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橫縣南鄉(xiāng)鎮(zhèn)竹瓦村委小學(530324)商翠美
?
例談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過渡性問題的設計
廣西橫縣南鄉(xiāng)鎮(zhèn)竹瓦村委小學(530324)商翠美
[摘要]“過渡性”問題是指能夠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問題。通過前后關聯(lián)、層層遞進、加強實踐,巧妙運用過渡性問題進行教學,將能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從而提高數(shù)學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課堂教學過渡性問題提問
“過渡性”問題是指能夠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問題。教師要善于對課堂上的數(shù)學問題進行整合,設計出恰當?shù)摹斑^渡性問題”,幫助學生思考和探究,使學生在過渡性問題的引導下,思維更流暢,從而有效提升學習效果。
【教學片斷1】“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
師:市場上一種自動文具盒的價格是24元,買5個這樣的文具盒需要多少元?
師:你是運用所學過的什么知識來解決問題的?
生1: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
師:如果我想買10個這樣的文具盒,又應該如何計算?
生2:24×10=240(元)。
師:你是運用哪些學過的知識來解題的?
生2: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的口算。
師:如果老師決定再買12個同樣的文具盒,又該如何計算呢?
為了降低柱塞及其配合運動部件之間的摩擦力,將盤根和柱塞的摩擦面間定期加入潤滑油,因此需要對原來的部件進行加工。在銅壓套臺階內外各車削一個凹槽,起到導流的作用,凹槽內部鉆3~6個通孔;在盤根壓蓋外部與銅壓套臺階上的凹槽對應處鉆2~3個通孔,通過盤根壓蓋上的通孔與銅壓套臺階外部的凹槽相連通,向盤根壓蓋的任何一個孔內加注潤滑油,都可以通過銅壓套導流槽內的通孔流入柱塞和盤根工作面之間,從而起到降溫和潤滑的作用。不加潤滑油時將螺桿擰進螺孔內作為絲堵,不但可以防止緊固盤根壓蓋時潤滑油的流出,而且防止灰塵及臟物進入孔內。
生3:24×12。
師:想法不錯,那么,這個式子應該怎樣計算呢?請大家試著用自己的方法做一做后再和同學交流。
【分析與思考】在關于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這個新知的學習上,教師沒有照本宣科,而是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從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24×5”到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的“24× 10”,通過過渡性問題承上啟下的作用,自然而然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到“24×12”這個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新知上來。這樣教學,銜接自然,既有助于通過舊知帶動新知,又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積累一些基本的數(shù)學活動經驗,使學生不僅知道了知識的生成,而且真正明白了數(shù)學知識的由來,教學效果顯著。
【教學片斷2】“認識平行”
師:一輛小汽車在一條筆直的土路上行駛,你仔細觀察一下車輪留下的痕跡,會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1:有兩條筆直的線很長。
師:假如小汽車就一直這樣開下去會怎樣?
生2:這兩條線會無限延伸。
師:請大家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這無限延伸是什么意思?
生3:這兩條直線會無限長,不會相交,沒有止境。
師:是這樣嗎?如果汽車上坡或者拐彎,還會存在這種現(xiàn)象嗎?
生4:不會,必須在同一個平面內。
師:請大家把剛才自己的發(fā)現(xiàn)總結一下。
【分析與思考】教師主要從學生最為常見的生活場景入手,設計出具有層次性的過渡性問題,從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無限廣闊的空間,給枯燥無味的平行線的教學賦予了生命的活力,使學生理解了“在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平行線”的真正含義。由此可見,在圖形與幾何領域的教學上,教師如能設計出具有層次性的過渡性問題,層層遞進,必將能夠有效地化靜為動,達到高效課堂教學的目標。
【教學片斷3】“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
師:在剛才的教學中,我們知道了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每份都占總蘋果數(shù)的二分之一。那么,給你一張長方形紙,這張長方形紙的二分之一又該如何表示?請大家拿出自己手中的長方形紙折一折。
師:請大家把自己折的二分之一展示一下。有橫著折的,有豎著折的,它們都表示二分之一,還有不同的折法嗎?
……
師:從剛才大家的折紙情況來看,雖然折法不同,但是它們都表示長方形紙的二分之一。你還能折出長方形紙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嗎?你們瞧,數(shù)學學習是多么有趣啊!
【分析與思考】在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中,“幾分之一”是學生最難以理解的概念。教師在過渡性問題的設計上,主要采取了具體實踐操作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通過想一想、做一做,對于幾分之幾表示的實質意義的理解逐漸加深,有效提高了學習效果。由此可見,在過渡性問題的設計上,不僅僅是要學生掌握數(shù)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數(shù)學操作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從而幫助學生積累數(shù)學經驗,提升數(shù)學素養(yǎng)。
總之,教師要因材施教,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在過渡性問題的導向作用下向更深層次發(fā)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責編童夏)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6)08-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