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志威
(四川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談淺王鐸書法作品的結(jié)體與章法
宗志威
(四川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從明末清初大書法家王鐸《草書詩卷》的章法分析,包括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關(guān)系,指出王鐸是一位在章法中善于制造矛盾并善于解決矛盾的書法家,最后指出王鐸的書法拓展了書法的審美空間,我們應(yīng)該向他學習這種探索精神。
章法;矛盾關(guān)系
說起明末清初的大書法家王鐸大家肯定再熟悉不過了,他的行草書法對后世的書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因為前段時間一直在對王鐸的一個草書詩帖作品進行臨摹,本文試從王鐸的這一草書作品探討一下王鐸書法作品的結(jié)體與章法規(guī)律,也是對這段時間的臨摹與學習進行總結(jié)與回顧。
如右圖,這是我臨摹的王鐸草書作品的局部截圖,從這個截圖部分來看,王鐸在書寫的時候很注意制造矛盾,如右圖,從上到下依次為“共躋幽礦處”五個字,王鐸有意識的將第一個字“共”的縱勢拉長,而將第二個字的右半部份的“齋”字有意識的處理成為橫勢,并且橫向處理的幾個線條的走向參差錯落,互為有別?!坝摹弊职凑諘鴮戫樞虻那昂?,首先書寫的一部分又被處理成為縱向,而后又將“幽”字的下一部分做橫向的夸張?zhí)幚怼0凑諘鴮懙捻樞?,下面“礦”字的左半部分是“日”字,“日”字的造型被簡化成了兩個縱向的線條,右半部份“廣”字的上面一點,被處理成了一“橫”,下面的筆畫被強化了橫勢。最后一個“處”字的上半部分也是作橫勢的處理,下半部分則作縱勢的處理。該組字從上到下的節(jié)奏變化則變現(xiàn)為“縱、橫、縱、橫、橫、縱?!蔽覀冊賮砜匆幌伦筮呉豢v行的處理手法,相比較右一縱行在縱、橫方向上的強化處理,左一縱行則更明顯的表現(xiàn)為左、右方向上的強化處理。從上到下的依次為“隨興履莓苔”,第一個“隨”字相對來說沒有經(jīng)過夸張的處理,像是正襟危坐的一個草體,下面的“興”字則明顯的被處理為右傾的態(tài)勢,線條的盤曲都在避左揚右,下面的“履”字比較上面的“興”字則表現(xiàn)為向左下方傾斜的姿態(tài),整個字型好像被一種力量擠壓而導致向左傾倒的姿態(tài),“莓”字似乎又復歸平正,但又有一點向右上方傾斜,最下面的“苔”字又被處理成為向左上方傾斜??v觀整個縱行,該組字從上到下的節(jié)奏變化為“正、右、左、右上、左上?!币陨鲜欠较蛏系淖兓?,現(xiàn)在來看一下斷與連的節(jié)奏變化,右一縱行的斷連節(jié)奏是“連、斷、連、斷”,左一縱行則是“斷、斷、斷、斷”。從線條的提按頓挫上來說,左右兩個縱行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書寫時很注意筆畫粗細的變化,這使得他的草書從上到下看起來很有節(jié)奏。
綜上所述,王鐸在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的時候,很注意單字之間從上到下包括方向上與斷連上的節(jié)奏變化,并且注意了行與行之間不同的處理手法。從這里可以看出王鐸對一些矛盾關(guān)系很敏感,他很善于制造矛盾,同時善于解決矛盾。
再來看右圖,看這兩組字又有什么矛盾的關(guān)系,先看右一縱行,從上到下的文字內(nèi)容是“然無自心,為因多”,首字“然”的字型被處理的稍大,字內(nèi)空間也顯得空曠,下面的幾個曲折則被有意識的縮小,字內(nèi)空間也顯得狹小,如此形成視覺上稀疏與密集的對比?!白浴钡纳喜糠钟直惶幚淼纳陨煺梗虏糠謩t又收縮,“心”字則又被伸展。下面的“為因多”則改變上面四字的矛盾關(guān)系,從筆畫的“跳動”轉(zhuǎn)為“靜止”,并且“無自心”三字在大小上所占的空間與“然”字幾乎一致,這就造成了稀疏與密集的對比。左一縱行從上到下的文字內(nèi)容依次為“退處,不敢問升”,首字“退”被分解成了三筆完成,與右面“然”的一筆完成形成對比,“退處”與“然無”二字一斷一連形成對比,“不”字又是三筆寫成,“敢”字一筆寫成,連接著“問”字,其最后兩點筆斷意連,最后一個“升”則又是一筆寫成。這一行在斷與連的關(guān)系處理上非常豐富。左一縱行在筆畫的方圓處理上也有獨到之處?!巴颂帯倍止P畫多圓轉(zhuǎn),“不敢問升”四字則多方折,上下不僅有斷與連的豐富變化,而且有方圓的對比。
從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王鐸在進行草書書法創(chuàng)作時的確很注意一些矛盾關(guān)系的處理,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矛盾關(guān)系通常不是一種單獨存在的,而是同時存在兩種或者三種矛盾關(guān)系,如上面的“共 幽曠處”五字同時存在橫與豎和斷與連兩種矛盾關(guān)系,“然無自心,為因多”七字,不僅存在伸展與收縮的矛盾關(guān)系,同時 存在“跳動”與“靜止”的矛盾關(guān)系,還有稀疏與密集的關(guān)系。
我們再來看一下王鐸的一些行草書作品中有沒有類似的現(xiàn)象。如右圖,“書畫雖遣懷”五字從上到下一筆寫就,氣勢連貫,節(jié)奏很強,我們分析一下其中的節(jié)奏是怎樣變化的?!皶弊值纳习氩糠直惶幚沓蔀橐粋€整體的團塊,下面的“日”字則被處理較為稀疏,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現(xiàn)象,“畫雖遣懷”四字從上到下依次變得越來越“分散”,筆畫也變得越來越細,最下面的“懷”字與最上面的“書”字在筆畫的粗細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還有一個現(xiàn)象就是,線條的“順滑”與“生硬”,“雖”的左半部分筆畫的中段是沒有多余的提按的,而右半部的“亻”線條中段則被增加了提按變化,仿佛變得“生硬”了些,同樣下面“懷”字的左半部分“忄”也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那么這組字出現(xiàn)的矛盾關(guān)系有粗細、“順滑”與“生硬”、聚散三種。王鐸很善于在書寫的過程中察覺到這些矛盾的存在,不管是從上到下,還是從左到右,因為有了這些矛盾的存在,他的字總給人一種氣勢連貫的感覺。
在王鐸其他一些行草書作品中,這種處理手法也是經(jīng)常被用到。只是有些字形的處理由于書寫的習慣,字間的關(guān)系被處理的不都是特別的生動,但仍然不影響其藝術(shù)作品的天真爛漫,氣勢連綿。我認為后世對王鐸的這種評價主要是因為王鐸擴大了書法的欣賞面,王鐸書法中大膽加入了點、線、面的現(xiàn)代欣賞角度,以及前文所提到的聚散、正斜、連斷以及字體方向上的夸張變形,都能夠使我們獲得前所未有的審美體驗,而且王鐸在線條中段的表現(xiàn)上也獨具匠心,他的字是真正的做到了“遠觀觀其勢,近看看其致”,雖然這句話是針對中國畫而言的,可是我覺得用這句話形容王鐸的書法也不為過。
應(yīng)該值得肯定的是,王鐸在對這些新的審美空間的探索精神是難能可貴的,而且直至晚年還堅持每日臨帖,他在書法上的用心良苦值得我們后人學習。總結(jié)了王鐸書法中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就是為了我們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能夠?qū)⑦@些為我所用、舉一反三,書寫出屬于這個時代所特有的審美。
宗志威(1989—),男,漢族,研究生,四川大學,研究方向:書法。
J292.1
A
1672-5832(2016)07-01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