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春
(寧夏廣播電視臺 都市頻率,寧夏 銀川 750002)
淺談電視出鏡記者的知識素養(yǎng)
梁艷春
(寧夏廣播電視臺 都市頻率,寧夏 銀川 750002)
知識素養(yǎng)是包括出鏡記者在內的媒體人都應該修煉的基本功。知識素養(yǎng)主要表現(xiàn)在語文功底和知識儲備兩方面。
出鏡記者;語文功底;知識儲備
電視新聞報道要求具有強烈的現(xiàn)場感。新聞從業(yè)者有句名言:“最好的新聞在現(xiàn)場”,而一篇出色的現(xiàn)場報道離不開出鏡記者的表現(xiàn)。正因為此,電視新聞報道對出鏡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出鏡記者一般指在新聞現(xiàn)場,在鏡頭中,從事新聞傳達、人物采訪、事件評論的電視記者和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的總稱。出鏡記者必須完成兩個任務,一是拋頭露面出鏡頭,二是要準確地報道新聞事實。
多年來,觀眾對出鏡記者最直觀的感受應該是來自中央電視臺,讓觀眾印象最深的也是央視的出鏡記者。從1997年香港回歸、2003年抗擊非典(SARS),2008年年初的雨雪冰凍災害、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再到8月的北京奧運會,這些重大新聞事件給我們的印象非常深刻,而出鏡記者現(xiàn)場報道的表現(xiàn)也令人記憶猶新。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報道中,記者李小萌在路上遇到一位災區(qū)老人,正走在與下撤村民們相反的道路上。李小萌對老人說:“慢走啊,小心點,口罩戴上?!北秤皾u遠的老人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回頭向記者說了句“讓你們操心了”,此時記者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在鏡頭前潸然淚下。相信當時觀眾都會為這段出鏡動容。
“新聞發(fā)生的時候我們不是在現(xiàn)場,就是在前往現(xiàn)場的路上”,鳳凰衛(wèi)視的這句口號成為當今電視人的新聞理念。尤其是在新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充分利用傳播上的自身優(yōu)勢,強化傳播的時效性、真實性和現(xiàn)場感,滿足受眾在較高層面上的期望值和探求欲,已經(jīng)成為各大電視媒體提高新聞節(jié)目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出鏡記者的作用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受到重視。
電視出鏡記者如此重要,那么應該從哪些方面來打造出鏡記者呢?
出鏡記者應該具備哪些素質?人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記者的外表、口頭表達能力和心理素質。沒錯,良好的氣質、得體的外在形象、流利的語言表達和過硬的心理素質,是每個出鏡記者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此外,還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對新聞事件的邏輯分析能力、對現(xiàn)場的駕馭能力等。培養(yǎng)一名優(yōu)秀的出鏡記者,必須從這些角度出發(fā)進行全方位打磨。但出鏡記者的知識素養(yǎng)則是基礎中的基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識素養(yǎng)是包括出鏡記者在內的媒體人都應該修煉的基本功。但是從實際工作中情況看,不少媒體人忽略了基礎知識的積累,忽略了語文這門學科。
對語文的忽略可能是社會大環(huán)境造成的。多年來,承載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語文課并沒有被放在一個應有的高度。這樣一來,使得記者對語音、字義、造句、文章語言組織等的掌握不踏實、不牢固,會直接影響出鏡記者的表現(xiàn)。而對語文的忽略也導致不少記者輕視閱讀、忽視知識的積累,這就直接影響到了底蘊問題。
(一)出鏡記者的文字功底
電視媒體離不開對人物的采訪,既然有對人物的采訪就有同期聲,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字幕或者唱詞。在實際工作中,從一些年輕記者、包括實習記者甚至工作多年的老記者在內,字幕里經(jīng)常有錯別字出現(xiàn),而最常見的就是“的地得”的應用。我們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老師就教我們如何去區(qū)分。表示動作的詞前面用“地”(土也地),這一點一般不會出錯,但是如果是一個表示動作的句子前面用什么樣的“de”,很多人就搞不明白了,而且“得”的用法,經(jīng)常和“的”搞混,這是一個經(jīng)常讓記者們暈頭轉向的問題。
文字的這些細節(jié)雖然看起來是小事,但當它們不斷出現(xiàn)在字幕上和熒屏上的時候,就會讓觀眾質疑媒體、對電視臺的工作人員的素質。
組詞、造句是我們從上小學時就接觸的,當你對單個字的掌握不透徹的時候,勢必影響到組詞、造句的正確性、感染性和表達力。為什么有些出鏡記者在出鏡的時候往往表現(xiàn)得語無倫次、詞不達意呢?除了緊張,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字的底蘊不夠。
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一些出鏡記者的解說似乎還說得過去,但是不少出鏡記者的三四句話是經(jīng)過反反復復的前期拍攝,甚至在后期制作的時候進行修改補缺而來的。新聞事件要求記者倚馬可待、立等可就,但如此不扎實的文字功底怎么能勝任出鏡記者的工作,怎么能勝任新聞報道直播工作呢?
(二)出鏡記者的知識儲備
白巖松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段話:“記者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你必須是個雜家,作為一個主持人也是這樣。新聞不會因為你的專業(yè)而發(fā)生,不會說對這個行業(yè)感興趣就老發(fā)生這方面的新聞。我們隨時要面對突如其來的新聞。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做好準備?!?/p>
這里所說的準備,就是對知識的儲備。對出鏡記者來說,這一要求應該更高,尤其是對在直播狀態(tài)下的出鏡記者而言,必須具有豐富的知識、廣泛的閱歷,才能具備新聞敏銳性和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控制新聞現(xiàn)場。
敏感的“東突問題”是怎么回事?作為普通人也許沒有必要去詳細了解,而媒體人對此茫然無知是說不過去的。如今,許多記者不了解“東突”問題產(chǎn)生的歷史、宗教、文化以及政治根源,并且,一些年輕的記者壓根不愿去查閱相關資料,去搞懂這個問題,面對新事物、新情況,這樣的態(tài)度又怎么能成為一個“雜家”呢?
幾年前,曾有一家省級媒體報道過動物園老虎產(chǎn)崽的消息,面對可愛的小老虎,出鏡記者是怎么來表達對小虎崽的喜愛之情的呢?他說:“小家伙長得虎頭虎腦的,可愛極了。”用虎頭虎腦來形容老虎,犯這樣的錯誤顯然是對成語意思理解有誤造成的。
出鏡記者所面對和反映的是整個社會,這個社會包羅萬象,一切的文化基礎知識都要認真學習、熟練掌握,除了語文,還包括政治、歷史、哲學、經(jīng)濟、法學、心理學、教育學、體育、音樂、天文、醫(yī)學、生物學等。記者的知識面寬了就能夠融會貫通,才能做到既是“雜家”又是某一領域的“專家”。
“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把基本功做扎實了,扎實到字、詞、句,扎實到深入閱讀、廣泛涉獵,才能進一步做好出鏡記者,才能勝任這份工作。出鏡記者要摒棄“重形象、輕內在;重年齡、輕閱歷;重口齒、輕素養(yǎng)”的觀念,必須全面提高自身素質,才能在鏡頭前表達自如,使現(xiàn)場報道更加精彩。
G214.2
A
1674-8883(2016)21-0174-01
王叢明(1982—),男,本科,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大學影視動畫專業(yè),武漢大學軟件工程碩士,蘇州經(jīng)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數(shù)字媒體藝術,影視動畫,新媒體的教學及應用。
梁艷春(1972—),女,寧夏中寧人,本科,研究方向:新聞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