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斌,周建鵬,2
(1.新疆師范大學(xué)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xué)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2.中亞與中國西北邊疆政治經(jīng)濟研究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論《法爾哈德與希琳》的幸福觀
朱 斌1,周建鵬1,2
(1.新疆師范大學(xué)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xué)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2.中亞與中國西北邊疆政治經(jīng)濟研究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以法爾哈德與希琳的愛情為主線,分別從知識、勇敢、友善、忠誠等角度描寫了《法爾哈德與希琳》一書的幸福觀,并通過與《福樂智慧》一書中幸福觀的比較,突出《法爾哈德與希琳》中積極主動,崇尚自由主義,勇于追求幸福的思想,這種思想不僅在當(dāng)時具有進步意義,在現(xiàn)代社會中,對個人價值的提升和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具有積極意義。
幸福觀;人文主義;和諧社會
《法爾哈德與希琳》是公元十五世紀烏茲別克偉大詩人阿里舍爾?納沃伊所著,以法爾哈德和希琳的愛情為主線,描述了主人公為追隨心中的理想,克服艱難險阻,守護圣潔愛情的故事。文中所流露出的幸福觀值得深思。
幸福觀本無界定,它是人們對自己理想生活感到滿足的一種主觀感受,是自然而然且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受,而非客觀標(biāo)準(zhǔn)。《法爾哈德與希琳》中體現(xiàn)的用知識造福人類,有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心懷仁慈友善之心,以及對愛情和友誼的忠誠,都是通往幸福的途徑,也是本書幸福觀主旨的體現(xiàn)。
(一)知識
在《法爾哈德和希琳》這部著作中,有許多人物是知識的化身,如法爾哈德、蘇格拉底、法爾哈德的父親可汗,以及建造宮殿的石匠等等,他們都擁有豐富的知識或是高超的技能,運用知識來造福人民,從而得到人們賞識,百姓的愛戴,成為幸福之人。
文中主人公法爾哈德在出生時就與眾不同“法爾哈德是個與眾不同的孩子,吃得有如螞蟻長得卻如幼獅”[1]不僅體型魁梧,并且在老師的教導(dǎo)下“第一天就掌握了全部字母,過了一年他已能背誦古蘭經(jīng)”[1]長大之后,可汗贊賞他“而我的法爾哈德——他年輕精力旺盛,所有的技藝和科學(xué)的力量都已領(lǐng)略”“你洞察所有科學(xué)的深邃奧秘,你自己——就是至深知識的源泉”“你天賦聰明,學(xué)富五車,提這干嘛?對你的智慧全中國都能感到驚奇”。法爾哈德從小展現(xiàn)出的天賦異稟,造就了他的帝王風(fēng)范,也為他之后的傳奇事跡以及受到各族人民的擁戴做了鋪墊。正是因為法爾哈德通曉天文地理,掌握豐富的知識,在他與惡龍的搏斗中向惡龍射出了致命一箭,文中提到“但法爾哈德未忘軍事科學(xué),他拉開了自己的如虹大弓”[1]憑借知識,法爾哈德克服艱難險阻,去追尋愛情,并在到達他的愛情圣地后,憑借他的聰明與才干,幫助當(dāng)?shù)鼐用裥拗闹刑岬健叭慷纪度霠t中,重新加以熔煉”“回爐之后他便開始鍛打,鍛打起來手法異常熟練”[1]他用知識代替了蠻力,修筑水渠事半功倍,當(dāng)?shù)厝嗣窀卸鞔鞯?,也正因為此,法爾哈德便有了與希琳見面的機會。之后與希琳的見面,與夏布爾的友情,與庫思老的交戰(zhàn)中,法爾哈德身上顯現(xiàn)的智慧的光輝令人傾嘆,并因此而獲得了愛情、友情和人們的愛戴,可見知識是成為幸福之人必不可少的條件。
除此之外,文中提到法爾哈德的父親可汗也是一位博學(xué)之人“命運使他聲名顯赫無上榮光,命運使他出類拔萃卓越超群”[1],法爾哈德的老師“可汗為他找了個老師,他知識淵博恰似汪洋,他了解天上星體的所有奧秘,對每一個奧秘他都了如指掌”[1]在遠征的途中法爾哈德遇見知識的化身蘇格拉底“愛和溫厚是他的本性,額頭則是智慧的高峰”以及他的朋友夏布爾“他聰慧,高尚,堪稱榜樣”[1]“他的文筆繪畫吸引整個世界,他也熟悉世界的每個角落”[1]正是這些學(xué)富五車之人,豐富了法爾哈德的際遇,使他有能力去追求幸福。文中處處閃現(xiàn)著智慧之光,也對知識的力量給予贊揚。
(二)勇敢
《法爾哈德與希琳》著作中歌頌了法爾哈德為追求愛情,克服艱難險阻,勇敢地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也歌頌了希琳對法爾哈德的忠貞,以及勇于同惡勢力庫思老做斗爭的決心。
法爾哈德是身兼勇氣和力量的武士,他生來便具有勇敢的品質(zhì),書中提到“現(xiàn)在他決心要掌握力量之源——勇敢的武器”“他并未辜負自己的理想,他把七色彩虹彎成了戒指”“他能用鈍箭把大角射穿,而用利劍將天頂刺破”“他擠干了劍魚星座里的水,用六葉錘能把七重天砸破”[1]法爾哈德天生具有果敢的性情,有一顆敢于追求理想勇敢的心,而希琳便是他心中的理想,愛情便是他畢生的追求,所以他有戰(zhàn)勝惡龍和阿赫利曼的勇氣,文中提到“法爾哈德只是咬緊牙關(guān),任然馬不停蹄沉著前行”“瞧,惡龍的洞穴就在前面,他無畏地策馬直撲洞穴”[1]面對頭如懸崖,鼻恰似巨喙,兩目噴火,鼻孔冒煙的巨龍,法爾哈德不顧艱險,與力量懸殊的惡龍勇敢廝殺,在面對噴著致命的毒液,咆哮如雷的阿赫利曼時,法爾哈德“轉(zhuǎn)瞬間閃電一般的利劍,已砍下了那可惡的首級”[1]而他在戰(zhàn)勝邪惡勢力之后,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在殺死阿赫利曼之后獲得了寶石戒,更在惡龍洞里找到了珍寶,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zhì)上都獲得了滿足。雖然前方艱難險阻,但是只要勇敢克服困難,每個上帝賜予的苦難都是幸福。
似安琪兒純潔可愛的希琳在與法爾哈德相愛后,便只鐘情于他一人,即使面臨惡勢力庫思老的威脅,她依然對女王米欣—巴努說:“請快說出你的判決,請快砍下不幸之劍,要不你索性將我活生生的拋向,拋向那火的神廟”[1]希琳的話語堅決,言辭之間透露對愛情獻身的勇氣,而米欣——巴努也對她于心不忍。希琳本是女王米欣——巴努的侄女,天生貌美,衣食無憂,她可以向庫思老妥協(xié),從此安享一生,但她愛上法爾哈德,她不安于命運的安排,有追求自己幸福的勇氣,有敢于同惡勢力做斗爭的勇氣,甚至最終,當(dāng)庫思老的兒子巴爾維茲殺父逼迫希琳嫁于他之時,希琳選擇與法爾哈德同眠,文中提到“唇邊含有一絲微笑,她走向床榻,那里——在鮮花中”“希琳凝視著他——她多么想盡快忘懷于這樣酣暢淋漓的美夢,多么想同親愛的朋友床榻共享,多么想同樣的滿足對死的渴望”[1]希琳為愛殉情,死得并不痛苦,她對巴努的告別,她死在法爾哈德身邊都是以一種愉悅,滿足,安詳?shù)臓顟B(tài)。雖然希琳是一個嬌弱的女子,勇于追求自己的愛情,是一種勇敢,敢于反抗惡勢力,是一種勇敢,而置生死于不顧,面對愛人的離去,面對生死的豁達,更是一種大無畏的勇敢,所以“她甜美的火熱的嘆了口氣,唇邊含著微笑合上了眼睛”[1]對希琳而言她的死是對法爾哈德永久的陪伴,這是她所追求的幸福。
(三)友善
《法爾哈德與希琳》是一部弘揚愛與友善的偉大頌歌,書中的三個主要人物——法爾哈德,希琳,夏布爾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在中世紀和隨后的很長一段時期內(nèi),即使在穆斯林各族那里,對于他們的統(tǒng)一信仰者,如果他是“外來人”,是另一個民族另一個部族的人,也是深懷敵意和蔑視的,可是在納沃伊的長詩中對“外來人”的敵意和蔑視不見了,他們以友善,仁慈的心接納不同國家的人。
首先法爾哈德本身就是一個善良的王子,書中談到“他本人不僅不會欺侮別人,也不愿看到任何人痛苦”他天性善良,具有仁慈之心,所以當(dāng)庫思老派人佯裝成梅季儂博得法爾哈德的同情,法爾哈德已然中了圈套,書中說:“聽說別人的命運,他覺得,他聽說的是自己的命運”“這故事如此使他心生憐憫,不禁淚水雨點般奪眶而出”[1]是法爾哈德的同情與友善之心讓他感同身受,所以才中了敵人的詭計,落入圈套。但是也正是法爾哈德的友善坦誠讓夏布爾沒有芥蒂,以及在后文中提到,夏布爾寧可冒著生命危險替法爾哈德和希琳傳送書信。
文中還提到各族人民的友善,大汗和法爾哈德到達希臘,希臘人待他們猶如貴賓“希臘人——平民百姓貴族顯要——也紛紛出來表示敬意”“無論貴族顯要還是平民百姓,都給大汗帶來了自己的禮品”[1]法爾哈德船隊遇險,在也門海域得救,船上的商人來自不同的國家,卻對他關(guān)懷備至,文中這樣描述:“他們盡力端茶送飯,噓寒問暖一如關(guān)懷親人”。民族不同,膚色不同,信仰不同,卻以友善之心天下共榮,文中處處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和諧的世界圖景。不僅如此,在法爾哈德入獄后,天性本應(yīng)惡的獄卒對法爾哈德伸出友善之手,告訴他:“讓庫思老砍下我們的腦袋好了,我們只愿你健康,自由”[1]法爾哈德的善良和品質(zhì)換來獄卒的友善對待。在整部書中,雖然結(jié)局令人惋惜,但故事的過程處處閃爍著人性的光芒,各國人民友善,互助的品質(zhì)是一曲偉大的頌歌。
(四)忠誠
《法爾哈德與希琳》全文圍繞法爾哈德和希琳的愛情故事展開,以他們對愛情的忠誠貫穿全文。除此之外,這部詩歌還贊頌了法爾哈德和夏布爾的友誼,夏布爾一直陪在法爾哈德身邊,冒著被庫思老抓進監(jiān)獄的危險捍衛(wèi)了對友誼的忠誠。
法爾哈德明確他所找尋的愛情,就懷著對這份感情的忠誠,跋山涉水,與惡龍和阿赫利曼勇敢廝殺,在見到如天上明月般的希琳之時,法爾哈德暈倒在地,夏布爾悲傷地描述法爾哈德“在這茫茫世界你選擇了忠誠之路,可在世上你找到了怎樣的休憩地”。看到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看到自己的愛人,法爾哈德已經(jīng)選擇了對愛情的忠誠。為了愛人,法爾哈德被騙入獄,在獄中,他沒有向惡勢力妥協(xié),而是守住心中的愛情,他的對愛情的忠誠和為他人著想的品質(zhì)換來獄卒對他的忠誠,獄卒說道:“我們不值得你一根毫毛,我們絕不暴露你的逃跑”[1]正因為法爾哈德品質(zhì)的感動世間萬物,才會有“是的,他成了百獸之王,不,百獸的朋友,庇護人”“懷著偉大的愛情,他成了這樣一個人,一個能使兇猛獅子臣服自己的人”[1]所以當(dāng)他被騙知道希琳死后,他一生所追求的理想,他生命的支撐點化為烏有,他對愛情最后的忠誠就是去陪伴希琳,文中提到:“眼前一片漆黑他什么也看不到,望著光明的世界,儼若一個盲人”“于是愛人的芳名使他變得更加堅定,堅定地將靈魂托付給真主,沖她奔去”“憂傷失去親人成了孤兒。而那愛情,能將心中的熱血變成烈焰的愛情”。[1]對于法爾哈德來說,面對艱難困苦,面對庫思老的暴行,他從未懼怕,因為他會守護他的理想和愛情,當(dāng)希琳死去,法爾哈德的忠誠至死不渝,將靈魂托付于真主,陪伴希琳,對他來說,死去是對塵世的解脫,是對愛情和真主的忠誠,是心靈獲取幸福的途徑。
另一個主人公希琳愛上法爾哈德之后,不顧庫思老的威脅,甚至是犧牲人民的性命換取對愛情的忠誠,她與法爾哈德的信中說道:“所有這些災(zāi)難這些恥辱流血犧牲,這一切的唯一原因就是我的愛情”“人民將會痛恨我憎恨我,哎呦,我的耳朵里響著他們的詛咒”,她又說:“但我仍然要說,毫不夸張:即使我的苦難再多百倍,不是百倍,而是再多千倍,只要能夠再看你一眼,我發(fā)誓,我會鋼鐵般堅強,憂傷會從我心中離去”。[1]從中可以看出,愛情是希琳活下去的動力,愛情對她而言是肉體的愉悅,是精神的鼓舞,是至高無上的幸福。希琳本可以選擇一條平坦的路,嫁給庫思老或者他的兒子,安穩(wěn)度過一生,可她選擇對愛情的忠誠,所以面對法爾哈德的死去,文中提到“不僅臉上,在她心中,痛苦也失去影蹤”“她甜美的嘆了口氣,唇邊含著微笑合上了眼睛”“眨眼間便沉入了法爾哈德,早就沉入的同一個美夢中”。[1]文中描述希琳的死是愉悅的、快樂的,在今世得不到的幸福,寄托于來世,對愛情的忠誠讓希琳選擇與法爾哈德同眠。法爾哈德與希琳的愛情,看似結(jié)果是悲劇,但在悲劇的背后,歌頌了兩人愛情的偉大,肉體死去,精神卻得到永生。
優(yōu)素?!す埂すΦ摹陡分腔邸芬粫試跞粘?,大臣賢明,隱士覺醒三個人物展開,而此書的主旨是使人獲得幸福,《福樂智慧》最鮮明的主旨:是積善德,做善事是獲得幸福的途徑,但其中包括明顯的“今世”和“來世”思想,覺醒追求是來世,而賢明這種既信奉真主,又不丟棄現(xiàn)實生活,其中包含的最高人生追求也是來世?!陡分腔邸分姓f今世是短暫的,只有來世才是永恒的。它認為:“人生的旅途只不過三天”。一是昨天,一是今天,一是明天。今天是現(xiàn)世的生活,明天是來世,昨天只不過是明天的另一種說法。今世實際上只是一場苦難,只有來世才是真正的福樂,來世的福樂既多且長久。而塵世的溫飽其實是饑餓,塵世的歡愉其實是受苦。作者說道:“有志之士啊,要追求真正的樂園;這世界無情,你也要無情;尋找真正樂園的人幸福無限。你若對它無情,它才對你順從。丟開這虛幻的塵世,尋求來世,你不拋棄這塵世,它會拋棄你?!盵2]作者認為今世是虛幻的,只有來世才是真實的。來世是永生之地。為什么人們要虛構(gòu)美好的來生而加以追求?因為今生是不美好的、而且永遠無從實現(xiàn)為美好。所以才用來生中幻想的幸福來加以補充。對虛幻來生的向往,實際上是對今生苦難的嘆息。隱約之中包含著抗?fàn)帲欢鴧s是軟弱無力的。今生的苦難是真實的,來生的福樂是虛假的。但是,虛構(gòu)來生的幸福,令人加以向往,導(dǎo)引人們加以追求。
《法爾哈德與希琳》的作者信仰伊斯蘭教,虔誠地認為真主威力無比,人世間的每個人命運都由真主安排,人的一切行動冥冥之中自有定數(shù)。[3]文中處處可以看到作者的命定論,如:描述法爾哈德“額頭上忠貞不渝之愛的印記,預(yù)告了他整個一生的命運”;再如:“真主無所不能,但為自己的子民,不僅創(chuàng)造了天堂,還設(shè)下了地獄”“命運在我們額上無形地做了記號,我們無法識破這命運打下的印記”[1]他傳達出的是人生短暫,命運險惡,無論人如何行動,冥冥之中都存在著將要摧毀他的力量。但是納沃伊塑造的法爾哈德是一個崇尚愛情,自由,有無限才能和熱愛人民的叛逆王子,而且將法爾哈德的無私的充滿激情的自我犧牲的愛情人格化提到了首位,不僅是對當(dāng)時中世紀昏暗生活的反擊,而且歌頌了人文主義和人道主義思想,崇尚思想自由,歌頌人格自由。
《福樂智慧》的幸福觀看似有消極寄予來世的思想,其實是虛構(gòu)來世,以來世為指導(dǎo),注重今世,不放棄今世,才能獲得如來世的幸福,看似悲觀,卻有積極主動的一面?!斗柟屡c希琳》以愛情悲劇而結(jié)尾,其中卻隱含著崇尚思想自由,個人自由,人文主義和人道主義思想,特別是其中贊頌了各國人民的友善互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和諧友善的幸福圖景。所以說這兩部著作都蘊含著積極主動思想,都鼓勵人們勇于追求幸福,積極建功立業(yè),為人民造福。
幸福是人在創(chuàng)造物質(zhì)生活與精神生活實踐中,由感受到理想目的與理想現(xiàn)實而得到的精神滿足,而人會在追求這個目標(biāo)與理想過程中得到自我愉悅和欣慰感受,是一種從理想到現(xiàn)實最美的道德情感體驗。[4]《法爾哈德與希琳》中的幸福觀不僅在當(dāng)時社會有積極意義,在當(dāng)代同樣有指導(dǎo)意義。
(一)促進自我價值的提升
人生本無確定的意義,需要我們賦予其意義,并在創(chuàng)造意義的過程中體驗幸福,獲得幸福感?!斗柟屡c希琳》中法爾哈德克服艱難險阻追求幸福,勇敢對待惡勢力,保持一顆純潔善良的心,可以說這些過程是法爾哈德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在這個過程中,對法爾哈德而言,不僅是能力的提升,豐富自己的閱歷,更重要地是對人生價值的提升。主人公法爾哈德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在人生的歷程中,人要不斷抗拒客觀命運支配,認識和把握現(xiàn)實,充實、強壯、擴張、延伸自己的生命力,開拓自由空間,這便構(gòu)成了人的命運。雖然法爾哈德與希琳的愛情故事以悲劇收場,但是他們一生在為自己的幸福而奮斗,在對幸福的永恒追求中進步。
其次,法爾哈德?lián)碛胸S富的知識,精通各種手藝,擁有堅韌不拔,勇敢向上的雄心,正是由于這些精神才使得他找到了心中的愛情。有人說:“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舊我”向“新我”的飛躍是一個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重建的過程。我們知道,任何新生都會伴隨著陣痛,注定要為之忍受極多的痛苦與磨難,因為它畢竟意味著放棄,放棄自己原本的許多東西,如以往的信仰、習(xí)慣,而我們?nèi)祟愖陨泶嬖谥环N惰性,它使人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那么,要打破常規(guī)、打破這種現(xiàn)狀,當(dāng)然是要付出代價的。故而,超越自我總會給人們帶來這樣或那樣的痛苦,但是,我們應(yīng)清醒地認識到:正是由于這種痛苦才使我們顯得不平凡并獲得快樂。因為有所追求的本身不僅是快樂幸福的,一旦我們在痛苦中實現(xiàn)了自我的超越時,我們便會在其中領(lǐng)略到另一種人生的體驗,人生的價值才會提高。
(二)促進和諧社會的發(fā)展
《法爾哈德與希琳》除了講法爾哈德和希琳的幸福之外,還贊頌了人文主義精神,描述了各國人民的有愛和互助,向我們展示出世界的一幅欣欣向榮的圖景,這正符合今天我們所要求的和諧社會。
首先,和諧社會現(xiàn)代化歸根到底是圍繞人的幸福而展開的,是以人為本的現(xiàn)代化。人的現(xiàn)代化與社會現(xiàn)代化具有直接的關(guān)聯(lián)性。人的現(xiàn)代化是社會現(xiàn)代化的前提條件,因為社會是由人所組成的社會,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人的現(xiàn)代化又是社會現(xiàn)代化的重要推動力量,還是社會現(xiàn)代化的最終目的。離開了人的需要和人的幸福,社會現(xiàn)代化就失去了應(yīng)有的價值和意義?!斗柟屡c希琳》中提倡的人文主義與和諧社會觀交相輝映,它也強調(diào)人的重要性,人的力量,在現(xiàn)在仍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其次,人要獲得幸福,必須在社會中實現(xiàn)。個人的幸福與社會幸福存在著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存的辯證統(tǒng)一關(guān)系。社會幸福決定個人幸福,個人幸福創(chuàng)造和豐富著社會幸福。《法爾哈德與希琳》向我們展示的是各國人民相互有愛,互幫互助,實現(xiàn)的是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這部長詩告訴我們,個人,家庭的發(fā)展需要一個和諧,積極的社會大環(huán)境,個人是家庭的細胞,而家庭又是社會的細胞,社會是由一個個家庭細胞組成的,在這種關(guān)系中個人的狀況直接關(guān)系著家庭的社會的狀況,社會的發(fā)展是一個個人的發(fā)展共同造就的,可以說如果沒有具備一定的能力的個人,家庭構(gòu)成就沒有應(yīng)有的基礎(chǔ),而沒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社會發(fā)展也失去了依托。所以個人、家庭的幸福應(yīng)該與社會幸福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即個人、家庭所追求、所得到的幸福,應(yīng)該是對整個社會有益的,對整個社會進步、發(fā)展,對整個社會全體成員的幸福有益的,只有這樣三者才能達到共同幸福,也只有這樣個人才能得到真正的、長久的幸福,也只有這樣才是和諧社會。
[1] 阿里舍爾·納沃伊.法爾哈德與希琳[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1:160-220.
[2] 優(yōu)素?!す埂す?福樂智慧[M].烏魯木齊:新疆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06:3605.
[3] 陳子涵.論納瓦依詩歌中的進步思想[J].昌吉學(xué)院學(xué)報,2008,(5).
[4] 張立民,周紅英.和諧社會視野下的幸福觀定位[J].學(xué)術(shù)論壇,2007,(9).
Concept of Happiness in“Farhad and Shirin”
ZHU Bin1, ZHOU Jian-peng1,2
(1.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Management,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17; 2.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Economic in Central Asia and North-west in China , Urumqi, Xinjiang 830017)
This paper follows the love story of Farhad and Shirin, and then describes the main concept of happiness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knowledge, braveness, kindness and loyalty. Comparing with happiness of the attainment of happiness in the book of Farhad and Shirinre, it reflects the positivism, liberalism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he ideas from Farhad and Shirinnot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but also are necessary for individual worth and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happiness; humanism; harmonious society
I106.9
A
1009-9545(2016)04-0064-05
2016-06-05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科基地—中亞與中國西北邊疆政治經(jīng)濟研究中心(XJEDU040315B01);新疆師范大學(xué)博士啟動基金項目(XJNUBS1519)
朱 斌(1994),女,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少數(shù)民族哲學(xué)研究.
周建鵬(1981-),男,博士,講師,主要從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基層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