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奎
急性梗阻化膿性膽管炎行PTCD術后療效分析
白英奎
目的探討分析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PTCD)法治療急性梗阻化膿性膽管炎的臨床療效。方法46例急性梗阻化膿性膽管炎患者, 均行PTCD治療, 評價分析患者手術前后的肝功能、臨床癥狀、血常規(guī)以及膽紅素水平。結果46例患者全部成功置入膽道引流管, 手術后寒戰(zhàn)高熱、腹痛等癥狀得到緩解, 患者體溫在48 h后恢復正常。1例手術后3 d出現多器官衰竭導致死亡。45例患者手術后1周檢查血常規(guī)以及肝功能全部恢復到正常。35例手術后1周實施外科手術治療后拔管;1例膽道外引流管拔出后發(fā)生消化道出血, 實施介入治療后病情得到好轉;6例1周后實施膽道造影顯示膽管結石消失, 1個月后將膽道外引流管拔除;3例確診膽管癌, 實施膽道支架置入手術。實施PTCD手術前及手術后1周患者的血常規(guī)以及肝功能情況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PTCD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幾率低等特點, 能有效引流膽汁, 使患者膽道內的壓力減小, 成為急性梗阻化膿性膽管炎患者的搶救措施。
急性梗阻化膿性膽管炎;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治療效果
急性梗阻化膿性膽管炎是臨床中十分多見的急危癥, 由各項因素導致的急性化膿性膽道感染。該病合并癥較多, 死亡率高, 是引起膽道外科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患者一般繼發(fā)于膽管結石[1], 合并癥主要為多器官功能損傷, 因此選取有效的膽道引流是治療的主要方法。本文探討分析PTCD法治療急性梗阻化膿性膽管炎的臨床療效,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46例急性梗阻化膿性膽管炎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其中男31例, 女15例, 年齡32~74歲, 平均年齡(45.5±9.5)歲。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黃疸、腹痛以及寒戰(zhàn)高熱, 全部符合急性梗阻化膿性膽管炎診斷標準, 其中膽管結石39例, 膽管癌合并梗阻性黃疸7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實施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肝腎功能、胸片、心電圖、上腹部CT掃描檢查, 手術前15 min肌內注射山莨菪堿10 mg, 通過B超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進行肝內擴張膽管, 通過膽道穿刺針經皮肝膽道穿刺, 達到患者肝內膽管, 送入導絲,交換膽道穿刺鞘, 順鞘將引入導管, 注入造影劑, 找出梗阻的位置, 抽空膽管中的淤積膽汁, 將導絲引入經過膽道狹窄位置, 交換引渡導管, 外接引流袋。1周后行膽道外引流管造影, 按照患者的膽道梗阻情況選擇是否進行外科手術或者是介入治療[2]。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休克、發(fā)熱以及腹痛等臨床癥狀。記錄患者24 h的液體出入量和膽汁引流量, 使用保肝、抗感染以及升血壓治療, 如患者的膽汁引流不暢通, 使用生理鹽水對膽道外引流管進行沖洗。1周后對患者實施膽道外引流管造影, 觀察血常規(guī)及肝功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46例患者全部成功置入膽道引流管, 手術后寒戰(zhàn)高熱、腹痛等癥狀得到緩解, 患者體溫在48 h后恢復正常。1例手術后3 d出現多器官衰竭導致死亡。45例患者手術后1周檢查血常規(guī)以及肝功能全部恢復到正常。35例手術后1周實施外科手術治療后拔管;1例膽道外引流管拔出后發(fā)生消化道出血, 實施介入治療后病情得到好轉;6例1周后實施膽道造影顯示膽管結石消失, 1個月后將膽道外引流管拔除;3例確診膽管癌, 實施膽道支架置入手術。實施PTCD手術前及手術后1周患者的血常規(guī)以及肝功能情況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45例患者手術前及手術后1周血常規(guī)以及肝功能改善情況對比(±s)
表1 45例患者手術前及手術后1周血常規(guī)以及肝功能改善情況對比(±s)
注:與手術前比較,aP<0.05
時間 白細胞計數(×109/L) 總膽紅素(μmol/L) 直接膽紅素(μmol/L) 丙氨酸轉氨酶(U/L)手術前 25.2±9.2 215.8±23.4 85.2±31.3 87.3±11.5手術后1周 7.4±2.1a 30.5±11.8a 39.7±13.2a 42.1±3.6a
急性梗阻化膿性膽管炎是急性膽管炎中非常嚴重的階段, 主要病理變化為感染以及膽道梗阻, 病因主要為膽管結石[3]。此病的病死率非常高, 引起患者膽道感染的細菌主要來自于腸道, 膽道出現梗阻后膽汁不能順暢排泄, 膽管內壓升高, 黏膜發(fā)生壞死及變性, 從而導致細菌滋生, 毒素分泌,引起多器官功能不全、膿毒血癥以及感染性休克, 嚴重者會出現死亡[4]。常見的外科急診治療方式為將患者的膽管切開實施減壓以及引流, 但在緊急情況下風險較大, 患者發(fā)生感染的幾率高[5]。近年來, 有報道認為PTCD在針對急性梗阻化膿性膽管炎的治療中效果比較理想[2]。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術后1周檢查患者的血常規(guī)以及肝功能全部恢復到正常范圍。
綜上所述, PTCD可以快速引流膽汁, 減小膽道壓力, 降低毒素的吸收, 從而緩解患者的中毒癥狀。手術后為患者實施保肝、抗感染以及抗休克治療, 能夠將手術風險降低到最小, 因此成為急性梗阻化膿性膽管炎的首選方式。
[1]張玉春, 薛穎.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膽汁細菌培養(yǎng)病原菌菌譜及藥敏反應情況分析.醫(yī)學信息, 2013(21):181-182.
[2]趙東文, 紀春陽.經皮肝穿膽管引流治療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的效果評估.中外健康文摘, 2013(20):54-55.
[3]趙開飛, 李昌燕, 利峰, 等.經皮肝穿膽道引流術治療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46例.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3, 29(14):2355-2356.
[4]張海榮, 何恒, 馬翠梅, 等.急性梗阻化膿性膽管炎的早期內鏡介入與外科手術治療的對比分析.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 2015, 21(20):3020-3022.
[5]何曉安.86例重癥急性膽管炎治療分析.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2, 10(31):128-12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5.040
2016-05-05]
110024 沈陽醫(yī)學院附屬中心醫(yī)院普外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