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鳴雷, 劉萌娟, 余仲東
(1.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水土保持研究所,陜西 楊凌 712100; 2.中國科學院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陜西 楊凌 712100;3.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農(nóng)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4.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林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陜西黑木耳代料栽培技術
李鳴雷1,2, 劉萌娟3, 余仲東4
(1.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水土保持研究所,陜西 楊凌 712100; 2.中國科學院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陜西 楊凌 712100;3.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農(nóng)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4.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林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從黑木耳品種的選擇、原料配方、菌袋制備、出耳管理、采收5個方面系統(tǒng)介紹了陜西黑木耳代料栽培技術,從出耳的方式把代料黑木耳栽培分為地栽式、層架式、吊袋式和地溝式栽培4種.
黑木耳;代料;栽培技術;陜西
黑木耳(Auriculariaauricula)屬于我國栽培最早或者說是世界栽培最早的食用菌之一[1],為我國傳統(tǒng)的食用菌產(chǎn)品,不僅質(zhì)地鮮脆、滑嫩爽口、營養(yǎng)豐富,而且具有滋潤強壯、清肺益氣、補血活絡、鎮(zhèn)靜止痛等藥用價值,是一種優(yōu)質(zhì)食藥用菌,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
陜西秦巴山區(qū)林木資源豐富、氣候濕潤,很適宜黑木耳的生長發(fā)育,是我國著名的黑木耳產(chǎn)區(qū)[2].陜南秦巴山區(qū)的黑木耳人工栽培最早可以追溯到滿清中期,當?shù)毓睫r(nóng)一直有利用當?shù)赜搽s木進行段木栽培黑木耳的傳統(tǒng),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開始研究推廣利用木屑、棉籽皮、玉米芯、麥草、豆秸、麩皮、米糠等農(nóng)林有機廢棄物代替段木進行黑木耳的代料栽培技術,黑木耳代料栽培技術可以廣泛利用多種農(nóng)作物秸桿、木屑作為原料,既節(jié)約了大量的林木資源,而且不受地區(qū)的限制,山區(qū)、平原和城鎮(zhèn)均可進行生產(chǎn),為發(fā)展黑木耳生產(chǎn)開辟了廣闊的道路[3],近年來,代料黑木耳栽培技術在陜西發(fā)展迅速、經(jīng)濟社會效益顯著[4-7].
1.1 品種
陜西黑木耳代料栽培的主要菌株(品種)有:888、998-2、Au098、陜耳1號、黑菊8號、Au100、雜交22和雜交19等,這些黑木耳菌株具有早熟、品質(zhì)優(yōu)、產(chǎn)量高、顏色深、肉厚、抗雜、抗逆性強、商品率高等特點.
1.2 菌種
用于黑木耳代料栽培的菌種分為母種(一級種)、原種(二級種)和栽培種(三級種)三級,根據(jù)培養(yǎng)基的不同又分為固體菌種、液體菌種兩種類型,具體需要根據(jù)栽培條件慎重選擇.
2.1 原料
黑木耳屬木腐類真菌,可以分解利用纖維素、木質(zhì)素與半纖維素等多糖類大分子物質(zhì),木屑、棉籽殼、玉米芯、麥草、豆桿、麩皮、米糠等農(nóng)林有機廢棄物都可以作為黑木耳代料栽培的培養(yǎng)基原料,陜西許多地區(qū)也把蘋果樹修剪枝條、桑樹枝以及檸條、沙柳等灌木枝條粉碎后用來栽培黑木耳、香菇等食用菌,一般主料木屑或秸桿粉碎顆粒直徑要求在3~5mm,以利于黑木耳菌絲的生長發(fā)育.
2.2 配方
列出陜西各地部分黑木耳代料栽培的培養(yǎng)基配方,可以選擇應用.
雜木屑(闊葉)84.5%、麩皮12%、石膏1%、豆餅粉2%、生石灰0.5%;
軟雜木屑(楊、柳、椴樹等)41.5%、玉米芯20%、松木鋸末(曝曬處理)20%、麩皮15%、豆餅粉2%、生石灰0.5%、石膏粉1%;
木屑56.5%、玉米芯30%、麩皮10%、豆餅粉2%、石膏1%、生石灰0.5%;
豆桿71.5%、玉米芯或鋸末17%、麩皮10%、石膏1%、生石灰0.5%;
玉米49%、鋸末38%、麩皮10%、生石灰1%、豆餅粉2%;
雜木屑82%、麩皮14%、豆餅3%、石膏1%;
豆桿70%、木屑19%、麩皮10%、石膏1%;
棉籽殼50%、雜木屑35%、麩皮14%、石膏1%;
棉籽殼88%、麩皮8%、豆餅粉2%、石膏1攔生石灰1%;
木屑80%、麩皮15%、豆餅粉2%、石膏1%、生石灰2%;
玉米77%、麩皮18%、豆餅粉2%、石膏1%、生石灰2%;
豆桿86%、麩皮10%、豆餅粉2%、石膏1%、生石灰1%;
玉米45%、木屑(豆桿)44%、麩皮10%、石膏1%.
注意:以上配方碳氮比(C/N)為(25~30)∶1、含水量60%~65%,pH 8~9.
3.1 拌料
拌料有機械拌料和人工拌料,首先,確定配方,按比例將主、輔料稱好,先將輔料(麩皮、石膏、豆餅粉等)干拌3次,拌勻后再同主料木屑或秸桿混合,干拌3次充分拌勻,然后將一定量的生石灰溶于水中加入干料中,攪拌3次拌勻即可,使培養(yǎng)料含水量達60%~65%,再用試紙測定培養(yǎng)料pH值達到8~9.料拌好后,冬季悶堆1~2小時,夏季悶堆時間稍短一些,而且當天拌料當天裝完,當天滅菌,謹防培養(yǎng)料變酸.
3.2 裝袋
選用(15~17)×33×(0.04~0.045) cm聚丙烯折角袋,裝袋前應檢查袋子是否漏氣,凡有破損、沙眼的塑料袋絕對不能使用,確保制袋成活率.裝袋方法有機械裝袋和手工裝袋,裝袋前先將塑料袋一頭用塑料繩扎緊,火熔封口,防止漏氣,然后將拌好的培養(yǎng)料裝于袋內(nèi),中間用直徑2 cm木棍打1孔至袋底,但以不扎破袋底為宜,套上項圈,蓋上無棉蓋或塞上棉塞.用繩扎緊袋口,再反折扎緊.無論采用機械裝袋或是手工裝袋,要求松緊一致,表面光滑平整,手握有緊實感,避免出耳時料袋分離,縮短菌袋壽命.
3.3 滅菌
滅菌方式有常壓滅菌和高壓滅菌,栽培生產(chǎn)常采用的是常壓滅菌,即土蒸鍋或移動式蒸氣爐滅菌.為了防止袋子擠壓變形,料袋分離,滅菌要將木耳栽培袋裝入周轉(zhuǎn)筐中,周轉(zhuǎn)筐可用鋼筋或木條制做,周轉(zhuǎn)筐的規(guī)格應根據(jù)滅菌方式而定,一般每筐可裝18~20袋為宜,必須準備足夠的筐數(shù),總筐數(shù)應是每次滅菌數(shù)的2~3倍.常壓滅菌要求在5小時內(nèi)溫度達到100 ℃,維持12~15小時,再燜2小時后,打開灶門,待鍋內(nèi)溫度降至60 ℃時出鍋,可達到滅菌效果移入接種室.
3.4 接種
接種是黑木耳生產(chǎn)中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接種成活率越高,成本降低,效益增加.否則成本加大,直接影響栽培產(chǎn)量和效益.當袋溫降至30 ℃以下時,搶溫接種,按照無菌操作規(guī)程,用直徑2 cm接種棍在料袋表面打3~5個孔,用鑷子鑷取一塊與接種孔大小近似的菌種,迅速接于孔內(nèi),料袋外表用菌種第一次封口,然后用封口膠帶或石蠟二次封口.接種室必須提前打掃干凈,每立方米用甲醛8 mL和高錳酸鉀5 g或用硫磺20 g進行熏蒸消毒.待袋溫降至30 ℃時便可搶溫接種.接種方法有接種箱接種、接種器接種和超凈工作臺接種.
根據(jù)實際情況,群眾中普遍采用接種箱接種.接種前必須把接種箱熏蒸消毒,菌種預熱、表面消毒處理.將料袋、菌種、接種工具(攝子、接種鏟、接種鉤)等放入接種箱內(nèi)消毒,每平方米用2 g氣霧消毒劑,消毒30 min后方可接種.接種人員要有無菌操作觀念,手進箱前和進箱后用75%的酒精拭擦消毒,接種工具用酒精作表面消毒后,須經(jīng)酒精燈灼燒待冷卻后方可使用.嚴格按無菌規(guī)程進行操作,接種完后將菌袋搬入培養(yǎng)室養(yǎng)菌.
3.5 菌絲培養(yǎng)
養(yǎng)菌也是黑木耳栽培過程的又一重要環(huán)節(jié).養(yǎng)菌室必須干凈、避光、保溫、通風.提前用甲醛和高錳酸鉀或硫磺粉進行熏蒸消毒.養(yǎng)菌階段管理好,菌絲粗壯,菌齡適宜,培養(yǎng)出合格栽培袋,就為獲得高產(chǎn)奠定了基礎.接種后的栽培袋放入培養(yǎng)室,養(yǎng)菌室應具備干凈、保溫、避光、通風等條件,養(yǎng)菌室的墻壁地面要平整、光滑,以防刺傷菌袋,菌袋進入前養(yǎng)菌室要進行消毒,空間用硫磺熏蒸,地面撒生石灰,門窗要有避光設施.接種后的菌袋順碼于養(yǎng)菌室,高度8~10層,初期7~10天,接種點處于定植期,溫度控制在25~28 ℃,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40%~60%,定期檢查菌袋,發(fā)現(xiàn)污染及時處理.當菌種定植,菌絲吃料三分之一,此時室內(nèi)溫度應保持在22~25 ℃,不能超過25 ℃,每天通風2~3次,每次20~30分鐘.及時翻堆“井”字堆放,高度6~8層,預留通風走道,同時每天應保持2次通風,每次1小時并注意觀察,當發(fā)菌緩慢時,應及時扯掉接種孔封口,增加氧氣,以后每隔7~10天將菌袋上下翻動一次.養(yǎng)菌后期,室內(nèi)溫度保持在20~22 ℃之間,嚴防超溫燒袋,并加大通風次數(shù)和通風時間.正常情況下,菌絲60~80天就可長滿菌袋.
4.1 地栽黑木耳的管理
4.1.1 場地選擇及耳床制作
栽培場應選擇在背風、向陽、離水源較近,遠離畜禽和無污染源的場所.不同地勢、場所、不同降雨量應做不同的出耳床,積水低洼地應做高出地面20~30 cm的出耳床,平地排水不利的地勢,應做高出地面8~10 cm的出耳床.高出地面的耳床,應在耳床上建造高70~80 cm的小棚,上蓋草簾或其他遮陽物,以利于保濕、保溫,防止光線直射.排水良好的地勢應做出比地面低20~25 cm的出耳床.耳床的長度不限,寬度1~1.2 m為宜.一般每平方米擺25袋,每畝留三分之一作業(yè)道,余地可擺一萬袋.
4.1.2 劃口地栽
菌絲長滿菌袋后就可地栽,地栽前將耳床慢慢澆一次重水,使床面濕透,然后用1∶500倍甲基托布津溶液噴灑消毒,并將草簾用甲基托布津溶液浸透,控凈多余水分待用.
地栽方式有正栽(袋子口朝上地栽站立出耳)和倒栽(袋子口朝下倒立地栽出耳),若正栽時,取掉套環(huán)用纖維細繩扎緊袋口,并將袋口窩回再扎緊以防水分進入和串氣,若倒栽時,取掉套環(huán),將袋口擰緊倒栽出耳床即可.
劃口前將栽培袋用1%的石灰水浸一下,待水分瀝干后劃口,注意不要將刀片反復消毒;不要在風雨天劃口地栽;不要料袋脫離處劃口;不要在室內(nèi)劃口;不要在污染處劃口;不要在菌絲未長滿處劃口;不要在起褶處或原基形成處劃口.要在料袋緊貼處劃口,每袋呈“品”字型排列劃8~12個“V”型口,口長1.5~2.0 cm,口深0.5 cm,口的角度以45~60 ℃為宜.邊劃口邊地栽邊蓋草簾,嚴禁菌袋長時間暴露在強烈陽光之下.
4.1.3 出耳管理
(1)耳基形成期 地栽方法有集中催耳栽培法和一次性按每平方米擺25袋地栽兩種.目前我區(qū)多采用倒栽集中催耳方法栽培.即栽培袋劃好口后在出耳床中倒栽,袋間距1 cm,“品”字型擺,蓋上濕草簾.這段時間要求出耳床空氣相對濕度80%~85%,溫度15~20 ℃,溫度低于15 ℃以下,或遇雨天應用薄膜覆蓋,若空氣相對濕度在80%以下,可輕輕往草簾上灑霧狀水.正常情況下,這一時期一般需7~10天.
(2)子實體分化期 由原基形成珊瑚狀耳基,長至杏核大圓球以后,上面開始伸展出小耳片,稱為子實體分化期.
耳基封住劃口處,并分化出小耳片時,拉大袋間距,即袋與袋之間距離保持10 cm左右,按每平方米25袋,“晶”字型地擺,然后正常管理.
分化期要求耳床內(nèi)溫度15~25 ℃,濕度85%~90%,但仍是霧狀水,可適當增加澆水次數(shù),早晚揭開草簾預以通風,促使耳基分化,正常情況下,這時期需5~7天.
(3)子實體生長期 子實體長至杏核大小以后,邊緣分化出很多個小耳片,并逐漸向外伸展,劃口處已被子實體徹底封住.這時,耳床溫度控制在使用品種子實體生長溫度范圍內(nèi),濕度控制在95%~100%,初期仍噴霧狀水,隨著耳片生長,應逐漸加大噴水量,待小耳片展開1 cm以后;可以直接往耳片上澆大水了.若遇雨天,可揭開草簾讓雨水直接淋澆.管理后期要加強通風,夜間揭去草簾早上太陽出來時蓋上草簾.每次大水量管理3~4天后停止?jié)菜?,早晨草簾遲蓋,讓袋子、子實體、耳床風干,使菌袋充分干燥2~3天,讓菌絲有個休養(yǎng)生息的時間.經(jīng)過幾天的停水干燥,再恢復大濕度、大水量管理3~4天,使耳片充分展開.這樣,干干濕濕,干濕交替管理,木耳就可快速長大,這時期正常情況下需7~10天.
4.1.4 二茬黑木耳培育方法
將頭茬木耳采摘后,使栽培袋、床面、草簾皆風干,10余天之后,在充足的散射光和良好通風條件下,使床面溫度調(diào)控在25 ℃以下,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85%,若遇雨天用農(nóng)膜覆蓋,待耳芽長出后,按照頭茬木耳管理方法,即可培育出二茬木耳.
4.2 棚架栽培黑木耳的管理
4.2.1 栽培場地選擇
選擇坐北向南、水源方便、避風向陽、地勢平坦、無污染源的場地,房前屋后、村邊、果園、林間等均可建棚.
4.2.2 耳棚的建造
耳棚的大小要適當,一般600~1 000袋選建一個耳棚,操作方便,便于管理.以600袋為例,建長5~6 m,寬2.6~2.7 m,中央高2.2 m,兩端高1.8 m成弧形.棚內(nèi)中央留70 cm寬的人行道,兩側(cè)各1 m寬,設兩排床架,床架材料用竹、木,每排床架5~6層,層高25~30 cm,作擺放菌袋用.有條件的可在棚內(nèi)增設微噴設施,棚頂和四周用農(nóng)膜覆蓋,直蓋到地面,并用土封嚴,在棚上面覆蓋草簾或作物秸桿作遮蔭保溫用,草簾、秸桿的厚薄蔬密可隨天氣、菌袋子實體生長不同時期等情況隨時靈活調(diào)節(jié).
4.2.3 劃口催耳
當菌袋菌絲發(fā)滿應及時劃口,劃口催耳分室內(nèi)和棚內(nèi),室內(nèi)劃口催耳,要有較好的散射光和控制溫濕度的條件.劃口催耳無論在室內(nèi)和棚內(nèi),都必須進行劃口前的環(huán)境消毒和防蟲.劃口用手術刀片或刮臉刀片都可,一次消毒后在菌袋表面按“品”字形排列劃口,每袋劃25~30個“V”形口,角度以45~60°角,角斜線長控制在1.5~2 cm即可,深度以0.5 cm為宜,這時直接上棚架或室內(nèi)“井”字型堆放催耳.若室內(nèi)劃口催耳,當耳基出現(xiàn)時應及時上棚架.劃口催耳期間溫度調(diào)控在15~20 ℃,空氣相對濕度調(diào)控在80%左右為宜.
4.2.4 出耳管理
劃口后約經(jīng)10~15天耳基可封住劃口線,當子實體長至杏核大小時,邊緣分化出很多小耳片,這時溫度應調(diào)控在20~25 ℃,空氣相對濕度應達到90%~100%,并逐漸加大噴水量,但仍是霧狀水,切忌大水猛澆或直接噴水打落耳基,掌握好晴天多噴,陰天少噴,雨天不噴,午間高濕不噴的原則.以耳片濕潤為宜,澆水時根據(jù)氣溫情況,可采用干干濕濕和干濕交替的辦法管理,并保持有足夠的新鮮空氣,用塑料膜罩棚的,每天必須通風2~3次,每次1小時左右為宜,約經(jīng)10天左右耳片即可充分展開,當耳片背面出現(xiàn)銀灰色時即可采收.當?shù)谝徊缍墒蘸螅恢軆?nèi)切忌向菌袋直接澆水,然后保持空氣相對濕度80%~85%,約需7~10天原基便可形成,當原基形成后,其管理辦法按照第一茬耳管理.第三茬出耳管理仍按第二茬出耳管理技術即可.
4.3 吊袋栽培黑木耳的管理
4.3.1 催耳的場所和方法
催耳是將菌袋劃口后,置于濕潤、光照條件好、空氣新鮮的環(huán)境下,促使耳芽大量發(fā)生.菌袋長滿后,將菌袋仍放在原培養(yǎng)室的層架上,但必須開門窗,加強通風,增加光照,室溫控制在18~20 ℃,刺激原基分化,經(jīng)過2~3天,袋壁上有部分耳芽出現(xiàn),即可進行劃口催耳,這時室內(nèi)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85%,促使耳芽大量發(fā)生,然后進行吊掛出耳管理.
或者菌絲長滿后,即可在菌袋上劃口進行催耳.催耳的場所可放在室內(nèi),也可放在室外的蔭棚、樹林地進行,先將地面平整,在地面上鋪一層細沙,澆水濕潤,再將劃口的菌袋擺放在沙地上,覆蓋薄膜保濕.要增大空氣濕度,有充足的散射光照,在空氣新鮮,通風條件好的環(huán)境,前3天不要掀動農(nóng)膜,3天后每天揭膜通風2~4次,并輕噴霧狀水保濕.7~10天在劃口處有子實體原基發(fā)生,10~15天原基可大量發(fā)生,待耳芽大量發(fā)生后,進行吊掛出耳.
4.3.2 吊掛出耳
(1)出耳場地 吊袋栽培黑木耳,通常是將催耳后的菌袋置于空氣濕度大、通風條件好、光照充足、水源近、遠離污染源的環(huán)境下出耳.出耳的場地可在室內(nèi),也可在室外簡易蔭棚吊袋出耳.
(2)耳棚、架的建造 無論采取室內(nèi)、室外栽培,根據(jù)場地條件必須達到能夠保溫、保濕、通風、水源方便、易操作.栽培室(棚)布局以南北方向為宜,一般每20平方米可吊掛1 000袋.以竹、木作為棚架的立柱、橫梁.室外棚長6 m,寬2.5 m,立柱長2.5 m,地下埋0.3 m,每隔2 m一個,上斜梁用鐵絲固定.橫粱長2.7 m,每0.3 m架一根并用鐵絲固定,在橫梁上系若干個尼龍繩供掛袋用.四周和頂覆蓋農(nóng)膜再用玉米桿或草簾遮擋,頂上用遮陽網(wǎng)遮陰,室內(nèi)棚架的搭建與室外基本相同,根據(jù)房屋的大小用鐵絲或竹、木搭橫梁,高0.8 m,并留走道便于操作.
(3)掛袋 當耳芽大量形成后用繩子或“S”形鐵鉤將菌袋掛到橫梁新系的繩子上每個繩子吊掛4~5個耳袋為宜,耳袋間距10~15 cm,上下層耳袋位置要相互錯開,底屋耳攀離地面19 cm,中間留走道60 cm.
4.3.3 出耳管理
(1)保持濕度 菌袋催耳進入栽培室(棚)后,標志著木耳已從營養(yǎng)生長轉(zhuǎn)向生殖生長,菌絲內(nèi)部的生理變化處于整個生育過程中最活躍的時期,對水分十分敏感.所以吊掛后,應在地面澆一次重水,使之能保持室(棚)內(nèi)所需空氣濕度,子實體分化期相對空氣濕度保持在85%~90%,子實體生長期相對空氣濕度保持在95%~100%,噴水要采用噴霧的方法,對菌袋表面噴霧,每天噴水次數(shù)應根據(jù)天氣、出耳情況以及濕度來決定,一般每天噴霧狀水2~3次,氣溫高時,增加早、晚噴水次數(shù)和噴水量.噴水要均勻,使耳片濕透,切忌耳片干不干,濕不濕,連續(xù)噴3~4天,停水2~3天,使室(棚)、耳袋干燥,再加大噴水量,這樣經(jīng)過3~4次反復干濕交替管理,耳片就可完全展開.
(2)控制溫度 出耳階段溫度應控制在15~25 ℃,最適溫度為20~24 ℃,溫度過高或過低均會影響耳片生長.秋栽出耳期要采取保溫、加溫措施.春栽出耳后期,要采用加厚棚頂覆蓋物、增加噴水并結(jié)合通風等辦法降低室溫.
(3)通風換氣 黑木耳是好氣性真菌,在菌絲生長階段需氧量低,但出耳期需氧量高,并對高濃度二氧化碳最為敏感,二氧化碳可以抑制木耳的生長.因此,袋栽黑木耳在室(棚)內(nèi)栽培,應加強通風換氣,排除二氧化碳廢氣,保持室(棚)內(nèi)新鮮空氣,特別是夏季,室(棚)內(nèi)高濕高溫,經(jīng)常保持室(棚)內(nèi)空氣對流,不僅有利于黑木耳正常出耳和子實體生長,而且也是防止病蟲害發(fā)生的一項有效措施.
(4)增加光照 黑木耳子實體生長期需要充足的散射光和一定量的直射光,在有一定光照的條件下,耳片肥厚、色深、品質(zhì)好.室(棚)內(nèi)吊掛袋栽培在充足的散射光條件下,力求增加一定的直射光,同時吊袋耳片生長期要相互調(diào)換位置,以調(diào)劑自然光照不足,提高木耳品質(zhì).
4.4 地溝吊袋栽培黑木耳的管理
4.4.1 修建地溝
在地勢較高、無污染源、水源方便處,挖長2.5~3 m、寬1 m、深1.2 m地溝,將溝壁削平拍實,在溝底鋪設3cm厚洗凈的河沙,沙面撤一層生石灰,然后放水浸透沙面,在地溝內(nèi)沿縱長方向放2棍長3~3.5 m的木桿,在木桿中間加一個支撐點,地溝上面用竹桿弓成圓型加蓋草簾遮陰.
4.4.2 開口掛袋
菌絲長滿袋后將菌袋移至室外陰涼處,經(jīng)光刺激后,去掉項圈和棉塞用長1~1.2 m塑料繩扎袋口,每根塑料繩上扎2~3袋,為了便于移動,可扎活口,袋間距10~15 cm,用消毒的刀片在菌袋上劃“V”型出耳口,用“品”字型排列,每袋10~12個口,再將系有繩的菌袋依次系在木桿上,每木桿可掛150~200個菌袋,掛袋時使菌袋所處的位置相互錯開,保持5~10 cm距離.在管理過程中,每隔2~3天將上、下層菌袋相互調(diào)換一次,使保濕、受光均勻.
4.4.3 出耳管理
菌袋掛吊后,為保持地面濕潤,每隔1~2天向地溝內(nèi)灌一次清水,至少地面保持濕潤或稍有積水為度.高溫干旱的情況下,地面水分蒸發(fā)仍不能滿足濕度的要求,用噴霧方法向空間和溝壁噴水,降溫增濕,夜間有露水直接掀去草簾,既通風又增濕度.
當耳片長到1 cm以上時,直接噴水于耳片上,并逐步加大噴水量,耳片充分展開時即可采收.采收時不留耳根,有耳根易導致雜菌污染,影響下批木耳的萌發(fā)生長.采耳后的菌袋應提升到距地面10 cm處,在陽光下風干菌袋,然后再放于地溝原處,按原方法進行管理,每隔10~15天,可采收一批木耳,能連續(xù)采3批.
5.1 適時采收
當黑木耳子實體朵片充分展開、顏色變淺、菌褶邊緣變薄、耳根收縮、將要開始彈射孢子時,應當及時采收.
5.2 采收方法
采耳前2天要停止?jié)菜?,去掉草簾,讓陽光直射菌袋和子實體,待子實體收縮發(fā)干時采摘.采摘時一手握住菌袋,一手捏住子實體根部,把子實體連根拔出來,用剪刀剪去子實體根部培養(yǎng)基.
5.3 加工制干
黑木耳采收后需要及時加工制干,制干一般采取自然晾曬的方法,也可以控溫烘干.
[1] 楊新美.中國食用菌栽培學[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8:355-360.
[2] 王建明.陜西寧強食用菌產(chǎn)業(yè)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J].食用菌,2015(5):5-6.
[3] 姚方杰,張友民,陳影.我國黑木耳產(chǎn)業(yè)發(fā)展形勢[J].北方園藝,2010(18):209-211.
[4] 姚方杰,張友民,陳影,等.我國黑木耳兩種主栽模式淺析[J].食藥用菌,2011,19(3):38-39.
[5] 富強,韋君,吳廣成.黑木耳大棚掛袋出耳關鍵技術[J].農(nóng)業(yè)與技術,2015,35(3):83.
[6] 羅彩虹,王玲,李含毅.黑木耳露地高產(chǎn)栽培技術[J].陜西農(nóng)業(yè)科學,2014,60(4):119-120.
[7] 葉嵐.秦巴山區(qū)黑木耳代料栽培技術要點[J].食用菌,2015(2):49-50.
[責任編輯 馬云彤]
Cultivation Technique with Substitute Material ofAuricularia auricular in Shaanxi Province
LI Ming-lei1,2, LIU Meng-juan3, YU Zhong-dong4
(1.Institute of Soil and Vater Conservation, North 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2.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AS&MWR, Yangling 712100, China;3. College of Agronomy,North 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4.College of Forestry, North 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
In this paper,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 with substitute material ofAuriculariaauricularis introduced from five aspects such as selecting of strains, compound design of medium, culture of fungus bag, cultivation of fruit body, and harvest of fruit bod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ultivation ways of fruit body,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 with substitute material ofAuriculariaauricularare divided into four different types such as cultivation in the land, cultivation on the shelf, cultivation by lifted, and cultivation in the artificial digging.
Auriculariaauricular; substitute material; cultivation technique; Shaanxi province
1008-5564(2016)06-0064-07
2016-06-23
陜西省農(nóng)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轉(zhuǎn)化項目(NYKJ-2015)
李鳴雷(1967—),男,陜西靖邊人,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應用真菌學研究.
S646.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