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浴濤
(婁底日報社,湖南 婁底 417000)
用激情和理性謳歌時代典型
——對先進典型人物報道的幾點體會
梁浴濤
(婁底日報社,湖南 婁底417000)
報道和謳歌先進典型人物,是黨報新聞宣傳和輿論導向的“利器”。報道好典型人物,必須要傾注真情實感,挖掘感人細節(jié),善于提升主題。
典型人物;報道;方法;體會
近年來,筆者先后采寫了《捍衛(wèi)光明與溫暖的生命壯歌》《英雄故里頌英雄》《新時期的“戴碧蓉”——劉新紅》《“單手教師”郭定芳的講臺人生》《用生命擔當責任——追記全市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副局長周海濤》等通訊報道。這些事跡突出、行為感人的典型人物,折射出時代的光輝,也給了讀者以極深的感染力,產(chǎn)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作品先后獲得“湖南省好新聞獎”“中國城市黨報好新聞獎”“中國地市報好新聞獎”等獎項。
報道和謳歌先進典型人物,以體現(xiàn)時代精神的先進人物典型來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是黨報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的必然要求,是黨報新聞宣傳和輿論導向的“利器”,也是黨報記者發(fā)揮職業(yè)價值、傳播社會正能量的“高地”。這就要求記者滿懷激情,傾注情感,保持理性,以深刻思想和精美文字謳歌時代典型,弘揚時代精神。
一個先進典型人物的報道,背后凝聚著記者用心的思考和豐富的情感。采寫典型報道,特別是采寫英雄人物,記者首先必須自己去感受、感知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跡和精神境界,只有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
《捍衛(wèi)光明與溫暖的生命壯歌》一文中,在搶險中英勇殉職的電力英雄羅海文、羅長明是漣源人,他們用年輕的生命,點燃了萬家燈火。采寫中,英雄的感人事跡撞擊著筆者的心靈,筆者亦始終帶著深情,眼含熱淚。英雄的壯舉感動著筆者,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深深的鞠躬感動著筆者,省城十里長街送別英雄的場景感動著筆者,英雄在貧窮的生活環(huán)境中“突圍進取”的成長經(jīng)歷感動著筆者。作為英雄的同鄉(xiāng)人,筆者比其他的記者多了一份“老鄉(xiāng)情”。濃濃情感凝結(jié)在心里,流露、揮寫在筆端。應該說,筆者寫出了這一新聞主體中最深沉、最閃光的內(nèi)涵——為了光明與溫暖而奉獻出生命。這也是電力英雄奉獻生命的價值所在,是這篇報道的感染力、生命力和沖擊力所在。
在采寫“單手教師”郭定芳時,右手五指缺失并嚴重變形的他幾度情緒失控,幾次掩臉痛哭。這其中有為他歷經(jīng)磨難的人生傷感的哭,有為社會的溫暖感動的哭,有獲得“勞動模范”等榮譽時激動的哭。人同此心,情感相通。筆者滿懷敬佩之情,從德、才等不同角度報道了他身殘志堅、以講臺為舞臺、舍小家為大家、盡心竭力教書育人的事跡,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豐滿立體。
細節(jié),常被稱作“新聞的細胞”“通訊的血肉”。讓細節(jié)說話,注重細節(jié)的刻畫和渲染,才能形象、真實、可信地表現(xiàn)典型人物,刻畫出人物的個性特點,豐滿人物的神韻。描寫細節(jié),以富有個性的細節(jié)作為支撐,是典型人物報道中最具特色的“優(yōu)質(zhì)元素”。采寫時記者需要到現(xiàn)場去,到熟知英雄生活的群眾中去,近距離觀察,深入地挖掘,忠實地記錄,真實地呈現(xiàn)。
《英雄故里頌英雄》一文描述了前去看望英雄家屬的市領導眼角的淚光,描述了英雄親屬悲寂的神色與嘆惜的口吻,描述了英雄多年的同事對往事細節(jié)的深切回憶。文中以更多的筆墨描述了英雄抗冰搶險的工作場景:“從50米高的塔架最下層開始,他們用橡膠錘奮力砸出一條往上爬的路。他們每攀登一步,都先要系緊安全帶……登上塔頂后,在如刀割般的寒風中,他們的臉被凍得發(fā)紫,手腳也不聽使喚了,但仍然一刻也不停地掄起橡膠錘、木棒。”平凡英雄,點滴細節(jié),渲染出了一種凝重的氣氛,使得筆下的英雄形象更為豐滿充實,也使讀者感到英雄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寫《用生命擔當責任》時,筆者選用了“周海濤去世后,他妻子清理辦公桌,翻開他那個經(jīng)常提著的帆布文件包,里面除了一堆藥物,就只有一個用了好多年、上半截漆面都掉光了的保溫杯”“被上訪業(yè)主圍在辦公室,直到晚上9點多鐘,才吃了他妻子送過來的幾個蒸紅薯”等細節(jié),反映出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借這些細節(jié)表達了一份深深的敬意。
典型,是時代的產(chǎn)物;典型人物,必定會體現(xiàn)時代精神;典型人物報道,應該通過典型人物所體現(xiàn)的時代精神來唱響時代精神的主旋律。要將英雄人物放在時代大背景、社會大環(huán)境下去思考,去準確定位,并客觀深入地挖掘其事跡,從其言行中提煉人物的精神實質(zhì)和思想內(nèi)涵,表現(xiàn)人物思想的高度,從而豐富、升華和深化思想主題和時代精神。
今年,全黨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筆者所在的婁底市委,在做好“規(guī)定動作”的同時,也在切實做好“責任心教育”等“自選動作”。周海濤在工作崗位上突發(fā)腦溢血,經(jīng)搶救醫(yī)治無效不幸辭世,1個月后被市委追授為“全市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筆者在報道這個典型人物時,就切合“生命可貴,責任更高”這一主題,對他“以忠誠之心,擔當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的政治責任”“以無畏之勢,擔當履職盡責的崗位責任”“以無我之態(tài),擔當篤行為民的民生責任”等進行了深度詮釋。
被譽為“新時代的戴碧蓉”的劉新紅,面對風馳而來的火車,沖上鐵軌,于生死瞬間舍身救下兩個小孩,自己身負重傷。這一瞬間壯舉,體現(xiàn)了一種“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威脅留給自己的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閃耀著時代的光芒,譜寫了一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贊歌。
[1] 夏鑫.社會轉(zhuǎn)型背景下典型人物宣傳應重點處理好幾對關(guān)系[J].新聞知識,2015(7):21-22.
G212
A
1674-8883(2016)17-02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