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揚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山東問題疫苗”事件的對抗式解讀
——基于對三家新聞APP的網友跟帖內容分析
路揚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610041)
斯圖亞特·霍爾提出了三種解碼立場:主導-霸權立場,協(xié)商立場,對抗立場。對抗立場作為網絡時代受眾的一種突出表現(xiàn),影響著輿論的形成和發(fā)展。本文從“山東問題疫苗”事件入手,以“網易新聞”“澎湃新聞”“人民日報”APP中的用戶跟帖內容為主要研究對象,采用內容分析的方法,對網民的對抗式解讀表現(xiàn)特征進行了概括,并淺析了遭遇對抗式解讀的幾點原因。
“山東問題疫苗”;編碼/解碼;對抗式解讀;議程設置
2016年3月18日,澎湃新聞網一篇《上億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這是殺人”,山東發(fā)協(xié)查函》的報道引爆輿論場。報道稱,自2010年以來,犯罪嫌疑人龐某及其女兒孫某,聯(lián)系了國內十余個省(市)的100余名醫(yī)藥公司業(yè)務員或疫苗非法經營人員,購入防治乙腦、狂犬、流感等病毒的25種人用二類疫苗或生物制品,并將未經嚴格冷鏈存儲的疫苗運輸銷往24個省市。
據人民網-輿情頻道監(jiān)測數據顯示,事件曝光后,央視節(jié)目《東方時空》晚間對事件進行了報道,隨后,包括新華社在內的多家央媒對事件進行報道,促使輿情迅速發(fā)酵。19日至20日,《廣州日報》《杭州日報》《北京青年報》《新京報》等地方媒體持續(xù)跟進報道各地食藥監(jiān)局回應各省的“問題疫苗”情況,監(jiān)管部門的情況成為輿論焦點。21日,事件持續(xù)發(fā)酵,包括章子怡、李亞鵬、陸川等在內的眾多影視明星以及其他微博意見領袖發(fā)布微博呼吁關注“問題疫苗”事件。[1]受明星、兒童等因素的影響,“問題疫苗”事件在輿論場中引發(fā)較大的恐慌情緒,網友們積極跟帖留言,發(fā)表的看法中不乏對抗式解讀。
在《電視話語中的編碼和解碼》中,斯圖亞特·霍爾吸收霸權主義理論,提出了受眾在解讀電視文本時可能建構三種解碼立場:一是主導/霸權立場,譯碼者與編碼者采取完全一致的立場。二是協(xié)商立場,受眾既承認有關事件的主導性定義的特權地位,同時又保留著較為協(xié)商式的方法將其運用于“本地情形”的權利。三是對抗立場,受眾完全明白話語中所給出的字面意義和內涵隱義,但他將訊息在另一種參照體系中重新組合,采取對抗式的解讀方式。[2]本文主要討論的是受眾的第三種立場,即采取對抗式的解讀方式。在知網、萬方數據網等主流學術網上搜索“對抗式解讀”等關鍵詞發(fā)現(xiàn),目前所能搜索到的文章多是從宏觀層面,如“從中國當代新聞傳播中看對抗式解讀”“論我國受眾對主流媒體的對抗性解讀”進行的研究。本文則從微觀層面入手,以具體案例切入分析當今網絡環(huán)境下網民的對抗式解讀行為。
在有關“山東問題疫苗”的新聞報道中,網友們在民間話語場中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形成輿論。為了便于研究及有效避免某一用戶群所特有的偏向性,筆者從“2015年中國新聞資訊APP最新排名”[3]前十五名中選取了三個具有代表性的新聞資訊APP——“人民日報”“澎湃新聞”“網易新聞”,2016年5月6日14時許,分別以“山東問題疫苗”“山東疫苗”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所搜索到的相關新聞數量為:“網易新聞”395篇,“澎湃新聞”52篇,“人民日報”48篇。對以上用戶跟帖內容分類后發(fā)現(xiàn),在“山東問題疫苗”事件中,網友對抗式解讀的表現(xiàn)特征如下:
(一)對權威的對抗性心理強烈
抨擊、質疑藥監(jiān)局腐敗不作為,質疑檢察機關處理結果。很多網友不明白為何這種非法經營疫苗的手段能持續(xù)這么久,這些問題疫苗可以流通這么久。有的網友強調,“龐某這種非法經營疫苗行為不會只是個例,在醫(yī)藥流通領域肯定還存在其他‘龐某’們,只不過被監(jiān)管部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放水’過去了而已”。4月13日,國務院決定先行對一批責任人實施問責。在人民日報報道的《衛(wèi)計委談山東疫苗案:仍有群眾存在困惑質疑》一文后,一位遼寧大連的網友留言:“監(jiān)管做不好,出了問題捂著不報,捂不住了就搪塞,搪塞不了就輕描淡寫地處理,怎么能讓老百姓放心?!”
(二)對接種疫苗的恐慌心理強烈
問題疫苗事件曝光后,很多網友對接種疫苗產生了強烈的恐慌心理?!芭炫刃侣劇本W友“李白在海邊”留言稱:“還是不敢給寶寶打疫苗,這些有問題的疫苗已經流通到這么多省份,誰能保證我家寶寶注射的疫苗是安全的?。刻珰鈶嵙?!”“澎湃新聞”轉載新華社《新華社評“山東疫苗案”:主犯能在緩刑期重操舊業(yè),令人憤怒》一文,網友“畫水蓮”留言:“俺孩子剛在學校打了麻疹疫苗,這個新聞早兩天發(fā),打死都不讓孩子打?。?!”
(三)對新聞媒體的議程設置表示不信任
一方面,認為部分媒體避重就輕,轉移民眾關注視線。有網友留言稱,“仍有一些新聞媒體對此事件一筆帶過甚至置之不理,而是將關注的焦點放在娛樂八卦、三俗的社會新聞上”。也有網友留言稱,“人民日報作為官媒,對‘山東問題疫苗’事件沒有拿出深度報道,只會報道藥監(jiān)局、檢察機關如何‘徹查此事’,沒有承擔起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認為媒體在報道疫苗事件時缺少新聞專業(yè)性,將“毒疫苗”造成的惡劣后果與本次事件中的失效疫苗混為一談。澎湃新聞網友留言稱:“疫苗是正規(guī)疫苗,得接種!但是這新聞是去年的舊聞了!”這位網友所說的“這新聞”指的是2013年一篇名為《疫苗之殤》的記者手記,這是攝影記者郭現(xiàn)中歷時三年,用影像記錄了中國疫苗注射過程而引發(fā)的悲劇事件。
在如今這個“無網不歡”的時代,是什么原因導致網民們這種樂此不疲的對抗式解讀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一)媒介技術提供的公共平臺是民間話語權愈發(fā)強大的基礎
馬歇爾·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這一觀點在互聯(lián)網時代背景下越來越被接收和認可。學者何道寬說過,“20世紀90年代之前,一般人認為媒介僅僅是信息、知識、內容的載體……可是他(指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對信息有重大的影響,它決定著信息的清晰度和結構方式”。互聯(lián)網技術的不斷更新,移動客戶端的更新?lián)Q代,使得信息獲取方式更加便捷,準入門檻不斷放寬。傳統(tǒng)媒體在“自我更新”的過程中進行了很多嘗試。目前,我國原創(chuàng)新聞客戶端已然布局成“東澎湃,西封面(上游),北無界,南并讀,中猛犸(九派)”的“五岳格局”。在這些公開的平臺上,網民們隨時可以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進行交流,并通過對新聞信息的不同解碼過程,對抗官方話語場,大大增強了民間話語權的力量。
(二)大眾在對抗式解讀中獲得的快感是動力
約翰·費斯克將大眾的快感劃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躲避式的快感,傾向于引發(fā)冒犯與中傷;另一種是生產諸種意義時所帶來的快感,它們圍繞的是社會認同與社會關系,并通過對霸權力量進行符號學意義上的抵抗,而在社會的意義上運作。網民的對抗式解讀更傾向于對“霸權力量進行符號學意義上的抵抗”。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大眾面臨著各種社會矛盾,部分民眾傾向于認為政府在我們社會中就是一個霸權機構的角色,從而進行對抗式解讀。在“山東問題疫苗”事件中,從跟帖內容分析來看,多數網友抨擊質疑藥監(jiān)局腐敗不作為,質疑檢察機關的處理結果。在與政府為代表的“權威”機構之對抗中,“受霸權迫害”這一群體形成了社會認同。通過對抗式解讀,網民們產生了諸如費斯克所言的生產諸種意義時所帶來的快感。
(三)新聞媒體在碎片化閱讀下的議程設置問題是誘因
“碎片化”的本義是完整的東西被破碎成諸多零片或零塊,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始出現(xiàn)在后現(xiàn)代主義的相關研究中。此后,新聞傳播研究者亦引入這一概念,并界定為“社會階層的多元裂化,并導致消費者細分、媒介小眾化”。隨著閱讀載體的不斷更新?lián)Q代,碎片化閱讀已然成為我們獲取信息的一種閱讀方式。為了吸引眼球,更多的“標題黨”新聞出現(xiàn)了,諸如緋聞八卦、社會奇聞等更容易吸引受眾點擊瀏覽的新聞越來越多。新聞媒體議程設置漸漸發(fā)生了變化?!吧綎|問題疫苗”事件曝光后,隨即有很多新聞網站和客戶端“強拉硬拽”另一條3年前的“舊聞”,即上文所述的《疫苗之殤》。為了讓“問題疫苗”事件產生更加“轟動”的效應,將“失效”疫苗與“毒疫苗”產生的悲劇后果混為一談,更加引發(fā)了受眾對接種疫苗的恐慌心理,甚至加劇了受眾對權力機構的不信任和對抗式態(tài)度。
本文對疫苗事件中網友對抗式解讀的表現(xiàn)及特征進行了概括,并對對抗式解讀之原因作出了幾點分析。最后總結出,在面對諸如此類“公共衛(wèi)生安全事件”時:第一,政府和相關機構要及時拿出一套專業(yè)可行的實施方案,而不是以一種“遠離的姿態(tài)”處理此類事件。第二,官方媒體和其他媒體平臺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堅守新聞專業(yè)主義,以減輕網友們的猜疑和恐慌。第三,包括自媒體人、意見領袖在內的網民群體要加強媒介素養(yǎng),切忌人云亦云。
[1] 霍爾(英).編碼/譯碼[M].張國良,朱晨,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426-427.
[2] 何道寬.加拿大傳播學派的雙星:伊尼斯與麥克盧漢[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05):93-99.
[3] 陳奕,凌夢丹.微博“碎片化閱讀”的傳播麻醉功能解讀[J].編輯之友,2014(05):19-21+25.
G206
A
1674-8883(2016)17-0085-02
路揚(1994—),女,吉林蛟河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