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寶(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qū)第五中學)
?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解析
王順寶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qū)第五中學)
【試題】
胡延平傳
胡延平名壽昌,字子祺,歷官至延平知府。有善政,人敬之,不名字之,故稱延平云。皇朝兵初已下吉安,而新淦寇猝至,民陷于脅從者千余人。寇去,總?cè)终唔?,將盡殺千余人。延平曰:“從寇非民所欲,不可盡殺。將軍奉命來,為吊民耳。今不察輒盡殺千余人,失民習矣。”總?cè)终呶?,盡釋千余人不殺。
洪武三年,詔郡縣舉文學士,縣令丞舉延平應(yīng)詔。既集京師,尚書考察最上者,得十八人以進,延平與焉,即授御史。延平數(shù)言事,持大體,不肯瑣瑣。嘗上書言今國家宜徙都關(guān)中,累數(shù)千言。未見,朝廷得廣西,簡近臣往治之。上曰:“前上書胡御史,其人達于大體,可遣也?!笔趶V西按察僉事。延平至廣西,問察民瘼①。延平行部慮囚必平氣悉心訊之,使盡其情,即服辜,故所至獄議殊死以下不當者,咸得直。
三年改知彭州,益務(wù)修惠政利民。灌縣故有都江堰,引江水溉成都諸郡田,兵興堰壞,諸郡田悉蕪廢。前之繼修堰者,必伐石錮鐵,費動以萬億計,后無敢復(fù)言修堰者。延平至,曰:“土木可以固,豈必鐵石哉?”即為畫,白于府,轉(zhuǎn)白省,省難之。延平再三言,省乃聞于朝,從之。延平疏決淤塞,伐竹為籠,實以沙土,又伐木以貫籠,并緣窒堰岸,江水乃復(fù)溉成都諸郡田,民大利之。延平具書其法于牘,以貽后人。又修彭州堋口諸堰,盡溉彭之田。初,堰廢,井泉隨之竭,民率苦出負汲十數(shù)里。堰復(fù),民乃復(fù)便井飲。居三歲,獄無囚,先之流亡者聞州有賢侯,相率來復(fù)故業(yè),終延平去州,民戶及賦入之數(shù),視初至增益數(shù)倍。時彭兵禍解未久,野暴白骨彌望,悉命收瘞之。
延平?jīng)]于官,年四十有五??ぶ藶榱T市,奔走泣吊,如喪所親。
(選自《東里文集》,有刪改)
【注】①瘼:疾苦。
1.寫出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總?cè)终唔#ǎ?)簡近臣往治之()(3)即服辜()(4)延平具書其法于牘()
2.下列“以”字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得十八人以進B.費動以萬億計
C.又伐木以貫籠D.以貽后人
3.把課文和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原列傳》)
(2)民陷于脅從者千余人。
(3)時彭兵禍解未久,野暴白骨彌望,悉命收瘞之。
4.簡要概括胡延平受君民喜愛的原因。
一般考查文言實詞、虛詞、句式、概括分析文章內(nèi)容和翻譯幾個知識點,重點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綜合能力。這篇文言文的第一題、第二題是對文言文的實詞和虛詞的理解;第三題是翻譯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實際上是對文言文綜合能力的考查;第四題是對文章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主要考查學生對文章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時也考查了考生評價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按照高中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必修課程中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目標的“語文1”至“語文5”五個模塊,選修課程中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yīng)用、文化論著研讀五個系列,組成必考內(nèi)容和選考內(nèi)容。必考和選考均可有難易不同的考查。
古代詩文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作為必考內(nèi)容要求學生:
1.識記,會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
2.理解。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3)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3.分析綜合。
(1)篩選文中的信息
(2)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4.鑒賞評價。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首先,我們在通讀全文、理清行文思路的基礎(chǔ)上,理解第一題和第二題中實詞和虛詞的意思,學生個體解題:先學后教、先練后講。
其次,學生合作討論,在由個別學生公布答案后,采取學生間互動的方式,由學生給予或肯定或否定或補充完善,從而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問題。
再次,師生共同探究,尋找答題規(guī)律。
知識拓展:(1)人物傳記出現(xiàn)的高頻詞積累,如表官們變化的詞語。(2)文言文中常見的虛詞積累,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表示不同的含義。
此外,在考卷中還會有一些默寫文言語句及篇目的題目,這也是對文言文知識點的考查。
文言文是高中的必考知識點,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平時對文言文知識方面的訓練,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背誦一些著名詩文,閱讀一定數(shù)量的文學名著與經(jīng)典閱讀,這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北竟?jié)課的學習,師生互動,共同探究,教學相長,其樂融融,這才是教育真正的意義。
·編輯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