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如
潮汕方言研究綜述
□陳澤如
近些年來,潮汕方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從語音、詞匯、語法、文化等方面對潮汕方言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分析目前研究的不足并對未來研究進行展望。
潮汕方言語音詞匯語法文化
潮汕方言也稱為潮汕話、潮語,分布于廣東省東部沿海的潮汕地區(qū)(潮州市、揭陽市、汕頭市、豐順縣)以及海外有華人的地區(qū),是現(xiàn)今全國最古老、最特殊的方言之一。潮汕方言屬于漢語方言八大語系之一的閩南語系,具有音韻獨特、詞匯豐富、語法特殊、古語義多、幽默生動、富有表現(xiàn)力等特點,近些年來引起不少學者的關注,目前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從語音、詞匯、語法、文化等方面對潮汕方言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分析目前研究的不足并對未來研究進行展望。
潮汕方言保留了一些古漢語語音的特點,是古漢語的活化石,是研究漢語語音史的寶貴材料(林倫倫,1997)。目前潮汕方言語音的研究成果較為豐碩,研究者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考察。
(一)音系研究
清末張世珍的《潮聲十五音》是最早研究潮汕方言語音的著作之一。將儒林(1921)以其為藍本再次修訂形成《潮語十五音》,該書詳細介紹潮汕方言語音中15個聲母,37個韻母,并對潮汕方言語音聲韻拼法、聲調(diào)及潮語口頭聲進行描述。后來不少研究者對《潮語十五音》展開考察,如陳偉達和馬重奇(2009)介紹《潮語十五音》的體例并分析《潮語十五音》與現(xiàn)代潮汕方言的差異,考證出《潮語十五音》所反映的音系是汕頭方言音系;馬重奇(2008)通過選擇《潮聲十五音》《潮語十五音》《擊木知音》《潮聲十七音》和《新編潮汕方言十八音》等五種有代表性的潮汕方言韻書作為研究對象,對比潮汕各市縣其音系性質及其語音差異。此外,研究者還對潮汕方言的聲調(diào)進行探析,如林倫倫(1995)總結潮汕方言有8個調(diào),且單字調(diào)調(diào)值相差很??;李東風和鄭桂敏(2010)采用計算機聲譜分析軟件對潮汕方言單字調(diào)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潮汕方言調(diào)域上限低,下限高,調(diào)域跨度小。
(二)比較研究
研究者除了對潮汕方言音系特點進行探討外,還將潮汕方言與其他地區(qū)方言進行對比研究,主要包括潮汕方言與閩南方言、普通話的對比研究。潮汕方言與福建閩南語方言有較密切的淵源聯(lián)系,因此兩者皆有很多相似之處。吳芳(2012)從知組字文讀層讀塞擦音與塞音之別、喉牙音開口二等字的文讀層帶-i介音與否、全濁聲母的文讀層送氣與否這三個方面討論潮州話和泉州話文讀音音類層次的差異;曾南逸(2012)指出潮汕方言的-ou、-? (-??、-?)、-u(-i)三層分別與泉州市區(qū)方言的-ue、-?、-u三層對應。在潮汕方言與普通話進行對比的相關研究中,陳偉達(2006)從韻母、聲調(diào)兩個方面對潮汕方言與普通話音系進行詳細的對比分析;謝潤姿(2008)分析潮汕人說普通話時在聲母、韻母、聲調(diào)、輕聲和兒化等幾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克服潮汕方音的方法和建議。
(三)語音與英語學習
眾所周知,英語已成為一門國際性語言。潮汕方言和英語在語音系統(tǒng)方面有很大的差異,這給潮汕學生英語語音學習帶來諸多困難,其中發(fā)音不準,鄉(xiāng)音濃厚是最突出的問題之一。為了幫助潮汕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很多研究者開始探討潮汕方言與英語在語音方面的差異,如劉楨(2009)對英語輔音和潮州方言聲母的音位進行對比研究,預測和解釋潮汕學生在英語語音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負遷移現(xiàn)象;劉玫潔(2010)從輔音、元音、聲調(diào)和連讀四個角度分析潮汕方言和英語在語音方面的差異,探討潮汕方言對潮汕學生英語語音習得的負面影響,提出改善潮汕學生英語語音的相應建議。此外,也有研究者認為潮汕方言的語音與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有一定的相關性。余鴻純(1998)指出聽力是以語音知識為基礎,聽力理解能力的高低首先取決于語音基礎的好壞,由于潮汕學生不習慣英語的語調(diào)、語氣和連讀,因此容易對聽力材料產(chǎn)生錯誤理解;劉玫潔(2013)從語音學的角度分析潮汕方言對學生聽力水平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
潮汕方言詞匯的研究相對于語音而言比較薄弱,研究成果也較少。詞匯的研究內(nèi)容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特點研究
在詞匯研究方面,有研究者考察潮汕方言的詞匯借用情況,如林倫倫(1996)認為汕頭話借用粵語詞有三種方式,分別是全盤借用、借形義而不借音、不借語素。王瑾(2002)總結潮汕方言對粵語的借用體現(xiàn)兩個特點:一是以詞匯借用為主,如“炒更”“馬仔”等;二是通過粵語借用英語,如:波鞋(波,即英語ball)、泊車(泊,即英語park)等。此外,也有研究者研究俗語、成語、歇后語等,如:王永鑫(2005)對潮汕方言俗語的語言、用字、詞匯的構成等方面都進行研究;李林浩(2009)探析潮汕方言的成語特點,指出潮汕方言成語的口語色彩濃重,經(jīng)常采用“反復”的方法來加強語氣,往往采用通俗易懂的比喻來說明道理;吳芳(2013)詮釋潮汕歇后語如何在語音、詞匯、語法等發(fā)面展現(xiàn)潮汕方言的特色。
(二)比較研究
研究者除了對潮汕方言詞匯特點進行探討外,還將潮汕方言與其他地區(qū)方言進行詞匯方面的對比研究,如林倫倫和謝立群(1995)研究海豐話與汕頭話的詞匯差異及其原因;溫昌衍(2008,2011)對廣東省內(nèi)三大方言(客家話、潮汕話、廣府話)農(nóng)業(yè)類、人體類詞語進行比較研究;嚴修鴻(2011)比較潮汕方言與客家話關系詞的差異等。
語法研究包括詞法和句法兩個方面。在潮汕方言的語法研究中,詞法研究相對較多,句法研究相對較少。
(一)詞法研究
有研究者探討潮汕方言中某類詞的語法意義,如林倫倫(1991,1992)介紹潮汕方言實詞的詞法特點和潮汕方言虛詞的語法意義;林春語(2005)結合大量實例分析汕頭話中居首、句中和句末語氣詞,細致全面地展示汕頭方言語氣詞細膩生動的語法意義。也有研究者對潮汕方言中某個詞進行深入探析,如吳宇翔(2010)從詞法功能的角度歸納和總結“鐵”字的潮汕方言用法,通過大量實例證明“鐵”字在潮汕方言中可以作名詞和形容詞,還可以充當程度副詞;洪莉娜(2013)通過對“絕”字在潮汕方言中各種用法的研究,從語音、詞匯和語用方面揭示了潮汕方言保留許多古代漢語成分的特點;鐘津婷(2015)通過收集整理《新約潮語圣經(jīng)》中“著”字的相關語料,總結“著”在清末具有四種詞法功能(動詞、助動詞、形容詞和助詞)。
(二)句法研究
在句法研究方面,陳傳佳(1996)具體描述了潮汕方言的賓語前置現(xiàn)象,總結賓語是疑問代詞、一般形式、前邊有“一”的情況下可以前置,同時也可以用“甲”“掠”“個”“對”“將”等詞將賓語前置。施其生(2009)考察《汕頭話讀本》中涉及的中性問句語料及相關疑問格式,主要發(fā)現(xiàn)潮汕方言中性問句的固有結構是a-VP-neg。歐俊勇和黃燕璇(2011)分析“動詞重疊+補”結構的構成、語音、語法意義等方面,并試圖探究語法意義的差異及形成原因。
潮汕方言研究除了在語音、詞匯和語法方面有所涉及外,在文化方面也有討論,如林倫倫(2000)研究發(fā)現(xiàn)潮汕方言與潮劇的特殊聲腔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陳愛輝和尹湘兵(2009)指出潮汕講古以潮汕方言為依托,潮汕講古藝術的形成與潮汕方言的發(fā)展互為表里,相互促進;林朝虹(2014)分析“十二月歌”和“物產(chǎn)歌”兩首潮汕歌謠所折射的民俗文化;成涵(2016)談及潮汕方言歌曲當今的尷尬現(xiàn)狀,強調(diào)潮汕歌曲具有豐富的歷史內(nèi)涵并提出推動潮汕歌曲持續(xù)發(fā)展的建議。
潮汕方言是潮汕文化的重要載體,潮汕文化的研究和傳承離不開潮汕方言。潮汕方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潮汕地區(qū)各種藝術形式(潮汕歌謠、潮劇、潮汕講古等)的擴散與發(fā)展,因此值得社會的關注與重視??v觀幾十年潮汕方言的研究,雖然取得一些成果,但尚有不足之處。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潮汕方言的研究進行評述。
(一)研究范圍
從研究范圍上看,潮汕地區(qū)各縣市的方言研究不均衡,有些縣市(潮州、汕頭、澄海等)的方言研究較為充分,而其他地區(qū)(饒平、南澳等)的方言研究還遠遠不夠,有的甚至還是調(diào)查的空白點。因此研究者需要拓寬潮汕方言的調(diào)查研究范圍,以便促進和加強方言點之間、片區(qū)之間的比較研究。
(二)研究內(nèi)容
在研究內(nèi)容上,潮汕方言主要側重語音研究,對詞匯和語法的描述和分析還不夠充分。在未來的研究中,研究者還需進一步挖掘潮汕方言詞匯的特點;在語法的研究方面,需要對潮汕方言語法存在的問題及特點進行分析和總結,從而構建較為完善的潮汕方言語法體系。
(三)研究方法
就研究方法而言,已有研究大多數(shù)以傳統(tǒng)方法為主,多為共時的靜態(tài)描寫,缺少歷時的動態(tài)分析。因此,研究者可以考慮結合社會語言學、文化語言學、實驗語言學等交叉學科進行考察,也可以利用歷史比較法來探究潮汕方言的特點和規(guī)律。
[1]林倫倫.潮汕方言的特點及其學術價值[J].文史知識,1997,(9).
[2]蔣儒林.潮語十五音[M].香港:香港陳湘書局,1931.
[3]陳偉達,馬重奇.《潮語十五音》音系研究[J].東南學術,2009,(3).
[4]馬重奇.粵東潮汕五種閩南方言韻書音系比較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96-104.
[5]林倫倫.潮汕方言聲調(diào)研究[J].語文研究,1995,(1):52-59.
[6]李東風,鄭桂敏.潮州方言單字調(diào)的實驗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369-373.
[7]吳芳.潮州方言與泉州方言文讀層比較研究[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111-117.
[8]曾南逸.論廈門、漳州、潮州方言魚韻字的讀音層次[J].語言學論叢,2013,(2).
[9]陳偉達.《潮語十五音》音系與普通話音系比較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S1):189-193.
[10]謝潤姿.淺談潮汕地區(qū)普通話培訓方法[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5):75-77.
[11]劉楨.潮州方言對英語語音習得的負遷移研究——一項英語輔音和潮州方言聲母的音位對比研究[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5):74-78.
[12]劉玫潔.潮汕方言對潮籍學生英語語音的影響及對策[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2).
[13]余鴻純.潮汕方言及文化對潮汕籍大學生英語聽能的影響[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1998,(3):39-42.
[14]劉玫潔.淺析潮汕方言對英語聽力的影響及教學策略[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4):141-143.
[15]林倫倫,高于山.汕頭話借用粵語詞的三種方式[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1996,(1):83-88.
[16]王瑾.潮汕地區(qū)潮汕話—粵語接觸現(xiàn)象芻議[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S1):86-88.
[17]王永鑫.潮汕方言俗語[M].汕頭: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5.
[18]李林浩.潮汕方言成語特點探析[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5):12-15.
[19]吳芳.從潮汕方言歇后語中窺探潮汕方言的特點[J].南方職業(yè)教育學刊,2013,(1):49-54.
[20]林倫倫,謝立群.海豐話與汕頭話詞匯差異說略[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1995,(1):134-140.
[21]溫昌衍.客家話、潮汕話、廣府話農(nóng)業(yè)類詞語比較研究[J].農(nóng)業(yè)考古,2008,(3):189-191.
[22]溫昌衍.客家話、潮汕話、廣府話人體類詞語比較研究[J].嘉應學院學報,2011,(3):11-14.
[23]嚴修鴻.潮汕方言與客家話的關系詞[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2):195-198.
[24]林倫倫.潮汕方言實詞的幾種詞法特點[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1,(2):62-69.
[25]林倫倫.潮汕方言的虛詞及其語法意義[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2,(1).
[26]林春雨.汕頭話的常見語氣詞[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5):61-64.
[27]吳宇翔.廣東潮汕方言“鐵”字的詞法功能研究[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11):88-89.
[28]洪莉娜.潮汕方言“絕”字淺論[J].南方職業(yè)教育學刊,2013,(5):84-87.
[29]鐘津婷.清末潮汕方言“著”字的詞法功能[J].語文學刊(高等教育版),2015,(19):43-44.
[30]陳傳佳.潮汕方言的賓語前置[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1996,(1).
[31]施其生.《汕頭話讀本》所見潮州方言中性問句[J].方言,2009,(2):126-133.
[32]歐俊勇,黃燕璇.潮汕方言中的“動詞重疊+補”結構分析[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01-103.
[33]林倫倫.潮汕方言與潮劇的形成[J].語言文字應用,2000 (4):73-78.
[34]陳愛輝,尹湘兵.潮汕“講古”的歷史演變及文化功能[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1):20-25.
[35]林朝虹.潮汕方言歌謠的民俗文化內(nèi)涵[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4,(4):27-33.
[36]成涵.淺談潮汕方言歌曲生存現(xiàn)狀與傳承發(fā)展[J].音樂時空,2016,(4).
(陳澤如廣東廣州 華南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51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