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霖
(南京政治學院 新聞系,江蘇 南京 210003)
《印度時報》涉藏報道的內容分析
李承霖
(南京政治學院 新聞系,江蘇 南京 210003)
印度媒體在關于西藏地區(qū)的報道中所建構的西藏形象對印方描述中印關系及中國國家形象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而其中《印度時報》的涉藏報道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本文通過報道時間、報道字數(shù)、新聞來源、新聞信源、新聞類型五個角度,對《印度時報》的涉藏報道進行了內容分析。
《印度時報》;西藏;內容分析
中國與印度是當今世界快速崛起的兩個發(fā)展中國家,雙邊關系對亞洲乃至世界格局有著重要的影響。媒體在影響兩國人民互相認知方面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進而會左右雙邊關系的走向。西藏緊鄰印度的前沿,也是印度認知中國的重要窗口。因此,了解印度媒體如何構建西藏地區(qū)形象對于把握中印關系走向有著重要意義。
《印度時報》是一份英文對開時報,是印度歷史最悠久、也是發(fā)行量最大的英文報紙,日發(fā)行量超過300萬份。[1]該報內容較為嚴肅,稿源包括自采、印度本國通訊社、美聯(lián)社、《紐約時報》的消息;主要讀者群為印度的中產(chǎn)階級,包括知識分子、商人、官員等精英階層。該報在國內聲譽較高,多表達印度政府觀點,常受到印度宣傳廣播部、全印報刊主編會議的獎勵。[2]由于《印度時報》在印度國內擁有廣泛的讀者群體,因此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同時,它擁有相對獨立的采編群體,并不是簡單地翻譯、轉載西方媒體的英文報道或是印度其他語種的新聞,能夠保證新聞報道的原創(chuàng)性。因此《印度時報》的涉藏英文報道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印度時報》在將近5個月的時間里涉及西藏的新聞報道的數(shù)量在不同月份呈現(xiàn)出巨大的差異。從具體的報道內容可以看出,這與當時是否發(fā)生值得關注的重大事件有直接關系。前三個月并沒有發(fā)生有關西藏地區(qū)局勢的重大政治事件,所以《印度時報》也只是進行了一些零星的報道。而2月份達賴喇嘛在媒體上主動發(fā)聲,其言論立即引發(fā)媒體的廣泛關注和爭相報道,類似的其他重大涉藏政治事件也引起了印度媒體的極大興趣,這些原因共同促成了《印度時報》2月份涉藏報道數(shù)量直線飆升的狀況發(fā)生。進入3月份,中國新一年的“兩會”召開等政治活動使得印度媒體關注西藏地區(qū)局勢的熱情持續(xù)高漲,也導致了3月份的報道數(shù)量居高不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以《印度時報》為代表的印度英文媒體在涉藏報道中并沒有主動挖掘新聞素材的習慣,而是在發(fā)生重大事件(或容易引發(fā)關注的噱頭事件)時花費巨大氣力擴大這類事件的報道影響,這也是《印度時報》涉藏報道的一大特色。
在《印度時報》的涉藏報道中,以600字以下的中短篇報道居多,而600字以上的長篇報道僅占總量的20%以下。這與報道體裁有直接的關系。僅有的幾篇長篇報道都是邀請專家學者撰寫的專欄文章或是評論,篇幅較長。而301~600字之間的報道數(shù)量最多,超過了總量的50%,這也與《印度時報》的采寫風格有關,從每篇文章的具體內容來看,《印度時報》的涉藏報道一般會在一篇新聞中引用多個信源,這就使得文章的篇幅一般不會很短。
《印度時報》擁有自己獨立的采寫系統(tǒng)。作為印度時報集團旗下的一份子,它有同屬一家集團旗下的“時報新聞網(wǎng)”強大的新聞采寫支持??梢钥闯?,《印度時報》也偏愛自家成員采寫的稿件,占報道總量的接近四分之三。而另外一大稿件來源就是印度國內的其他大型通訊社,如印度報業(yè)托拉斯以及印度亞洲通訊社。少數(shù)幾篇是邀請專家學者撰寫的專欄文章或是評論,一般轉載那些專家學者的個人網(wǎng)站或是不注明出處。
根據(jù)新聞采寫的常識,新聞報道中采用的信源必然與報道的主題直接相關。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印度時報》的涉藏報道中采用最多的是來自政府官員的信源,占到報道總量的將近一半,這與《印度時報》在報道主題的選取上有直接的關系。在搜索的這一時期的報道中,《印度時報》將大量精力投入到重大政治事件的報道中,即使是一些小規(guī)模的政治活動,該報也愿意花費大量的篇幅去關注事件、擴大事件的影響。例如,2013年12月中旬在印度發(fā)生了規(guī)模非常小的少數(shù)流亡藏民集會抗議中國政府的事件,《印度時報》不惜版面,連續(xù)兩天進行報道。第一天發(fā)表題為《流亡藏民在世界人權日前夕抗議中國政府》的新聞,第二天繼續(xù)進行延伸報道,發(fā)表了題為《流亡藏民祈禱世界和平》的文章。類似的情況也發(fā)生在其他類目與相關主題的報道當中。
整體來看,《印度時報》的報道采納的信源種類比較豐富,還兼顧了政府與民間、精英與平民、國內與國外,達到了信源的平衡。然而通過閱讀分析每一篇報道就會發(fā)現(xiàn),《印度時報》在涉藏新聞報道中采用的信源還有一個特點值得關注,那就是每篇報道中采用信源類型的單一性。新聞報道追求客觀公正,按照霍爾姆斯大法官提出的“觀點的自由市場”理論,報紙應該成為不同觀點自由交鋒的舞臺,新聞從業(yè)者有義務將事件各方的不同觀點呈現(xiàn)給讀者??墒窃谶@些報道中,往往只能看到單方面信源的話語,而這些看似與事件報道的主題有密切的關系,并且往往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代表性,但是讀者能夠了解到的只有一方的意見,自然難以形成對事件的全面認知。
《印度時報》的涉藏報道中純新聞的數(shù)量占據(jù)絕大多數(shù),接近報道總數(shù)的九成。而8篇專欄文章的主題千差萬別,但都是介紹某一方面的知識以供讀者了解參考。有的是介紹西藏地區(qū)的風土人情、風景名勝,如《小拉薩》就是一位旅行家在西藏游歷多年所寫成的游記;有的是回顧印度與西藏地區(qū)在歷史上的交流,如《回望目的地》就回顧了西藏與印度歷史上在教育方面的交流活動,介紹了一些藏民前往印度求學的故事;有的是反思1962年中印邊境軍事沖突,如《1962年戰(zhàn)爭紀錄:當尼赫魯踩上巨龍之尾》,用大量第一手資料分析了1962年尼赫魯政府發(fā)動中印邊境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前因后果。僅有的兩篇評論都是出自國際關系學者,全都是圍繞地緣政治與外交關系發(fā)表的評論,如《錯誤界線使亞洲潰爛》,從印度的視角出發(fā),站在整個亞洲地緣政治的高度,分析了西藏在整個地區(qū)局勢中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1] 廖政軍.印度報紙平均日發(fā)行量達1.1億 成最大報業(yè)市場[N].人民日報,2010-11-29(12).
[2] 王泰云.外國著名報紙概略[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5:53-54.
G212
A
1674-8883(2016)07-00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