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玉靜
(煙臺開發(fā)時報社,山東 煙臺 264006)
淺析新時期報社記者如何尋找和親近采訪對象
邢玉靜
(煙臺開發(fā)時報社,山東 煙臺 264006)
隨著網(wǎng)絡的發(fā)展和成熟,新聞媒體的發(fā)展也進入了新的時期。報社記者在尋找和親近采訪對象時,需要注意更多的細節(jié),同時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很多報社記者在進行采訪對象的選取上出現(xiàn)問題,與采訪對象產(chǎn)生沖突,影響采訪工作的進程。對此,本文就報社記者如何尋找和親近采訪對象進行了探討,為促進報社記者順利完成任務提供途徑。
報社記者;尋找;親近;采訪對象
新聞的發(fā)生具有即時性特點,因而報社新聞記者不能保證在新聞發(fā)生后第一時間趕到事發(fā)現(xiàn)場進行報道,所以大多時候記者的工作是對事發(fā)現(xiàn)場的見證人進行采訪,找到素材。而要想獲得真實有效、價值量高的新聞素材,就需要保證采訪對象是了解新聞事實,并愿意親近記者的。但當前很多記者無法與采訪對象建立親近關系,有的甚至出現(xiàn)采訪對象不愿配合的情況,所以本文就對這種情況深入分析,并積極探索解決措施,以促進新聞工作的順利進行。
報社記者要想獲得最真實的新聞信息,首先要學會選擇與確定有效采訪對象。有效采訪對象,是指掌握一定新聞事實或通過渠道信息的擴散了解相關情況的人,這類對象包括新聞事件的當事人、目擊者以及與當事人有聯(lián)系的人。報社記者在趕到新聞現(xiàn)場后,需要迅速作出反應,咨詢現(xiàn)場人員,向他們咨詢新聞有效采訪對象的線索,此時,可以記錄現(xiàn)場人員提供的相關信息作為采訪時與采訪對象的交流內容,以便拉近與采訪對象之間的關系。[1]
確定采訪的有效對象后,報社記者還應該根據(jù)有效采訪對象的參與新聞事件的深淺程度做分類,對這些人員進行初步判斷,進行采訪對象的選擇。要想確保采訪對象的有效性,可以從年齡層、性格特點、談吐表現(xiàn)以及思維邏輯表現(xiàn)上體現(xiàn)出樂觀開放,有配合傾向的對象進行采訪。這類人對社會關注度會比較高,樂于為新聞大眾提供信息,也比較尊重記者行業(yè)。當選擇的有效采訪對象愿意主動配合記者工作時,就會促進記者采訪工作的順利進行。
報社記者要想親近采訪對象,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準備和實施,雖然采訪對象有的是直接參與了新聞事件,有的是目擊新聞事件的發(fā)生,但由于種種原因很多采訪對象都不愿意再次回顧新聞事件的具體內容。這時就需要記者提前做好準備,主動與采訪對象溝通,抒發(fā)對采訪對象的關懷情感,與之建立起親密的聯(lián)系。
(一)通過材料分析,了解采訪對象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報社記者的采訪工作難度日益加大,人們越來越注重個人的隱私,不愿向記者提供信息。這就要求記者能夠掌握采訪對象的相關信息,在與采訪對象交流時可以突破話題口,帶動采訪對象的傾訴欲望。當記者得到有效采訪對象的信息并確認采訪對象是誰后,應該迅速借助實地走訪、網(wǎng)絡等調查方式對采訪對象的基本資料進行記錄,包括采訪對象的性格特點、處事原則、家庭情況等,并根據(jù)得到的信息結合記者對新聞事件的大致了解,提前設計出要采訪的問題。[2]當采訪過程中發(fā)生采訪對象抗拒或者推諉時,記者可以就自己手中的資料與采訪對象交談,安撫采訪對象的情緒,進而再引導其回憶事件發(fā)生的情況。
(二)通過掌握采訪對象的心理特征,促進溝通順利進行
報社記者要想采訪工作順利進行,必須懂得感知采訪對象的心理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揣摩采訪對象的心理特征,不僅是為了親近采訪對象,更是為了促使記者與采訪對象建立起友誼的橋梁,可以讓采訪對象將記者當成傾訴的對象,這種心理戰(zhàn)用于新聞采訪的作用是巨大的。當然,在記者感知采訪對象的心理特點的同時,采訪對象也同樣對記者的心理活動有所猜測,當記者與采訪對象就某一問題進行追問時,這種心理追逐達到高潮,都想要知道對方的想法并調整自己的狀態(tài)。不過,在新聞采訪工作中,報社記者屬于想要獲取信息的一面,所以要想得到高質量的信息,就需要記者在采訪之中有效利用心理學,從采訪對象那里得到有效的信息。
利用心理學與采訪對象構建親密聯(lián)系,可以從換位思考角度進行。采訪過程中,記者除了有掌握采訪對象的相關信息的優(yōu)勢之外,還具備換位思考的心理與采訪對象交談的優(yōu)勢。在采訪活動之前,記者應該掌握采訪對象對新聞事件的心理傾向,并將自己置于采訪對象的角度感知采訪內容是否合適,思考采訪對象能否接受提出的問題,當發(fā)現(xiàn)不符合的內容立即進行修改,以此保證采訪活動的高質量完成。
(三)通過情感交流,親近采訪對象
新聞采訪過程中,記者要想獲得與采訪對象的親近,就應該做到與采訪對象進行真情實感的交談和溝通,這種情緒感染的方式最容易被采訪對象所接受。記者與采訪對象溝通時,可以采用多重身份,如朋友,深入采訪對象的情感世界,與之建立起親密的聯(lián)系。這種方式可以在正式采訪之前開展,當記者尋找到采訪對象時,先是以朋友身份對其進行問候和關心,就所處環(huán)境談論一些有助于安撫情緒的話題,引導采訪對象對記者產(chǎn)生信任感,并有主動傾訴的欲望。[3]這時,記者便可順其自然地開展采訪工作,既能得到高質量的新聞信息,同時保證了采訪工作的順利進行。
當前,社會處于快速發(fā)展的階段,人們的心理也在不斷地作出調整與適應。新時期下,報社記者要想高質量地完成采訪工作,還需要學會選取有效的采訪對象和親近采訪對象,只有這樣才會提高報道質量,促進采訪工作的順利展開。
[1] 劉大泳.新時期報社記者如何尋找和親近采訪對象[J].新聞傳播,2013(06):248.
[2] 李依娜.淺析記者如何尋找和親近采訪對象[J] .科技資訊,2008(34):197.
[3] 陳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新聞記者的職業(yè)意識變遷研究[D].武漢大學,2013:38.
G212.1
A
1674-8883(2016)20-0244-01
邢玉靜(1983—),女,山東蓬萊人,本科,畢業(yè)于中國農業(yè)大學,助理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