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艷(輝南縣第七中學 吉林省通化市 135100)
?
網絡環(huán)境下的中學德育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研究
趙秀艷
(輝南縣第七中學 吉林省通化市 135100)
摘 要:網絡環(huán)境下中學德育工作面臨諸多挑戰(zhàn),因而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德育觀念,創(chuàng)新德育工作模式。德育教學是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方式,網絡不僅讓人們步入了信息化時代,但是也給中學生帶來一些不良的影響,給中學德育教學中的開展帶來困難。本文主要針對網絡環(huán)境下的中學德育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進行分析,為進一步地推動網絡時代的中學德育工作,提供可資參考的意見。
關鍵詞:網絡環(huán)境 中學德育教學 創(chuàng)新發(fā)展
在信息時代,網絡已經成為中學德育工作中的重大難題,網絡不僅讓人們步入了信息化時代,但是也給中學生帶來一些不良的影響,給中學德育教學中的開展帶來困難。如何在網絡環(huán)境下創(chuàng)新中學德育教學活動,是眾多教師探索的嚴峻問題。[1]
1.對傳統(tǒng)德育單一性的挑戰(zhàn)
傳統(tǒng)德育教學活動是以政策性文件為規(guī)范,為學生實施的各類正面教育,這些教育內容單一、之后,德育氛圍和時效性差,無法提升起學生的參與興趣。網絡資源的信息量大、內容新穎豐富,能夠幫助德育教師獲取到最新的資源,了解相關工作的發(fā)展趨勢。中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來增強自己的見解,但是面對著海量的信息,學生往往真假難辨,這就給德育工作的開展帶來了一些難題。
2.對傳統(tǒng)德育可控性的挑戰(zhàn)
網絡德育就是充分利用網絡的優(yōu)勢來開展德育教學的實踐活動,網絡德育屬于德育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一個趨勢,也是對傳統(tǒng)德育教學活動的延伸。在網絡模式中,德育信息開始擺脫國家、學校、教師和家長的控制,信息的來源越來越廣泛,產生了多元化的德育觀念,如果德育教師不創(chuàng)新現(xiàn)有的教學方法,合理應用網絡,那么是無法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的。[2]
3.對傳統(tǒng)德育教學模式的挑戰(zhàn)
在網絡時代,學校的學習不會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德育也不例外。實踐也顯示,只有對傳統(tǒng)德育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讓其符合網絡背景下的要求才能夠促進學生優(yōu)良道德的形成。當然,網絡的靈活性也讓德育教學工作變得更加復雜,對德育教師的綜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1.豐富德育教學內容
在教學結構上,教師可以根據國家要求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心理咨詢、網絡道德教育、網絡人文知識教育等內容,構建出完善的德育教學體系,幫助學生抵御外界不良思想的影響,提升他們辨別真善美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自律意識和責任意識,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此外,還可以引入網絡道德教育等內容,注意學生責任意識、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嚴格遵循相關的道德規(guī)范,為學生多傳遞趣味性、教育性和思想性的信息資源,并發(fā)揮出多媒體的德育教學優(yōu)勢,從多個角度創(chuàng)新德育教學工作,讓德育教學活動不僅具備教育性和思想性,也符合社會的發(fā)展要求。
2.發(fā)揮青少年道德主體性
在信息網絡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教育者應積極引導中學生從道德他律走向自律,提高青少年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注重和激發(fā)學生內在的道德需要,引導青少年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使其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增強是非分辨能力,培養(yǎng)文明的網上行為及自律能力,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尊重青少年在網絡中的主體地位,使青少年獲得自尊、自信的情感體驗,才能使青少年學生學會對自我負責,對他人和社會負責,進而達到網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此外,學校一方面要堅決控制網絡中的不良信息,凈化網絡環(huán)境,組織學生開展各種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及校外社會實踐活動,把德育、美育融入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另一方面,學校應建立家?;悠脚_網站,學生家長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反映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使學校及時了解不足并加以改正。[4]
3.創(chuàng)新德育工作方式
傳統(tǒng)的中學德育方法和途徑在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發(fā)揮過積極作用,在當今仍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但今天要做好中學生的德育工作僅僅滿足于課堂講授、座談等方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須借助網絡對中學生形成的強大影響進行德育教育,充分發(fā)揮網絡在德育工作中的積極作用,最大限度地克服其消極作用。由于網絡信息資源豐富,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內容更新快,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和交互性,傳播的不僅是文字,還有聲音、圖像,日益成為思想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中學德育要充分借助這一載體將傳統(tǒng)的被動灌輸式轉變?yōu)榉e極參與式學習,充分發(fā)揮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教學內容轉變?yōu)閳D文并茂、聲光交錯的畫面,吸引同學們多感官積極參與,變枯燥乏味為生動有趣,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德育效果。
同時,還要加強校園網絡建設,提高校園網絡吸引力,增進中學生對網絡校園文化蘊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解與認同。事實證明,在網絡環(huán)境下,只有更好地利用網絡,服務于中學生,才能取得中學生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更有效地開展德育工作。
總之,網絡在給中學德育工作帶來機遇的同時,也使學校德育工作面臨新的挑戰(zhàn),我們必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探索網絡時代下中學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徑,使學校德育在培養(yǎng)網絡時代的社會主義合格人才中,發(fā)揮更積極的作用。[5]
參考文獻:
[1]韓聰穎. 汲取民俗育人經驗 提升中學德育實效——以徽州民俗為例[J]. 思想政治課教學. 2015(11)
[2]劉大興. 水窮山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談談中學德育管理的幾點做法[J]. 考試周刊. 2015(54)
[3]李曉東. 中學德育的“快”與“慢”——《迷戀學生的成長》書評[J]. 福建教育. 2014(Z8)
[4]劉詠寶. 大學與中學德育銜接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4(02)
[5]張茂聰. 網絡文化境遇下我國中小學校道德教育的變革研究[J]. 中國德育. 2009(04)
作者簡介:
趙秀艷(1979-),性別女,籍貫:吉林省通化市,工作單位:吉林省輝南縣第七中學,學歷:本科,職稱:中二,科目:漢語言,研究方向:漢語言班主任或德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