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光盛 黃德凱
剛剛結束不久的緬甸大選雖然有些意外,但民盟獲勝的基本格局并不算冷門,現(xiàn)在更令人關注的是緬甸大選后的局勢發(fā)展。緬甸學者吳丹敏說,“緬甸大選僅僅只是開端,真正艱苦的工作要到新政府就職時才開始”。而在中緬經濟合作問題上,同樣如此。目前,如何應對緬甸大選可能給中緬經濟合作帶來的變化,如何規(guī)避合作中可能出現(xiàn)的風險,成為中緬未來經濟合作的關鍵所在。
可能面臨的風險
以昂山素季為首的民盟將在2016年3月組建新一屆政府,觀察家認為,在新政府上臺之前的這段時間內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首先是權力移交的風險?,F(xiàn)在看來,政權順利移交的風險并不是很大。不過不到最后一刻誰也不敢打保票,因為歷史上的前車之鑒仍然讓人心有余悸。
其次,中緬兩國關系如何發(fā)展有待觀察。目前來看,未來中緬關系平穩(wěn)發(fā)展的可能性較大,兩國之間總體上可能出現(xiàn)一種“近而不親”、“穩(wěn)而不定”的“新常態(tài)”。具體到兩國經濟合作上,新政府對中緬此前達成的多個項目的承認和接受程度如何,尤其是密松、皎漂和油氣管道等中國尤為關注的重點項目,尚未可知。最近緬方把皎漂開發(fā)區(qū)的項目交給了中信聯(lián)合體,這似乎表明緬方對中國投資表達了某種積極回應。但應該看到,這是新政府上臺之前的決定,并不等于就是新政府的態(tài)度。而且即使新政府暫時接受了,也不排除未來發(fā)生變數的可能性。近段時間,在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出現(xiàn)了本已達成協(xié)議的項目被叫?;蛱岣咭獌r的事件,所以也很難保證節(jié)外生枝的情況在緬甸不會發(fā)生。
此外,不排除某些既得利益者、軍人集團以及民族地方武裝(“民地武”)為顯示各自的重要性而“主動作為”地挑起事端,這會使得中緬合作項目受殃及,尤其是在敏感地區(qū)(緬北的政府軍和“民地武”控制區(qū))和敏感行業(yè)(如油氣管道、資源開發(fā)和替代種植項目)更應提高警惕。不應忘記的是,2011年密松電站被擱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緬甸“民主化”轉型內部過程中各派角力時,吳登盛利用“人民的意愿”擱置了電站建設。目前看來,密松電站在近期內重啟的可能性很小,因為它在較大程度上已經成為緬甸“民主化”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新政府不太可能做出逆轉性的決定。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這個問題能得到公正、合理的解決,肯定會明顯提升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投資者對緬甸的投資信心。
展望未來幾年,最基本的擔憂是民盟的治國經驗和能力,畢竟沒有過執(zhí)政的經驗,這讓國際上很多人對緬甸未來的經濟發(fā)展前景不清楚。另外,對于緬甸經濟政策的穩(wěn)定性各方也給予了很大的關注,過去幾年吳登盛政府頒布了多個經濟領域的法律法規(guī),但其中的很多直到今天還沒有真正落實和執(zhí)行。民盟執(zhí)政后能否抓緊落實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組建有能力有效率的經濟管理團隊,盡快建設一個穩(wěn)定、規(guī)范和有吸引力的市場,對其是嚴峻的考驗。
中國應積極面對、順勢而為、
升級在緬投資
當務之急,是對緬甸可能出臺的投資政策進行預判,盡早出臺對應之策。對于外國投資者而言,民盟上臺后將如何施政成為影響已進入或即將進入緬甸的外國投資者收益的首要因素。對此,應從民盟黨章與施政綱領、民盟領導人在公開場合的談話以及之前民盟成員在議會的工作等方面,找出民盟上臺后可能出臺的經濟政策。以此為依據進行預判,進而積極采取相應的對策,避免因不了解或未掌握相關信息,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轉變投資方式,通過公開、透明、競爭的方法獲取投資項目。緬甸大選前,中國在緬投資被指是“與軍政府單方面簽訂合同”、“不透明”、“不公開”以及“只對軍政府和中國有利,而損害緬甸人民的利益”,這也成為像密松水電站、萊比塘銅礦等中國投資項目停工的因素之一。為了不讓投資方式成為中國在緬投資的絆腳石,需要改變之前在緬的投資方式,包括改變不規(guī)范的投資洽談與合作路徑,更加透明、公開,努力按照國際標準獲得投資項目,甚至引入多國競爭投標的方式來拿到項目。只有通過這種公開公正、合理合法的方式拿到投資項目,才可能減少外界對中國在緬投資的質疑和由此而產生的不良影響。
拓展投資領域,實現(xiàn)對緬投資的多元化,向民生方向的投資傾斜。中國在緬的投資主要集中在水電項目、礦業(yè)開發(fā)開采、能源運輸等資源和能源領域方面,其中又“以央企和云南省企業(yè)居多”。單一的投資領域讓中國在前幾年吃了苦頭,多個重大項目被緬甸單方面叫停;而眾多的國企進入也會讓人產生政治聯(lián)想。為了減少單一投資領域所帶來的風險,應逐漸實現(xiàn)對緬投資的多元化;增加民營企業(yè)在對緬投資主體方面的比例,讓民營企業(yè)成為對緬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應該積極響應民盟上臺后對外資的引導,多向基礎設施、農業(yè)、醫(yī)療和衛(wèi)生等民生領域傾斜。
深耕民意,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加大輿論的正面?zhèn)鞑ァV袊诰挼橥顿Y讓許多緬甸人認為除了中國獲利之外,對他們毫無是處。這與“缺乏獲取雙向的、客觀的信息渠道和信息來源”有關,也與中國在緬投資的宣傳不到位有關。為改變這一現(xiàn)象,應加強與緬民眾的接觸力度,把中國對緬投資的方式、產生的影響、項目的進展情況等公之于眾,并聽取緬甸民眾對中國在緬投資的看法;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把惠及緬甸民眾的社會公益項目作為中國在緬投資宣傳的最好方式;我們的媒體和非政府組織要加大在緬甸的正面宣傳力度,同時也要擴大在緬甸主流媒體上和在西方媒體上進行宣傳的力度。
推進老撾和柬埔寨的合作,以撬動緬甸。老撾、柬埔寨和緬甸同屬于中南半島的國家,與中國經濟合作都較為緊密。但中國在老撾、柬埔寨的投資并沒有出現(xiàn)諸如密松水電站、萊比塘銅礦那樣重大項目停工的情況。分析人士認為,這關鍵在于緬方尚未足夠認識到中國在緬投資的重要性。為此,中國可先推進與老撾和柬埔寨的合作,一方面,對已有的投資項目不斷地完善,并把些項目打造成為旗艦項目、示范項目;另一方面,加快推動正在計劃的項目開工建設,為老撾、柬埔寨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注入動力。通過推進與老撾和柬埔寨的合作,形成示范效應,并以此來撬動緬甸,實現(xiàn)從中國到緬甸去投資到緬甸來中國找投資的轉變。
(盧光盛為云南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東南亞研究所所長,黃德凱為云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