料后再作考證。
災年賑貸、救濟災民之功能,主要屬“義倉”所為。文獻史料反映,隋朝時已有“義倉”,由政府置設,百姓納糧存儲于倉,以備荒年賑災之用?!端鍟肪?6《長孫平傳》:“平見天下州縣多罹水旱,百姓不給,奏令民間每秋家出粟麥一石已下,貧富差等,儲之閭巷,以備兇年,名曰義倉?!碧拼灾谩傲x倉”,亦為儲糧賑災之用?!杜f唐書》卷14《憲宗紀上》,元和六年(811年)二月,“以京畿民貧,貸常平、義倉粟二十四萬石,諸道州府依此賑貸”。北宋亦置用于賑災之“義倉”?!端问贰肪?76《食貨志上四·常平義倉》:“常平、義倉,漢隋利民之良法,常平以平谷價,義倉以備兇災?!?遼朝之“義倉”分為兩類:一是由政府設置。見諸文獻史料者,如統(tǒng)和十三年(995年)“冬十月乙亥,置義倉”;統(tǒng)和“十三年,詔諸道置義倉”??芍プ诨实鄞舜卧t令設置“義倉”應是全國性的。二是民間自發(fā)設立。遼朝盛行佛教,一些大型寺院設有“義倉”。見諸石刻文字者,如應歷十五年(965年)的《重修范陽白帶山云居寺碑》即云:“風俗以四月八日,共慶佛生。凡水之濱,山之下,不遠百里,僅有萬家,預饋供糧,號為義倉?!闭f明云居寺設有“義倉”。
遼朝政府設置“義倉”之目的,同樣是為了荒年賑災濟民?!哆|史·食貨志》云,統(tǒng)和“十三年,詔諸道置義倉。歲秋,社民隨所獲,戶出粟庤倉,社司籍其目。歲儉,發(fā)以振民”。《遼史·圣宗紀》亦記載,統(tǒng)和十五年(997年)四月“壬寅,發(fā)義倉粟振南京諸縣民”。遼朝一些大型寺院所設“義倉”,亦主要為了儲糧用于災年賑濟。如乾統(tǒng)八年(1108年)的《妙行大師行狀碑》即云,出身于契丹后族的蕭姓妙行大師志智,曾經(jīng)“糾化義倉,賑給荒歉,凡有乞者,無使空回”。
從隋唐到兩宋,“義倉”的放糧救災,大致有三種形式:無償賑濟、有償賑貸與有償賑糶。所謂“賑貸”,就是在發(fā)生災荒之時,百姓可以從“義倉”借貸糧谷種子,待秋熟時再如數(shù)歸還。兩宋時期,“義倉”的賑貸不收利息,如果年成不好,還可以延緩還貸;若實在無力償還,最終可予蠲免。依據(jù)現(xiàn)有史料分析,在遼朝“義倉”救災過程中,寺院“義倉”放糧應該是無償賑濟,石刻文字中未見有“賑貸”及“償還”等字樣;而政府的“義倉”救災放糧,應該是有償賑貸。如開泰元年(1012年),圣宗皇帝即詔令:“年谷不登,發(fā)倉以貸?!奔热皇恰百J”,秋后就必須償還。如統(tǒng)和“十五年,詔免南京舊欠義倉粟”,說明此前南京“義倉”曾予災民以賑貸,但因秋后年景不好,災民無力償還,朝廷只好詔令蠲免。
遼朝政府“義倉”所儲糧谷的來源,一是豐年政府征繳于種糧之農(nóng)戶。前引統(tǒng)和“十三年,詔諸道置義倉。歲秋,社民隨所獲,戶出粟庤倉,社司籍其目”?!皫琛闭?,儲備也。遼朝政府“義倉”的這種征糧方式同于北宋。北宋“義倉”儲藏的糧谷即來源于國家征收正稅之外的另項輸納,也就是民戶按朝廷規(guī)定在二稅之外按比例交納的谷物。據(jù)《宋會要輯稿》“食貨62之18”記載,宋初,按10%征收;仁宗康定(1040年)以后,征收又參考了戶等成分。神、哲時期,征收比例下降為5%。遼朝政府 “義倉”之糧谷征收形式雖同于北宋,但其征收之比例,因文獻史料漏載及石刻文字未記已不得其詳。二是災民獲“義倉”賑貸,秋后償還給“義倉”的糧谷。因遼朝政府用“義倉”糧谷濟民屬于“賑貸”,所以,災情過后,糧食豐收,獲“賑貸”之民戶要將糧谷如數(shù)償還于“義倉”。當然,如果遭遇連年荒歉,或突然出現(xiàn)其他災情,朝廷也會酌情減免民戶應償還“義倉”之糧。
遼朝寺院所建“義倉”之資費及存儲之糧谷,一般均來自崇佛信教之富家大戶的捐贈、一般民戶的施舍以及寺院僧人的自籌。如乾統(tǒng)十年(1110年)的《寶勝寺前監(jiān)寺大德遺行記》即載,傳戒大師聽說寶勝寺某大師“以精進慈悲喜舍為務,乃相謂而言曰:‘茍歲不登稔,如何濟世?’遂同建義倉,凡不足者,隨眾而惠之”。又天慶二年(1112),“有惠行大德,潛資義倉,提點云敷,共舍凈資一千緡。其諸釋侶,量力施錢。共四百千,用充功費”等等。
遼朝災年具有平抑糧價功能的應是“省倉”及“和糴倉”。所謂平抑糧價,是指政府在豐年購糧于民戶,入倉儲存,荒年再以常價出售,以平抑因災上漲的市場糧價,使災民有能力購糧,不致餓死。北宋時期的“省倉”即具有此功能?!端问贰肪?75《食貨志上三·和糴》:“熙寧七年,詔河北轉(zhuǎn)運、提舉司置場,以常平及省倉歲用余糧,減直聽民以絲、綿、綾、絹增價博買,俟秋成博糴?!?/p>
遼制承唐仿宋,推測遼朝“省倉”亦應有此功能,而“和糴倉”確有此功能。如《遼史·食貨志》即云:“道宗初年……東京如咸、信、蘇、復、辰、海……等五十余城內(nèi),沿邊諸州,各有和糴倉,依祖宗法,出陳易新,許民自愿假貸,收息二分。所在無慮二三十萬碩,雖累兵興,未嘗用之?!边|朝政府于東京道沿邊諸州建“和糴倉”可謂一舉三得:一,倉糧常價和糴,即能起到災年平抑糧價之作用;二,“許民”有息借貸,使倉糧“出陳易新”,可保倉糧不變質(zhì);三,倉儲糧足,亦實現(xiàn)了儲糧備邊之目的。
遼朝多數(shù)“倉”“庫”物資都是專庫專儲,每庫主藏一類(可能為數(shù)種),以應對各部門各行業(yè)對物資的不同需求。
“天積庫”、“永豐庫”主藏金銀及各種貨幣,是名副其實的國家金庫。中京是遼代中后期的國都,建有“天積庫”。重熙十五年(1046年)《劉日泳墓志》記載墓主劉日泳任“中京天積庫副使”,“寶貨是重,慎擇公廉,府庫洪盈,宜揚清潔,改授上京大盈庫副使”。劉日泳任職于國家金庫——“天積庫”,清廉不貪,管理有方,政績突出,因而遷轉(zhuǎn)皇帝私藏“大盈庫”之同職。天慶四年(1114年)《劉慈墓志》記載墓主劉慈“以祖蔭調(diào)入三班院,屢經(jīng)監(jiān)督,不染脂膏,以公勤□名,超授東班小底,□(監(jiān))天積庫,考滿未五旬而課最焉”。遼朝有“永豐庫”,亦屬國家金庫之一,以儲藏金銀珠玉及貨幣為主。保寧元年(969年)的《王守謙墓志》即云,墓主王守謙生前“監(jiān)永豐庫,大凡邦國丘井之賦,山澤泉貨之物,受納免貪蠹之謗,百官將校之俸,諸司程作之用,給遣杜刻減之弊,跡無緇磷,歲有豐羨”。劉慈任職“天積庫”,考績“課最”;王守謙監(jiān)臨“永豐庫”,“歲有豐羨”,亦表明遼朝“天積庫”、“永豐庫”等國家金庫儲藏的“寶貨”來源已經(jīng)多元化,除了新鑄貨幣入庫、接收地方稅賦、受納友鄰歲貢之外,似乎還有貨幣流通環(huán)節(jié)放貸而獲息的收入。
“軍器庫”存儲各種兵器,用于裝備軍隊,以應對戰(zhàn)事所需?!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宋會要輯稿》及《宋史》等均記載宋朝有“軍器庫”,又稱“內(nèi)軍器庫”,建于北宋初年;后因兵器制造數(shù)量劇增,至仁宗天圣年間便析分為四庫,掌禁兵器、鎧甲、供軍什器儲偫之物,收受作坊、諸司及諸州造作兵器以及出納之事。遼朝“軍器庫”的職能與宋相類,亦用于儲存各種兵器。如統(tǒng)和二十六年(1008年)的《王說墓志》云,王說任“軍器庫使,弧矢既精,戈矛足利”。一般來說,“軍器庫”應設在軍器作坊附近。遼朝的軍器作坊稱“中作”。重熙八年(1039年)的《張思忠墓志》記載上京城南有“中作”。上京確有“軍器庫”之設。乾統(tǒng)八年(1108年)的《蔡志順墓志》記載墓主蔡志順曾“知上京軍器庫使”。1988年,在內(nèi)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遼上京臨潢府遺址附近征集到一枚印文為“臨潢府軍器庫之印”的官印(現(xiàn)藏遼上京博物館),進一步證明了遼朝上京有“軍器庫”之設。又,統(tǒng)和十八年(1000年)的《劉宇杰墓志》及《遼史·圣宗紀》分別記載東京道顯州(舊址在今遼寧北鎮(zhèn)境內(nèi))有“中作”和“甲坊”,據(jù)此推測,顯州及其附近亦應設有“軍器庫”。果然,文獻史料反映確有“軍器庫”設在緊鄰顯州的乾州?!哆|史·天祚皇帝紀》云,乾統(tǒng)二年(1102年)“冬十月乙卯,蕭海里叛,劫乾州武庫器甲”?!拔鋷臁奔础败娖鲙臁敝畡e稱。此外,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宋太祖開寶八年(遼景宗保寧七年,975年)八月,“壬戌,契丹遣左衛(wèi)大將軍耶律霸德、弓箭庫使堯盧骨,通事左監(jiān)衛(wèi)將軍王英來聘,獻御衣、玉帶、名馬,上皆厚賜之”。可見,遼朝還設有“弓箭庫”,應為“軍器庫”的分庫,專門儲存騎兵所用之騎射兵器。
“鞍轡庫”儲藏鞍轡馬具,以供皇帝及皇室成員、王公大臣等騎駕出行之用。據(jù)文獻史料反映,五代之后梁、后漢已有“鞍轡庫”之設。如《舊五代史》卷133《世襲列傳·高季興傳附從誨傳》即云:“從誨,初仕梁,歷殿前控鶴都頭、鞍轡庫副使、左軍巡使、如京使、左千牛大將軍、荊南牙內(nèi)都指揮使?!庇郑瑫?07《漢書·郭允明傳》云:“高祖鎮(zhèn)太原,稍歷牙職。及即位,累遷至翰林茶酒使兼鞍轡庫使?!北彼我嘣O“鞍轡庫”?!端问贰肪?64《職官志四·太仆寺》“鞍轡庫。應奉御馬鞍勒,及以韉轡給賜臣下”;“鞍轡庫。使,副使,監(jiān)官二人,以諸司副使及三班使臣、內(nèi)侍充”。宋代的“鞍轡庫”有兩種:一是宋初于京師開封府景龍門內(nèi)街西設立的“鞍轡庫”,屬于鞍轡制造與儲藏機構(gòu)?!端螘嫺濉贰笆池?2之37”,鞍轡庫“掌御馬金玉鞍勒,及給賜王公群臣、外國使、并國信韉轡之名物”。二是為騎兵提供鞍轡的“內(nèi)鞍轡庫”。遼朝亦有“鞍轡庫”,職能應同于五代及北宋。但遼朝“鞍轡庫”《遼史》不見記載,僅出土石刻文字有所反映。如保寧年間(969~979年)的《吳景詢墓志》(殘石)中即見墓主吳景詢長子曾任“□(鞍)轡庫副使”。此外,《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亦載,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遼景宗保寧八年,976年)十二月“戊午,契丹使鞍轡庫使蕭蒲骨只來修賻禮。上命引進副使田守奇,勞于城外,加賜以遣之”??勺C遼朝確有“鞍轡庫”之設。
“法物庫”儲藏禮典器物,以供朝廷舉行大典時使用?!哆|史·百官志》記載,遼朝設有“法物庫”,歸太常寺所屬。北宋亦設“法物庫”,《宋史》卷165《職官志五·少府監(jiān)》云:“太廟祭器法物庫監(jiān)官二人,掌祠祭旗服之名物,各有專典?!笨芍胺ㄎ飵臁贝鎯獮槌涠Y儀所用之衣冠、幰蓋、旗器等物品,且“各有專典”。遼朝亦然。《遼史·百官志》即云:“《遼朝雜禮》有法物庫所掌圖籍?!?/p>
遼朝還設有“臨庫”,其功能比較特殊?!芭R庫”見諸《遼史·馬人望傳》:“未幾,拜參知政事,判南京三司使事。時錢粟出納之弊,惟燕為甚。人望以縑帛為通歷,凡庫物出入,皆使別籍,名曰‘臨庫’?!薄哆|史·國語解》釋“臨庫”與之相類:“以帛為通歷,具一庫之物,盡數(shù)籍之,曰臨庫?!惫P者以為,所謂“臨庫”,應該是遼代后期作為國家經(jīng)濟機構(gòu)南京三司主管官員的馬人望,針對燕云地區(qū)的國家府庫錢粟出納出現(xiàn)管理者貪腐之弊端所采取的臨時性防范措施,屬于非常設機構(gòu)。
注 釋:
① 《遼史》卷68《游幸表》,中華書局1974年,下同,第1038~1039頁。
② 《遼史》卷2《太祖紀下》,第16頁。
④ 《遼史》卷21《道宗紀一》,第256頁。
⑤ 《遼史》卷109《宦官·王繼恩傳》,第1481頁。
⑨ 《遼史》卷57《儀衛(wèi)志三·符印》,第914頁。
⑩ 程民生:《宋代內(nèi)庫的金融職能》,《中州學刊》1987年第3期。
〔責任編輯、校對 王孝華〕
張國慶,男,1957年生,遼寧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遼金史研究,郵編 110036。
K246.1
A
1001-0483(2016)03-0085-06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遼史》史事補正”(12YJA77005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遼代石刻所見遼朝史事研究”(13BZS031)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