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慶(重慶市濱江實驗學校)
由英國漢普郡中國實驗班想到的
楊國慶
(重慶市濱江實驗學校)
最近,由英國漢普郡公立學校博航特中學開設的為期一個月的“中國實驗班”的全程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學?!吩诰W(wǎng)上挺火!當然,我也看了。那么,我們看什么?聽到什么?該怎樣判斷?又得到什么?本文就個人見解提出拙見,供大家一起交流參考。
我看了紀錄片以及相關留言后,頭腦中出現(xiàn)的是這三組詞句:思考需理性!文化要自信!教育應反思!說實在的,東西方的教育走到今天,都需要反思。其教育理念上的差異與沖突,都是基于各自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與時代使命的不同而呈現(xiàn)。但是,在全球化浪潮興起的今天,多元化的存在也是現(xiàn)實的需要,更是世界文明發(fā)展的內在需要。所以,在世界趨同中保持一分清醒,保持一分自我,保有一個靈魂,保有文化上的一分獨特也是非常的重要。
今天,東西方的教育,有碰撞,有沖突,有反思。應在反思中相互學習,不走極端。皆不可妄自菲薄,輕易地給予否定。隨著英國國際地位的變化,在教育上自然也會得到體現(xiàn)。這與快速崛起的大中國,理所當然有更多的不同和更大的差異。正是這些不同與差異導致了中英兩國在教育理念上呈現(xiàn)出巨大的反差,其教育承擔的育人目標和肩負的民族使命也是不同的。
基于以上認知,我認為每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教育都要根據(jù)自己的現(xiàn)實需要與時代賦予的使命去作理性思考。我們根據(jù)自己的國情去思考,根據(jù)自己的培養(yǎng)目標去思考。我們根據(jù)短期人才需要與終極目標需要去思考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思考到達什么地方,我們的教育就會走到什么地方!每個國家,每個地區(qū)的教育都是隨著教育工作者的思考與實踐而向前推進。每個教育思想與理念也是隨著教育工作者的思考與實踐而樹立起來。這個教育發(fā)展,思想與理念形成的進程,本身就是一個歷史的進程。而歷史的發(fā)展都有其內在的邏輯,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然而教育思想與理念都是基于各種人性的需要而產生,并由此形成眾多流派。這眾多流派都有其內在的邏輯,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因其滿足不同人性的需要而產生,所以,就必然存在著各種沖突與偏見。如果說,今后世界的沖突,是文明的沖突,那么,這樣的沖突,首先就是從教育的沖突開始。要化解這樣的沖突,也應該從教育開始,從教育的交流開始。而由英國漢普郡公立學校博航特中學開設的為期一個月的“中國實驗班”,正是直面這樣的沖突而邁出的重大步伐,也是挑戰(zhàn),更是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在交流中消除偏見,尋求共識,成就教育。
當我們論教育時,教育應是善的、好的、正能量的。但實際是,一切教育思想與理念的產生都基于人性的需要。而人性有善!人性亦有惡!所以,當世之教育,有善的教育,亦有不善的教育。而我們的教育,則應該在人性的需求中設限,使之符合社會長久健康發(fā)展的需要。說教育就不得不突出德育,教育中的德育,是勸人良善的,是規(guī)人言行的,是教人喜愛美好,創(chuàng)建美好的,是教人不向惡低頭,不屈從于惡的力量或成為惡的力量。說到德育,德育的方式一定多種多樣,不管東方還是西方,流派也一定眾多。因為不能趨同,趨同則死!我們在教育思想與理念上以及德育方式上,應能接納他人,改造自己,但必須成為自己,而不能變成他人。作教育工作,要想不變成他人,就要堅持堅持以至永恒!慢慢做,細細做,持久做,由少積多,逐漸豐富,以至完善成為經典。
作為教師,要發(fā)揮自己的特長,要風格各異,亦不可趨同。在不趨同的同時,要在教學中去掉非人性的行為,并一定要在眾多教育理論的學習中尋找到自己。當某一教育理念與你內心相契合,那就找到了自己,你就會認同,你就能與自己對話。對于這樣的理念,你就很容易學習、行動、落實,并滿心歡喜。如理念與你的內心相違,而非得要求去做,則是痛苦而無效果的。
總之,教師要時時刻刻不斷地學習和總結,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我們作為教師,一定要找尋自己,傾聽內心的聲音,遵從人性的光輝。活在當下,活在過去,活在未來或活在所有的時間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思考,我們才能思考教育,我們才能思考古今中外的教育。
[1]姚永強,范先佐.論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方式的轉變[J].教育研究,2013(2).
[2]周興國.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從資源配置到資源激活[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3(2).
·編輯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