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瓊
(福建省龍巖市第二中學 福建龍巖 364000)
高考語文實用類文本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林立瓊
(福建省龍巖市第二中學 福建龍巖 364000)
高考語文實用類文本閱讀是新課程改革后出現(xiàn)的一道新題型,考查學生分析綜合、鑒賞評價、探究三項能力,是對學生要求比較高的一道題,學生對此題掌握能力有限。從高考能力考查要求這一角度對此類閱讀作研究與分析,給一線教學的教師和高考考生提供借鑒。
高考語文實用類文本 閱讀 問題 對策
高中語文課程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遵循了共性需要與個性發(fā)展并重的思想,創(chuàng)設了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選修課程設計了五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其中前兩個系列在高考中的考查形式體現(xiàn)為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考查,對新聞與傳記及一些科普類文章的考查則體現(xiàn)為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考查形式。
在“新聞與傳記”系列中,《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以下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一是養(yǎng)成閱讀新聞的習慣,關心國內(nèi)外大事及社會生活,能準確﹑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觀點作出自己的評判;二是閱讀新聞﹑通訊(包括特寫﹑報告文學等)作品,了解其社會功用﹑體裁特點和構成要素,把握語言特色;三是閱讀古今中外的人物傳記﹑回憶錄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實,了解傳主的人生軌跡,從中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斷。
解讀《課程標準》,我們可以清晰地發(fā)現(xiàn)高考的出題思路:《課程標準》對“新聞與傳記”系列的能力要求為高考命題提供了基本依據(jù),也為實用類文本閱讀規(guī)定了能力考查的主要方向。
任何一個文本的考查都離不開分析與概括這一過程,實用類文本閱讀內(nèi)容多是傳記人物﹑新聞事實或客觀事實,對此類文本概括能力的考核主要要求學生能概括出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這種概括能力的要求應在“懂”上下功夫,即要求學生把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讀懂即可。
對學生概括能力的考查常見的設題方式為:“文章從哪幾方面表現(xiàn)傳主特性的?”“概括傳主主要性格特征表現(xiàn)在哪幾方面?”等等,如2009年江蘇卷“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概括形成黃永厚獨特畫風的主要因素”[2]即是。
對此類題的解題思路,我們應該首先明確實用類文體的基本特征,然后再逐一分析。實用類文本閱讀因其反映的多為客觀生活而顯得實用性較強。此類概括題的解題思路可按以下思路去分析和總結,即對文本的概括其實是一個將文本逐漸壓縮內(nèi)容﹑逐漸彰顯的過程。形象地說,就是一個去精取粗﹑去肉取干的過程。首先是對整個文章的壓縮過程,即分層;其次是對層次內(nèi)部中心意思的明確過程,這是對段落的逐漸壓縮過程,即提煉出關鍵句﹑關鍵詞;然后是整合,也是就將內(nèi)容相近或相同的部分進行同類項合并,梳理出一條條的要點;最后是用語言呈現(xiàn)答案的過程。為了能更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我們可簡單以下面的方式呈現(xiàn): 分層→提煉關鍵詞→合并同類項→答案呈現(xiàn)
以上環(huán)節(jié)中,前三個環(huán)節(jié)都是思維過程,屬于一種思維能力的訓練過程,也是對學生進行概括能力的訓練過程。如果我們在復習中,將此思維訓練過程結合具體文本進行強化分析,使學生明白閱讀題考查的基本環(huán)節(jié),這樣學生對此類題的掌握會更容易一些。
例如,2010年高等學校全國統(tǒng)考(遼寧卷)第三題。此題要求考生概括黃遵憲在新加坡的主要功績。通過梳理全文,答題區(qū)間定在文章第二段。此段共有七句話,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是說黃遵憲來到新加坡,第二層是黃遵憲在新加坡的一些業(yè)績,第三層是當?shù)匕傩諏S遵憲的態(tài)度。認真審題后,可以發(fā)現(xiàn),這道題的答案要點集中在第二層里,這是第一步驟;第二步,對第二層進行再壓縮,發(fā)現(xiàn)第2句為一個內(nèi)容,第3﹑4句為一個意思,可合并為一層,第5﹑6句為一個意思,可合并為一層;第三步,提煉每一個部分的主要動詞;第四步,整合相關動詞為一個簡潔的短句,成為答案的一個個采分點。這樣,黃遵憲的功績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詳察民情,體察疾苦,改善待遇;一面與洋人斗爭,一面保護華僑利益;提倡華文教育。
作為新課程高考試卷中的一道新題型,實用類文本閱讀也是學生選擇作答最多的一道題。
學生選擇此類閱讀的原因,筆者以為,它與文學類文本閱讀相比至少有以下兩個優(yōu)點:一是實用類文本內(nèi)容的真實性遠遠大于文學類文本的內(nèi)容,學生易于對文中的有效信息進行篩選;二是實用類文本內(nèi)容的言外之意要遠遠小于文學類文本的意外之旨,學生易于對文中的主要意思概括與整合。作為教師,我們也更傾向于教會學生學會做實用類文本閱讀的題。事實證明也是如此,在每次??蓟蚋呖贾?,學生選擇實用類文本閱讀的比重明顯大于文學類文本。
學生在做實用類文本閱讀的過程中,會有不同的思維誤區(qū)與認知盲點。比如,對文本內(nèi)容的概括能力,相比較文學類文本,對此類閱讀題的概括要相對簡單一點,但是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會有兩種易犯的錯誤,一是找到相應答題區(qū)間照抄原文,另一類是架空文本,自說自話,這兩種問題在學生作業(yè)或試卷中表現(xiàn)得較為突出。又如,在開放性探究題的考查中,學生往往或會因找不到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而自說自話,或脫離文本談得過于空泛??偟恼f來,失分原因可概括為:未能對文章做準確概括,未能對題目進行清晰界定,未能圍繞問題進行有效作答,未能對答案進行分層分點規(guī)范答題。
針對學生出現(xiàn)的以上問題,我們需要和學生們共同做題,與學生一起梳理做題的基本方法和規(guī)范答題的思路,將標準答案作為研究的重點進行細致分析,教會學生學會分析標準答案中存在的答題思路和隱含的得分因素,在日常的演練中不斷提升學生做題水平與反思能力,從而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答題能力。
閱讀的本質是能讀懂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實用類文本閱讀考查則是圍繞相關文章考查學生們是否讀懂讀透,命題者在設問形式上一般是遵照“概括—整合—鑒賞—探究”這一思路設題的,明確了這一點,教師就可以以此為訓練重點,加強對學生的矯正練習,不斷提高學生閱讀實用類文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