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華(吉林省輝南縣撫民鎮(zhèn)中學)
悠悠“一課”情
——《最后一課》教學反思
紀華
(吉林省輝南縣撫民鎮(zhèn)中學)
讀著陳輝的“英雄非無淚,不灑敵人前。男兒七尺軀,愿為祖國捐”;讀著裴多菲的“縱使世界給我珍寶和榮譽,我也不愿離開我的祖國,因為縱使我的祖國在恥辱之中,我還是喜歡、熱愛、祝福我的祖國?!薄?/p>
讀著,讀者,我的整個身心便沐浴在愛的長河之中,思緒便如駕長風般飛回到都德的《最后一課》,重品那濃濃愛國之情。
積累字詞表達愛。正如文中所說——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是啊,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標志,亡了國的人民,如果還說著自己的語言,保留著自己的文化,實際上就說明這個民族沒有徹底被滅亡,還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著。因此,無論是誰都要牢牢記住自己國家的語言,只要民族語言在,國就在,家就在。在這種愛國情感的感召下,學生在學習字詞時都非常認真,不僅字詞的書寫都正確,而且還用一些詞語(如:祈禱、懊悔、哽住、踱步、詫異)進行了說話訓練。如:我祈禱我的祖國永遠繁榮昌盛,永保強國之列;我真懊悔以前沒有認真學習漢字,以至于作文時總寫錯字;看到玉樹同胞也遭地震之難,我的喉嚨哽住了,不禁在想——真的是多難興邦?……一句句肺腑之言,一句句用詞說話,怎能說不是——滿腔愛國情,詞語表達愛!
探究問題品味愛。我和學生在都德的《最后一課》中用心靈去觸摸文字,用“相知”去感悟人物,在我們的面前出現(xiàn)了一個個鮮活的面孔——戴著三角帽的郝叟老頭兒,從前的鎮(zhèn)長,從前的郵遞員,由調皮發(fā)生轉變的小弗郎士,穿戴莊重、神情凝重、語言沉重的韓麥爾先生。圍繞這些人物及當時的環(huán)境學生與文本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這一句又如何理解?
為什么小弗郎士會在下課時覺得韓麥爾先生“從來沒有這么高大過”?
……
探究問題是對心靈的一次考問,在考問中我們感受到了濃郁的愛國馨香,在愛的品味中學生的心靈將會被凈化。因此,結合本課可以說探究問題就是一次愛的教育。徜徉于此而想于斯——在我們的面前:不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嗎!不也有“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它春夏與秋冬”的魯迅嗎!不也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嗎!
因此,我說探究問題既是品味愛,也是延伸愛!
分析人物體會愛。小說的愛國情感從小弗郎士和韓麥爾身上得以具體體現(xiàn)。因此,這節(jié)課上我抓住對兩個人物形象的分析進一步體會了濃濃的愛國情懷。
首先,分析小弗郎士的性格特點。
貪玩幼稚怕老師,理解敬重愛老師,懂愛國。即從貪玩不愛學習到熱愛法語;從以前的怕老師到最后一課上用“可憐的人”“從來沒有這么高大過”,而表達對韓麥爾先生的同情、理解、敬重;從幼稚不懂事到熱愛祖國、憎恨敵人中表現(xiàn)了小弗郎士的轉變,這一系列轉變都圍繞著愛國而發(fā)生。心中有了愛,人才會轉變。怎能說不是愛國深切!
其次,分析韓麥爾先生這一形象。
1.韓麥爾先生在最后一課上的穿著。
2.韓麥爾先生在最后一課上的言行。
3.韓麥爾先生在最后一課終了時刻的神情、語言和動作。總結起來就是——穿戴莊重、語言柔和、內疚自責、痛苦萬分。一位光輝的愛國者形象便生動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正所謂痛之切,愛之深!
再次,分析小弗郎士這一形象在小說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1.在小說中有貫串故事情節(jié)的作用。
2.起到了深化小說主題的作用。
作者選擇了小弗郎士這樣平時不愛學習的調皮的孩子,用他的內心感受來反映整個民族的沉痛的感受,一個調皮的孩子都能這樣愛國,其他人又情何以堪呢?更加渲染了愛國情感。
通過對人物的分析,既掌握了作者的寫作手法,又深深體會了一次危難時刻的愛國情懷!
拓展延伸傳遞愛。
根據本文的主題思想,我相應地布置了兩種作業(yè),既可做到愛的傳遞,又可做到讀寫結合的訓練。
1.鏈接生活:
(1)閱讀愛國主義著作,培養(yǎng)自己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高尚品質。
(2)大處可以愛國,小處亦可以愛國。說一說身邊的愛國主義事跡。
(3)自己平時都有哪些不愛學習的表現(xiàn)?應該怎樣克服?
2.實踐探究:
若干年后,法國收回了阿爾薩斯和洛林,請發(fā)揮想象,描繪一下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重逢時的場面。(200字左右)
本課在表達愛、品味愛、體會愛、傳遞愛中走進尾聲,耳畔又響起了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寰宇中又聽到了吉鴻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p>
伴著濃濃的愛國情懷,我們共同暢想了為祖國而貢獻畢生精力的心曲。
感謝都德的《最后一課》。
·編輯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