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艷紅 (廣西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廣西柳州 545006)
基于接受美學視角下的汽車英語翻譯
梅艷紅 (廣西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廣西柳州 545006)
從接受美學理論視角出發(fā),以汽車英語翻譯為例,探討接受美學理論對科技類文本翻譯的影響,分析科技類文本翻譯的詞匯、句法以及藝術層面的翻譯特色,指出應用類文本翻譯同樣需要充分考慮讀者的審美感受,提高譯文的美學情趣,促進科技類文本翻譯的多樣化發(fā)展。
接受美學;審美;汽車英語翻譯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9.101
在一帶一路的新背景下,地方經濟發(fā)展開始突飛猛進。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科技類文本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汽車英語作為科技類文本的一個重要分支,其翻譯需求量也在大規(guī)模增加。隨著人們對科技文本的可讀性和趣味性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提高科技文本翻譯的審美情趣開始成為譯者的一大關注點。
1.接受美學
接受美學這一概念是由德國康茨坦斯大學文藝學教授姚斯在1967年提出,核心是從受眾出發(fā),從接受出發(fā)?!耙λ拐J為,一個作品,即使印成書,在讀者閱讀之前,也只是半成品?!盵1]接受美學理論的問世,引起譯界對翻譯的再認知,由原先的重源語文本,到重譯語文本,由原先的以原作者為中心,到以譯語讀者為中心。接受美學理論強調受眾的中心地位和審美情趣。作品的價值是由作者與讀者共同創(chuàng)造出來的,作者賦予作品以藝術性,而讀者則賦予作品以審美性。
2.審美客體
翻譯美學中的審美客體包括原文文本與譯文文本,而審美主體則包括譯者與譯文讀者。在接受美學中,更多關注的審美客體是指譯文文本,審美主體則是譯文讀者,譯者作為兩者間的交節(jié)點,主要作用是將審美客體(原文)轉換成另一審美客體(譯文),傳達給另一審美主體(譯文讀者)??萍碱愇谋境罨镜恼Z言特性外,還具有藝術性,不少科普性文章為更具說服力和勸導性,常常采用一些文學修辭手段,如比喻、擬人等增加文本的藝術性和可讀性。此外,對審美客體(譯文)的鑒賞絕不能離開原文文本,相反,譯者應從原文文本中發(fā)掘審美角度和潛在的審美特點,從而將原文中的美學特色嵌入譯文文本中,傳達給譯文讀者。原文是譯文創(chuàng)造的源泉,針對科技文本的語言特點,即共時性與歷時性相融合,“共時性即指作品對讀者自己來說有自己獨特的意義闡釋,因為形成讀者期待視野的知識水平、興趣愛好等不一樣;歷時性是說,造成了作品意義的不同存在方式或變異體,增強了作品的生命力,因為作品內在意蘊存在著與不同時期讀者的不同理解相互交融的無限可能性,[2]”譯者應仔細研究原文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寫作手法,在翻譯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文本的審美范疇,不可局限于一時的接受性。
3.審美主體
作為原文文本的審美主體,譯者首先充當?shù)氖窃淖x者。在充分理解原文審美客體后,譯者需對原文文本進行加工處理,并將自己大腦中的所想所思物化后進行再創(chuàng)作,因此,譯者既是原文文本的讀者,也是譯文文本的創(chuàng)造者。作為原文文本讀者,譯者的理解與審美主觀性得以發(fā)揮,作為譯文文本的作者,其主觀能動性更甚,所以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在原文閱讀與譯文創(chuàng)作兩個過程中均得以充分發(fā)揮。由于真正的審美主體應是譯文文本的讀者,譯者不能無限制地發(fā)揮其主體性,應充分考慮譯文讀者對文本的文體期待、意蘊期待以及接受程度,因此譯文文本的藝術創(chuàng)造性并非是無限的,而是受譯文讀者審美期待的束縛。此外,科技類文本的翻譯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與文學類文本的最大不同點就在于文本本身的客觀性,審美主體的轉變就成為譯者翻譯過程中主觀能動性發(fā)揮的一個重要參照物。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將讀者的需求放置第一位,進行譯文文本的創(chuàng)作。
4.審美客主體之間的聯(lián)系
事物的美學評判活動需要審美對象和具有審美能力的人,兩者之間是被動與主動,客體與主體的關系。審美活動離不開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相互作用,審美客體需要審美構成,即客體自身擁有一定美學價值,而審美主體需要一定審美能力,熟知一系列的審美視角,進而選取一個或幾個視角對審美客體進行美學評定。馬克思曾提出,原始人類與動物一樣不具有主體性和改造社會的能力,在不斷的社會勞動實踐中逐步認識并掌握客觀對象的規(guī)律性的過程中,產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體性,其本質力量開設對象化,并在對象直觀中意識到自己的本質力量,獲得情感的愉悅,因此,人類的進化促成了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產生?!爱斘覀兠鎸σ黄疚臅r,我們便進入了一種與過去的對話之中。其中給予與獲得,提問與回答都包含在對他人的開誠布公之中,從而尋求理解。所以,我們就可將應用描述為“過去與現(xiàn)在、你與我之間的調解[3]”,例如人們對某一事物的評價也可作為后來人審美評定的對象,再加以評論,因此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是共同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1.科技文本詞匯的審美需求
科技文本大量使用專業(yè)術語,大致可分為三類:專業(yè)技術詞匯(反映客觀事實,語義界限非常明確),半專業(yè)技術詞匯(由普通詞匯轉化演變而來,本身含有一般詞義,但在不同學科和專業(yè)中具有不同含義)和普通詞匯(由于詞匯互滲現(xiàn)象,在特定語境中,普通詞匯獲得專業(yè)上的新詞義后轉化為科技術語)[4]。專業(yè)技術詞匯有:離合器(clutch),萬向節(jié)(universal joint)等,半專業(yè)技術詞匯如:conductor(導體,售票員,列車長等), injection(噴油器,注射劑)等等。 普通詞匯如:變速器(transmission) ,差速器(differential)等。另外,科技文本要求語言精練,簡潔,但同時又要求一目了然,不能詞義模糊,因此,科技文常會采用四字詞語或成語,增加科技文本的清新感和美感。針對科技文本詞匯的特點,翻譯也同樣需要充分體現(xiàn)文本的簡潔精練,可采用一些翻譯技巧如省略、括弧保證譯文文本與原文文本語言風格的一致性。
2.科技文本句法的審美需求
科技文本多為說明文,語句多為一般現(xiàn)在時態(tài),常采用被動句、名詞化結構以體現(xiàn)其客觀準確性。由于科技文本多以闡述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描述其發(fā)生、發(fā)展及變化過程,表述客觀事物間的聯(lián)系[5],因此多采用一般現(xiàn)在時確保其客觀實在性。同時,科技文本的主體通常是客觀事物或自然現(xiàn)象,被動語句的使用可以突顯信息焦點。不管是譯文讀者還是原文讀者,均要求科技文本尊重客觀事實,語義明確,前后邏輯相連,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文同樣需要注意時態(tài)和語態(tài)的使用,注重句法結構,如省略句、排比句等,促進前后語句的連貫和銜接。
3.科技文本語篇的審美需求
由于科技文文本內容和表達方式的獨特性和精確性,其美學性主要體現(xiàn)在文本的前后銜接,邏輯清晰,但從語言自身角度出發(fā),中國人與英語為母語者的思維方式不同,中英文之間差異明顯,英文重形合,多用關聯(lián)詞表現(xiàn)句子內部與句子之間的關系,邏輯縝密且鮮明了然;中文重意合,無明顯邏輯連接詞,句子的邏輯連接性常常隱含在語義之中,句子成分和結構相對不明晰。科技文本身屬于邏輯性較強的文體,若原文是中文,譯者在英譯過程中,需要借助某些英文邏輯連詞表明句子之間的潛在邏輯性,再現(xiàn)原文的語義與邏輯;若原文是英文,譯者不可生硬地依照原文文本進行字對字翻譯,需要使用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的語句適當增減或改寫,從而達到翻譯的目的。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文需根據(jù)原文的語言特點以及譯文所需的語言表達方式,通過顯性或隱性的銜接方式進行前后語句的邏輯銜接。
1.語義表達多樣化
汽車英語專業(yè)詞匯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多詞同義、一詞多義,即汽車英語中存在一些詞匯能夠表達相同含義,也存在一些詞匯自身包含多種含義,與之相對應的漢語詞匯則有所不同,漢語中汽車專業(yè)詞匯與普通詞匯存在明顯差異。譯者有時會在同一篇文本中將不同詞匯翻譯成同一個含義,使這些不同詞匯在特定場合具有同義關系,因此,這些詞匯原先的含義會消失,新的含義在文本中出現(xiàn)。同理,同一詞匯在不同語篇中亦存在不同含義,譯者需要根據(jù)譯文需要,適當進行詞義的轉變,從而更好地服務于譯文的需要。此外,如果同一語篇中同一語義采用不同譯語表達,讀者會陷入語義的困惑之中,不知所指,在這種情況下,譯者應盡量簡化同一語義的表達方式,并且做到同一語篇中該語義的前后一致。
例:汽車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他們是:發(fā)動機、底盤、車身和電氣設備……傳動系由離合器、變速箱、傳動軸、后橋、差速器、從動輪組成。
譯:An automobile is generally composed of four sections such as engine, chassis, body and electrical system……the transmission system consists of clutch, gearbox, propeller shaft, rear axle ,differential and the driving road wheels.
原文中有兩處“由……組成”,若均使用同一種表達方式,會使讀者感到枯燥,因此,分別采用“be composed of” “consist of”進行翻譯,則可以避免用詞的單調性,減少讀者的乏味感,豐富譯語語言的表達方式。
因此,在詞義相同時,譯語文本應盡量采用同種表達方式,減少讀者的困惑,以免讀者不明所指。
2.動態(tài)與靜態(tài)表達方式結合
從接受美學角度講,汽車技術英語翻譯就是譯者通過自己的審美感知將英語文本轉化為漢語文本的一種審美活動,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具備中英文雙語的審美能力,最大化地再現(xiàn)原文的審美品質。由于汽車類的科技文本多用復合長句等力求表述的客觀性,汽車技術英語常常使用動態(tài)表達方式與靜態(tài)表達方式相結合,以動態(tài)美體現(xiàn)語言邏輯的嚴密性,以靜態(tài)美體現(xiàn)文本內容的真實性和不變性。與此同時,英語善用名詞,介詞,連詞等進行構句和銜接,英語體現(xiàn)的更多是靜態(tài)美,以靜養(yǎng)動,而漢語習慣于用動詞進行表述,所以在處理汽車技術英語翻譯時,需要妥善處理英語的靜態(tài)美與漢語的動態(tài)美之間的關系。但不論是英譯漢還是漢譯英,譯者應充分考慮到譯文讀者的慣用思維方式,從讀者角度出發(fā),將文本翻譯地更貼近以譯文語言為母語的讀者的說話和思維方式。
例:I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the valve gear provides timely admission of the fresh charge into the cylinders and exhaust of spent gases from them.
譯:在內燃機中,配氣機構能定時地將新鮮的混合氣充入氣缸,并且將廢棄從氣缸中排出。
原文中“i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作為整個句子的處所狀語和句子狀態(tài),彰顯汽車英語長句的靜態(tài)美,同時,原文使用名詞“admission”和“exhaust”表達“充入”和“排出”的動作,更強調英語語言的靜態(tài)感。而譯文當中,處所狀語翻譯成狀態(tài)短語“在內燃機中”,顯得漢語語氣平靜,而兩個動作詞匯分別譯為動詞“充入”“排出”,彰顯漢語語言的動態(tài)美特色。整體而言,整句譯文給人一種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感覺,且原文中的“provides”并未死譯成“提供”,而是省譯,跳出原文的語言限制,更符合讀者的用語言習慣。
3.行文追求簡潔清晰
汽車技術英語常常采用復合句來完整地說明一個事物,而漢語注重意合,善用短句進行銜接,因此,將此類文本翻譯成漢語時,譯者不可像對待文學作品那樣辭藻華麗,賣弄技巧,而是對英文長句進行切分,多用短句、分句的形式,進行前后句的銜接,但短句層次不可太多,以免造成語義虬結。從用詞層面講,汽車技術英語以說明文居多,用詞注重詞義的鮮明了然和專業(yè)性,即用詞應與科技類文本的文體類別相對應。行文簡潔的文本首先需滿足讀者的文體期待,只有符合科技類文本特征的文本才能夠進入讀者的視野,給予讀者這類文體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藝術韻味、藝術魅力,讀者才能輕松閱讀。
例:飛輪可通過離合器,將動力傳給變速箱。
譯:The flywheel can carry the clutch, which transmits the drive to the gearbox.
原文是通過意合的手段用逗號隔開的兩個分句,原語讀者根據(jù)其習慣思維分辨出“將動力傳給變速箱”的主語是飛輪,但譯語讀者的思維方式截然相反,因此,譯者必須通過一定手段標明句子的主渭濱結構。此句的翻譯使用“which”引導的非限制性定語從句將兩個句子進行銜接,使得譯文前后邏輯緊密,整句結構簡潔明了。
汽車技術英語是科技類文本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汽車行業(yè)的迅猛發(fā)展,人們對汽車的了解需求也在增加,因此在處理汽車技術英語翻譯時,譯者應該更多關注譯文接受對象的閱讀心理和閱讀需求;同時,由于科技類文本普遍語言乏味,譯者可適當增添這類文本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在遵循科技類文本準確、嚴謹、邏輯性強的基本要求之上,探索讀者的審美需求,豐富文本的美感。
[1]周來祥,戴孝軍.走向讀者——接受美學的理論淵源及其獨特貢獻[J].貴州社會科學, 2011(08):16.
[2]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周寧,金元浦,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3]溫雪梅,邱飛燕.科技術語翻譯之“約定俗稱”與創(chuàng)新[J].中國科技翻譯,2010, 23(03):13.
[4]劉紅梅.美學視角的科技文本英漢互譯研究[J].嘉應學院學報, 2009, 27(2):102.
[5]宋紅英.汽車專業(yè)英語[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9.
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協(xié)同創(chuàng)新視角下地方工科院校英語專業(yè)文化建設研究”2013B018;
廣西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課題“產學結合背景下地方高校翻譯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協(xié)同培養(yǎng)機制研究”項目編號:JGY2015117
梅艷紅(1992--)女,江蘇南通人,廣西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