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全慧(嵐皋縣城關鎮(zhèn)平溪小學 陜西省安康 725000)
如何提高學困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鄭全慧
(嵐皋縣城關鎮(zhèn)平溪小學 陜西省安康 725000)
教學是一門藝術,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每個教學對象都有生命的獨特,尊重他們的獨特,是這門藝術的基礎。這門獨特的藝術告訴我們:“沒有差生,只有差異”學生的智能不同,也有顯性和隱形之分,作為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差異,尊重和發(fā)展他們的差異。針對差異進行因材施教讓不同智能的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喜悅,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自信心,促使他們對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但就上課來說,如何增進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性,讓學生對語文課感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多年來,我在語數(shù)教學 研究方面總結(jié)了眾位老師的經(jīng)驗,現(xiàn)將語文方面的經(jīng)驗總結(jié)歸納如下。
如何提高 學習興趣 困生對語文
首先,教師應該具備慈父,慈母般的愛心。我聽到過很多老師說過,自己愛生如子,其實,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的很難。對于優(yōu)生來說,這點好做到,因為他們悟性好,對新事物,新知識,容易接受,容易消化。對于學困生來說,就很困難了,他們悟性不好,對新知識不容易接受,同樣的知識點,你對他們反復講,反復灌輸,他們都是一臉茫然,這時候,我們的愛心就要經(jīng)受住強烈的考驗,如果我們大發(fā)雷霆,一臉憤怒,我們就會前功盡棄,只會讓學困生走向困難的深淵。但如果我們能沉住氣,壓住怒火,靜下心來,對其慢慢開導。啟發(fā),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的慈愛心將會在這里見證奇跡!
愛學生,就要以學生為主體,用愛心去溝通,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作為教師,必須讓學生對你感興趣、對你的課感興趣。而語文課本身內(nèi)含的誘發(fā)興趣的因素很多,講一段歷史故事,看一段情境錄像,演一段自編課本劇,讀一段優(yōu)美的詩文,僅其蘊含的審美力量便可打動人心。比如,教師讀課文要深挖課文的潛在因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品味出語言的趣味來。如果教師不先被文章感動、進入情境,也就無法讓學生領悟文章動人之處。例如朗誦孟浩然的詩《春曉》時,除了讀準語氣、節(jié)奏外,還要輔以適當?shù)谋砬楹蛣幼?。當讀到“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時,教師盡可能把作者的無賴和惋惜之情表達出來。這樣就可以把詩意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感悟到詩人的情感,使師生的朗讀興趣大增。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尊重和認可,學生何嘗不是呢?每個學生都希望獲得教師的重視與肯定。作為一名教師,光做到眼里有學生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心里有學生,要學會,愿意和學生交流,學會與不同學生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交流。在賽較活動中,教師經(jīng)常會借班上課,課堂學習氣氛也很濃烈,學生配合得也非常的好,這是為什么呢?訣竅就是會交流。所謂交流,說白了就是師生心靈的溝通和言行的互動。有的教師說了,我也溝通了、互動了,怎么就沒有效果呢?其實,你有豐厚的知識積累,這是不夠的,還必須帶著激情和愛心去上課,把每一個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去關心、愛護,你就會自覺進入學生的心靈世界,就會建立起學生對你的親近關系,這樣他們才更樂意你的“教”和“導”,才能積極地與你配合。
其次,教師要有很豐富的知識面,為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
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必定是一個喜歡讀書和喜歡學習的人。讀書使教師的教學更加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增強了駕馭課堂的應變能力,因而能夠喚醒學生的情感意識,使教學面貌大大改觀。讀書使教學的視野進一步開闊,使學生能夠?qū)W到在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我們的教學實際包含兩個過程:教師教的過程和學生學的過程。如果教師在上課之前不學習,缺乏感性和理性認識,為了圖方便,到“教學參考”中“順手牽羊”,那么學生得到的只是照搬來的枯燥、乏味的答案;反之,如果教師能在課前把學習的過程、感受、規(guī)律一并教給學生,并引導他們一步步地嘗試,那么學生就非常愿意學,就能輕松愉快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知識的積累是教師貫穿一生的任務,所謂“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就是強調(diào)教師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更新自己的知識庫,只有這樣,才能與時俱進,不斷滿足學生求知的需求。當我們用標準的普通話,飽含深情地吟詩頌文,那一舉手一投足,那一笑一顰間的真情流露,會讓人幡然醒悟:這不就進入佳境了么?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就要以身為鏡,在有限的時空里把學生引入有趣的語文世界。豐富全面的知識,會讓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再次,教師要針對不同個體,靈活運用教法和學法,讓不同個體,從不同角度,從學會到會學,實現(xiàn)由被動到主動的轉(zhuǎn)變。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為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會學,懂得學習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強化“用方法”、“教方法”的意識,對學生進行反復的方法訓練,而不是要他們簡單地模仿。比如對于農(nóng)村的學生,由于地域、家庭等原因,他們的口語能力差、思維水平低,設計提問就需要動動腦筋,比如由淺入深、做點鋪墊等,這樣教師教起來才能得心應手,學生也學得輕松愉快。否則,欲速則不達,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大打折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毖芯繉W法,教師要明確“教是為了不教”,使方法融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比如,在學生朗讀課文之前,教師先要范讀,讓自己首先感受行文起伏迭宕的情感,并以此感染學生,然后遷移讀法,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品味,學生才有可能讀好文章。否則,一開始就讓學生讀,學生不知道方法,摸不著門路,是無論如何也走不進文章里去的。因此,教學中教師應扮演導演的角色,學生就是演員,怎么樣讓學生把戲演好,就看導演導的本事了。如果一味地教師“表演”,學生“旁觀”,不去告訴學生怎么做,缺乏學法指導,教師倒是很賣力氣,而學生依然什么也學不到,到頭就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最后,教師和學生地位的重建和互換也值得我們思考。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在實踐中,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教師的角色被定位于“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痹谶@樣的角色定位下,教師就要重新審視自己和學生地位的互換。其實,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并不排斥教師的指導和引領,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仍然起著主導作用。這種主導作用又不同以往的主導作用,它具體表現(xiàn)在:在準備充分的條件下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在準備充分的前提下組織學生積極的合作學習,在教師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基礎上,使學生開放的主動學習。
當然,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角色互換,教師和學生之間也有了真正的溝通和了解,有了溝通和了解,就有了融洽的師生關系。有了融洽親密的師生關系,害怕學困生走不出困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