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
【摘要】黃原是20世紀巴蜀畫壇卓有成就的畫家、書法家和美術教育家。他執(zhí)教于四川美術學院30余年,勤于筆耕、桃李芳菲,為巴蜀地區(qū)美術教育和中國畫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藝術成就涵蓋詩書畫印,書法、山水畫造詣尤深、令人矚目。黃原為人平易通達、淡泊名利,如今對黃原的藝術有所重視和探究的人并不多見,筆者試從其山水畫藝術論及其成就和影響。
【關鍵詞】巴蜀地區(qū);山水畫;四川美術學院;黃原
黃原(1921-2007),原名黃海儒,四川廣漢人。1950年考入四川省藝專,畢業(yè)后先后任教于西南美術??茖W校和四川美術學院,長期從事山水、書法的創(chuàng)作和教學工作,1990年創(chuàng)立墨華藝術研究會任會長。黃原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四川美術學院教授,著有《學書覽概》《黃原書畫作品集》《黃原作品集》。
黃原先于川西,后來隅居重慶,深受巴蜀地區(qū)豐富的自然風貌和悠久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所熏陶。巴蜀地區(qū)的自然山川、名勝古跡、風情風物自然就成為黃原所表現(xiàn)的題材,他從小迷戀自然山水,時而自己獨自游歷,時而帶學生采風寫生,足跡遍布全國,特別是蜀中山水,幾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常常自娛自樂,以詩記旅途見聞,以畫寫沿途風光。蜀中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都觸動著先生的心弦。
看黃原的作品,無處不充滿著幽然、超逸的詩境和靈動、灑脫的畫境。畫中常見青山幽幽、滿目蒼翠、林中溪瀑、亭臺樓閣、茅屋瓦舍、勞作農(nóng)夫,真是如詩如畫,讓讀者身臨其境,如與作者在山林之中品味大自然純凈的詩情畫境。畫面充滿淡泊、靜謐的詩意,盡管有古風古趣,但又是作者親歷親受之境。黃原論畫有言:“畫論神彩,畫重意趣,形貌關乎技藝,主宰全在胸次,探源務本,自有重輕之別?!笨梢娝乃囆g之本,即作畫要有意念,有趣、有情,才會生動,才會鮮活,才會感人。黃原有如此超逸的畫格與他的性格和生長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系,他是貧民出身,性格儒雅,放達超脫,加之巴蜀地域特有的文化特點,孕育了先生自由奔放、超然灑脫的個性,有自娛自樂而不求聞達的士人君子之風。
“以書入畫”是黃原山水畫的一大特點。黃原的作品,極少拘泥于對物象的精雕細琢,更多的是率意瀟灑的即興書寫。自古以來“書畫同源”,黃賓虹論畫有云:“畫之道,在于書法之中,欲明畫法,先究書法,筆墨之妙,畫法精理,幽微變化,全含于書法之中?!秉S原早年學習書法,研習北魏、晉唐及宋代各家書體,尤其精于行草,其行草書融入魏碑的堂正靜穆和宋書的灑脫流暢、婉約清麗、單純凈潔、剛柔相濟等。加之詩文和繪畫的滋養(yǎng),其書風更具“逸格”風貌。
黃原提倡運用書法之功于畫道之中。古來引書入畫者多以“金石”入畫,“篆隸”入畫,多以中鋒運筆為基本特色,近代以吳昌碩、黃賓虹最為典型。然而,能以行草書入畫者卻甚少,而且最具有難度。黃原既有學習西洋繪畫的背景,又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人畫筆墨基礎,他突破了以書入畫中鋒運筆的文人畫傳統(tǒng)筆墨程式,讓行草、狂草在畫面上馳騁縱橫。他用線用筆自由奔放,無論中鋒側鋒、逆鋒順鋒,無不自由,或勾或挑,或點或掃,變化無窮,將筆的表現(xiàn)力發(fā)揮到了極致,正如他所說:“中鋒渾圓,失則肥軟無神,側鋒秀峭,失則浮薄,腕底有功力,心中有韻致,無論如何用來,終成高品?!笨梢婞S原的筆墨修養(yǎng)非同一般,無論中鋒側鋒各有長短,都能為之靈活運用??雌渥髌贰度【啊?,畫幅不大卻簡約概括,寥寥數(shù)筆便充分體現(xiàn)先生作畫用筆之豐富和精妙。畫中用筆極富草書的抽象意味和表現(xiàn)力,體會其筆觸的運行始轉,中鋒變側鋒,側鋒變逆鋒,筆筆見力,筆筆有味,黑與白、線與點的時常轉換,獨到而又自由。圖中用墨亦頗為豐富,或干或濕,或淡或濃,皴擦點染自如揮灑,潑墨破墨、焦墨宿墨、積墨漬墨相互穿插,與用筆點線的長短、粗細、寬窄有機組合,豐富的筆墨變化猶如豐富的音質(zhì)和不同的音色構成的一首交響樂曲。他對筆墨靈活運用的觀念,是把筆墨精神和筆墨構成的規(guī)律看得比筆墨外在形跡模式更為重要,這使得他在處理山水筆墨的時候可以無需套路,更為自由,更具個性和表現(xiàn)力。
黃原的山水畫作品風格面貌極其多樣。一般而言,畫家都會有自己固定的技法程式,長時間難變其畫風。但黃原的山水畫題材多變,結構多變,意境多變,尤為怪也!從其作品中看不到具體的程式和格法,而是一種博采眾長的格局,這也許是因巴蜀山水的變化無窮使然。黃原深受巴蜀山水的滋養(yǎng),其作品風格面貌多變是因自然之景多變、自己感受多變之故。他時而畫大山大水,氣勢磅礴;時而作小景寫生,逸筆草草;時而作唐人詩意,詩意橫生。筆墨線條時而翻騰飛舞,時而蕭散松動,時而水墨淋漓。在構圖章法上,或橫截一段,或直取一角,甚至紙張長寬比例都無固定要求,只因心之所需。但無論如何姿肆,黃原對筆墨的處理極為嚴謹,奔放中見精微,細膩中見豪爽,不論作品大小,題材如何,都會讓觀者耐人尋味。
書家畫畫,易得其勢而失其質(zhì),即筆墨的氣勢有了,符合物象的畫理卻喪失了。黃原筆墨自由靈動,用筆用線變幻莫測、瀟灑自如,他的作品畫境空靈,近看無規(guī)律可循,然遠觀之,山巒林木儼然,韻律節(jié)奏彰顯,究其緣由,是作者熟知“物理”和“畫理”,布虛留白,顯筆墨精妙之美,正如他所說:“物各有像,像自有理,理之所在,法據(jù)以生,然觸物興懷,賦興用意既在理法之中,又在理法之外。”作品《雨過鳴清弦》體現(xiàn)了黃原對“物理”的探求,畫面構成開張有致,近中遠景安排有序,圖中雨后泉水一瀉而下,樹木經(jīng)雨水沖刷后雖顯雜亂,但在畫中被他組織得有章可循,整幅畫面用筆用墨濕氣淋漓、氣勢酣暢、厚重蒼茫、層層疊染,將雨后山林的空瀠山色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氣格高妙超逸、以書入畫、筆墨語言豐富和風格面貌多樣,是黃原藝術的獨特之處,他在藝術上是個孜孜不倦的探尋者,他在大半個世紀的藝術生涯里勤于筆耕,留下了眾多的藝術精品,他執(zhí)教于四川美術學院30余年,桃李芬芳,為夯實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的學科基礎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也為巴蜀山水畫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