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福
語文與文本
◎吳永福
語文課程自設科以來,便有學科建構(gòu)的追求。這其中,常為人提及的是“字、詞、句、篇、語、修、邏、文”。這八字方針,分屬不同層面。字、詞、句、語、修,屬于語言層面。語為語法,探討的是句子的構(gòu)成及組織,其實大可依附于句子。也許是為了強調(diào)其重要,才加以突出?,F(xiàn)代以來的語文知識建構(gòu),很看重語法及修辭。修辭是語言運用的講究,包括詞語的錘煉、句式的選擇及辭格的使用,其單位大于句子。如此,語言層面的知識就是文字、詞語、句子及修辭,表明語言單位是逐級擴大的。而篇章,就是最大的語言單位。篇章,一般分內(nèi)容與形式兩方面。內(nèi)容方面有背景及意圖、類別、標題、內(nèi)涵等,形式方面有文體、結(jié)構(gòu)、技法、語言等。邏輯是獨立的思維學科,不盡屬于語文,因而其淡出,自在情理之中。文,包括文學、文化及人文,這方面的知識也是多樣的。此種建構(gòu),關聯(lián)著許多學科。諸如語言學,具體一些就有語音學、詞匯學、語法學及修辭學。就篇章來看,是文章學,側(cè)重于文章原理。關聯(lián)著讀與寫,又有閱讀學和寫作學。還有邏輯學、文學史、文化學、文藝學等。語文學習或教學關聯(lián)著各種學科,但本身還得有一種獨立,才算是學科的建構(gòu)。由小到大來看,是文字、詞語、句子、修辭,這是屬于語言層面的;再就是篇章,由篇章又關聯(lián)著讀與寫等能力訓練;然后才是文學、文化、人文,是由文本引發(fā)的積累和養(yǎng)成。如此,原來的八字方針可調(diào)整為文字、詞語、句子、修辭、篇章、文學、文化、人文,分屬于不同層面,又可體現(xiàn)于文本中。
文本是言與文的載體,起著一種關聯(lián)作用。而重文本,本就是傳統(tǒng)教學的特色。依托于文本,可釋義、可講解、可章句、可評點。教學的對象是文本,而不是知識或言語碎片。從讀寫來看,也可謂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即讀是面對已成形的文本,而寫是面對未成形的文本,但已成形的文本對未成形的文本有一種參照作用。因而相比起寫來,讀的作用更為基礎。從另一方面來看,則又要求更高。要求高一些,有取法乎上之義。而寫,仍得從基礎練起。眼高手低是有可能的,但眼低手高則不可想象?,F(xiàn)代以來,有了一個語文的學科設置,文本就降而為例子了。要通過講解例子,來達到語文學習的目的。視文本為例子,就知識掌握及能力訓練來看,是此例子也可彼例子也可,但就語文修養(yǎng)來看,則不能將所有的例子都等同一律。甚而,文本就是學習的對象。著眼于學科建構(gòu),例子可多可少。且就教材選文來說,才幾個單元,二三十篇文章。教學中,大都是以解剖麻雀的方式來對待那些課文,甚而不乏專家式的解讀。其實對中小學教學來說,文本解讀宜有度,尤其是切合于學情的程度。與其挖掘式地講解,不如少講一些,多讀一些。這少講一些,就是指不要挖掘式地分析講解,有的是過于深奧,有的則是重復。其實文本多了,大可各有側(cè)重地講解,合起來看,仍可達成教學的目標。但前提是教材中的課文得多選一些?;蛘哒f,課本的容量大一些或厚一些。其中仍可分講讀課文與自讀課文,這時教學指導上可以靈活一些。
現(xiàn)行語文教材仍多按單元來編排,單元編排的優(yōu)點或長處是便于文體分類,即多按文體來分。但此種分類仍是基于形式的分類,看不出內(nèi)容的關聯(lián)。因此,有的教材便改為主題編排,或人生或社會或自然等等。此種編排的長處是內(nèi)容上相關了,但可能混淆了文體,即將不同文體的文本都編在一起。且就一冊課本來看,也只是突出了若干主題,內(nèi)容上不見得豐富。能兼顧內(nèi)容與形式的,還有專題編排。此種專題設計,大可參照文學史的做法。比如詩歌方面,有詩經(jīng)楚辭、漢魏六朝詩、唐詩、宋詞、元曲等,散文方面有諸子散文、歷史散文、辭賦駢文、唐宋古文、明清小品等,小說方面有白話小說(話本與擬話本)、文言小說(傳奇與筆記體)、章回小說等,戲曲方面主要是雜劇與傳奇。然后是現(xiàn)代詩歌、現(xiàn)代散文、現(xiàn)代小說、現(xiàn)代戲劇及外國文學,等等。這些名稱可綱舉目張,大致能反映出文化及人文的傳承。現(xiàn)行教材中,將現(xiàn)代文放在前面,文言文放在后面,這是顧及了五四以來白話文的傳統(tǒng)。但白話與文言之爭,早已告一段落。而今看來,大可將文言文放回到前面,更能體現(xiàn)文化的長河從古流到今。且在實際的教學中,也常有將文言文或古詩文提前的。專題的設計,理當從古到今,由中及外,更能體現(xiàn)出教材的條理性。此種專題設計,兼顧文體、類別、時代等,更為緊湊。
語文教學中又有教教材與用教材教的說法。眾所周知,教教材多是過去的做法,尤其是以綱為綱、以本為本,那綱是教學大綱,本就是語文課本。此種做法對課本較為落實,但延伸及拓展不足。用教材教的提法,比起教教材來,好似更靈活自主,但實際的操作中,也有可能更含糊籠統(tǒng)。用教材教,教什么呢?語文教學或?qū)W習的層次包括知識、能力與修養(yǎng),問題是這三個層次都要通過課文或文本來達成,而不是直接教學。那么就有理由期待能與文本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具體地說,就是將語文學習的知識、能力與修養(yǎng)等層面合宜合理地分配到各冊課本中去,以對應于相應學齡的學習。只有做到了這些,課文課程才算有了建構(gòu)。教教材與用教材教,大可視為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教教材還是不可少的,至于用教材教,則可以有一些自主。比如,面對同樣的教學內(nèi)容,可以有不同的設計,但若連教學內(nèi)容都不一樣,就沒有可比性了,或者說所面對的問題不一樣了。用教材教,還給人一種看法,即教材本身是不怎么樣的,或許事實上也是這樣,并不見得有多少學科上的建構(gòu)。
語文建構(gòu)要協(xié)調(diào)好知識與文本的關系。語文教學或?qū)W習,還得借助文本,而不是直接講授課程知識。因課程知識較抽象,且建構(gòu)得不大完整,不是純知識。另一方面,課程知識或許可以設計成一個練習系統(tǒng),再與文本配合起來。而今課文后面都有些練習,但題目量不多,大可整合為單元練習,如同一些輔導材料和復習用書中的做法。比如語言知識方面的練習,文字、詞語、句子及修辭,就可結(jié)合所學的課文來設計練習,而不宜撇開文本,人為地設計出許多語言碎片來練。語文學習中,有一種較極端的做法,就是撇開了課文或文本,直接將課程知識和各種練習結(jié)合起來。就是閱讀指導方面,也是為做題目,而不是為文本學習。這雖是為了應試,但做題目,仍要先理解原文。其實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修養(yǎng)等,大都要依托于文本,而不是自行設計。著眼于語文建構(gòu),不同層面的課程知識大都要與文本結(jié)合,且此種結(jié)合最好體現(xiàn)于教材中。文本有難易之分,課程知識也有淺深之別,這都要分階段和目標來設計,免得過于重復或缺乏條理。如果教材中有這樣的條理設計,語文建構(gòu)才可能明朗化,或更為明確。當然,語文教學或?qū)W習也會更有頭緒可尋。語文建構(gòu),其實就是課程知識和文本借助的完美結(jié)合。
(吳永福 福建省長汀一中 36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