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楊洋
從古老的泄水型漏壺到計時的燈鐘、從以沙代水的沙漏計時到香篆鐘;從漢代最早的靠水力推動的機械鐘到唐代的水運渾像(即改良型機械鐘);從1582年伽利略發(fā)現(xiàn)擺的等時性到1657年荷蘭惠更斯把擺引入機械鐘,人類在計時器具的探索上有了明確的方向。這些原始的機械計時具有完事的齒輪系、凸輪和擒縱機構件讓我們感知時間的流逝。1/10秒、1/100秒、1/1000秒,細微的差別足以改變世界,機械計時表依然被視為復雜制表技術進步的標志,鐘表也從最早的計時工具演變到今天價值不菲的奢侈品,以千變萬化的面孔,不斷刷新著機械科技與藝術美學的無限可能。
精準計時的
接力游戲
早在1777年,日內瓦鐘表匠Jean MoisePouzait就曾嘗試為懷表增加一根可以啟動/停止的指針,但他沒有解決歸零問題,只得作罷。
1844年10月12日,來自瑞士制表之鄉(xiāng)汝拉山谷但長期在倫敦工作的工匠Adolphe Nicole獲得了一項專利——通過附加一個小小的心形圓盤,為懷表增加了一根可以自由啟動/停止/歸零的指針,成為真正現(xiàn)代意義上的計時表。
1938年百年靈推出了能夠記錄12小時的計時機芯,使得同行紛紛跟進,也奠定了計時表的基本格局。此后的工作就基本圍繞著機械結構的優(yōu)化與材料的改進而展開。這里,值得注意的還有早期的單鍵計時因為結構的限制完全不可能擁有停表后瞬時歸零重新啟動的飛返功能,而上世紀30年代以后興起的雙按鍵讓飛返有了出現(xiàn)的條件。
最早的機械計時裝置是由NicolasMathieu Rieussec于1822年首先發(fā)明并運用到賽馬計時上的,次年3月9日該技術獲得了為期5年的專利。這一鐘表發(fā)展史上最早的機械計時裝置被人簡單地描述為“Second-chronograph”(秒計時),可以用來記錄1/5秒到10分鐘之間的時間間隔。Rieussec的計時器大體是一個裝在方盒子里面的小儀器——啟動之后使用者按動白色琺瑯環(huán)上裝有墨水的針尖,這個圓環(huán)上標明了1/5秒的刻度,每分鐘圓環(huán)繞著自己的軸心轉動一周,并且在完成一周的旋轉時流出一點墨水作為一分鐘的標記,這樣就可以清晰地記錄下時間了。當一次使用結束后,只需要清潔一下白色琺瑯表面,就可以再次使用了。
不過這一發(fā)明長期以來一直只停留在設計階段,直到1862年倫敦世界博覽會上,另一位同樣來自汝拉山谷的工匠Henri FereolPiguet才真正制造出了一款最早的計時表并且獲得了英國與法國的專利。經過其他工匠一系列實用化的改進,19世紀末計時表已經廣泛地出現(xiàn)在各種比賽以及研究場合,并且逐步向著小巧的手表甚至女表上面發(fā)展,成為人們常見的一種鐘表功能。
Longines(浪琴)首先為它的L13ZN機芯申請了飛返的專利,但在機械手表陷入低潮的上世紀70年代,這一創(chuàng)意卻被人們遺忘了,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由Blancpain(寶珀)的Ref2185F以及Breguet(寶璣)Breguet的Type XX所喚醒。如今,市場上有著數(shù)十款飛返表,而且風格各異,方便不同的愛表人士做選擇。20世紀50年代以后,自動上鏈的手表成為了主流,而計時表的復雜結構使得自動擺陀的安裝成為困難,直到1968年才由Buren公司聯(lián)合著名的復雜機械裝置權威Dubois Depraz一起推出了第一款自動計時機芯。差不多與此同時,由Zenith開發(fā)的El Primero機芯不僅是自動上鏈,而且有著高達36000次/小時的振動頻率,能夠精確地記錄1/10秒。
時于腕
表于宗
當時間觀念延伸到腕表,腕表作為計量時間的工具便處于了主導的位置。如果你還在為了歐米茄浪琴天梭的機心或是卡地亞伯爵蕭邦的珠寶設計爭論不休,那就很有必要好好了解腕表品牌間的內在聯(lián)系,其實很多大名鼎鼎的腕表品牌,都“宗”屬于兩大集團。
買好腕表的
鐘表游WatchTraveler
本名白映澤,鐘表作家與專欄作者。獨立鐘表人。名表文化中心總編,《鐘表游》聯(lián)合自媒體創(chuàng)辦人。
白映澤先生對世界鐘表行業(yè)的整體歷史和發(fā)展深有研究,對名表的藝術設計和鐘表文化有獨到的見解;對中國內地近10年以來的名表行業(yè)發(fā)展情況有充分了解;親身經歷了內地名表愛好者由不知表、不懂表到知表、懂表,見證了內地專業(yè)鐘表媒體由沒有、到嘗試、到發(fā)展直到相對成熟的過程。
Chrono 24
借助這款APP,你可以瀏覽超過70個國家的170,000款高品質腕表。除了搜索功能和豐富的過濾選項項,此款應用還能為你提供愿望清單功能以及創(chuàng)建個性化搜索服務的可能性,你可以將它與你的myChrono24用戶綁定。
開發(fā)者:Chrono24 GmbH
iDaily Watch 每日腕表雜志
專注于計時腕表領域的iDaily旗下雜志,提供每日腕表封面、全球新品資訊、腕表百科、計時專欄等多個精心打造的欄目,并有3000px超高清腕表圖片讓你領略計時工匠的每一個完美細節(jié)。
1.追根溯源,德國才是現(xiàn)代鐘表的起源地,“紐倫堡蛋”被歷史學家公認為是最早的懷表。只不過英國、法國以及日后的瑞士從南部德國的工匠那里學會了制表技術之后,超越了前人,讓瑞士成就了鐘表王國的美譽。
2.Omega歐米茄于1848年誕生,與瑞士聯(lián)邦誕生同年。其創(chuàng)始人路易·勃蘭特(Louis Brandt)于瑞士拉夏德芬(la Chaux-de-fonds)開設手表裝嵌工場,擁有超過150年的悠久歷史。(圖為:積家表1833年時期的工廠)
3.ParmigianiFleurier帕瑪強尼不僅是頂級手表品牌,也是古董表維修領域當之無愧的翹楚。在帕瑪強尼的高級制表工廠中,專門設有一個修復古董珍藏表的工坊。
尋源瑞士
致敬經典
因制表而興起 納沙泰爾(Neuchatel)
納沙泰爾人文色彩與日內瓦地區(qū)差別不大,但這里卻是瑞士制表業(yè)的主要集中地,眾多制表企業(yè)落戶于此。作為一個中世紀的古老市鎮(zhèn),納沙泰爾以其天文臺著稱,這里便是測試鐘表運行精準度COSC的權威認證地點,由此不難想見其在瑞士制表業(yè)的重要地位。
汝拉山谷(Vallee De Joux)
那些被藏家極力追尋的復雜功能以及極致精細的打磨等就是在這里被制造出來。
比爾(Biel/BIENNE)
一個同時使用法語與德語的城市,也是除了日內瓦之外最重要的鐘表之城。
瑞士鐘表業(yè)的心臟 日內瓦(Ginevra)
在日內瓦遍布古董店、酒類、奶酪、香料的老城區(qū)邊緣,周末更有許多日內瓦家庭擺攤叫賣各種剩余物品,而全瑞士最值得一看的博物館——也坐落于此。
其實整個日內瓦三、四百年的發(fā)展歷史盡在于此,位于不遠處羅納河中央小島處的江詩丹頓博物館,幾乎是一部完整的日內瓦制表廠的歷史,有機會的話可以到那里去查找一些檔案。熱愛鐘表的人還可以去參觀一下日內瓦鐘表博物館,可惜此館只接受團體預約。
格倫興(GRENCHEN)
一個典型的瑞士制表之城,雖然名氣不大,業(yè)內影響絕對不小。
日內瓦(Ginevra)主要企業(yè)
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江詩丹頓(VacheronConstantin)、蕭邦(Chopard)、勞力士(Rolex)、梵克雅寶(Van Cleef&Arpels)、卡地亞(Cartier)、法蘭穆勒(Franck Muller)、羅杰杜彼(Roger Dubuis)、宇舶(Hublot)、名士(Baume & Mercier)、康斯登(Frederique Constan)t、F.P JOURNE、BEDAT、DEWITT、WYLER
獨立制表匠:Svend Andersen
獨立制表師學會主席
1979年,安德森擁有自己的工作室,開始了獨立制表師的生涯。安德森是一位高產的制表師,他制作的世界上最小的帶日歷時計被載入吉尼斯紀錄。
格倫興(GRENCHEN)主要企業(yè)
雷達(RADO)、梅花(Titoni)、雪鐵納(Certina)、依波路(Ernest Borel)、機芯制造巨頭ETA
納沙泰爾主要企業(yè)
伯爵(Piaget)、PERRELET、沛納海(Panerai)、寶格麗(Bulgari)
比爾(Biel/BIENNE)主要企業(yè)
歐米茄(Omega)、君皇(Concord)、美度(MIDO)、美力士(Milus)、勞力士機芯制造廠
汝拉山谷(Vallee De Joux)主要企業(yè)
愛彼(AudemarsPiguet)、寶璣(Breguet)、寶珀(Blancpain)、積家(Jaeger LeCoultre)、Richard Mille以及防震機構制造廠K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