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北海市海城區(qū)第三幼兒園(536000) 黃 春
?
如何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的良好習慣
廣西北海市海城區(qū)第三幼兒園(536000)黃春
為了滿足小學生對周圍事物和現象的好奇,在開展教育活動時,教師應創(chuàng)設探究學習的環(huán)境,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在活動中盡可能使組織方式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還要與家庭建立雙向、同步的平等關系,從而實現教育的內化,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學的良好習慣。
探究習慣創(chuàng)設活動組織
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小學生的天性,他們渴望了解身邊新奇的事物。因此,作為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學生的興趣,巧妙地利用他們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探究對象,為學生的探究學習提供機會。探究學習是指學生通過“嘗試—總結—再嘗試”自主地參與實踐,最終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過程。我們在開展探究活動中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我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良好習慣時常用的幾點方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要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就必須創(chuàng)造一個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良好教育環(huán)境。
1.為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
為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能在學習中感到輕松、自由、心情愉快。教師可以經常開展“我和大家說一說”“你說,我說,大家說”等集體交流活動。以下是一名學生將自己游玩的所見所聞與同伴交流的片段。
一天,小豪高高興興地從家里帶來了和家人一起去桂林時,所拍下的景點光碟。在播放時,小豪落落大方地向同學和老師介紹:“同學們,你們看,這是象鼻山公園。這座山像一只大象吧?這里還有竹排,我們可以在江面劃竹排,在竹排上可以照相,可以看兩岸的風景,可好玩了。”小萶問:“小豪,這里是什么地方?好多山??!風景也很美麗,快告訴我們呀!”小豪說:“是桂林的漓江,漓江周圍環(huán)繞著好多山,你們看,我拍的照片漂亮吧!”軒軒問:“小豪,你和爸爸媽媽看起來好開心,你們還去了哪里呢?”小豪說:“我們還去了陽溯?!避庈幱謫枺骸澳抢镉钟惺裁刺貏e之處呢……”
在簡單的交流中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愛說、愛提問的好習慣,這樣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如果能伴隨學生身心成長的全過程,對促進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和心理素質的形成,以及對發(fā)展學生智力和能力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2.為學生創(chuàng)設新奇、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
蒙臺梭利曾說過:“在教育上,環(huán)境所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因為學生從環(huán)境中吸取所有的東西,并將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只有新奇、生動的事物,才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學習的自主性。因此,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該階段的教育內容及季節(jié)變化等內容不斷創(chuàng)設新奇的學習氛圍,充分利用場地及自然界的有利條件開展教學。我根據“大豆芽”和“蝸?!钡闹黝}開展了探究活動。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我設計了一些小物品,如在自然角里擺放植物,建立飼養(yǎng)角等,并在自然角和飼養(yǎng)角擺放利用廢舊材料制作出各種各樣可愛的容器,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與探索興趣。
3.為學生的探究學習提供更多的操作機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究提供活動的條件。”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提供與他們認識發(fā)展水平相當的,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內容,并給予學生充分的操作時間,讓學生有機會通過“嘗試—錯誤—再嘗試”得出自己的結論。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發(fā)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解決問題,獲得相關的科學知識,從而不斷提高探究能力。
如在中班開展“顏色寶寶變變變”的這個活動中,主要是讓學生發(fā)現兩種不同顏色混合后的變化。在活動中,教師和學生一起嘗試做實驗,教師為學生提供紅、黃、藍三種顏色的顏料水,讓學生自己進行調色。學生通過與同伴的討論與交流,嘗試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操作過程中,小琪著急地提出問題:“為什么我用黃色和藍色調不出綠色呢?”于是,她去請教能調出綠色的同學,讓同學來指導她。小羽說:“你先加入黃色,然后一點一點地加入藍色,慢慢就可以調出綠色了?!毙∪R說:“注意不能加太多的藍色哦。”小琪聽了同學的建議后,再調一次,就調出了綠色,她興奮極了。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嘗試-總結-再嘗試”從而獲得成功。
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探索并發(fā)現,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恰當地引導與幫助。在實踐活動中,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活動空間和操作機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huán)境。”探究性教育活動重視學生的活動,學生參與活動會有許多體驗、感受與經驗,因此,教師要積極并重視學生探究活動的組織工作,為學生提供表達交流的機會,把自己的經驗、感受與同學分享。
1.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
在活動中教師應該認真地察覺學生,及時傾聽和發(fā)現學生的興趣點,及時地給予適當的支持、引導和鼓勵?!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教師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幼兒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p>
有一次,我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形狀的紙片,讓學生自由進行折紙和剪紙。小葉拿起一張正方形的紙片神氣地告訴她旁邊的小釗:“我可以用這張紙片變出不同的形狀,你相信嗎?”小釗說:“我才不信呢?”小葉接著說:“你為什么不信?”聽見了學生的小爭執(zhí)后,我走過去對他們說:“你們倆動手折一下不就知道了嗎?”經過幾分鐘的嘗試,他們倆得出了各自的答案。小釗說:“將正方形的紙片對折,就可以變成一個長方形了?!毙∪~說:“將正方形紙片的斜對著的角對著折,就可以變出一個三角形?!毙♂撏ㄟ^嘗試,發(fā)現了一張正方形的紙片,通過不同的折法可以折出不同的圖形。這時,我引導學生再試一試用剪的方法,看看是不是還會有新的發(fā)現。
2.組織方式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在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小組探究活動。為了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動進行探究學習,教師應支持和引導學生開展活動。教育教學活動不僅要注重學生小組探究活動,還要在活動中靈活地滲透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知識。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和疑問無時無刻不存在,而天氣卻經常很多變。因此,學生的科學教育內容中應更多的是隨機教育,在一日活動散步、戶外活動、天氣突變時都可以隨時進行。例如散步時,學生在草地上發(fā)現螞蟻在搬家,教師可以告訴學生,這預示著要下雨了。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發(fā)現下雨之前蜻蜓低飛,魚兒浮出水面等。又如有一次,我?guī)W生做戶外活動時,學生在種植園的菜地里熱熱烈烈地說著什么,好奇的我走了過去,原來他們在菜地邊發(fā)現了幾只蝸牛,正在討論關于蝸牛的事情。于是,我根據學生的談話內容,進行了“蝸牛”主題的討論賽。
3.正確定位教師的角色
探究學習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模式。探究性教育活動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與自由表達,因此,需要教師正確定位在探索性教育活動中的角色。在探究性活動中,作為活動主體的學生會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在這些表現中往往蘊含著促進幼兒發(fā)展的機會,這時就需要教師認真觀察學生的表現,進行準確的分析與正確地判斷,以此確定下一步教育的策略。作為教師不應只是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還應該參與到活動中,在學生不知如何探索時用恰當的提問或有目的地操作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在學生遇到困難無法深入時,教師應恰如其分地加以引導,使學生的探究活動能順利地進行下去。另外,教師還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充分地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擴展視野、提升經驗;多讓學生自己進行總結與評價,在評價中發(fā)現別人的優(yōu)點,在總結中發(fā)現自己的不足,以便下一次地改進。只有這樣教師才是學生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投入到探究學習中。
家庭和學校是學生生活的場所,對學生身心發(fā)展有直接影響??悼饲逋驹f:“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教育子女的天然學校,子女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教育和家庭的影響。”當今的教育是師生互動、親子互動教育,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教師的事,需要教師與家長相互配合。
1.家長應為孩子創(chuàng)造健康的教育環(huán)境
家庭和學校教育目標一致,都是為培養(yǎng)人才奠定基礎。因此,家庭和學校具有共同的實施原則。但是,家庭與校園又有所不同,家長應認識到和諧、愉快的家庭氣氛與家長給學生充分的選擇權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足夠的寬容和充分的信任可以使孩子形成主動學習的品質,同時錯誤和失敗的經驗在學生自我建構的過程中也是非常寶貴的財富。
2.家長應把孩子的學習興趣作為探究學習的始發(fā)點
在生活中,家長應多花一些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可以一起買書、讀書,重視孩子這方面的精神需求。引導孩子從小學會獨立看書和講述圖書內容,學會聽錄音等。家長還要按照孩子的認識規(guī)律來關心孩子的學習,寓教育于娛樂之中。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適時對孩子的興趣給予關注,關注的方式方法則因孩子所需而異。如當孩子沒有興趣時,家長可以設置一些有趣的提問使孩子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加強,還可以通過參與孩子的活動來強化孩子的學習興趣。盡可能不采取威脅、打罵、壓制和物質刺激等方法來強迫孩子學習。
3.家長積極為學生探究學習創(chuàng)設條件
家庭中擁有廣泛、深入接觸社會實際的條件,這是校園無法比擬的便利條件。所以,家長要經常將孩子帶到實踐中,讓孩子接觸更多的新鮮事物。同時充分利用社會實踐,讓孩子在實踐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學習知識,從而培養(yǎng)孩子探究學習的良好習慣。
總之,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的良好習慣,不僅需要教師的辛苦付出,還需要家長在生活中的引導、支持與配合。只有家庭與校園間建立起雙向、同步成長的平等關系,孩子才能在一個寬松、自由、支持與引導的環(huán)境中自主探究、大膽創(chuàng)新,以便更好地應對接下來的學習與生活。
(責編韋迪)
G625
A
1007-9068(2016)27-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