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司法如何去地方化:一個行動主義的治理路徑

        2016-02-26 23:36:36黨東升
        學術交流 2016年4期

        黨東升

        (華東政法大學 科學研究院, 上海 201620)

        ?

        法學研究

        司法如何去地方化:一個行動主義的治理路徑

        黨東升

        (華東政法大學 科學研究院, 上海 201620)

        [摘要]司法地方化是我國地方主義問題的一個重要側(cè)面,內(nèi)嵌于我國政治經(jīng)濟結構之中,治理難度較大。司法地方化的負面后果之一是誘發(fā)大規(guī)模涉訴集體抗爭,亟待有效治理,但是,傳統(tǒng)的制度主義治理路徑效果不佳。作為一種新的探索,行動主義治理路徑的要義是:在現(xiàn)有制度架構下,異地精英律師借助于中央機會機構和自身社會動員能力,能夠在法治軌道內(nèi)對地方主義司法行為形成有效約束,以防范、化解司法地方化弊病。三大因素塑造了異地精英律師的關鍵作用:自身精英資源,獨立于地方權力,與案件利益無涉。這種治理模式的形成與發(fā)展,離不開律師自主化改革與中央司法權制度安排,同時也以我國律師業(yè)的茁壯成長為基本條件。

        [關鍵詞]司法地方化;社會抗爭;行動主義;精英律師

        我國司法地方化問題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已經(jīng)浮現(xiàn),并隨著中央地方關系和政治司法關系的深刻變化而愈發(fā)凸顯。司法地方化是我國政治中地方主義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成因非常復雜,既涉及宏大的體制因素,也涉及中觀的制度設計和微觀層面的司法政治互動模式。在特定歷史時期,司法地方化調(diào)動了地方積極性,有利于國家改革、發(fā)展與穩(wěn)定戰(zhàn)略的實施。但是,隨著時間推移與政治社會變遷,司法地方化的負面后果越來越顯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為地方權力尤其是“一把手”權力缺乏司法約束,以及針對地方司法過程的社會抗爭事件激增。很長一段時期以來,針對司法地方化問題,國家主導性的治理思路是制度主義的,致力于通過制度建設來解決問題,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從法政治學視角來說,司法地方化的根本問題在于,服從于地方權力的司法系統(tǒng)有可能置中央決策、國家法律與全國利益于不顧,優(yōu)先追求狹隘的地方利益乃至地方干部利益。在特定條件下,這種司法模式蘊含巨大社會風險乃至政治風險。重慶問題是一個典型。當前,我國政治發(fā)展與經(jīng)濟社會轉(zhuǎn)型處于關鍵階段,各種風險因素與危機因素疊加,亟須有效防范司法地方化所可能引發(fā)的種種不利后果。問題是,對于這一問題,在不背離法治原則的前提下,中央究竟如何回應?基于這種現(xiàn)實關切,本文提出一種司法去地方化的行動主義路徑,來作為制度主義路徑的補充。需要加以說明的是,本文所提倡的行動主義路徑,不像制度主義路徑那樣追求普遍治理或系統(tǒng)治理的目標,而是要在關鍵事件或影響性案例(通常是非常規(guī)性案件)中發(fā)揮治理功能。在國家制度體系尚不完備,制度能力與治理資源較為欠缺前提下,這種基于個案的治理機制能夠在“非常時刻”發(fā)揮作用,實現(xiàn)法治之下的有效治理。

        行動主義路徑以“異地精英律師”為關鍵行動者。在那些涉及地方利益或地方干部利益并誘發(fā)重大社會抗爭事件的特定案件中,借助于異地精英律師的社會資源與動員能力,中央能夠在法治框架下有效約束地方主義司法行為,并消除來自社會的政治壓力。下文將以安徽興邦案為分析樣本,詳細討論行動主義路徑的必要性與治理過程。

        一、司法地方化、制度回應及其不足

        1978年以后,為了解決革命年代權力過分集中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同時也為了鼓勵地方政權發(fā)展經(jīng)濟、推動改革、維護穩(wěn)定,中央不斷向地方分權。分權改革的戰(zhàn)略目標是調(diào)動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推動中國經(jīng)濟社會更好更快發(fā)展。但是,隨著地方自主性的不斷強化,出現(xiàn)了所謂“中國式聯(lián)邦主義”[1]或“國中之國”[2]的改革結果。央地分權改革對中國政治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也給中國司法-政治關系打上了深刻烙印。分權改革后,由于在人事和財政兩方面依附于地方政權,地方尤其是基層司法機關常常奉行“地方至上”的行動邏輯,在司法過程中或主動或被動地為“地方中心工作”和“地方大局”服務。在中國“地方發(fā)展型政府”形成與模式化的過程中,地方司法始終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橫向問責機制,[3]并由此引發(fā)一系列社會問題。比較政治的經(jīng)典研究指出,在新興民主國家,政治與司法之間“平行責任”(horizontal accountability)的匱乏會嚴重影響國家治理能力和政治合法性。[4]這樣的結論也可以適用于地方政權層面,來解釋中國地方治理所面臨的困境。正如一項重要研究所揭示的,中國地方治理陷入“越維越不穩(wěn)”怪圈,與地方司法監(jiān)督功能的欠缺關系緊密。[5]

        在理論研究中,地方政府或干部支配轄內(nèi)司法或地方司法主動為本地政治和地方利益服務的現(xiàn)象被概括為“司法地方保護主義”“司法地方化”“司法權地方化”。[6]這一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已經(jīng)比較突出。當時,地方領導為了保護本地經(jīng)濟利益,經(jīng)常要求法院和法官在審判活動中照顧本地當事人。[7]法院和法官則通過立案上“卡”、管轄上“爭”、時間上“拖”、調(diào)解上“壓”、裁判上“偏”、消極執(zhí)行有利于外地當事人的生效裁判等方法來落實地方政治意志。[8]

        司法地方化的成因主要是體制性與制度性的。首先,分權改革強化了地方政權對轄內(nèi)司法人事權的掌控。其次,司法系統(tǒng)對地方政府的財政依附。在廣大欠發(fā)達地區(qū),政府財政短缺進一步強化二者之間的依附關系。第三,司法機構內(nèi)部行政化管理方法便于地方政權在司法系統(tǒng)推行行政指令。最后,“四級兩審制”的審級制度賦予地方法院和法官以巨大的結構性機會,可以通過各式各樣的司法“共謀”行為來規(guī)避中央監(jiān)督。既然這一問題的成因是制度性的,國家的治理對策也主要體現(xiàn)為制度性回應,主導性的治理思路是持續(xù)推進體制制度變革,優(yōu)化中央-地方、司法-政治權力關系。這種制度主義的治理模式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就已經(jīng)形成,并一直延續(xù)至今。法學家所提出的對策建議也大都集中于制度優(yōu)化方面。但是,由于司法地方化問題深刻地內(nèi)嵌于中國經(jīng)濟社會與政治結構之中,在經(jīng)濟基礎、社會環(huán)境與政治架構不發(fā)生大的變化前提下,制度主義路徑在短期內(nèi)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

        從現(xiàn)實表現(xiàn)來看,制度主義路徑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現(xiàn)有的制度變革沒有撼動地方政治與地方司法的依附關系;第二,有時候某些制度改革強化了地方政治-司法之間的支配關系。正因如此,進入21世紀后,司法地方化問題在某些方面有惡化趨勢。比較突出的幾個表現(xiàn)是:第一,在涉及地方利益的一些非常規(guī)案件中,許多地方法院奉行“不立案”原則,以便讓地方政府在司法框架以外解決爭議或回應訴求;[9]第二,為了避免案件逐級上訴至中央層面,不少地方法院存在濫用調(diào)解的傾向;[10]最后,十八大以來的反腐風暴揭露出,部分地方領導通過干預刑事審判來追求地方乃至個人利益。

        二、司法去地方化的現(xiàn)實緊迫性:抗爭政治視角

        司法地方化雖然具有一些優(yōu)點,但是也帶來一系列問題,中央與地方、政治與司法之間權力關系的異化,司法系統(tǒng)內(nèi)部運行機制的紊亂,等等。從社會角度來說,司法地方化所導致的負面后果中最為突出的是,地方主義司法行為在基層社會引發(fā)大面積集體抗議,其中一些抗議活動升級為暴力事件或全國影響性事件。通常情況下,這種由地方主義司法行為引發(fā)的集體抗爭往往難以在地方政權層面得到積極回應,從而強化了行動者向北京表達不滿與訴求的偏好。這種因果鏈條在安徽興邦案中便有反映。

        安徽亳州興邦科技公司(以下簡稱興邦公司)成立于1998年,發(fā)展初期主要從事特種動物養(yǎng)殖。2001年,興邦公司引種農(nóng)業(yè)部從墨西哥引進的可食用“米邦塔”仙人掌,在全國推廣仙人掌種植,并不斷拉長產(chǎn)業(yè)鏈,開發(fā)出各種仙人掌制品。作為一家民營企業(yè),興邦公司難以從金融系統(tǒng)獲得資金支持。為了解決資金需求,從2002年初開始,該公司通過聯(lián)合種植、約定回購、返本銷售、投資入股等方式從民間社會融入巨資。2003年,《人民日報》對興邦公司的成功經(jīng)驗予以專題報道。此后幾年,由于經(jīng)營得當,公司得到投資戶的高度信任,從未因資金償還問題引起公開爭議,融資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

        2007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fā)出《關于進一步做好依法處置非法集資活動的緊急通知》,提出對少數(shù)集資規(guī)模較大的重點企業(yè),要加強監(jiān)控、擇機處置、堅決打擊。次年初,安徽省政府處置非法集資聯(lián)席會議認定興邦公司高管涉嫌非法集資,亳州市公安局迅速啟動刑事偵查程序。2010年4月2日,涉案金額達38億多元,波及27個省區(qū)市4萬多人的安徽興邦案宣判,董事長吳尚澧被亳州中院一審判處死刑立即執(zhí)行,另外38名被告分別被判處死緩、有期徒刑。2011年6月28日,安徽高院維持一審判決。2011年11月,浙江京衡律師事務所受理吳尚澧死刑復核辯護。2012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不予核準吳尚澧死刑,撤銷原判,發(fā)回重審。2013年4月9日,安徽高院撤銷亳州中院原一審判決,發(fā)回亳州中院重審。2014年7月8日,亳州市檢察院撤回對張校岑等21被告人的起訴。2014年11月14日,亳州中院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改判吳尚澧10年有期徒刑,其余被告人量刑也大幅降低。2015年6月19日,安徽高院維持亳州中院重審一審判決。2015年8月25日,安徽高院在《亳州晚報》刊登公告,為原判有罪的19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與一般非法集資案相比,安徽興邦案的特殊之處是,該案刑事司法程序的啟動不是基于受騙投資戶的舉報,而是基于安徽省處置非法集資聯(lián)席會議的“內(nèi)部定性”;另外一個特點是,不同于一般非法集資案件發(fā)案后被騙人對集資人的仇恨,“吳尚澧出事后,數(shù)萬投資戶不但不恨他,還拼命上訪保他”。[11]自立案偵查以來,興邦公司全國4.7萬投資戶代表建立起或緊密或松散的關系網(wǎng)絡,不斷通過群體性上訪、向各級部門遞交請愿書、在網(wǎng)上發(fā)表公開信等方式,聲援、支持興邦公司高管,同時向安徽省與亳州市兩級政府、“處非辦”和公檢法機關表達不滿與訴求。不過,投資戶的集體行動并沒有能夠改變安徽省兩級公檢法機關對案件的定性以及對吳尚澧等人的重判。即便是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回重審之后,地方司法的進展也不能讓投資戶滿意。2013年“兩會”期間,部分投資戶決定進一步升級行動,意圖通過集體赴京上訪,把事情“鬧大”來解決問題。對于投資戶的集體行動,京衡律師一直努力進行勸阻說服,并最終通過積極行動贏得案件改判,使持續(xù)多年的社會抗爭得到平息。

        安徽興邦案從地方主義司法行為到集體抗爭的演變鏈條非常清晰。首先,地方政府對興邦公司的經(jīng)營行為做出錯誤行政定性,地方公檢法機關則基于這一錯誤定性對興邦公司高管予以錯抓錯訴錯判;其次,針對這種地方主義司法行為,興邦公司全國投資戶代表發(fā)起集體抗爭行動,但以失敗告終;再次,以陳有西律師為核心的浙江京衡律師事務所介入案件,在司法框架內(nèi)將該案予以糾錯;最后,集體抗爭步入衰退期。安徽興邦案作為司法糾錯的一個經(jīng)典案例,體現(xiàn)出十八大以來法治中國建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意義重大,可以從多個理論角度進行解讀。從本文的研究視角來說,該案錯判與糾錯過程中地方政府、地方司法、投資戶代表、異地精英律師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之間的互動過程值得重視,它清晰地反映出司法地方化所可能引發(fā)的社會后果和政治風險,同時也給行動主義治理路徑的建構以重要啟迪。

        三、律師行動主義的前提條件

        本文所提倡的行動主義路徑要想成為一種穩(wěn)定的治理模式,離不開一些基礎性的條件。在各種條件中,律師力量的發(fā)展壯大,精英律師的大量出現(xiàn)是最為基礎的。在精英律師乃至律師匱乏的社會里,行動主義路徑也就失去了生存土壤。除此之外,一些制度性的條件也是必需的,其中最為核心的制度有兩個:一個是保障律師自主執(zhí)業(yè)的制度,另一個是有關中央司法權的制度安排。

        律師行動主義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法律現(xiàn)象和政治現(xiàn)象,在抗爭政治或社會運動研究中受到非常多的學術關注。研究表明,在西方社會,律師是社會運動的關鍵角色,那些變革社會的集體行動經(jīng)常出現(xiàn)律師的身影。[12]律師參與集體行動的現(xiàn)象在東方社會同樣比較常見。例如,在我國臺灣地區(qū)環(huán)境抗爭演變過程中,律師等專業(yè)人士的參與有效降低了早期行動中的非理性色彩,使臺灣環(huán)境保護事業(yè)邁向制度化協(xié)商的新階段。[1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律師開始參與集體行動或社會抗爭事件,其中一些逾越了秩序邊界。[14]不同于那些逾越界限的行動,本文中的律師行動是理性、合法而有序的。這種律師行動主義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中國法治改革的重要成果。

        (一)律師業(yè)的發(fā)展

        1978年以來中國司法制度建設取得大量成果,經(jīng)過多輪司法改革之后,一套行之有效的司法制度體系建立起來,其中三大訴訟法構成了司法運行的制度骨干。司法制度的不斷完善提高了民眾對司法的信任,通過法院尋求正義的人們越來越多,在20世紀90年代形成訴訟浪潮。1978年全國法院一審收案總數(shù)僅為447 755件,1996年達到5 312 580件。1978年全國每萬人產(chǎn)生4.65件案件,1996年這一數(shù)字達到43.41件。據(jù)張文顯教授的粗略估計,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每年大約有1億人次牽涉到各類訴訟、準訴訟(仲裁)和類訴訟(調(diào)解)活動中。[15]司法改革與司法發(fā)展也給中國律師的成長帶來巨大機遇。在2015年全國律師工作會議上,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指出,“目前,全國律師達到27萬多人,每年辦理訴訟案件280多萬件,辦理非訴訟法律事務近100萬件,辦理法律援助案件36萬件,提供公益法律服務230多萬件次,擔任法律顧問50多萬家,涌現(xiàn)出一大批優(yōu)秀律師和優(yōu)秀律師事務所?!盵16]

        (二)律師職業(yè)自主空間的出現(xiàn)

        新中國成立之初,舊政權下的律師制度被徹底取締。1950年第一屆全國司法會議上,司法部部長史良提出“律師國家化”的制度構想。1956年國務院批復《司法部關于建立律師工作的請示報告》,律師職業(yè)被定位為“給公民、機關、企業(yè)和社會團體以法律上的幫助,保護他們的權利和合法利益,以鞏固革命法制”。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暫行條例》把律師職業(yè)定性為“國家的法律工作者”,明確規(guī)定律師的工作機構是法律顧問處(事業(yè)單位),受司法行政機關組織領導與業(yè)務監(jiān)督。

        國家包攬、包辦律師業(yè)務雖然有一些優(yōu)點,但是也產(chǎn)生許多弊端:受編制與經(jīng)費制約,律師隊伍遠遠無法滿足經(jīng)濟社會的法律服務需求;律師作為事業(yè)編干部,吃財政“大鍋飯”,缺乏工作動力;政府用行政化的方法管理律師工作,不利于律師提高法律服務能力;律師拿國家的工資,難以在當事人尤其是外國當事人中建立起信任關系,等等。[17]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經(jīng)國務院批準,司法部從1988年開始在國辦律師事務所之外試辦“合作律師事務所”。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把律師事務所定性為市場中介組織,同年國務院批復的司法部《關于深化律師工作改革的方案》把律師和律師事務所分別定性為“為社會服務的專業(yè)法律工作者”和“由執(zhí)業(yè)律師組成的具有法人地位的自律性組織”。1996年5月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規(guī)定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zhí)業(yè)證書,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執(zhí)業(yè)人員”。1988年以來中國律師制度發(fā)展的基本方向是社會化,律師自主執(zhí)業(yè)的空間不斷加大。

        (三)中央司法權的制度安排

        中央與地方司法機關之間的分權對律師非常重要。為了在法治框架下對抗地方主義司法行為,律師常常需要借助于最高司法機關的權力與權威。從中央角度來說,把部分司法權力保留在中央層面,不僅能保障當事人訴權,也是中央控制地方司法的政治機制。事實上,這樣的權力架構,在傳統(tǒng)中國就已經(jīng)發(fā)展成熟。正如馬丁·夏皮羅的研究所揭示的,中國帝國時期的統(tǒng)治者雖然大力提倡民間調(diào)解和官府調(diào)解,但是上達中央的控告通道卻也被建立起來?!吧显V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為保證基層管理者在履行職責的時候保持某種一致性的設置,它也保證他們服從得到政權認可的規(guī)則、法律或社會控制方面的政策?!盵18]在當代中國司法制度中,承擔這種功能的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對全國影響性案件的一審管轄權以及對地方大案的二審管轄權、處理底層群眾的申訴信訪、對已決案件的再審、對死刑案件的復核,等等。在安徽興邦案糾錯中,中央對死刑核準權的保留無疑發(fā)揮了關鍵作用。

        四、行動主義路徑的治理過程

        在那些面廣量大的常規(guī)案件中,司法機器的正常運轉(zhuǎn),本地律師和普通律師的職業(yè)化參與,乃至于沒有律師的參與,就能夠保證司法過程不偏離法治軌道。但是,在那些涉及地方重大利益(常常與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相關)的非常規(guī)性糾紛中,地方政府與底層民眾處于零和博弈狀態(tài),利益爭執(zhí)難以調(diào)和。此時,嵌入于地方權力與利益結構的地方司法機關以及本地律師通常不愿意與地方政府形成對抗關系。換句話說,在此情況下,地方主義司法不可避免,本地律師也將屈從于地方政治。不同于本地司法和律師,異地精英律師的社會聲望與精英資源使他們敢于基于法治原則與地方錯誤司法行為做斗爭。一般來說,異地精英律師的行動過程,主要由三部分構成:機會/威脅的識別、行動框釋和資源動員。

        (一)機會的識別

        政治機會結構是抗爭政治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早在1973年,艾辛杰就開始使用這個概念用來分析紐約市的集體抗議。20世紀80、90年代,在蒂利、塔羅、麥克亞當、甘姆森、邁耶等人的不斷努力下,這一概念逐漸演化為一個理論體系。政治機會結構包括“機會”和“威脅”兩個不同側(cè)面,包含非常龐雜的具體事項。塔羅認為,比較關鍵的政治機會主要有五種:政治通道的開放,政治聯(lián)盟的變化,有影響力盟友的出現(xiàn),高層內(nèi)部的分裂以及國家的鎮(zhèn)壓或支持。[19]在中國,底層民眾經(jīng)常依靠中央層面出現(xiàn)的政治機會(例如,中央政策的變化),以制度化或非制度化、個體或集體對抗方式來反對地方政府違法行為。[20]

        國家所能給集體行動施加的影響不限于提供機會方面,相反,一旦國家對某些集體行動持負面看法,也有可能提高強制(coercion)的力度。從國家角度來說,這是體現(xiàn)國家統(tǒng)治能力的一種方式,也是對集體行動的一個實質(zhì)性“威脅”。通常來說,威脅的增加會讓行動者考慮到行動的風險,轉(zhuǎn)而采取不過分逾越邊界的做法。對威脅的識別與行動者自身的階層屬性、知識背景和風險偏好有關,精英與草根往往對威脅的理解有很大差異。

        在安徽興邦案中,興邦公司投資戶代表、陳有西律師對政治機會/威脅的理解有著明顯的差異。具體來說,投資戶代表們把信訪制度視為最大的機會結構,試圖通過不斷升級集體上訪來實現(xiàn)訴求,對在“兩會”期間赴京上訪所可能引發(fā)的強制風險缺少準確認識。與之不同,京衡律師把最高人民法院的死刑核準權視為最為關鍵的機會結構,反對集體上訪,尤其反對集體赴京上訪,堅決主張在司法框架內(nèi)解決問題。正如陳有西所說,“時逢兩會,很多投資戶期望用上訪解決問題。作為適用法律按法律渠道解決問題的律師,我們期望興邦的投資戶保持冷靜,不要群訪,搞得兩敗俱傷。相信最高法院的發(fā)回重審,能夠讓安徽兩級公檢法認真思考,會按法律規(guī)定慎重處理該案。我們不支持投資戶們的群體性行為?!盵21]除了最高人民法院的死刑核準權這個制度性的政治機會之外,十八大以后中央推動的冤案糾正行動也是非常關鍵的非制度性機會,正是借助于這樣的機會,安徽興邦案才能在較快的時間內(nèi)得到糾正,并獲得社會高度評價。

        (二)框釋行動意義

        政治機會并不能自動產(chǎn)生集體行動,為了發(fā)起行動或提高行動影響力,還需要運用道德倫理、意識形態(tài)、流行觀念等話語資源來定義社會不滿、進行行動宣傳、招募成員以及實施輿論動員。這要求行動者對特定事項進行定義與再定義,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政治社會原因,闡釋行動的必要性與意義,從而說服更多人參與或支持集體行動。[22]行動框釋(framing)能夠賦予地方性事件以全國意義,提高社會輿論和中央的關注度,贏得更多社會力量的同情與支持,推動集體訴求的實現(xiàn)。

        行動框釋需要較為全面的政治社會知識,要求框架建構者能夠洞悉國家和社會的現(xiàn)實關切,在那些與特定事項相關的各種主框架(master frame)中篩選出最具穿透力和說服力的框架,從而將地方性的個體或集體訴求與全社會的普遍關切、憂慮或不滿連接起來。主框架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集體行動能否取得成功。[23]就本文的議題來說,律師需要在地方個案與全國利益之間建立起有效的勾連,引起全社會和中央對案件的關注與支持。

        在安徽興邦案中,與吳尚澧個體命運相關的主框架至少包括:法治與人權、國際廢除死刑潮流、地方司法不公、民營企業(yè)生存困境等。陳有西主要在后一種話語框架下來重新定義安徽興邦案。這種框架選擇的內(nèi)在邏輯是,回避那些難以凸顯安徽興邦案獨特性的主流話語,集中凸顯該案件所折射出的民營企業(yè)生存環(huán)境。從效果來看,這種話語策略在很大范圍內(nèi),尤其在民營企業(yè)家群體得到贊同與響應。

        (三)資源動員

        在集體行動當中,行動者所擁有的社會資源的多寡,尤其是組織資源的豐富程度,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集體行動的過程和結果。[24]其中,組織資源包括正式組織與各種非正式人際關系網(wǎng)絡。在草根層面的集體行動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正式組織,行動者往往借助血緣、親緣、業(yè)緣等私人關系來構建動員支持結構。相反,精英個體或群體往往擁有更為充足的正式組織資源,他們會借助這些資源來表達訴求。反過來,資源優(yōu)勢也使得精英們不必借助于體制外行動,而是更多地依賴制度化渠道來解決爭議。

        在安徽興邦案糾錯過程中,陳有西的資源動員行動帶有突出的精英動員色彩,這與他本人精英律師的身份息息相關。陳有西是中國精英律師的典型代表。他曾求學于杭州大學(現(xiàn)浙江大學)和北京大學,師從龔祥瑞教授等名師。早年在浙江省公安廳、省高院、省社科院法學所等單位工作,后辭去公職成為專職律師(現(xiàn)為一級律師),創(chuàng)辦浙江京衡律師事務所,實施集團化發(fā)展戰(zhàn)略。他是中華全國律師協(xié)會憲法與人權委員會副主任,多所知名法學院兼職教授,代理多起全國影響性訴訟,擔任多家集團公司常年法律顧問。他創(chuàng)辦的“陳有西學術網(wǎng)”是中國法律人網(wǎng)站中點擊量最高的網(wǎng)站之一,個人微博有非常高的社會關注度,與多家媒體建立良好關系。

        陳有西所擁有的關系資源囊括政治精英、經(jīng)濟精英、知識精英和社會精英,通過對這些密集資源的動員,逐漸改變了人們對興邦公司的負面認識,同時也讓司法機關重新審視對安徽興邦案的定性。在代理安徽興邦案過程中,陳有西通過各種渠道來動員精英資源,這里略舉一例。2013年4月26-28日,中華民營企業(yè)聯(lián)合會等機構在廣東珠海聯(lián)合舉辦“民間投資與法律保障”研討會,眾多領導和知名專家出席會議,陳有西在會上作“中國民營經(jīng)濟發(fā)展與法律保障”演講,剖析民營企業(yè)刑事錯案形成的八大原因,引起強烈反響。會議形成《中國民間投資與法律保障論壇》匯總成果,報送中央領導閱覽并引起重視。[25]這種借助于精英資源的動員,所產(chǎn)生的社會影響遠遠大于那些地方性的集體行動。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司法地方化問題的興起與演進,及其負面后果的逐漸顯現(xiàn),我國在如何克服司法地方化弊病上不斷進行制度探索。但是,受制于多種原因,制度主義取向的治理路徑效果不佳?;谶@種現(xiàn)狀,本文提出一種行動主義的治理路徑,來提高國家應對司法地方化問題的能力。其要旨是鼓勵精英律師跨地區(qū)代理涉及地方政府(干部)利益的重大疑難案件,借助精英律師的職業(yè)能力與社會動員能力來監(jiān)督地方司法過程,捍衛(wèi)公平正義,以糾正地方主義司法弊病。從現(xiàn)實表現(xiàn)來看,這種治理措施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較好治理效果,而且沒有偏離法治軌道。而從全國政治來看,這種律師行動主義模式通常是“嵌入式”和建設性的,非但不會給政治秩序帶來挑戰(zhàn),相反還能夠幫助中央修復被地方破壞的國家社會關系,保證執(zhí)政合法性不斷再生產(chǎn)。這種治理路徑的局限性在于,受制于精英律師的規(guī)模與行動意愿,不可能成為一種常規(guī)化的治理機制,而主要是在非常時期和非常規(guī)個案中發(fā)揮治理功能,因此也勢必難以達到制度主義路徑的普遍治理效果。這也意味著,司法地方化問題的徹底解決,最終要有賴于法治建設取得重大突破。

        [參考文獻]

        [1]Montinola Gabriella, Yingyi Qian,Barry R Weingast. Federalism,Chinese Style: 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J].World Politics, 1996,(1): 50-81.

        [2]Baum Richard,Alexei Shevchenko. The “State of the State”[C]//Merle Goldman and Roderock Macfarquhar eds. The Paradox of China’s Post-Mao Reform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333-362.

        [3]郁建興,高翔. 地方發(fā)展型政府的行為邏輯及制度基礎[J].中國社會科學, 2012,(5): 95-112.

        [4]O’Donnell Guillermo. Horizontal Accountability in New Democracies[C]//Andreas Schedler, Larry Diamond and Marc F Plattnereds. The Self-Restraining State: Power and Accountability in New Democracies.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9: 29-51.

        [5]清華大學課題組. 以利益表達制度化實現(xiàn)長治久安[J].學習月刊,2010,(9): 28.

        [6]何陽. 司法地方化的治理路徑研究及創(chuàng)新——以文獻分析為視角[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2): 129-135.

        [7]李昌麒,等. 經(jīng)濟審判工作中的地方保護主義傾向必須制止[J].現(xiàn)代法學, 1988,(4): 71-74.

        [8]“籬笆墻”A、B、C——審判工作中的地方保護主義述評[J].人民司法, 1990,(10): 2-4.

        [9]應星、徐胤. “立案政治學”與行政訴訟率的徘徊——華北兩市基層法院的對比研究[J].政法論壇,2009,(6):111-121.

        [10]周永坤. 警惕調(diào)解的濫用和強制趨勢[J].河北學刊,2006,(6):166-169.

        [11]陳有西、翟呈群. 吳尚澧被控集資詐騙罪發(fā)回重審案第一審辯護詞[EB/OL].陳有西學術網(wǎng),2014-12-03.

        [12]Austin Sarat, Stuart A Scheingold,eds. Cause Lawyers and Social Movements[C].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1-36.

        [13]王金壽. 臺灣環(huán)境運動的法律動員:從三件環(huán)境相關判決談起[J].臺灣政治學刊, 2014,(1):1-72.

        [14]Eva Pils. Asking the Tiger for His Skin: Rights Activism in China[J].Fordham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2006,(4):1209-1287.

        [15]張文顯. 聯(lián)動司法:訴訟社會環(huán)境下的司法模式[J].法律適用,2011,(1):4.

        [16]依法保障執(zhí)業(yè)權利切實規(guī)范執(zhí)業(yè)行為充分發(fā)揮律師隊伍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重要作用[N]. 法制日報,2015-08-21(001).

        [17]周長新. 醞釀中的律師體制改革——訪司法部部長蔡誠[J].瞭望周刊,1988,(41): 11.

        [18]馬丁·夏皮羅. 法院:比較法上和政治學上的分析[M].張生,李彤,譯.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75.

        [19]西德尼·塔羅. 運動中的力量:社會運動與斗爭政治[M].吳慶宏,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95-121.

        [20]O’Brien, Kevin J. Rightful Resistance[J]. World Politics,1996,(1): 31-55.

        [21]陳有西.陳有西對“興邦公司投資對興邦案件的一些基本看法”的按語[EB/OL].陳有西學術網(wǎng),2013-2-27.

        [22]Snow David A, Bueke Rochford E Jr, Steven K Worden,etl. Frame Alignment Processes, Micromobilization, and Movenment Participation[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6(51): 464-481.

        [23]Snow David, Robert Benfd. Master Frames and Cycles of Protest[C]//Aldon Morris, Carol McClurg Mueller eds. Frontiers in Social Movement Theo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133-155.

        [24]McCarthy John, Mayer Zald. Resources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 A Partial Theor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7(82): 1212-1241.

        [25]陳有西. 中央領導高度關注民營企業(yè)生存環(huán)境和法律保障[EB/OL]. 陳有西博客,2013-6-2.

        〔責任編輯:馮勝利〕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6)04-0076-06

        [作者簡介]黨東升(1982-),男,河南周口人,助理研究員,博士,從事抗爭政治與司法制度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穩(wěn)定體系建設”(13AZD019)

        [收稿日期]2015-12-17

        av中文字幕少妇人妻| 日韩精品久久久肉伦网站|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影片| 国产免费播放一区二区| 精品女同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最近中文字幕在线| 精东天美麻豆果冻传媒mv| 99热在线精品播放| 久久麻豆精亚洲av品国产蜜臀| 国产精品高潮呻吟av久久黄|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pp| 国产成人精品cao在线| 黄片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专区|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国产精品女同久久免费观看| 日韩女优视频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97人妻人人做人碰人人爽|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情侣| 国产综合开心激情五月| 亚洲精品成人无码中文毛片| 亚洲激情成人| 国产在线精彩自拍视频| 一本色道无码不卡在线观看| 免费a级毛片无码a∨免费软件| 午夜福利影院不卡影院| 国产精品一二三区亚洲| 轻点好疼好大好爽视频| 亚洲黄视频| 亚洲天堂av免费在线| 欧美v国产v亚洲v日韩九九|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9正片| 国模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女人的天堂av| 性高朝大尺度少妇大屁股| 欧美在线a| 免费蜜桃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2020 |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