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孟汶
(綿陽南山中學實驗學校 四川綿陽 621000)
閱讀的生活化教學
韓孟汶
(綿陽南山中學實驗學校 四川綿陽 621000)
在義務和高中教育階段,閱讀是語文教學和語文考核的重點,字詞的學習都是為語文閱讀做好準備。閱讀時學生感知、吸收、消化語言材料的一個過程。但是閱讀的對象是什么,教科書,參考書?我認為閱讀的對象應該更多的指向課外書和生活這本大書。生活化閱讀是以日常生活中的活動方式來設計閱讀教學形式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教學方法以情感共鳴為切入點,讓學生與作者所創(chuàng)作的情景氛圍交互融合,相互渲染,其生動活潑的實現(xiàn)方式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激情,在實際教學中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閱讀的生活化教學主要從三個方面來探討。
高中 閱讀 教學 生活化
聯(lián)系生活解讀課文,讓生活和文本發(fā)生聯(lián)系。強調的的不是學生的課文的理解,而是對課文的感受。學生不僅從作者的生活來解讀,文本的背景來解讀生活,還能注入自己的生活體驗來感受課文。
例如:在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時候,其中有一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盵1]
師:在普通的語句中,“送”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字,但是在這句話中個,“送”確實非常值得玩味的。于是我們可以點撥學生:你覺得作者為什么要用這個“送”字?
生:我們用學過的替換法,把“送”換成“吹”來比較。最后得出結果,“送”比“吹”更加的富有人性,更加的靈動。
教師繼續(xù)點撥:那么作者選擇“送”能夠體現(xiàn)出作者什么樣的心情呢?
學生答: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選擇的詞語賦予景物以靈動,那么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比較愉悅的。[2]
此時便可以展開,啟發(fā)學生將生活和文本結合。每個人都是如此,心情好的時候,看什么事物都是開心的美好,心情不好的時候,看到什么東西都是厭惡的丑惡的。正如同樣是“花”,卻有“映日荷花別樣紅”和“落紅不是無情物”之分。這樣學生便可以明白文本本身和作者的生活是不能分開的,文本是作者情感的反映,而不是詞藻的堆砌。
學生不是沒有獨立思想的,那么學生的學習也并不是在空白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生活化的閱讀教學就必須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也就意味著,學生不僅要帶入作者的生活去閱讀文本,更應該能夠帶入自己的生活來閱讀,能夠帶入現(xiàn)實生活去閱讀。
例如:在學習孟子的文章的時候,我們曾經提到“人性本善”,在學習荀《勸學》的時候,我們又提到“人性本惡”。此時,很多學生都會問到:老師,那么到底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呢?
這個問題不僅難道了我,即便是換任何一個人來,也難以明確的解答這樣一個問題。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白,語文是一個人文學科,與科學有明顯的區(qū)別,我們的問題不能簡單的回答為“對、錯、是、非”。因此我們不是要引導學生找到“正確”的“標準”的答案。而應該是在充分肯定學生的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探討。
因此我并未直接回答的問題,而是反問學生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如何的。在首先肯定學生的觀點的基礎上,又提出一些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這些問題讓學生都參與討論,最后我把這個拋給學生,讓學生來準備組織,最后把周五的班會做成了一個辯論會。
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還能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并且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學習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作者是文本的創(chuàng)作的主體,角色是文本的主體,而學生更是學習的主體。
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走出學生緊盯著教材的模式。學生不僅要能走進教材,走進文本,更能夠再現(xiàn)文本。閱讀教學不能只有一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學生讀—老師講—學生提問—教師釋疑。我們應該讓學生走進文本和文本對話,讓學生走出文本,演繹文本。這特別適合小說,戲劇,以人為主體對象的詩歌等文本的教學。
比如在《雷雨》這樣一篇課文當中,我采取了讓學生排練演繹這樣的一種方式。將同學分成四組,分別排練了其中的四個場景。在課堂結束后,寫一篇日記。沒有參演的同學寫的是觀后感,很多同學都會提到,印象最深的都是在閱讀時提到的沖突最強烈的地方。這也讓我們都明白了,戲劇和小說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矛盾。沒有矛盾的文本,讀起來無味,看起來也無味。而參與表演的同學在寫日記的時候大部分都寫得是對自己人物性格的分析。
甚至一部分同學在文中這樣提到:在我讀《雷雨》的時候,是非常厭惡周萍的。但是當我在演這個角色的時候,在我努力想演好這個角色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我走進了他的內心。我再次閱讀讓我進一步的了解了他,我覺得周萍是出現(xiàn)是一種需要,也是必然的。如果說是我身處這樣的環(huán)境,那么我也一定是“周萍”。他的行為是環(huán)境影響造成的,那么作者想要表現(xiàn)的一定不是這樣的一個子虛烏有的人物,而是表現(xiàn)一個大的社會環(huán)境。思及此,我突然想到了魯迅筆下的阿Q,那也只是對社會的一種反映。
在看到這些日志后,我覺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的。按照傳統(tǒng)的模式講讀這篇課文,大部分的學生都是無精打采的。而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對人物性格特色有著非常深刻的認識和印象,還學會用自己的經驗去解讀人物。也發(fā)現(xiàn)了小說戲劇中,環(huán)境的重要性。學生通過自己的演繹來發(fā)現(xiàn)問題已經可以稱之為一種能力,一種學習語文的能力。
[1]《全日制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修訂稿).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2003
[2] 全日制高中語文教材 高一第一冊 第二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