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星,盛秋生
(1.江西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2.江西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
康德哲學中的“物自體”探論
王星星1,盛秋生2
(1.江西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2.江西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康德哲學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整個哲學的歷史把自身聚集到它最可能實現的形態(tài)當中去了;康德哲學意味著一個時代的開啟,從那時起,康德的批判哲學始終統(tǒng)治著歐洲的思辨哲學領域。我們可通過研究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來了解 “物自體”在康德哲學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拔镒泽w”一方面作為知識的界限而具有其消極作用,更重要的是“物自體”給人們一種信仰,這種信仰包含了道德和幸福。
康德哲學;批判哲學;物自體
要理解康德哲學,就必須了解康德時代的哲學環(huán)境。在那個時候,近代哲學提出的問題至關重要,比如休謨對康德哲學思想的影響,是休謨使其獨斷論的迷夢破碎。獨斷論往往被批判者稱為教條主義,也就是17世紀的德國比較主流的理性派哲學,稱之為唯理論。
(一)康德批判哲學產生的背景
當時歐洲主要存在著兩派的爭論:大陸唯理論和英國經驗派。唯理論的創(chuàng)立是由笛卡爾開始的,斯賓諾莎繼承了笛卡爾的思想,即崇尚人擁有絕對理智能力的哲學,斯賓諾莎之后便是萊布尼茨,但萊布尼茨沒有來得及把自己的哲學思想構成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之后由他的弟子——沃爾夫將其觀點構成一個嚴密的邏輯證明體系,并成為康德時期的官方哲學??档戮褪窃谶@樣的氛圍中受熏陶的,接受的是唯理論的哲學。
與此同時,英國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當時的經驗派。那是由弗朗西斯·培根所創(chuàng)立的,霍布斯完善了培根的思想,洛克深化了經驗論的基本原則。經驗派更加注重的是經驗,強調知識是從感性經驗和感覺中獲得的。如洛克認為人心是一塊白板,外界在我們心中印下痕跡,繼而形成知識。而理性派則強調先驗的觀點,人心中本來就有一些先驗的觀念,正是由于這些先驗的觀念才能形成知識,一切知識的根基就是理性直觀的知識。理性直觀的知識是不需要我們來證明的,是大家都會認可的。這可以追溯到柏拉圖的回憶說。
1.休謨的挑戰(zhàn)
經驗論通過貝克萊和休謨的深化和徹底化,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經驗論在貝克萊、休謨以前基本上是堅持唯物主義立場,承認我們的感性知識來自外界客觀實在的事物對我們感官的刺激。但貝克萊和休謨認為我們在感性中所接受的印象、觀念才具有真實性,而不顧知識的來源問題,他們貫徹徹底的經驗論立場,因果律僅僅是因為我們經驗生活中多次、反復重復而得來的習慣性聯(lián)想。然而在康德看來,捍衛(wèi)自然科學的尊嚴就在于證明它所揭示的自然規(guī)律具有普遍必然性。休謨的懷疑論動搖了自然科學規(guī)律的支柱——因果關系。
2.盧梭的影響
康德通過讀《愛彌兒》深受盧梭的啟發(fā),尤其是,如果所學的知識不能解決人生的幸福問題,那么它就沒有可用之處,不能為人類知識的可靠性尋找根基,所有這些知識都白費了。
(二)康德提出的解決方法及其體系輪廓
從休謨的基本立場出發(fā),難以駁倒懷疑論。康德認為考察人的認識能力是解決知識危機的唯一辦法??档碌娜蝿站褪且亟茖W知識的穩(wěn)固的“大廈”,科學知識的規(guī)律——數學和自然科學是客觀存在的,康德對此深信不疑。他認為,去探討科學知識形成的條件是首要任務,而并沒有正面回應休謨提出的問題。
康德哲學整合了經驗論和唯理論這兩種哲學觀?!拔覀兊囊磺兄R都以經驗開始,它們卻不因此就都是從經驗中發(fā)源的”[1]1,在時間上是開始于經驗材料,但從邏輯上未必是這樣。知識不僅包含著后天純粹經驗性成分,也包含了主體先天性成分。先天的成分是由認識主體擁有的成分,后天純經驗成分是通過物自體刺激人的感官使主體形成的知覺和印象。在認識中先天成分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先天直觀形式比如時間和空間,是形成數學知識的先天內容;另一個是知性的純粹概念,是自然科學知識得以成立的先天形式。一切知識的構成都包含有主體先天成分和后天經驗成分。先天性這一重要的成分,使自然科學的知識具有規(guī)律性的一個支撐,這是針對經驗派(尤其是休謨)不承認人的知識具有規(guī)律性和必然性而做出的回應??档聞t認為,先天的成分不但邏輯在于前而且蘊含在經驗知識中。從先天的角度來看,凡是確定發(fā)生的事情必然要納入到因果律中,即知識是有先天必然性的。
康德哲學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個前后之分。在批判時期之前,他是一個堅定的唯理論者,這主要歸功于萊布尼茨—沃爾夫體系的影響,他研究的領域并沒有超出自然哲學的范圍。在批判時期,他的研究關注點開始發(fā)生轉向,主要是關于人性的探討。純粹理性批判探討的不是自然科學具體怎么構成的,怎么研究的,而是對主體之所以能夠建立起自然知識的能力進行考察,這是基礎。這無疑突出了主體的先天性和能動性,自然界的規(guī)律如果不面向主體,那就毫無意義。實踐理性批判著重分析主體的自由意志是如何建立起道德的。純粹實踐理性——道德律:用自由意志來限制主體的活動。判斷力批判是對人的情感能力方面的探討,是對知、情、意中情的考察。判斷力批判雖然不是一大體系的建立,但對于康德哲學來說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審美和自然目的論兩個方面連接了人的認識和道德。但是這三個批判并沒有奠定三大形而上學,而是形成了關于自然界的形而上學和關于人的道德的形而上學。第三個批判沒有對應的形而上學,它只是起著橋梁作用。
康德設定物自體的三個理由:第一,為了保證對象具有實在的根基。第二,把知識限制在現象界,來確保人的知識都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識,而非偽科學。第三,設定物自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為道德和自由留下可以發(fā)揮的空間。
(一)現象后的物自體
先驗感性論探討的是純粹數學知識形成的條件。人的認識能力在康德那里被劃分為感性、知性和理性。感性是屬于主體認識能力的接受性,但不是消極的,感性在認識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任何感性都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后天的質料,二是先天直觀形式。后天的質料便是由物自體刺激主體產生的,先天直觀形式有空間和時間兩種。在康德看來,空間是幾何知識形成的條件,時間是算數形成的條件。
1.主體的先天直觀形式——時間和空間
主體的感官在產生感覺、知覺或印象時,往往會產生空間感,每一個感知的對象都會占據一定的空間,康德認為空間是主體的先天能力。所有的知覺到最后都要在主體的內部轉換成時間的形式,所以說時間是感覺通往主體內部的條件??档略诖颂岢稣J識論的兩條原則:第一,先驗的觀念性原則。以往的物理學和哲學都認為時間和空間是客觀實在的,它們獨立于主體之外,但是在康德這里有一個逆轉,認為時間空間是主體的先天能力,所以它既有先驗性又有觀念性。第二,經驗的實在性原則。沒有時間和空間對象根本是建立不起來的,所以它們又是條件,因此具有經驗性的實在性。
2.后天經驗材料的來源——物自體
作為后天經驗的來源,主要在于作為形成刺激的支撐物,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物自體雖然可以形成知識,但是你的知識涵蓋不了它。物自體只作為“本體”存在。其二,物自體不是現象,顯然它就不在時空范圍中,那么可以推知它是超時空性的、精神性的實點實在性。
(二) 思維主體后的物自體
在先驗感性論中,康德承認物自體是經驗材料的來源,但光有外界刺激還不能構成科學知識,還需要主體的先天能力。它有感性的直觀形式:時間和空間。經過形而上學的闡明和先驗的闡明,人們發(fā)現時間和空間是主體的先天直觀形式,但這只是感性層面上的??档聦⑷说恼J識能力劃分為三層:感性、知性、理性。
1.知性與感性的關系
人的知性和感性能力共同構成了回答“純粹自然科學如何可能”這一問題的基礎。知性不能脫離感性經驗而單獨使用,感性主要提供對象。知性思維感性提供的對象,“思維無內容是空的,直觀無概念是盲的。”[1]52感性能力的作用是積極地接受納入主體認識范圍的對象。建立知性概念和知性原理體系是知性的能力,它具有自發(fā)的能動性。范疇(范疇作為純粹知性概念,構成一個從低到高的層次井然的嚴密系統(tǒng),即“先驗邏輯”的系統(tǒng))就是依靠主體的知性能力自發(fā)形成的,它是可以涵蓋一切客觀事物的概念,比如說實體性、因果性等,是最普遍的概念??档抡J為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有其根據,它把邏輯判斷表按照邏輯關系排成一個整體。量的、質的、關系、樣式的判斷都不是一對一對的,而是三個三個,有正、反、合的整體關系。量、質、關系、模態(tài)互相之間是通過考察主詞、謂詞、主謂詞之間的關系以及“是”的內涵,形成一種邏輯關系的。
通過對形式邏輯的判斷表的改造可以引申出范疇表,范疇表需要考慮經驗對象,而不像形式邏輯的判斷表不考慮對象,只是思維的工具。先驗邏輯作為關于真理的邏輯,需要考察思維與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從這里開始,邏輯、認識論和本體論(現象界的本體論)并不像以前各自為一個部分而互不相干,而是互相在自身中可以看到對方,三者融為一體。
2.先驗演繹
范疇經過演繹來說明這些范疇為什么可以運用于經驗的材料,運用于經驗的對象。感覺表象通過一種結構一開始就得到確定性,首先對象在時間空間中就必須被綜合起來,通過想象力將對象綜合起來,再經過范疇把這種綜合的對象統(tǒng)一起來。
我們如果繼續(xù)像康德那樣提問,就會追問各種范疇是怎么形成的。范疇來源于先驗自我意識,這不是康德自己發(fā)明的,笛卡爾可能影響了他?!拔宜脊饰以凇奔捌淙克枷攵寄J自我意識創(chuàng)作了所有的存在,當然包括理性的知識,康德認可了這種思路。如果再追溯先驗自我意識背后是什么,那只能說是物自體,它不可知,即思維背后的物自體,它有這種先驗的自我意識的統(tǒng)覺能力。如果主體不具備這種先驗的自我意識,沒有先驗自我意識所使用的12個范疇,那純粹理性批判的總問題——先天綜合判斷就不能成立,一切自然科學知識就都是人類的假想,人類的科學知識也就失去了可靠性和確定性。
以上討論了自然知識是否客觀存在的問題,從中發(fā)現有兩種物自體:現象背后的物自體,思維背后的物自體。那么,物自體的設定只是為了不可知嗎?它有何意義?
(一)積極意義——至善
康德不僅僅滿足為自然科學奠定基礎,他還始終關心著人的自由、道德、幸福等問題。例如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到的第三個二律背反,康德通過劃分現象與物自體來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認為自然界是按照因果必然性的法則運行的,而認識主體是能使用自由能力的?!秾嵺`理性批判》涉及的物自體問題,是關于人的自由、人的實踐能力、人的欲望等問題。人一開始就有欲望、就有意志,然后他把自己的欲望和意志表現在經驗世界,體現并實現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對感性的世界造成影響,所以它要從分析論的原理分析出發(fā),然后從原理分析降下來,進入到概念分析。純粹實踐理性的對象即善和惡。其間,康德認為為實現道德律還需要一個動機,這個動機促使你能夠現實地做出一種合乎道德律的感性行為,即敬重感。在考慮道德的時候是否要考慮效果,這是辯證論加以討論的,康德認為最完美的善是要考慮效果的,即道德和幸福的匹配。以下重點分析幾個部分來揭示物自體理論的貢獻。
1.分析論之一:原理分析
在分析論中有兩種不同的原理,一種是主觀有效的準則,即僅僅對個人有效,它是基于個人的欲望;而另外一種是對一切意志普遍有效的法則,它是建立在純粹實踐理性之上的一個動機。
康德用四條定理來區(qū)分法則。第一條,你的意志的動機不能建立在一個現實的對象上,比如功利主義。功利主義倫理學認為,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是為達到自己的目的,它的評價依據是最后的現實所獲得的后果。康德認為這不可能找到一條普遍的實踐法則。第二條,個人的幸福也不能成為法則。比如,幸福主義,它主要是衡量人的幸福度。但如何能衡量?因為沒有一個普遍的標準,所以這也不能成為普遍的法則。第三條,個體的行為準則不只你一個人會遵守,它成為每個人都愿意遵守的一條法則。第四條,自律原則。前面的法則如果制定出來不只是你個人的準則,也是大家愿意遵守的準則,這還不夠,它還要是你依靠你自身制定出來的,而不是強加給你的。自律原則是康德的最高原則,自由意志是為了始終是自由意志而不淪為其他目的的手段,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它必須有一個一貫的原則,而不是片斷地使用自己的自由。最后康德通過演繹來論證自律何以可能。
2.分析論之二:概念分析
純粹實踐理性的對象即善和惡。善和惡的概念跟我們的自然科學知識的對象有巨大的區(qū)別。簡單來說,善和惡看主體的動機。這樣是不是說不管后果,我只要心存善念就可以,管它后果怎樣呢?這顯然誤解了康德。這個動機預先考慮了后果,就是說首先要看你的動機能不能成為一條普遍的法則。
3.純粹實踐理性的辯證論
辯證論所要提到的是兩種幸福觀——幸福和德性??档抡J為真的至善應該包含兩者。道德和幸福這兩方面是不可混淆的,自古以來就有兩派各執(zhí)一端。
斯多葛派說,我們有道德就夠了,因為那本身就是一種幸福,道德是我們追求的全部目的。純粹為道德而道德,認為幸福已經包含在“道德”的概念中了,這是個分析判斷:道德是幸福的。相反,伊壁鳩魯派就比較傾向于幸福:幸福的生活就是道德的生活。同樣,它也是個分析判斷:幸福的就是道德的。[2]90但在康德看來,道德不是從幸福里面分析出來的,幸福也不是從道德中分析出來的,至善當然包括幸福和道德,德福一致是需要條件的。
德福一致的兩個條件——靈魂永恒和上帝存在,對于形成自然科學的基礎是不允許存在的。但在實踐理性批判那里又重申,它們是作為實踐理性批判的兩大懸設,這兩個懸設并不是無根據的假設,它是通過理性推導出來的,歸根到底是通過人自由意志推出來的。人有自由意志這點毋庸置疑,按照康德的推理,自由意志到頭來是必須有道德的,但是人又是身在現象界,很難做到純粹的道德,而且在現實中有道德也得不到幸福,那就必須設定靈魂不朽和上帝存在。所以物自體的最終貢獻是給了人們一種信仰,這種信仰是包含了道德和幸福的。
(二)消極意義
先驗邏輯的第二個部分——先驗辯證論,具有消極意義。物自體的消極意義是作為本體概念,這種本體是現象界的本體,假如主體不去施展它的先天能力,不去直觀對象,那么對象永遠也成不了主體的客體。
[1]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鄧曉芒.康德哲學講演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師連枝
2015-12-03
2015年度江西省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自由’內涵的哲學解讀”(YC2015-S168)。
王星星(1992—),男,江西樂安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現代外國哲學; 盛秋生(1989—),男,江西余干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司法制度、國際法。
B516.31
A
1671-9824(2016)03-0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