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茜
(作者單位:汝南縣電視臺)
新媒體技術時代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創(chuàng)作樣態(tài)的發(fā)展
王茜茜
(作者單位:汝南縣電視臺)
聲、像、文字是電視新聞播音的重要形式,新媒體技術時代改變了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創(chuàng)作樣態(tài)的變化,其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內容、依據及傳播方式等都發(fā)生了重要變化。本文依據此變化對新媒體技術時代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創(chuàng)作樣態(tài)進行分析。
新媒體技術時代;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創(chuàng)作樣態(tài)
體態(tài)語言和有聲語言是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傳遞信息的重要方式,現場報道、新聞解說及現場連線為其主要創(chuàng)作樣態(tài)?;ヂ摼W的發(fā)展和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改變了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工作的傳播模式、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內容及依據等都發(fā)生了重要變革,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征[1]。
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及快速發(fā)展,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提高了信息資源利用率,增強了電視直播的信息量和時效性,使電視新聞傳播實現了圖像和聲音的現場統一,并將其推送給觀眾。稿件的編排和現場連線是記者進行編排的主要方式,審核后再經播音主持人按照稿件內容進行播出,這種傳統的新聞播報形式具有一定的延時性,新聞周期較長,同時其播報周期也相應延長。然而,在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下,電視新聞播音主持的創(chuàng)作樣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電視新聞播音主持人不僅能邀請嘉賓來分析解釋新聞,還能利用現場連線或直接現場報道進行新聞信息傳播[2]。例如,爆炸事故報道中,在第一時間內新聞記者利用手中新媒體技術以較快的速度將爆炸現場圖片、警車、急救車和爆炸點最近的醫(yī)院等進行現場視頻拍攝,并利用網絡連線技術將其傳送到電視畫面上,不僅體現出新聞的及時性、現場性和準確性,也大大提高了新聞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效率,增強了新聞傳播的動態(tài)性和立體感。此時,節(jié)目主持人、現場記者、信息和信息受眾等共處于一個傳播場中,實現了能夠同步分享信息,拉近了主持人同受眾的心理距離,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和親和力。
電視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主持人、新媒體信息及評論人員、嘉賓等所組成的新聞傳播室環(huán)境稱為場域[3]。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傳播室環(huán)境為網絡樞紐和多層次信息、多身份人員共同匯聚在演播室,彼此間相互影響,對新聞信息傳播的動態(tài)及其實時新聞的產生等則由電視新聞播音主持人來主導,新聞播音主持人成為該場域的主要引導著,對主流觀點的把握和受眾辨別信息的指導等成為其新的工作業(yè)態(tài)。新媒體技術在電視新聞傳播中的應用,推動著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工作形式的變革。隨著中央電視臺交互式全媒體新聞傳播室的啟用,各地方電視臺也隨著啟用和優(yōu)化了新聞傳播室的媒體交互功能,這為交互場域的營造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電視新聞信息傳播實現了多方位、多視角的立體性報道,主持人從固定的姿態(tài)與位置中解放出來,能夠根據信息內同、傳播需要不斷變換姿態(tài)和位置,為受眾提供了較為新鮮的視覺感受,并形成了新的互動效果。
電視新聞播音主持人可以利用大屏幕畫面并對屏幕上的圖像、數據及文字進行加工,同屏幕間形成互動。此外,將微信、微博等外來訊號接入演播室,利用電視熒屏展示各種互動信息和信息背景。在電視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新媒體技術、受眾、主持人和多元化的播報形式等實現了實時互動,體現出來新媒體交互融合的新型傳播功能,激發(fā)了受眾的參與熱情和拓寬了其參與渠道,強化了新聞信息傳播的交互性,實現了信息資源的共享。在此電視新聞傳播過程中,播音主持人則是整合網絡信息資源、視頻、文字資料集互動信息數據,并對其實時編排播出,受眾接受的則是快捷的新媒體信息。
虛擬性被廣泛應用在電視節(jié)目制作中,并將其同新媒體技術充分結合而形成一種新的模式。在電視新聞報道是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中對信息背景進行制作,如動漫形式、場景虛擬等制作技術的應用,這樣不僅能夠增強新聞信息的形象性和趣味性,還能以全新的視角對新聞信息進行解讀,使其傳播效果更加直觀,有效性更強。運用“虛擬”模式錄制新聞信息節(jié)目時,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能夠利用體態(tài)語言和有聲語言融合多元信息,并與虛擬的動態(tài)視景相結合,在此交互動態(tài)中完成信息傳播,新聞信息的后期虛擬制作不僅增強了新聞信息的立體性、趣味性和只管性,還強化了新聞信息的傳播效果和感染力?!疤摂M”新聞信息情境使受眾沉浸其中,信息達到率得到提升。電視新聞信息傳播中“虛擬”效果的加入,不僅提高了信息傳播量和增強信息傳播效果,也給電視新聞播音主持人帶來挑戰(zhàn),需要其從思維方式和技術上不斷地進行自我提升。電視新聞播音主持人要在視覺效果上能夠進行具體充分的想象,充分結合信息背景的動態(tài)漫畫來改變自己的體態(tài),并使其在空間上和時間上顯得自然流暢和準確到位。此外,電視新聞播音主持人還應有較強的言語邏輯,能夠對傳播信息進行口語化演播且一氣呵成。新聞信息傳播中“虛擬”技術的應用使體態(tài)語體和有聲語言更加復雜,動畫、數據及主持人的走位、站位和語言要充分完美結合后方能實現環(huán)境的虛擬,進而實現傳播效果。
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媒體傳播思維及傳播觀念應不斷發(fā)生變化,電視新聞信息傳播從內容、傳播模式及傳播平臺等方面都發(fā)生著變革,網絡化、虛擬化和數字化等技術的應用,使新聞信息傳播呈現出針對移動服務終端、微信和微博等新媒體傳播渠道的碎片化和個性化分發(fā)的特點,電視新聞信息傳播業(yè)應改變原有的網絡重播模式,并使其向縱深層次轉變,利用新媒體技術來不斷創(chuàng)新傳播內容、方式及渠道,了解受眾和以受眾特點來探索新聞信息傳播業(yè)態(tài)發(fā)展路徑。此外,應重視運用新媒體技術來打造新業(yè)態(tài),不斷開掘和拓展電視傳播的自身功能,為受眾創(chuàng)作出智能化、個性化的服務大餐。也只有如此,才能不斷適應新媒體技術發(fā)展的時代要求,才能不斷構建電視新聞信息傳播的創(chuàng)作內容和創(chuàng)作樣態(tài),才能推動電視新聞播音主持人的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并為其提供新的業(yè)態(tài)競爭力。
在新聞采訪最終得到的信息就是采訪的最終目的,通過采訪當事人這樣的方式達到信息的流通。因此,作為播音員主持人,需要積極參與,行動起來,將新聞稿件的整體主題、邏輯思維進行全方位的掌握,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主持人要從整體上把握新聞的動態(tài),在群眾的視角和需求的基礎上,對新聞節(jié)目的題材選擇、主題明確及報道當中的方式步驟技巧等多方面的活動進行合理科學地二度創(chuàng)作,也就是說播音主持人在進行播音主持創(chuàng)作的過程當中,應該根據自身的經驗所體現出來的個性化和含有本身藝術特色的氛圍。這個氛圍是在播音主持人經過長期的播音主持創(chuàng)作實踐當中逐漸積累形成的。播音主持人的主持風格和電視節(jié)目的社會效果是密不可分的。主持人對整個新聞節(jié)目的可看性、權威性及公信力都會產生影響。因此,播音主持人應該克服現有的不利因素,增強本身的自信,主持工作中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在此基礎上,還要不斷向其他優(yōu)秀編輯、記者、播音員、主持人甚至采訪對象進行虛心學習,增長自身的知識及職業(yè)素養(yǎng),提高自身專業(yè)知識水平和采編播能力。
隨著移動通信的不斷發(fā)展,受眾可以通過移動互聯網隨時收看新聞節(jié)目,隨時隨地實現移動終端的電視新聞播放。互聯網+時代數字傳播的信息多元化,使網民能夠隨時隨地將其知道的或是目睹到的新聞事件發(fā)布出去,這種新聞傳播方式更具現場性。結合這一點,電視臺要加強與受眾的交流、互動,電視新聞應該充分吸收新媒體的新鮮元素,充分挖掘自身的公信力、現場性與可視性。通過與時俱進的方法、嶄新的傳播手段,電視媒體要更好地適應并挑戰(zhàn)新的傳播格局,以打造一個服務功能齊全、互動良好、個性化鮮明的電視新聞傳播平臺。
[1]苗嶺,周東梅.美國新聞博物館新媒體展廳的實驗及啟示——兼論新媒體技術在社交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中的應用[J].中國記者,2016(5).
[2]黃璐.分析新時期電視媒體技術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J].新聞傳播,2016(10).
[3]張廣峰.新時期電視媒體技術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J].科技傳播,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