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淑珍
(中共天水市委黨校,甘肅 天水 741000)
新媒體時代的涉警輿情引導研究
馮淑珍
(中共天水市委黨校,甘肅 天水 741000)
如今,互聯網技術日趨進步,新媒體技術發(fā)展也是日新月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無時無刻都會受到媒體的輻射。而警察的執(zhí)法行為也通過這些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展現在社會大眾面前,由此形成的網絡涉警輿情出現了負面和極化的趨勢,輿情的情感非理性、內容敏感性、影響蔓延性等特點給公安機關樹立良好媒介形象提出了嚴峻的考驗。為了消除互聯網時代涉警輿情的負面影響,就要建立和諧的警民關系,重塑政府公信力。筆者在本文中查擺問題,提出對策,以期對今后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有所助益。
互聯網;新媒體;涉警輿情;引導
我國從1994年開始接入互聯網,近十年的信息技術更是迅猛發(fā)展,由此產生的新媒體影響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媒體高度發(fā)達的社會背景下,媒體越來越隱蔽且密集地嵌入我們的生活,公安工作更是面臨著許多困難的挑戰(zhàn)。因此,如何正面引導涉警輿情是筆者主要探討的問題。
(一)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凸顯,新媒體上負面情緒表達泛濫
近幾年,中國上網人數急劇增長。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報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6.88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3951萬人?;ヂ摼W的普及率為50.3%,較2014年底提升了2.4個百分點,位居世界第一。在新媒體誕生之前,普通民眾是沒有發(fā)言權的,網絡的出現給廣大民眾提供了表達意見的平臺。如今,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人們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模式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ヂ摼W成為當前信息發(fā)布和傳輸的主要平臺,更成為當今重要的輿論集散地。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社會轉型進一步加劇、社會階層重新分化,社會矛盾凸顯,各種非理性情緒滋生。新媒體傳播的開放性和低成本成為各種情緒發(fā)泄和言論表達最自然的選擇,故而,網絡暴力和負面表達成為當今網絡輿論的主要特點。為此,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對涉警輿情進行正確地引導,是當前公安機關乃至整個社會都需要重視的課題。
(二)網民依托新媒體對公權力的天然反抗,使得警察首當其沖成為輿論矛頭的眾矢之的
由于新媒體信息具有信息含量大、傳播范圍廣以及開放性和交互性等特點,使得各種聲音極容易被擴散和傳播。從以前的有圖有真相,到今天微視頻的流行,人們越來越依賴新媒體質疑政府公權力的行使和公安部門的執(zhí)法行為。[1]2013年,甘肅初中生發(fā)帖被刑拘的案件,一開始就受到了各方媒體和網民的高度關注,由于現實生活中人們對警察的誤解和互聯網上負面信息的傳播,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思維和判斷,一場關于打擊網絡謠言和保護公民言論自由的博弈由此展開,張家川縣公安局也因此承受了前所未有的輿論壓力。
(三)網絡輿論監(jiān)督在實現媒體監(jiān)督公權力的同時,也給公安工作不斷進行自我完善提供了外在條件
新媒體在給廣大網民提供監(jiān)督權和表達權的同時,也給政府權力機關的工作帶來了更大的壓力。長期以來,公安工作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作為政府公權力的代表,公安機關的工作就越會受到廣大網民和新媒體的關注,網絡輿論監(jiān)督在對公安工作形成挑戰(zhàn)和負面影響的同時也有積極的一面,那就是公安機關也會在媒體的監(jiān)督下不斷規(guī)范自身的執(zhí)法,更好地樹立良好的媒介形象。[2]
(一)對當前網絡輿情的特點和規(guī)律研究不夠,對涉警輿情引導的緊迫性認識不足
關注網絡輿情應該成為各級黨政領導部門,特別是公安部門的一個工作常態(tài),必須時刻關注當前的網絡輿論環(huán)境,知道民眾關心些什么事件和話題,哪些話題對民眾有較好的承受能力,哪些話題又容易炒成網絡上的熱點輿論事件,對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如果不清楚,勢必會在對外發(fā)聲的時候觸碰到輿論敏感的神經。另外,當一個涉警輿情事件發(fā)生后,往往會因為缺乏對這類輿情問題的研究分析而應對失當,手忙腳亂。
(二)新媒體時代輿論主體身份的虛擬化使得源頭信息監(jiān)管遭遇困境
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信息的發(fā)布者、傳播者和接收者,再加上話語主體可以匿名的特點,使得一些持有不良訴求的人在網上惡意炒作。新媒體信息發(fā)布還有隨機性和不可控性等特點,這些都給公安機關的信息監(jiān)管造成了一定困難。而在公安機關內部,由于民警信息意識和保密意識不強,也出現過有意或無意泄露工作秘密的問題。[3]諸如此類,復雜的信息來源帶來了信息監(jiān)管的難題,這使涉警輿情的預防和引導工作舉步維艱。
(三)對涉警輿情的回應時效性差,錯過了輿論引導的最佳時機
從近兩年的涉警輿情來看,負面涉警信息往往在互聯網炒熱并急劇發(fā)酵后,公安機關或相關部門才出面澄清,這時執(zhí)法機關的公信力已遭重創(chuàng),負面輿情只會進一步惡化。究其原因,是涉警輿情事件發(fā)生以后,基層接到的信息基本由上級公安機關或政府部門領導層層審批,工作環(huán)節(jié)多,又沒有建立好快速有效的輿情應對機制,致使應對遲緩,進而在輿論引導過程中顯得極其被動。[4]
(四)正面宣傳能力欠缺,輿論引導水平有限致使涉警負面輿情泛濫
一直以來,公安機關都是把工作重點放在辦案上,而在自我宣傳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宣傳工作也主要通過一些主流媒體和官方網站來完成。新媒體使用能力的欠缺,使公安機關的宣傳工作局限在狹窄的傳統媒體之內,缺少與新媒體和網民的互動。與此同時,在公安機關從事宣傳工作的人員多以兼職人員為主,大多沒有經過專業(yè)的新聞業(yè)務培訓,而如今的公安工作已經處在高度發(fā)達的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媒體對黨和政府的輿論引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形式單一、內容深度有限的宣傳工作,顯然不能引導今天的輿論方向,尤其在負面涉警網絡輿情事件中,我們的輿論引導水平就表現得非常有限。
(一)高度重視網上的涉警輿情,主動做好輿論引導工作
主動了解當前涉警網絡輿情發(fā)生發(fā)展的一些規(guī)律和特點,時刻關注網絡輿情的走勢和動向,把涉警輿論的引導工作當成新形勢下極其重要的工作來抓。首先,各級公安部門要自覺接受輿論監(jiān)督,將輿論監(jiān)督的一些主要方面和問題認真研究對照自身的工作,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確保公安隊伍建設良性發(fā)展。其次,對于個別案例和個別媒體失實甚至歪曲的報道,各級公安機關要積極回應,最大限度地擠壓造謠惑眾、惡意炒作的空間。[5]最后,將來的公安工作還應制定互聯網涉警信息監(jiān)管工作長期規(guī)劃,制定和完善對各類負面信息進行相應處置的工作預案,做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避免出現消極被動的局面。[6]
(二)加強網絡信息的控制和篩選,爭取在源頭上減少負面涉警輿情的產生
對互聯網上流傳的涉警信息,應從源頭上加以控制。首先,要與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杜絕惡意的負面涉警信息的傳播。其次,加強對一些影響力較大的新聞和社交網站的管理、協調工作,提升責任意識和工作能力。再次,加強公安機關的網上監(jiān)管工作,對泄露公安工作機密,宣傳暴力、兇殺等明顯違反法律、法規(guī)及道德規(guī)范的信息予以及時刪除。[7]最后,重視公安機關自身的隊伍培訓,增強民警的保密觀念和新聞意識,杜絕一些敏感消息從內部傳播出去。
(三)快速及時地回應涉警輿情中的問題訴求,積極有效地引導后續(xù)輿論發(fā)展方向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用任何形式對消息進行封鎖或封閉都是不可能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公開透明地將民眾需要的信息傳遞出去。孟建柱也曾經強調,“要積極應用網絡平臺,確保一旦發(fā)生重大涉警輿情,能夠在第一時間客觀公正地發(fā)布權威信息、公布真相、引導輿論,把握主動權”。[8]在確保不涉密的前提下,盡量介紹公安工作情況,以便在關鍵時刻有效引導輿情走向。
(四)加強正面宣傳工作,提升輿論引導能力,樹立公安隊伍良好的形象
在網絡輿情高度膨脹的新媒體時代,要善于把握受眾心理,善于從公安工作和民警隊伍中發(fā)掘、提煉出“新聞點”和“閃光點”,用更加巧妙的方式來弘揚公安機關在打擊犯罪、維護治安、服務群眾等方面的成績,在樹立公安隊伍良好媒介形象的同時不斷提升公安機關執(zhí)法的公信力。
[1] 郭文麗.公安文化建設新論[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99-101.
[2] 高紅玲.網絡輿情與社會穩(wěn)定[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1:84-86.
[3] 馬為公.互聯網的新時代[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7:139-140.
[4] 黎澤潮,郭麗,等.網絡公共關系[M].安徽: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1:66-67.
[5] 周依苒.新形勢下如何做好涉警輿情應對及提高輿論引導能力[J].文學教育,2011(2):63.
[6] 崔雪嬌.互聯網涉警輿情長效引導機制建設研究[J].遼寧警專學報,2012(4):34-37.
[7] 陳美蓉.涉警危機輿情應對研究[J].杭州研究,2010(3):30-36.
[8] 孟建柱.著力強化五個能力建設全面提升維護穩(wěn)定水平[J] .求是,2009(23):3-6.
G206.3
A
1674-8883(2016)20-0189-02
馮淑珍(1979—),女,甘肅天水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