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青
父子亦能成兄弟——《多年父子成兄弟》教學案例分析
◎潘 青
“父與子”是古今中外文學創(chuàng)作的母題之一。有以此為題的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著名長篇小說;一輩子都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下,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奠基人,被人們稱為“作家中的作家”的卡夫卡,父子沖突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而魯迅的散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巴金的《家》也是對這一母題的思考與延伸。
圣人孔子曾說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講父親要像父親,有為父之道;兒子要像兒子,有為子之道。如此背景之下,汪曾祺先生的這篇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呈現的“父與子”的關系就很有了些離經叛道的意味。
汪曾祺的散文,雖由一件一件描寫生活的平常小事串連而成,但其散文世界卻很是精妙,他用平凡樸質的文字,搭構了一座耐人尋味的城堡。他的散文不僅滲透出一種自我把玩和品嘗的閑適,還流露出一種樂觀的精神,他雖淡泊寧靜,但卻對現世人生持肯定和執(zhí)著的態(tài)度,為生命、生活而積極活動,并在活動中保持人和人的和諧,用自然寧靜、淡泊之心執(zhí)著追求生活。
《多年父子成兄弟》是蘇教版選修教材《現代散文選讀》讀本上的一篇記人散文,文章秉承了汪老一貫的寫作風格,在娓娓道來之中,父親的形象躍然紙上,父子深情蕩漾其間。兩對兄弟般的父子,讓人深思。
1.通過具體事件把握父親形象。
2.把握兩對父子關系,感受父子之間的真情。
3.品讀汪曾祺的語言風格。
4.反思自己的父子(女)關系,感受父愛。
導入:每當我們閱讀到一些優(yōu)秀作品時,我們的腦海里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讀過《邊城》,我們會感慨翠翠真好,人情真美;聽完《冷雨》,我們會贊嘆,原來散文也可以用詩一般的語言表達出來。今天,我們來欣賞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領略這篇文章中的點點滴滴。
(一)問題設計:請用一句話簡單談談你讀完這篇文章后,腦海里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明確:如兄弟般的父子情盎然其間。
(二)問題設計:為了表現作者和他父親之間兄弟般的情意,文章寫了哪些事情?
明確:到處給人看我的佳作——欣賞 不強求我的數學——寬容
只要及格就行——有底線 不指點我畫畫——開明、民主
建議我寫寫“張猛龍”——民主 給我和同學伴奏——有童心
我初戀寫情書,他瞎出主意——開明 抽煙喝酒,他總是先給我——平等
(三)問題設計:作者的眼中,父親是個怎樣的人?體現在哪里?
絕頂聰明:畫家,刻圖章,擺弄樂器。
有生活情趣:養(yǎng)蟋蟀,養(yǎng)金鈴子,養(yǎng)花。
重情義:素心蘭
細膩:幾箱子冥衣,四時不缺
隨和:從無疾言厲色
有童心:領孩子到麥田里放自己糊的風箏。
手巧:做各種形狀工藝品;做各種燈。
(四)問題設計:文章似乎還寫了一位父親,他是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怎樣處理父子關系的呢?
生讀文章第5節(jié),其他學生思考:這節(jié)文字寫了幾件事情?
用漢語拼音給兒子回信——平等 孩子和關進“牛棚”的父親關系親熱——親近
一次分歧——反思、理解、尊重
(五)問題設計:本文為表現兄弟般的父子情,為何要寫兩對父子之間的故事?
討論解決:父子之間兄弟般的情意,得以延續(xù),得以繼承和發(fā)揚。
(六)語言品讀:說說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告訴大家你喜歡的理由。
明確:感受汪曾祺的語言風格——生動風趣,散淡樸實。
(七)問題設計:汪曾祺為什么要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
寫作目的探究:號召 呼吁
齊讀文章最后一節(jié)
(八)討論:現實中的我們往往也會去呼吁一些事情,比如,呼吁環(huán)保,呼吁和平。當我們去呼吁一件事的時候,往往是現實不盡如人意,當汪曾祺呼吁號召這種兄弟般父子關系的時候,說明,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的父子并不是如此,你和你的父親是怎樣的關系呢?
(九)作業(yè):學完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獲?回憶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在這些事情的發(fā)展過程中,你的父母有怎樣的語言動作和表情?你又有什么樣的心理反應?在你的隨筆上寫一寫,記一記。
在字典上、大綱里、各種教育雜志里,都會明確地我們告訴語文是什么。其實我想,每個語文老師的心里對這個問題會有不同的答案。至少,在我看來,語文應該是感性的,語文教學的過程應該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陶冶和熏陶,在欣賞一篇篇優(yōu)美作品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有所觸動,我們的思想有所提升,我們的靈魂有所凈化,應該是一堂語文課師生最大的收獲。這是一篇很有現實意義的文章,內容很家常很溫馨,但意蘊又是異常深遠的。汪老用他筆下的兩對具有傳承關系的父子來告訴我們如何處理好父子關系,如何為人父母,如何為人子女?!皟号菍儆谒麄冏约旱?。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由他們自己來設計。一個想用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
反觀這堂課的教學過程,我最喜歡學生“說說想想自己和父母之間關系”這個環(huán)節(jié)。在交流的過程中,有的孩子很自豪地說自己的爸爸就是如此,父子間有商有量,如同兄弟;有的孩子會說自己的爸爸很嚴厲很威嚴;有孩子甚至會說到爸爸平時特別忙,忙到無暇顧及到家里的自己。我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初衷恰是想讓學生從書本中跳出來反觀自己的生活,想想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關系。文本給我們呈現了有傳承關系的兩對父子,實際上是為了讓閱讀本文的第三對父子(讀者)也有思有想。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父子之間的關系可能會更加多元化。教授這篇文章,就文本內容而言,高中的孩子不難把握,文本對學生思想認知上的啟示恐怕要比單純的知識點掌握來的更為重要。
筆者對自己還有很多不滿意之處。比如評課老師建議的,引入朱自清的《背影》,對比閱讀中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思考特定背景下的父子之情。但是,筆者想,每次參加這樣的活動(鎮(zhèn)江市中語會優(yōu)質課評比),收獲總是大于遺憾。至少,這節(jié)課,讓自己和學生們都有了一個機會去審視,為人子女的他們和為人父母的我們在這個平臺上,可以去深思一下如何做好自己。這,不也就夠了嗎?
(潘青 江蘇省句容高級中學 2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