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憶萱
(遼寧大學 文學院, 沈陽 110034)
《文心雕龍·宗經》提及“經”時,釋其為“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可以視為“經典”的本義,即在時間的檢驗與淘洗中薈萃而成的文化精華。經典跨越了時空的邊界,汲取著智慧的芳華,予人以生命之哲思。在日益推崇精神享受的當下,閱讀經典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尤其對于大學生來說,經典閱讀更是成為提高自我修養(yǎng)、奠定自身發(fā)展基礎的必經之路。因而,經典閱讀的實現途徑成為關涉經典閱讀的關鍵問題。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經典閱讀的自我實現包含著選擇經典、閱讀經典、反思經典、踐行經典四個環(huán)節(jié)。我們所呼吁的大學生經典閱讀并非停留于經典瀏覽的表層,而是倡導深入經典,將經典與現實結合,唯其如此,才可稱為真正讀懂了經典。[1]
在商品經濟與消費主義攻城奪寨的今天,經典往往被掩埋于粗制濫造的泥沙之中,復制與拼湊的技巧機械地生產著一批批現代書籍。如何選擇經典成為大學生經典閱讀的必修課之一。
選擇經典首先需要了解經典。對于古今中外經典,我們并不要求大學生耳熟能詳,只需其略知一二。提及中國古代經典,四大名著首當其沖,談及國外經典,莎士比亞、雨果、托爾斯泰等世界文學大師也應知曉皮毛。由于知識領域的分化,大學生已經由過去的“萬能型”人才轉變?yōu)榻裉斓摹皩I(yè)型”人才,因而,對于非人文領域的大學生來說,了解經典,具備一定的經典素養(yǎng)是實現長遠經典閱讀的第一要義。
在具備一定經典素養(yǎng)的基礎之上,還要適當地拓展自己的經典視野。經典的選擇首先需要大學生自身進行積極主動的探索。在信息網絡交織的現代社會,可以利用網絡實現經典的攫取,諸如瀏覽書籍作者、書籍簡介、書籍評價等內容,結合多方因素綜合考量,優(yōu)先選取大家作品。同時注意比較書籍版本。不同版本的選擇不僅關系到書籍質量的高低,也會關系到書籍內容的變化。經典歷經時間越長,經典版本越多。另外,大學生之間的經典推薦也是選擇經典的良好方式。同學朋友的經典推薦常常會契合大學生個人的興趣愛好,更容易引起經典閱讀興趣,可以在互動交流中實現經典閱讀的選擇。對于大學生來說,更為重要的經典推薦方式源于老師推薦。“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崩蠋熞蚱涑渑娴闹R儲備與閱讀經驗,相較于大學生更具有辨別經典書籍的能力,同時老師們常常會選擇于大學生成長發(fā)展更為有益的經典書籍進行推薦,能夠使大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經典閱讀的意義。
經典的選擇猶如披沙揀金,需要大學生自身樹立經典閱讀的意識,具備一定的經典素養(yǎng),進行金石的開采。在淘金的過程中,應做到不恥下問,從善如流,對于同學、師長的意見進行積極有效的采納。
閱讀經典是大學生經典閱讀自我實現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反思與踐行經典的前提。閱讀經典需要大學生勤學勤為,常讀常新,進行經典的精讀,探尋文字背后的深意,切忌淺嘗輒止。
勤學,即是堅持閱讀,保持經典閱讀的連續(xù)性,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閱讀的中斷不僅影響閱讀效果,也會導致大學生的片段式思維。片段式思維又可稱為“碎片式”思維,由于長期的碎片化閱讀,整體思維將逐漸被打破,思維系統(tǒng)分化為碎片,失去連貫性,損害整體認知與思考,甚至造成思維的退化。相反,連續(xù)閱讀則有益于大學生良好注意力的養(yǎng)成,使大學生在連續(xù)的閱讀過程中,確切掌握經典內容,發(fā)現經典內蘊,受益終生。同時,勤學也要求大學生擴大閱讀視野,提倡綜合閱讀。即在自身專業(yè)領域、興趣愛好之外,涉獵更多領域的經典書籍,學習多方知識,向“綜合型”人才靠攏。
勤為,即是勤于思考、勤于動筆。在經典閱讀的過程中,大學生應當勤于思考,發(fā)現問題。經典閱讀不僅依靠視覺,更有賴于我們心靈的徜徉。在閱讀過程中思考經典問題,思考與書籍相關的內容才能使經典深入人心。同時,勤于動筆,將所思所想記錄下來,使片刻的感悟化為永恒。勤動筆,培養(yǎng)書寫閱讀筆記的良好習慣,不僅可以加深我們對經典的記憶力,而且能夠將經典轉化為自己的素材。清初國學大師顧炎武一生倡行“鈔書為著書”的準則,在抄錄中將他人精華轉為自身積累,受益良多。記錄靈光一現的智慧,記錄感人至深的文句都應成為大學生閱讀經典的行動。另外,勤于動筆還具有平靜人心的功效。平靜的心態(tài)將使經典閱讀事半功倍,浮躁之心只會使經典閱讀半途而廢。思與寫的統(tǒng)一是提升經典閱讀效果的珍寶。
常讀,顧名思義,即是重復閱讀。雖為重復,卻只重復閱讀內容并不重復思想。蘇軾有言,“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道出了常讀的必要性。常新則產生于常讀的基礎上,既是常讀的原因,也是常讀的目的。對于同一本經典的重復閱讀,往往會現新意。以魯迅的經典作品《阿Q正傳》為例,王冶秋先生進行了多達十四次的閱讀,指出:第一次閱讀,我們會笑得肚子痛;第二次閱讀,才咂出一點不笑的成分;第三次閱讀,鄙視阿Q的為人;第四次閱讀,鄙夷化為同情,直至第十四次閱讀,阿Q的遭遇成為對世人的警報器。[2]常讀,才能常新,才能真正切近經典的初衷。同時,閱讀猶如“聽雨”,在少年、壯年、老年的不同階段總有不同的感悟。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學生的人生經驗必然發(fā)生變化,對于同一本經典,在不同時期往往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因而,常讀常新是初次閱讀之后的必要步驟。
勤學勤為,常讀常新是大學生在閱讀經典過程中應當時刻牢記的信條。由思而動,由動而思,不僅是學與為、讀與新的循環(huán)過程,也是閱讀經典的環(huán)形方法。因思考而記錄,繼而讀再得出思考,往往可以連接在一起,成為閱讀經典過程中的箴言。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經典也是如此。經典產生于特定時代,往往具有時代的色彩,反映著時代的風貌。以中國古代經典作品觀之,其創(chuàng)作于封建制度根深蒂固的背景中,必然含有一定的封建因素,諸如階級意識、男尊女卑思想等。在經典閱讀的過程中,需要大學生進行經典的反思,不可一味迷信經典,要去蕪存菁,具有一定的辨識能力。蕪,并非僅指經典中的糟粕之處,也包含了經典中脫離時代、不為大學生價值觀認可的內容。對于經典中的荒草,不僅要自覺剔除,“把書讀薄”,更要主動批評,以批判精神學習經典,挖掘經典,才能使經典價值得到最大發(fā)揮。
經典的魅力在于“菁”華,正是因為精華的存在,經典才可生生不息,源遠流長。精華作為經典的價值核心,極為重要,因而大學生在經典閱讀的過程中要形成耐心品味、細心琢磨的良好習慣,以達到發(fā)現菁華的目的。同時,對于經典中的精華之處,又不能僅僅停留于表層的發(fā)現,還需要大學生學習精華,同時以此精華對照自己的行為,三省吾身,發(fā)現自身的弱點與缺陷。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以經典之精華作為自身的行為準則與生活信條,不斷接近經典的微言大義,修身養(yǎng)性。大學生所處的人生階段,往往是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階段,正確的方向引導對大學生成長來說至關重要,經典閱讀正是具有啟迪心智、陶冶情操的良好功效。
“反思”是現代審美的核心精神,尤其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是否具有反思精神成為評判大學生基本素養(yǎng)的重要標準。反思經典一是反思經典書籍,考察經典的“蕪”與“菁”,有選擇地閱讀經典,舍棄并批判糟粕,選取經典中堪稱經典的內容;二是借經典中的精華之處反思自身,以經典的信條作為自身行為的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形成良好的精神風貌,將反思貫徹于經典閱讀的始終。
踐行經典是經典閱讀的升華環(huán)節(jié),標示了大學生經典閱讀的根本目標。在認識并掌握經典的基礎上進行經典的實踐,將知與行統(tǒng)一起來,才能真正學會經典。
踐行經典即是學以致用,將經典的所言所寫轉化為現實的所悟所行。陸游曾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即是倡導將書本所學運用于生活,親身實踐。經典既為前人精華,必然深經檢驗,然而對于大學生來說,卻依然屬于間接經驗。讀書的目的在于實踐,學習經典的目的在于以經典指導自身的發(fā)展。只有在踐行經典的過程中,才能親身感受經典,深切體會經典,真正了解經典,得到成長生活的直接經驗,切勿借經典紙上談兵,人云亦云。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時常謹記經典的教誨,使經典成為自身的信仰,在經典潛移默化的影響中逐漸改善個人的行為舉止。在踐行經典的過程中,我們往往也能得到新的發(fā)現,諸如新的經典書籍,對經典的新認識等。古人倡導“采銅于山”即是指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只有對經典進行親身實踐,才能在浮華的當下接近“采銅于山”的可能。踐行經典便是在前人智慧的基礎之上,進行積極主動的探索,開采出新的寶石,實現對前人的超越。欲窮千里目,必然要求學以致用,唯其如此,才能真正開拓個人視野,打破經典中的書本局限。
同時,踐行經典中的重要步驟還在于“推而廣之”,即是將自身對經典的認識與體悟傳播出去,潤澤群人?!巴啤敝赶蚪浀涞闹鲃觽鞑?,“廣”則是要求經典閱讀的推薦應當盡量廣泛,適用于更多人的需求,以達到全民閱讀的效果。對經典閱讀的推廣必然包含著如何選擇、閱讀、反思、踐行經典的重要內容,因而經典閱讀的實現往往是一個回環(huán)往復的過程,由小而大,由己及人。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讀經典則熱愛經典。在踐行經典的過程中也要求大學生始終保持對經典的熱愛,以自身對經典的熱衷感染他人,借助榜樣力量,實現經典的全面?zhèn)鞑ァ?/p>
[1]吳玉杰.新媒體時代文學經典閱讀的現實境況與大學生經典閱讀的實現路徑[J].名作欣賞,2015(24):12-12.
[2]王冶秋.阿Q正傳·讀書隨筆[N].抗戰(zhàn)文藝,194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