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丹娜
(江蘇工人報,江蘇 南京 210024)
如何打好維權報道的“組合拳”——一個工會媒體記者的新聞實踐
謝丹娜
(江蘇工人報,江蘇 南京 210024)
維權報道是工會媒體繞不開的重要內容,它彰顯著工會媒體的社會責任,同時也是工會媒體求生發(fā)展的“法寶”。在勞動關系矛盾進入凸顯期和多發(fā)期的當下,工會媒體為職工權益而“發(fā)聲”的責任更加重大。而工會的“弱勢”地位又決定了工會媒體的維權報道必須走一條與都市報迥然不同的路。本文結合筆者十多年來的新聞實踐,從親身參與的職工權益維護報道入手,對工會媒體應當承擔的責任和如何更好地進行維權報道進行研究。
維權報道;工會媒體;社會責任
在當前經(jīng)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的大背景下,勞動關系領域面臨的形勢錯綜復雜,勞動關系矛盾進入凸顯期和多發(fā)期,工會媒體依法協(xié)調勞動關系矛盾、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責任更加重大,而全媒體時代的激烈競爭又使我們前路艱辛。筆者入職江蘇工人報近20年,至今已當了10多年的工會新聞記者?;仡^審視這么多年的實踐,突然有一種感慨:相對于都市報烈火烹油式的個體維權,工會媒體因其“弱勢”地位,走的其實是一條夾縫求生的曲折維權之路。而做好這種潤物細無聲般的整體維護,整合資源打好“組合拳”,精準把握維權“溫度”至關重要。
15年前,筆者剛調入新成立的工會新聞部時,報紙上新開辟了“維權熱線”新聞欄目,部門配備了專門的維權記者,負責接待職工投訴、跟進調查采訪。在筆者的印象中,那位瘦竹竿般的男同事,整天忙得腳不沾地,說話就像跟誰吵架一樣又急又沖??墒?,常常在費盡心力之后,稿子在種種壓力下“難產(chǎn)”。艱難維持了一年多之后終于忍受不了,離職而去,“維權熱線”欄目也隨之消失。
工人報為個體職工維權難,并不令人意外。這種現(xiàn)象的背后,是一些基層工會組織面對被侵權職工的無力、無為。在許多人眼里,工會常常是企業(yè)的工會,而不是工人的工會。維權難,是工會組織從上到下的共識。
“職工被侵權,找誰來維權?只有20%左右的人首選工會。工會是職工的娘家,姑娘出嫁后受欺負第一想到的就是娘家人。為什么職工不選工會?”
這是兩年前山西全省工會推進職工法律援助維權服務工作現(xiàn)場會上,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總工會主席田喜榮對工會干部的問話,焦點直指部分工會干部“不想攬事”“不敢維權”“不會維權”的疴疾。
工會之所以出現(xiàn)維權難,最主要的原因是作為一個群眾組織,工會沒有執(zhí)法權。當一名農民工被拖欠工資,找到工會,工會只能調解,調解不成,只有再通過政府部門共同協(xié)調處理。但如果把這個案子交給勞動部門來處理就容易多了,為什么?勞動部門可以動用勞動監(jiān)察和勞動仲裁,可以動用強制手段,直至強制用人單位發(fā)放拖欠農民工的工資。工會有這個權力嗎?由于工會面對勞動違法案件沒有執(zhí)法權,法律賦予工會的監(jiān)督權原則性很強,目前又沒有配套的操作性規(guī)則,因此,對于那些侵犯職工勞動權益又“屢教不改”的企業(yè),工會缺少必要的制約手段。
近年來,工會組織在勞動爭議調解、職工法律援助方面做了許多努力,處理了大量侵權案例。但人們很少在報紙上看到某個具體事件的曝光,有的只是維權工作宣傳。究其原因,還是工會缺乏制約那些侵權企業(yè)的權力,只能寄希望于通過聯(lián)合人社等政府部門,促使企業(yè)配合解決問題,實現(xiàn)事了人安。
那么,我們的“熱線”還怎么進行輿論監(jiān)督?實踐證明,維權報道的“溫度”不宜過熱,燒過了頭,是繼續(xù)不下去的。
時至今日,還經(jīng)常有職工打進電話問:“這里是工會維權部嗎?”每次筆者都會不厭其煩地糾正:“這里是工會新聞部……”
是的,筆者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名維權記者,盡管讓同行知道筆者是“跑工會的”也很無趣。然而,過了這么多年,筆者才恍然:原來自己的從業(yè)生涯,就是一條工會式的維權之路。
“維權熱線”的消失,意味著我們不再單兵作戰(zhàn),而是依托工會組織開展維權報道。接待職工投訴,工會開通了“12351”熱線,處理侵權案件,工會健全了勞動爭議調解和職工法律援助網(wǎng)絡,還層層建立了法援律師團、志愿者隊伍,為了讓職工維權更快捷、更方便,工會加強了勞動法律監(jiān)督,還與司法、人社等部門實行了聯(lián)動……這么好的資源我們?yōu)槭裁床怀浞掷??最近十年,我們依托工會?yōu)勢整合社會資源,探索實踐了三類報道形式,互相補充配合,形成了為職工維權服務的“組合拳”。
(一)常設欄目,把法治理念植入職工內心
2007年五一期間,借《勞動合同法》頒布即將實施的“東風”,我們聯(lián)合省總工會相關部門,在一版推出《職工維權課堂》欄目,聚焦維權典型案例,關注發(fā)生在職工身邊的熱點問題,解讀勞動法律法規(guī),并接受職工群眾咨詢,采取多種形式,宣傳與職工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知識。根據(jù)讀者需求,我們設立“以案說法”“熱點聚焦”“連線12351”“律師信箱”等子欄目,圍繞勞動者維權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策劃、采編稿件,邀請省職工法律援助律師團團長解讀《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最新勞動法規(guī),連線“全國十大杰出職工維權律師”評點勞動爭議典型案例,聯(lián)合省律協(xié)農民工法律援助站為職工解決勞動維權問題,期期精彩,篇篇實用,受到讀者的廣泛好評和主管部門——省總工會領導的高度肯定。據(jù)各種渠道反饋,基層職工和工會工作者都愛看《職工維權課堂》。在江蘇工人報新聞網(wǎng)上,《職工維權課堂》的點擊率一直名列排行榜的前幾位,曾獲江蘇省專業(yè)報優(yōu)秀作品一等獎。經(jīng)過9年多的努力,《職工維權課堂》已成為江蘇工人報最具特色、最受讀者歡迎的品牌欄目。
(二)特殊維護,為權益受侵職工討公道
職工在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最希望工會能主動站出來。作為職工的報紙,遇到職工權益受侵害的個案,面對職工的求助,如果冷漠以對、無動于衷,只會寒了廣大讀者的心。如何做好個案的具體維護?我們的經(jīng)驗是,以困難職工、農民工為關注重點,借助各級工會勞動糾紛調解、勞動法律監(jiān)督和法律援助組織的力量,通過他們推動事情的解決,從而達到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最終目的。獲江蘇省報紙優(yōu)秀作品二等獎的“張生記勞資糾紛案”報道,就是“祭”起了工會這個“法寶”,幫助60多名勞動者討回了他們應得的經(jīng)濟補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人報的社會影響力。
(三)深度調查,推動勞動關系熱點難點問題逐步解決
筆者認為,這類報道最能體現(xiàn)工人報幫助勞動者維權的作為和特色,也是工人報在新媒體競爭中的取勝之道。作為一名工會新聞記者,筆者一直致力于對關系到職工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的捕捉、分析和調查采訪。
如今被媒體廣為關注的環(huán)衛(wèi)工權益維護問題,早在10年前,筆者就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問題。2007年五一前夕,筆者采訪了獲得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的南京環(huán)衛(wèi)工馬幫榮。當時,她的淳樸和作為一個農民工的境遇,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沒簽勞動合同、沒辦社會保險,生病扛不過去請假上醫(yī)院還要扣錢……雖然心里充滿了同情、憤懣,但筆者還是告誡自己不要感情用事,也許這只是一個個例,不能一葉障目。為此,筆者把這個事情“冷”處理,在報道馬幫榮的先進事跡后,開始留意了解環(huán)衛(wèi)工這個群體的權益保障情況。
沉淀了整整兩年,在掌握了大量翔實材料的基礎上,筆者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契機:馬幫榮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相當于省級勞模的光環(huán),到底有沒有給她帶來好運呢?我們重訪馬幫榮,在一版頭條推出報道《辛辛苦苦干了20年,還在享受“臨時工”待遇——農民工保潔員盼社?!氨!钡阶约侯^上》。作為南京7000多環(huán)衛(wèi)工的優(yōu)秀代表,對馬幫榮的跟蹤采訪,可以窺見這個群體的社保權益缺失的現(xiàn)狀。文章見報后,引起了勞動、環(huán)衛(wèi)、工會等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職能部門保障環(huán)衛(wèi)工權益的步伐,受到讀者的廣泛好評,獲得2009年度江蘇省報紙優(yōu)秀作品一等獎。
獲2011年度江蘇省報紙優(yōu)秀作品一等獎的通訊《新生代農民工:別讓我“有一天悄然離去”——反思“春天里”的用工荒》,獲2012年度江蘇省報紙優(yōu)秀作品二等獎的系列報道——關注《勞動合同法》首修規(guī)范勞務派遣,分別鎖定新生代農民工、勞務派遣工這些權益容易受侵的特殊群體,通過跟蹤體驗采訪,原聲反映他們的打工經(jīng)歷和內心訴求,從而推動有關部門直面新生代農民工多元化的新訴求,有效遏制濫用勞務派遣的行為。
采寫這些深度報道,所反映的不僅是記者的新聞敏感,更是記者的社會責任感。筆者希望能在推動環(huán)衛(wèi)工、勞務派遣工、新生代農民工權益保障中,盡自己也是盡職工“娘家人”一份微薄的力量。
雖然我們沒有大張旗鼓地繼續(xù)以“維權熱線”的形式為勞動者個體維權,但我們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為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推進工會法治化建設盡微薄之力。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維權報道是工會媒體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工會媒體借以提升自身影響力的特色之所在。打好常設欄目、特殊維護和深度調查這一維權報道的“組合拳”,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充分發(fā)揮工會組織的優(yōu)勢聯(lián)合維權,既依托工會勞動職工法律援助網(wǎng)絡的組織力量,發(fā)揮工會公職律師、職工法律援助律師團和工會陽光法律援助志愿者三支隊伍的作用,又借助工會與人社、司法等職能部門的密切聯(lián)系,一旦發(fā)生勞動者合法權益受到侵犯的事件,能在短時間內形成合力推動解決問題。
第二,準確把握維權的“溫度”。關心關注職工疾苦,積極為職工發(fā)聲,記者既要有一顆滾燙的真心,能夠苦職工之苦、急職工之急,同時還要有一個冷靜的頭腦,善于從紛繁復雜的事件中抓住要害、明辨是非。對于勞動糾紛中的個案,一定要注重維權實效,作深入詳細的調查了解和專業(yè)化的分析研究,推動事了人和,不以形成報道進行發(fā)表為目的。切忌接到舉報投訴即滿腔義憤,只憑一面之詞就匆促發(fā)稿。一旦把事情弄僵,只能進入漫長的法律程序,反而不利于及時快速地維護職工合法權益。而對于勞動糾紛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一定要深入采訪,接觸不同層面的采訪對象,還要聽取各方專家的意見,不能人云亦云、以偏概全。
第三,加強學習培訓,提高業(yè)務能力和法律素質。作為工會媒體的記者編輯,不僅要具備專業(yè)的媒體素質,還要熟悉勞動法律法規(guī),做“勞動法專家”,這樣才不會被牽著鼻子走或者誤導讀者,同時磨練出敏銳捕捉勞動關系領域新動向的新聞敏感。
G212
A
1674-8883(2016)20-01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