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泰縣東門小學(350700)賴世華
?
語用理念下的語言遷移訓練策略淺談
福建永泰縣東門小學(350700)賴世華
[摘要]語文教學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學習經典、規(guī)范的言語來使自己學會言說的智慧的動態(tài)過程。語用理念下的語文教學,要能使學生在運用語言時達到自動化的程度。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搭建平臺,引導學生“仿”中求“實”;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仿”中求“活”;超越文本,引導學生“仿”中求“變”。
[關鍵詞]語用理念遷移運用訓練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這一課程性質決定著語文教學在完成自身“教閱讀”的基礎上,還必須關注表達,引領學生學習文本的語言形式。因此,語文教師應擦亮慧眼,發(fā)掘文本的語用價值,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文本范例進行語言遷移運用,讓語言增值,實現(xiàn)言語活動的效益最大化。
朱熹說:“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文既久,自然純熟?!笨梢?,仿寫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起點,是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的重要渠道。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在選材構思,措辭表達等方面獨具特色,是引領學生學習語言的絕佳范本。語文教學理應引領學生積極探索隱藏于文字背后的言語秘妙,并給學生搭建起一個循序漸進的遷移平臺,從而穩(wěn)步提升學生遷移運用的語言品質。
以《荷葉圓圓》(人教版一年級下冊)一課為例,這首詩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荷葉給小動物帶來的歡樂,并用上了相同的句式結構,既體現(xiàn)了語言的整齊之美,又給句式遷移訓練留下了空間。其中“荷葉是我的______________”是本首詩最具特色的語言生長點和核心教學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引導學生找到小動物朋友說的四句話,并用課件出示。
小水珠說:“荷葉是我的搖籃?!?/p>
小蜻蜓說:“荷葉是我的停機坪?!?/p>
小青蛙說:“荷葉是我的歌臺?!?/p>
小魚兒說:“荷葉是我的涼傘?!?/p>
在學生理解了小動物朋友說的話后,教師提出問題:“這四句話有什么一樣的地方?”學生通過比較,很快就能找到相同點,教師再相機出示:“荷葉是我的_________?!蓖瑫r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還有哪些可愛的動物朋友也來到了荷塘?它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看誰的想象力最豐富?!睂W生紛紛舉手,佳句頻出。
生1:小雨點說:“荷葉是我的運動場?!?/p>
生2:小金魚說:“荷葉是我的游樂園?!?/p>
生3:小鴨子說:“荷葉是我的太陽傘?!?/p>
……
師:同學們的想象力真豐富,誰也來做一回小詩人,仿照著課文的形式說一段話?
課件出示:____________________說:“荷葉是我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暫的思考過后,學生們豐富的想象、精彩的表達讓人欣喜不已)
生4:小螞蟻說:“荷葉是我的好朋友?!毙∥浵伈卦诤扇~背后,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戲。
生5:小螃蟹說:“荷葉是我的大舞臺。”小螃蟹爬到荷葉上,跳起了歡快的剪刀舞。
生6:小黃鶯說:“荷葉是我的展示臺。”小黃鶯立在荷葉上,美妙的歌喉吸引來了許多小動物。
……
為了進一步強化語言遷移訓練效果,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課后,教師可以布置學生仿寫,寫一寫別的地方怎么樣,有誰來了,會說些什么,從而實現(xiàn)“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教學目標。
在上述案例中,學生的語言遷移訓練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從句式仿說到自由創(chuàng)作,從文本內容到生活見聞,經歷了“模仿—遷移—創(chuàng)新”的訓練過程,可謂扎實而高效。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閱讀了許多文章,可寫起作文來依然干巴巴的,毫無文采可言。其中的原因在于,學生學到的知識無法在新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遷移運用。閱讀心理學告訴我們,積累的語言若在腦海中長期不使用,這些語言就成了靜態(tài)的知識,失去了積累的意義。因此,創(chuàng)設或改變語言交際情境,促成文本語言的移植,學生積累的語言便能在新的語境運用中煥發(fā)出活力,從而實現(xiàn)言語活動的效益最大化。
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竊讀記》這篇課文配了這樣一幅插圖:在擠滿了顧客的書店里,小海音手捧書本倚門而立,如饑似渴地閱讀著,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周圍的一切。在學生品讀了小海音酷愛讀書的相關段落后,教師適時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進行練筆。
師:同學們,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小海音捧書而立,忘我閱讀的畫面一定深深地打動了你的心。讀書的時光總是快樂而美好的,但小海音卻是百般滋味在心頭。讓我們一起走進小海音的內心世界,去傾聽她心靈的獨白吧。請你試著寫一寫小海音此時此刻的心理活動,可以恰當?shù)剡x用課文中學過的詞語或句子。
(安靜的小練筆過后,學生們紛紛舉手)
生1:小海音的心里可能在想:“這本書寫得太有意思了,真想把它一口氣看完??墒牵f一被老板發(fā)現(xiàn)我只是來看書卻不買書,把我從人群里拎出來訓斥一番,那就太丟臉了。唉,還是把書放回書架,去另外一家書店看吧!”
生2:小海音可能會想:“啊,終于找到你了——我朝思暮想的《格林童話》!對了,趕緊找個人多的地方貼在一個大人的身邊,這樣老板會以為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兒,就不會把我趕出店里了。”
生3:小海音的心里可能會想:“呀,下大雨了!真是天助我也!這下店里的伙計們應該不好意思趕我走了吧。我終于可以安心地把書看完了。老天,請你讓雨下得大些,再大些!”
……
在本案例中,我們驚喜地看到,課文中的語言經過學生的精心選擇、組合加工,自然巧妙地融入話語情境中,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小海音對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這既促進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又使學生內化了文本語言,可謂一舉兩得。
評價、衡量一個人語文能力的標志不是理解語言、積累語言而是運用語言。如果說學到的課本語言是原始資本,那么讓這些原始資本不斷增值,就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如何增值呢?將文本語言納入自己的話語系統(tǒng)中去,并依據自己的表達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言,無疑是佳徑。
比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新型玻璃》一課是一篇科普性說明文,文章用精準樸實的文字重點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用途。本單元的另一篇課文《松鼠》則屬于文藝性說明文的范疇,語言活潑生動,讀來頗有情趣。在學完《新型玻璃》后,教師可布置學生把本篇科普性說明文改寫成文藝性說明文《新型玻璃的自述》,讓文中的新型玻璃搖身一變,成為自己的“代言人”。這樣學生就必須用上文中的語言進行改寫與創(chuàng)作,但又不能是對文本語言的忠實再現(xiàn),而是變成極具個性表達的“二度創(chuàng)作”。如此,文本語言便能在新的語境運用中煥發(fā)出鮮活的生命力。
再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擬人體童話《小木偶的故事》一課,主要以對話展開故事情節(jié),且對話的運用極具特色,出現(xiàn)了四種不同形式的提示語,是中年級學生仿寫對話的絕佳范本。課堂教學中,我緊扣仿寫對話這一能力發(fā)展點,在引導學生感悟文本內容的同時,有機滲透了對話的寫法與技巧,讓學生用心體會“精彩藏在提示語里”的文本秘妙。在學生領悟了文章的主旨“要是只會笑,那可是遠遠不夠的”之后,我順水推舟地引導學生展開充分想象:“在小木偶身上,后來又會發(fā)生什么故事呢?請你仿用文中的對話描寫技巧接著編下去,看誰編得又快又好?!睂W生們熱情高漲。很快,一篇篇情趣盎然的童話創(chuàng)作就新鮮出爐了。我驚喜地看到,在習作中學生們的對話描寫活潑生動、形式多樣,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童話人物形象。
語文教學說到底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學習經典、規(guī)范的言語來使自己學會言說的智慧的動態(tài)過程,并通過教學使學生在運用語言時達到自動化的程度。這就需要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引領學生善借文本之例,巧學語用之道,實現(xiàn)語言的增值,從而真正促進學生言語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仁增.我的語用教學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2]王蘇蘭.基于語用理念下的閱讀教學新舉措[J].小學教學參考,2015(11).
(責編劉宇帆)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6)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