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段曹林
毛澤東的“心之力”擬測
——書香海南讀書會第三次活動分享
□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段曹林
已經有比較有力的證據(jù)可以證明《心之力》只是一篇偽文,很可能是一個名為朗譽林的人假托毛澤東為作者的偽文。認真研讀一下這篇文章大概就可以看明白了:關于托名毛澤東的網文《心之力》的全面證偽,作者:YCA黃銘,網址http://review.youngchina.org/archives/5778
幾點證偽理由:
1.內容。原文移用?
故凡有壓抑個人、違背個性者,罪莫大焉。故吾國之三綱在所必去,而教會、資本家、君主、國家四者,同為天下之惡魔也?!丁磦惱韺W原理〉批注》(毛澤東聽課和閱讀時做的批注,載《毛澤東早期文稿》)
眼熟嗎?在《心之力》里是這樣的:
舉國凡有壓抑個人、違背國民個性者,罪莫大焉!故我國三綱所在必去,愚民愚治盡除,方有優(yōu)塑民眾強盛希冀。自中國開埠以來,封建、洋務禍國殃民,究其緣由,而教會、資本家、君主、賣國賊四者,為內四賊,四賊結伴,猶如鬼魅食人之聯(lián)盟,皆同為天下惡魔強盜者也。
國家:無政府主義;賣國賊:國家主義。
《心之力》中有如下詞句:“心力變新、強健者首應破除封建、官僚之愚昧邪道……”
封建一詞:指“封建主義的社會形態(tài)”,或“泥古不化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傳播后才會有的意義,起初應該指“封邦建國”的政治制度。
2.語言(修辭和寫作問題多多)。這等充滿了貧乏的辭藻堆砌、口號式的語句重復、“駢散結合”的對仗排比、“形散神不散”的謀篇布局的文章,當真是毛主席所寫的、能拿到105分的“救世奇文”?
3.邏輯。前后自相矛盾多達6處以上:
(1)農業(yè)到底是良善來源還是落后因素?(2)要不要搞工業(yè)?西學是一無是處還是應該學習?(3)周邊小國是要團結還是要懲戒?(4)對外用兵、文化同化是好事還是壞事?要不要做?(5)對待儒學該采取何種態(tài)度?(6)佛教到底是好是壞?
4.詞頻分析。
《心之力》中,“中華”一詞出現(xiàn)了28次,“魔盜”一詞出現(xiàn)了35次,但這并非毛的習慣用詞。在《〈倫理學原理〉批注》全文(正文約有5萬字,是《心之力》的8倍),出現(xiàn)“中華”字樣的只有1處,“魔盜”一詞則壓根沒有出現(xiàn)過!不僅是在《批注》中,在《毛澤東早期文稿》中,都沒有出現(xiàn)“魔盜”一詞!
5.抄本(1938)破綻。用繁簡轉化軟件(2003版office),導致繁體字出錯:發(fā)—髮、叢—業(yè);不該用繁體(誤認)字用了:——“壹”;曲尺形的引號(『』)誤為“”。(1938年時還沒有?。?/p>
1.為傳播毛形象和毛思想?
2.為增加網絡點擊率?
3.借毛之口影射、批判現(xiàn)實?
4.為抹黑毛、貶損毛?
揣摩造假者的本意,也許偏2或3會多一點,不過實際影響則好像都會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4,因為正好跟本意反向而行、幫了倒忙。
顯然,既然只有偽作、水平低劣之作,當下流傳的所謂《心之力》,再去讀的必要性和價值,已經不太大了。因此,我也不準備拿它作為閱讀分享篇目,而是把“心之力”當作假想對象,結合毛澤東的生平和其他作品來一番擬測,順便談點感受。我個人特別希望屬于毛澤東的《心之力》可以重見天日,讓我們一睹真容和風采。當然,也可以驗證我今天的“擬測”。
“心之力”是什么?我的理解:精神力量,身、心相提,“心之力”跟“身之力”并論,共同構成人的全部力量。這里的“人”,首先是個體的人,同時也是作為群體的人。
“心之力”有何重要性?個人、民族、國家生存和發(fā)展的根本保證,克難攻堅、成就功業(yè)的必備條件。無論是個體的人抑或群體的人,既要具備身之力,也要具備心之力,后者尤為重要。只有二者兼?zhèn)?,方可為“完人”,才有可能立足于當世,揚名于后代;諸如“生命理想”、“民族復興”、“中國夢”、“大同世界”等,才有可能變成現(xiàn)實。
怎樣才能具備“心之力”?怎樣的“心之力”才足夠強大?毛澤東(署名二十八畫生)早期的《體育之研究》,也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毛澤東公開發(fā)表的最早的文章,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他指出的現(xiàn)象和深刻的闡述,至今仍有借鑒和警醒意義。
體育是德育、智育的前提。體育的直接功效是強筋骨,間接功效則是增強“心之力”,即:增知識,調感情,強意志。反之,沒有強健的體魄,“心之力”也不可能強大,而病弱的身軀則很可能引發(fā)心理的病弱。
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
肢體纖小者舉止輕浮,膚理緩弛者心意柔鈍,身體之影響于心理也如是。體育之效,至于強筋骨,因而增知識,因而調感情,因而強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識、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適,是謂俱泰。故夫體育非他,養(yǎng)乎吾生、樂乎吾心而已。
由于認識的偏誤和傳統(tǒng)的積習,導致對體育實際的不重視。今天雖然認識上有改觀,但由于片面強調學習成績和追求升學率,忽視體育鍛煉的現(xiàn)象依然比較嚴重。
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兒童及年入小學,小學之時,宜專注重于身體之發(fā)育,而知識之增進道德之養(yǎng)成次之。宜以養(yǎng)護為主,而以教授訓練為輔。今蓋多不知之,故兒童緣讀書而得疾病或至夭殤者有之矣。中學及中學以上,宜三育并重,今人則多偏于智。
從毛澤東的另外一些作品,特別是詩詞中,不難感受他超越凡俗、氣吞山河的“心之力”。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yǎng)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詠蛙》,1901年)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沁園春·長沙》,1925年)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沁園春·雪》,1936年2月)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憶秦娥·婁山關》,1935年2月)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1949年4月)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
(《到韶山》1959年6月)
這種雄視天下、縱橫古今的偉人胸懷和不屈不撓、勇于犧牲的堅韌意志,正是他充滿傳奇而又曲折艱辛的革命生涯和人生道路中至堅至強、無往而不勝的“心之力”的突出表現(xiàn)。而他的“心之力”,跟他從年輕時代即養(yǎng)成的注重身體鍛煉是密不可分的。
換言之,毛澤東無論在言語還是行為中,都對“心之力”的價值和培養(yǎng),做出了有力的解說和成功的示范。“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茍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隨之?!睂ι硇年P系、對身之力和心之力之間關系的這種觀念和意識,不但于個人,而且于民族于國家;不但于過往,而且于今日于未來,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對照之下,我們今天的學校教育,對于青少年成長而言,依然給人明顯的“乏力”感。在“力”的養(yǎng)成或增強方面,毛澤東當年指出的“重智育輕體育”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問題似乎非但沒有隨著素質教育的倡導得以緩和,反倒有越來越嚴重的感覺。諸如:男孩子性格的女性化,青少年身體素質普遍存在下降傾向……而與之形成反差的是軍訓、體育課等流于形式,難以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素質教育始終無法從根本上取代應試教育的地位和影響。
而從毛澤東的《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中,我們可以領會“心之力”相比闊大胸懷、堅強性格、堅韌意志等更深層的內涵:正確思想、科學認識;可以認知“心之力”的真正來源、唯一來源,只能是反復的實踐。
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
“人是要有點精神的”。毛澤東非??粗厝说木?,這種精神我以為就是“心之力”的內在精髓和外部表現(xiàn)。毛澤東精神是什么?對于今天有什么意義?我個人認為,至少在某些重要方面,比如真正的愛國愛民精神、真正的艱苦奮斗精神、實事求是精神就很有現(xiàn)實意義,值得深入挖掘和認真研究。
李敖《毛澤東的精神就是民族復興的光輝道路》,把毛澤東精神主要歸結為“強烈的自信、自尊、自主、自立、自強的精神”。毛澤東思想主要是毛澤東的思想,但它也是毛澤東他們那代人集體思想的體現(xiàn);毛澤東精神主要是毛澤東的精神,但也是毛澤東他們那一輩人共同奮斗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毛澤東精神是立國之本,是民族復興的精神支柱。
許全興《毛澤東精神永存》,認為毛澤東精神無疑是毛澤東本人的氣質、人格、理想、信念、品德等具體的體現(xiàn),但它更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艱苦卓絕的集體奮斗中形成的,凝聚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基本內涵是:愛國愛民;獨立自主;艱苦奮斗;實事求是。
面對帝國主義和反動勢力的橫暴,毛澤東則說:中國人是有骨氣的,中國人連死都不怕,還怕什么。他贊揚魯迅、聞一多、朱自清的硬骨頭精神。
面對國際反動勢力聯(lián)合反華的嚴峻形勢,他號召:“全軍民,要自立。不怕壓,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賊。奇兒女,如松柏。上參天,傲霜雪?!保ā栋诉B頌》,一九六三年八月一日)
針對一部分同志革命意志衰退,革命精神不足,鬧名譽地位的情況,他提出,“艱苦奮斗是我們的政治本色”。(毛澤東文集(7),162.)“我們要保持過去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那么一股勁,那么一股革命熱情,那么一種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毛澤東文集(7),258.)。
“科學的態(tài)度是‘實事求是’。我們民族的災難深重極了,唯有科學的態(tài)度和負責的精神,能夠引導民族到解放之路?!苯浢珴蓶|的提倡和闡釋,“實事求是”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座右銘和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中國化表述。
對照一下,抗戰(zhàn)時期那些只會頭腦發(fā)熱不講對敵策略,表現(xiàn)得比誰都更愛國卻最先做了漢奸,今日同樣不乏其人的“愛國賊”;舊政權時代貪圖享樂不思進取、追名逐利腐敗無度的民之盜賊、國之蛀蟲,當前不也有泛濫成災、屢禁不止之勢嗎?這些人,以及這個時代的許多人,所欠缺的,不正是毛澤東等老一輩先驅身上那些彌足珍貴的精神,那種強大無比的“心之力”嗎?
本文為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課題批準號FHB150454)《構建“書香中華”的全民閱讀教育與推廣機制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