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平
古代的路況較差,道路大多崎嶇不平,有雪時路滑,道路相當難走。為此,朝廷制定了一些針對交通管制的法令和辦法,形成了我國最早的“交通規(guī)則”。
在我國古代,針對交通管制的法令和辦法從唐朝開始便有了嚴格的執(zhí)行標準,唐代皇帝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了一些交通規(guī)則,比如唐朝的“儀制令”就是較早的關于交通方面的禮儀規(guī)范。它的主要內(nèi)容用十二字就能概括:“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在宋朝,“儀制令”被刻在石碑或木板上,立于大街要道,以提醒行人和車輛遵守規(guī)則。
除此之外,在唐律及宋刑中,也有不少關于交通的規(guī)定,比如不準在鬧市或人眾處跑馬,不準在道路上設置障礙等。如果違反了規(guī)定,同樣會受到相應的處罰。
靠右行:唐朝初創(chuàng)的行進原則
如今開車上路,英國等部分國家靠左行駛,而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部分國家則是靠右行駛??孔筮€是靠右,與當?shù)厝嗣竦纳盍晳T有著莫大的關系。我國靠右行的規(guī)則最初由軍隊設立,古代戰(zhàn)士都是用右肩扛著兵器,當兩支隊伍在行進中相遇時,為避免兵器相撞,都自動靠右行走,把左面讓給迎面而來的軍隊。到了唐代,“右側通行”有了明文規(guī)定。
為何在唐代會出現(xiàn)呢?這要從唐代的道路建設說起。唐代重視道路建設,唐太宗即位不久就頒下詔書,在全國范圍內(nèi)保持道路的暢通無阻,對道路的保養(yǎng)也有明文規(guī)定,不準任意破壞,不準侵占道路用地,不準亂伐行道樹,并隨時注意保養(yǎng)。唐朝重視驛站管理,傳遞信息迅速。緊急時,驛馬每晝夜可行500里以上?!耙或T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是唐朝利用驛馬運送荔枝的描述。
唐朝的長安、成都、揚州、洛陽等城市人口眾多,非常繁華,長安人口更是超過百萬,城市道路建設也很具代表性。長安的道路網(wǎng)是棋盤式,南北向14條街,東西向11條街,位于中軸線的朱雀大街寬達150米,街中80米寬,路面用磚鋪成,道路兩側有排水溝和行道樹,布置井然,氣度宏偉。長安城內(nèi)的道路是將泥土和沙子相混夯實,為了防塵,再鋪上細沙,鋪撒沙堤的沙子來自長安城東的浐河。
因為交通發(fā)達,人口眾多,城市里就會出現(xiàn)一些交通狀況,唐太宗時的中書令馬周就提出了右側通行的規(guī)定。馬周之所以制定“右側通行”規(guī)則,緣于守城士兵要在城門或街道關口上檢查行人及過往車輛,而過往行人和車輛無左右之分,顯得雜亂無章,檢查起來很不便利。
除了陸路交通,唐代對水上行船也有規(guī)定。為防止船只碰撞,唐律中規(guī)定:“或沿泝相逢,或在洲嶼險處,不相回避,覆溺者多,須準行船之法,各相回避,若湍磧之處,即泝上者避沿流之類,違者,各笞五十”。這里的行船之法,類似于現(xiàn)代社會的水上交通規(guī)則,“泝上者避沿流”,也就是上行回避下行的行船原則。如果違反,就要用竹板或荊條拷打脊背或臀腿五十下。后來唐太宗聽說脊背是人的經(jīng)脈聚集處,因此改為打屁股。
沖突:依據(jù)儀制令定責
古代,在一些交通事故中,雙方也會依據(jù)“儀制令”的不同規(guī)則為自己辯解。
南宋俞文豹著有《吹劍錄》,該書主要內(nèi)容是雜記南宋宮廷、官場及民間之遺聞軼事,其中就有一例有關交通事故的趣事。一位士人走路時被負重的販夫撞破了衣袍,兩人到臨安府評理。府尹曰:“輕盍避重?”令(販)夫拜之。士人曰:“賤合避貴,必欲償背。”京尹曰:“背直幾錢?”曰:“元制十千?!惫唬骸拔覂斎晔?,汝還他八拜?!笔咳苏Z塞。府尹斷案,依據(jù)“輕避重”,判士人負主要責任,但士人卻依據(jù)“賤避貴”,要求販夫賠償。府尹又巧妙的提議由販夫賠錢,但士人要還以八拜。在等級分明、講究面子的社會,讓士人八拜,他無疑寧可不要賠償,也想息事寧人。
山東濰坊騾馬抬轎,這是當年富人家的交通工具。
明朝也要類似的趣事。明崇禎辛未(1631年)進士李清著有《折獄新語》一書,書中記載:有農(nóng)夫擔糞過橋,一武舉人著新衣大搖大擺地從對面走來,農(nóng)夫一不小心,濺出了糞水,玷污了武舉人的新衣。舉人定要其賠償,農(nóng)夫賠禮,愿為其洗凈;舉人卻不答應??h令問明情由,說:“新衣被污,實在不對?!绷钷r(nóng)夫禮拜陪情,臟衣由武舉人回去自洗。武舉人仍不答應,一定要賠他一件新衣。縣令說:“好,衣服由我負責來賠。但你輕不避重,依法例,該笞你四十;看在你是舉人的面子上,減去一半;如果你愿意拿回自家去洗,再減一半;只打十下,如何?”武舉人連忙求情:“衣服我自己洗,自己洗?!?/p>
“飆車”:鬧市跑馬要受重罰
古代的“飆車”就是跑馬。和現(xiàn)代一樣,古代對“飆車”也規(guī)定了嚴厲的懲罰措施。唐代沿用了《晉律》中“禁馬眾中”的法律規(guī)定,禁止車、馬在城內(nèi)及人口稠密的鬧市區(qū)內(nèi)高速行駛,否則屬違法行為,將追究其刑事責任。
根據(jù)唐律,在鬧市或人多之處跑車馬,就要用竹板或荊條拷打脊背或臀腿五十下,唐太宗后來改打屁股。如果出現(xiàn)嚴重交通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就要對照斗毆殺傷人的罪行減一等處理。唐朝時期,封建五刑已經(jīng)定型,形成了比較科學的刑罰體系。唐律規(guī)定五刑共二十等,即笞刑五、杖刑五、徒刑五、流刑三、死刑二。如果犯殺人罪減一等處理,那就要處以流放三千里的處罰。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曾被判流放夜朗,而到了宋朝,《水滸傳》里面的宋江、林沖和武松都被流放過。在現(xiàn)代交通事故中致人死亡的,按交通肇事罪處有期徒刑3年以下,而在古代,則要被流放到三千里的“化外之地”去受苦。
當然,對于交通事故性質(zhì)輕重的衡量,也是有量化處理的。而因為以下緣故在人群中快速駕馬的可以免于處理:公文傳遞、朝廷命令發(fā)布、有病求醫(yī),急于追人。如果因此造成人員傷亡的,交錢贖罪,即罰款。電視劇中經(jīng)常有策馬狂奔者高呼“幾百里加急”,這就是有緊急公文,行人須予以避讓。
到了清朝,《大清律例》規(guī)定:因為天氣關系騎馬撞傷人的,賠償醫(yī)藥費,還得把坐騎賠給傷者。如果把人撞死了,打一百大板,坐牢三年,另外賠償死者家屬喪葬費,其坐騎則被官府沒收。