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慧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北京 100081)
?
藝術人類學視角下的內蒙古二人臺音樂
劉文慧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北京 100081)
摘要:藝術人類學是將藝術研究界定于人類學研究的框架之中,運用人類學的科學理論與研究方法,再從藝術的視角研究人的學科。這些藝術作品包含有審美功能和非審美功能(①),二人臺音樂藝術作為一種具有藝術特征的人類文化,從其藝術形式、表現方式上映射出在不同發(fā)展時期不同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過程,這一過程是由歷史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以及人口的遷徙等原因造成的,由多文化相融合而成的二人臺音樂體現了民族性,也反映了人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社會地理環(huán)境中對藝術實踐與藝術思維變遷。
關鍵詞:藝術人類學;內蒙古;二人臺;研究
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②,每一種音樂藝術的形成都離不開創(chuàng)造這種藝術的環(huán)境,使得這種藝術形式具有很強的歸屬感和民族性,從這種音樂藝術的藝術形式、表現方式上可以反映出其固有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二人臺音樂也是如此,從二人臺音樂藝術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濃厚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融匯其中,具有別具一格的民族特色。
1內蒙古地區(qū)蒙古族文化對二人臺音樂的影響
我國少數民族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③,在內蒙古土默川地區(qū)(如今的呼和浩特、武川、包頭和林格爾清水縣一帶),為慶祝節(jié)日,當地蒙古族人民總會按照蒙古族的禮儀習慣舉行,除了美食美酒外最少不了的就是歌舞,人們載歌載舞的祈禱長生天,敬酒歌也就隨之形成,勸酒的人會用哈達端著酒碗唱著酒歌給尊貴的長輩或遠方的客人,后來蒙古族藝人為了使?jié)h人同樣能聽懂敬酒歌,就用蒙語夾雜著漢語演唱,而漢族人民在喜慶節(jié)日或者舉辦聚會時也會請到這些蒙古族藝人來演唱助興,這些人將蒙、漢兩個民族的民歌、俗語、串話都吸收進來,再通過融合加工,使節(jié)目妙趣橫生,在當地廣受歡迎,慢慢便流行起來。
《呼和浩特玉泉區(qū)志》說道:“地方戲二人臺,是內蒙古西部地區(qū)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藝術,它產生于光緒年間,由漢族民歌與本地爬山調、蒙古民歌融合而成,又稱蒙古曲兒?!痹诠饩w年間,蒙古族和漢族的民間藝人相互借鑒,在“蒙古曲兒”的基礎上,加入漢族社火中的民間舞蹈,由坐唱的絲弦彈唱發(fā)展成為化妝演唱,這便是二人臺的雛形。二人臺劇目的唱詞上也廣泛吸收蒙古族民歌、數來寶等。因為蒙古族民歌是牧民在放羊時經常會演唱的一種表達情感的歌曲,充滿民族風韻,展現了游牧民族豪放、樸實的性格,為二人臺提供了豐富的音樂素材,也正因如此二人臺的音樂具有遼闊、悠揚、樸實、粗獷的特點,這一音樂特點也反映出蒙古族人們人情樂觀、豪放的民族性格。
2內蒙古地區(qū)漢族文化對二人臺音樂的影響
生活在土默川遼闊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大多數過著游牧民族的生活,在清朝政府的壓迫統(tǒng)治下,一些臨近內蒙古西部的農民,終年辛勤勞作,但仍逃脫不了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命運,為了謀生許多人背井離鄉(xiāng),來到內蒙古地區(qū),最早的有府谷、河曲、榆林一帶的農民,這次的人口的遷徙是二人臺藝術發(fā)展的一大轉折。隨著內蒙古地區(qū)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周邊漢族人民窘迫的生活,先后又有數十萬的漢族人民從河北、山西、陜西和山東等地方遷徙過來,大多數人民就定居在土默川地區(qū),這種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徙,以明清以來的“走西口”最為典型?!白呶骺凇钡囊泼瘳F象不僅促進了內蒙古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也促進了蒙漢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走西口”的移民現象更是對二人臺音樂藝術的發(fā)展起到了奠定和促進作用。人們對于藝術的認識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的④,就以二人臺曲目《走西口》為例,該劇語言樸實、風格細膩、唱腔時而悲愴纏綿、時而高亢激烈蕩氣回腸,反應出“走西口”時的悲歡離合、艱辛不易,貼近生活的劇情使之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劇目。
從二人臺戲劇的音樂形態(tài)上看,其調式和音樂風格映含了黃土高原音樂藝術的特征。從二人臺戲劇的唱腔來看,也主要是以地方方言為主,唱腔中的方言與山西北部和陜西北部的方言極為相近。再從二人臺戲劇使用的伴奏樂曲器和其所描繪的內容看,絕大部分都反映著漢族文化。最后從二人臺的唱詞上來看,《打櫻桃》、《走西口》等都是從漢族民歌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如《打櫻桃》把爬山調民歌加入方言旁白,使它變成一種新的表現形式。而《走西口》則通過蒙、漢兩種語言穿插混合的串話表現土默川的民族文化,展現當地人特有的生活面貌,把人們在田間地頭、街頭巷尾中的口語、俗語融入到曲子和旁白中,展現出淳樸、自然的民間風情。所以,在二人臺藝術發(fā)展的過程中看,它的發(fā)展和變化與中國主流文化漢文化息息相關,也體現出漢族人民的勤奮與智慧。
3內蒙古地區(qū)宗教對二人臺音樂的影響
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受其地域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⑤,也受到宗教的影響,藏傳佛教是繼薩滿教后在內蒙古地區(qū)十分盛行的宗教,一定時期內,內蒙古地區(qū)廣修廟宇,四處宣法。這種含有一定政府行為的宗教活動,對當地人民的文化藝術、審美情趣產生了深刻影響。其中二人臺藝術受佛教文化的影響較為直接,當時許多二人臺藝人迫于生計會到“召廟”進行演出,例如土默川的喇嘛洞召、美岱召、沙爾沁召等,與此同時藝人們又會不自覺地把寺廟音樂中的一些元素吸收到二人臺牌子曲里,為二人臺音樂增添了佛家音樂的特色,例如二人臺劇目《喇嘛蘇》。
結語:藝術貴在創(chuàng)造性,這種創(chuàng)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態(tài)揭示更豐富的精神內涵,二人臺藝術是由勞動者創(chuàng)造并演出的一種地方小戲,一直受到當地人民的喜愛與追捧,所以二人臺音樂有著廣泛、深厚的群眾基礎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二人臺音樂藝術也是內蒙古西部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的文學、音樂、舞蹈相互融合的產物具有極強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注解:
①蘇和平:《試論藝術教育的功能與效應》 《民族教育研究》 北京2005第六期P87-90
②蘇和平:《藝術學原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6年P77
③蘇和平:《試述中國少數民族美術的發(fā)生與發(fā)展》《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蘭州2004年第5期P84-88
④蘇和平:《少數民族藝術文化的現代傳承研究—以民族藝術的教學為個案》《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4期P101
⑤蘇和平:《構建學校傳統(tǒng)藝術教育體系》《西北成人教育學報》 2009年第4期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6-0016-01
作者簡介:劉文慧,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少數民族藝術專業(yè)碩士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